一種基于可分離直流分壓器的分壓比電壓系數檢測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于可分離直流分壓器的分壓比電壓系數檢測方法,包括步驟1:以第一輔助分壓器為參考標準,測量待測直流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的電壓相對誤差;步驟2:以第二輔助分壓器為參考標準,測量待測直流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的電壓相對誤差;步驟3:以第一輔助分壓器和第二輔助分壓器串聯形成分壓器支路為參考標準,測量待測直流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的電壓相對誤差;步驟4:計算待測直流分壓器的分壓比電壓系數。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基于可分離直流分壓器的分壓比電壓系數檢測方法,檢測步驟更簡便、檢測結果更準確,消除了直流電壓加法試驗過程中,輔助分壓器低壓臂電阻的差異對待測直流分壓器的分壓比電壓系數計算的影響。
【專利說明】一種基于可分離直流分壓器的分壓比電壓系數檢測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直流分壓比電壓系數的檢測方法,具體涉及一種基于可分離直流分壓器的分壓比電壓系數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直流分壓器(DC voltage divider),是用于電力系統及電氣、電子設備制造部門測量直流高電壓的設備,其分壓比一般溯源到直流標準分壓器上。直流標準分壓器的分壓比量值溯源過程可以分解成低電壓下電阻比的標定和高電壓下分壓比的電壓系數的測定。
[0003]直流電壓加法是一種在直流分壓器的實際工作電壓下,根據試驗測量結果計算直流分壓比電壓系數的方法。在進行直流電壓加法試驗時,輔助直流分壓器有單獨使用和串聯使用兩種工作方式。常規的直流電壓加法試驗中,兩臺輔助直流分壓器串聯使用時的低壓臂電阻值與這兩臺輔助直流分壓器單獨使用時的低壓臂電阻值之和并不相等,因此在推導主直流分壓器的直流分壓比電壓系數的計算公式時,必須考慮因輔助直流分壓器串聯使用和單獨使用時低壓臂電阻值不等而引入的誤差,在直流電壓加法試驗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測量出輔助分壓器串聯使用時和單獨使用時的低壓臂電阻值的差異大小,并將測量得到的差異大小代入到直流分壓比電壓系數的計算公式中。這不僅使直流分壓比電壓系數的計算公式變得更加復雜,而且增加了直流電壓加法試驗的實施步驟。同時,由于測量輔助直流分壓器串聯使用時和單獨使用時的低壓臂電阻值差異的難度很大,容易引入額外的測量誤差到直流分壓比電壓系數的計算結果中,降低直流分壓比電壓系數測量的準確性。因此,需要提出一種能夠簡化直流分壓比電壓系數計算公式、減少直流電壓加法試驗實施步驟、提高測量不確定度水平的直流分壓比電壓系數檢測方法。
【發明內容】
[0004]為了滿足現有技術的需要,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于可分離直流分壓器的分壓比電壓系數檢測方法,所述可分離直流分壓器包括第一輔助分壓器和第二輔助分壓器;所述方法包括:
[0005]步驟1:在第一輔助分壓器和待測直流分壓器上同時施加直流電壓U,以第一輔助分壓器為參考標準,測量待測直流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兩端的電壓相對誤差^a(U);
[0006]步驟2:在第二輔助分壓器和待測直流分壓器上同時施加直流電壓U,以第二輔助分壓器為參考標準,測量待測直流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兩端的電壓相對誤差^b(U);
[0007]步驟3:將第一輔助分壓器和第二輔助分壓器串聯形成分壓器支路;在所述分壓器支路和待測直流分壓器上同時施加直流電壓2U,以所述分壓器支路為參考標準,測量待測直流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兩端的電壓相對誤差L(2U);
[0008]步驟4:依據步驟1-步驟3得到的電壓相對誤差計算所述待測直流分壓器從電壓U到電壓2U的直流分壓比電壓系數Y (2U)。
[0009]優選的,所述第一輔助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R11的阻值和第二輔助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R12的阻值相同,且所述低壓臂電阻R11和低壓臂電阻R12均為所述待測直流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R13的阻值一半;
[0010]所述第一輔助分壓器的高壓臂電阻Rhl的阻值和第二輔助分壓器的高壓臂電阻Rh2的阻值相同,且所述高壓臂電阻Rhl和高壓臂電阻Rh2均為所述待測直流分壓器的高壓臂電阻Rh3的阻值一半;
[0011]優選的,所述步驟4中直流分壓比電壓系數Y (2U)的計算公式為:
[0012]Y (2U) =0.5[ea(U)+eb(U)]_ec(2U) (I);
[0013]優選的,所述可分離直流分壓器包括設置有第一輔助分壓器的高壓臂電阻Rhl的第一絕緣筒,設置有第二輔助分壓器的高壓臂電阻Rh2的第二絕緣筒,以及設置有第一輔助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R11和第二輔助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R12的金屬屏蔽盒;
[0014]所述第一絕緣筒為由金屬蓋板、金屬底盤和絕緣側板組成的密閉的柱形筒;所述高壓臂電阻Rhl的一端引線通過所述金屬蓋板引出至第一絕緣筒外側,另一端引線通過所述金屬底盤引出至第一絕緣筒外側;所述引線的外部設有絕緣套管以保證引線與金屬蓋板,以及與金屬底盤絕緣,所述絕緣套管分別與引線、金屬蓋板和金屬底盤密封以保證第一絕緣筒的密封性;
[0015]所述第二絕緣筒為由金屬蓋板、金屬底盤和絕緣側板組成的密閉的柱形筒;所述高壓臂電阻Rh2的一端引線通過所述金屬蓋板引出至第二絕緣筒外側,另一端引線通過所述金屬底盤引出至第二絕緣筒外側;所述引線的外部設有絕緣套管以保證引線與金屬蓋板,以及與金屬底盤絕緣,所述絕緣套管分別與引線、金屬蓋板和金屬底盤密封以保證第二絕緣筒的密封性;
[0016]所述金屬屏蔽盒包括頂蓋和底座;所述頂蓋上設有第一引線端子、第二引線端子和第三引線端子;所述底座上設有第一出線端子、第二出線端子、第三出線端子和第四出線端子;
[0017]所述低壓臂電阻R11和低壓臂電阻R12串聯后的連接方式包括:
[0018]低壓臂電阻R11另一端的一條支路與所述第二引線端子連接,另一條支路與所述第三引線端子連接;低壓臂電阻R12另一端的一條支路與所述第二出線端子連接,另一條支路與所述第三出線端子連接;低壓臂電阻R11和低壓臂電阻R12連接點的一條支路與所述第一引線端子連接,一條支路與所述第一出線端子連接,一條支路與所述第四出線端子連接;
[0019]優選的,所述第一輔助分壓器作為參考標準,測量待測直流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兩端的電壓相對誤差ε a(U)時:將所述第一絕緣筒的金屬蓋板側的引線與外部直流電源連接,所述金屬底盤側的引線與所述金屬屏蔽盒的第二引線端子連接,所述第一出線端子接地;
[0020]所述第二輔助分壓器作為參考標準,測量待測直流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兩端的電壓相對誤差eb(U)時:將所述第二絕緣筒的金屬蓋板側的引線與外部直流電源連接,所述金屬底盤側的引線與所述金屬屏蔽盒的第一引線端子連接,所述第二出線端子接地;
[0021]所述第一輔助分壓器和第二輔助分壓器串聯形成的分壓器支路作為參考標準,測量待測直流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兩端的電壓相對誤差L(2U)時:將第一絕緣筒的金屬蓋板側的引線與外部直流電源連接,金屬底盤側的引線與第二絕緣筒的金屬蓋板側的引線連接,第二絕緣筒的金屬底盤側的引線與所述金屬屏蔽盒的第二引線端子連接,所述第二出線端子接地;
[0022]優選的,測量所述低壓臂電阻R11兩端的電壓包括:采集所述金屬屏蔽盒的第三引線端子和第四出線端子之間的電壓值;
[0023]測量所述低壓臂電阻R12兩端的電壓包括:
[0024]采集所述金屬屏蔽盒的第三出線端子和第四出線端子之間的電壓值;
[0025]測量所述低壓臂電阻R11和低壓臂電阻R12串聯后兩端的電壓包括:
[0026]采集所述金屬屏蔽盒的第三引線端子和第三出線端子之間的電壓值。
[0027]與最接近的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異效果是:
[0028]1、本發明技術方案中,將直流電壓加法試驗中作為參考標準的輔助分壓器設計為高壓臂和低壓臂可以分離的直流分壓器,使兩臺輔助分壓器串聯使用時的高壓臂電阻和低壓臂電阻分別等于這兩臺輔助分壓器單獨使用時的高壓臂電阻之和和低壓臂電阻之和,從而消除了因輔助分壓器低壓臂電阻不同而引入的誤差,減少了試驗步驟,有利于提高待測直流分壓器的直流分壓比電壓系數的測量不確定度水平;
[0029]2、本發明技術方案中,設置有輔助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的金屬屏蔽盒為四端口電阻,消除了直流電壓加法試驗過程中的引線電阻和接觸電阻對低壓臂電阻的影響,有利于提高測量不確定度水平;
[0030]3、本發明提供的基于可分離直流分壓器的分壓比電壓系數檢測方法,其檢測步驟更簡便、檢測結果更準確,消除了直流電壓加法試驗過程中,輔助分壓器低壓臂電阻的差異對待測直流分壓器的直流分壓比電壓系數計算的影響。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1]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0032]圖1: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基于可分離直流分壓器的分壓比電壓系數檢測方法流程圖;
[0033]圖2:本發明實施例中直流分壓器結構原理圖;
[0034]圖3:本發明實施例中絕緣筒結構示意圖;
[0035]圖4:本發明實施例中金屬屏蔽盒結構示意圖;
[0036]其中,1-絕緣側板;2_金屬蓋板;3_金屬底盤;4_高壓臂電阻;5_絕緣套管;6-金屬蓋板側的引線;7_金屬底盤側的引線;8_金屬屏蔽盒外殼;9_第一輔助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10-第二輔助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11-絕緣套管;12_第二引線端子;13_第二出線端子;14_第一引線端子;15_第一出線端子;16_第三引線端子;17_第四出線端子;18_第三出線端子。
【具體實施方式】
[0037]下面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發明,而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0038]一、分壓比電壓系數;
[0039]在不同電壓下直流分壓器的分壓比是不同的,分壓比電壓系數表示了不同電壓下的分壓比的相對變化量。
[0040]二、直流電壓加法試驗;
[0041]1、直流電壓加法試驗作為分壓比電壓系數的主要檢測方法需要使用三臺直流分壓器:
[0042]直流分壓器1#和直流分壓器2#為輔助分壓器,直流分壓器3#為主分壓器,直流分壓器1#和2#的額定電壓為直流分壓器3#的一半。直流分壓器1#單獨使用時,高壓臂電阻為R1,低壓臂電阻為R2 ;直流分壓器2#單獨使用時,高壓臂電阻為R3+R’4,低壓臂電阻為R4 ;將直流分壓器1#和2#串聯起來組成串聯分壓器使用時,高壓臂電阻為WR3,低壓臂電阻為R’4+R4;直流分壓器3#的高壓臂電阻為&,低壓臂電阻為R6。其中,R1 = R3 =R5/2 > R2 = R' 4 = R4 = R6/2。
[0043]2、直流電壓加法試驗的步驟包括:
[0044](I)在直流分壓器1#和3#上施加相同的直流高電壓U,以直流分壓器1#為參考標準,測量R2和R6上電壓的相對誤差,記為Ci1(U);
[0045](2)在直流分壓器2#和3#上施加相同的直流高電壓U,以直流分壓器2#為參考標準,測量&和&上電壓的相對誤差,記為a2(U);
[0046](3)在串聯分壓器和直流分壓器3#上施加相同的直流高電壓2U,以串聯分壓器為參考標準,測量R’ 4+R4和R6上電壓的相對誤差,記為a 3 (2U);
[0047](4)在低電壓下,以R2為參考標準,測量R2和1?’4阻值的相對誤差,記為Ci4 ;
[0048](5)根據定義,直流分壓器3#從電壓U到電壓2U的分壓比電壓系數Y (2U)為:
[0049]Y (2U) = [K(2U)-K(U)]/K0 (I)
[0050]其中:K(2U)為直流分壓器3#在電壓2U下的實際分壓比;K(U)為直流分壓器3#在電壓U下的實際分壓比A為直流分壓器3#的標稱分壓比。
[0051]計算直流分壓器3#從電壓U到電壓2U的分壓比電壓系數Y (2U)的公式為:
[0052]y (2U) = 0.5 [ α ! (U) + α 2 (U) ] - α 3 (2U) —0.5 α 4,(U) (2)
[0053]其中:α 4’⑶是直流分壓器1#和2#單獨工作在直流高電壓U下,以R2為參考標準時的R2和R’ 4阻值的相對誤差。
[0054]由于在高電壓U下直接測量 < ⑶難度較大,實現起來比較困難,因此用低電壓下的測量值α 4近似代替α 4’ (U),則有:
[0055]Y (2U) ^ 0.5 [ α ! (U) + α 2 (U) ] - α 3 (2U) —0.5 α 4 (3)
[0056]將在步驟(I)-步驟⑷中測量得到的試驗數據代入公式(3),可以計算出Y (2U),從而得到直流分壓器3#從電壓U到電壓2U的直流分壓比的電壓系數。
[0057]直流分壓器1#和2#工作在高電壓U時,電阻發熱嚴重,絕緣腔體內部的溫度升高,導致R2和R’ 4的阻值發生變化,由于R2和R’ 4的溫度曲線不可能完全相同,R2和R’ 4的阻值變化量是不同的,因此R2和1?’4阻值的相對誤差α4’ (U)不是一個恒定值,其大小與直流分壓器工作電壓U的大小有關。在低電壓下測量^14時,電阻發熱量極小,絕緣腔體內部的溫度不變,與環境溫度相同,測得的04是一個恒定值。顯然,直流分壓器工作在高電壓U時的α4’ (U)與在低電壓下測量得到的04是不同的,因此在計算直流分壓比電壓系數時,用%近似代替α4’ (U)會引入誤差。
[0058]因此,采用常規的直流電壓加法,推導得到的直流分壓比電壓系數的計算公式必須考慮R2和R’ 4的差異對計算結果的影響,在直流電壓加法試驗的具體實施中,需要在低電壓下測量R2和1?’4阻值的相對誤差α4,增加了試驗步驟,而且將Ci4的測量結果代入公式進行直流分壓器3#的直流分壓比電壓系數的計算,還會引入誤差,降低了測量不確定度的水平。
[0059]三、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于可分離直流分壓器的分壓比電壓系數檢測方法,可分離直流分壓器包括第一輔助分壓器和第二輔助分壓器;如圖1所示具體步驟包括:
[0060]1、在第一輔助分壓器和待測直流分壓器上施加直流電壓U,以第一輔助分壓器為參考標準,測量待測直流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兩端的電壓相對誤差ε a(U)。
[0061]2、在第二輔助分壓器和待測直流分壓器上施加直流電壓U,以第二輔助分壓器為參考標準,測量待測直流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兩端的電壓相對誤差ε b(U)。
[0062]3、將第一輔助分壓器和第二輔助分壓器串聯形成分壓器支路;在分壓器支路和待測直流分壓器上施加直流電壓2U,以分壓器支路為參考標準,測量待測直流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兩端的電壓相對誤差L(2U)。
[0063]4、依據步驟1-3得到的電壓相對誤差計算所述待測直流分壓器從電壓U到電壓2U的直流分壓比電壓系數Y (2U),計算公式為:
[0064]y (2U) = 0.5[ ε a(U)+ ε b(U)]- ε c(2U) (4)
[0065]其中,第一輔助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R11的阻值和第二輔助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R12的阻值相同,且低壓臂電阻R11和低壓臂電阻R12均為待測直流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R13的阻值一半;第一輔助分壓器的高壓臂電阻Rhl的阻值和第二輔助分壓器的高壓臂電阻Rh2的阻值相同,且高壓臂電阻Rhl和高壓臂電阻Rh2均為待測直流分壓器的高壓臂電阻Rh3的阻值一半。
[0066]四、本實施例中可分離直流分壓器的具體結構為:
[0067]1、設置有第一輔助分壓器的高壓臂電阻Rhl的第一絕緣筒,設置有第二輔助分壓器的高壓臂電阻Rh2的第二絕緣筒;
[0068](I)第一絕緣筒包括由金屬蓋板、金屬底盤和絕緣側板組成的密閉的柱形筒;
[0069]高壓臂電阻Rhl的一端引線通過金屬蓋板引出至第一絕緣筒外側,另一端引線通過金屬底盤引出至第一絕緣筒外側;引線的外部設有絕緣套管以保證引線與金屬蓋板,以及引線與金屬底盤絕緣,絕緣套管分別與引線、金屬蓋板和金屬底盤密封以保證第一絕緣筒的密封性。
[0070](3)第二絕緣筒也包括由金屬蓋板、金屬底盤和絕緣側板組成的密閉的柱形筒;高壓臂電阻Rh2的一端引線通過金屬蓋板引出至第二絕緣筒外側,另一端引線通過金屬底盤引出至第二絕緣筒外側;引線的外部設有絕緣套管以保證引線與金屬蓋板,以及引線與金屬底盤絕緣,絕緣套管分別與引線、金屬蓋板和金屬底盤密封以保證第二絕緣筒的密封性;
[0071](3)第一絕緣筒和第二絕緣筒的結構相同,絕緣筒的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
[0072]2、設有第一輔助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R11和第二輔助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R12的金屬屏蔽盒;
[0073]如圖4所示,金屬屏蔽盒包括頂蓋和底座;頂蓋上設有第一引線端子14、第二引線端子12和第三引線端子16 ;底座上設有第一出線端子15、第二出線端子13、第三出線端子18和第四出線端子17;
[0074]低壓臂電阻R11和低壓臂電阻R12串聯后的連接方式為:
[0075]低壓臂電阻R11另一端的一條支路與第二引線端子12連接,另一條支路與第三引線端子16連接;低壓臂電阻R12另一端的一條支路與第二出線端子13連接,另一條支路與第三出線端子18連接;低壓臂電阻R11和低壓臂電阻R12連接點的一條支路與第一引線端子14連接,一條支路與第一出線端子15連接,一條支路與第四出線端子17連接。
[0076]3、當進行步驟I的操作時:
[0077]施加直流電壓U,以第一輔助分壓器作為參考標準,測量待測直流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兩端的電壓相對誤差ε a(U),將第一絕緣筒的金屬蓋板側的引線與外部直流電源連接,金屬底盤側的引線與金屬屏蔽盒的第二引線端子連接,第一出線端子接地。
[0078]所述第一輔助分壓器的結構原理如圖2所示。
[0079]當進行步驟2的操作時:
[0080]施加直流電壓U,以第二輔助分壓器作為參考標準,測量待測直流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兩端的電壓相對誤差eb(U),將第二絕緣筒的金屬蓋板側的引線與外部直流電源連接,金屬底盤側的引線與金屬屏蔽盒的第一引線端子連接,第二出線端子接地。
[0081]所述第二輔助分壓器的結構原理如圖2所示。
[0082]當進行步驟3的操作時:
[0083]施加直流電壓2U,以第一輔助分壓器和第二輔助分壓器串聯形成的分壓器支路作為參考標準,測量待測直流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兩端的電壓相對誤差ε J2U),將第一絕緣筒的金屬蓋板側的引線與外部直流電源連接,金屬底盤側的引線與第二絕緣筒的金屬蓋板側的引線連接,第二絕緣筒的金屬底盤側的引線與金屬屏蔽盒的第二引線端子連接,第二出線端子接地。
[0084]所述分壓器支路的結構原理如圖2所示。
[0085]4、待測直流分壓器的結構原理如圖2中電阻R13和Rh3串聯支路所示。
[0086]5、測量低壓臂電阻R11兩端的電壓包括:采集金屬屏蔽盒的第三引線端子和第四出線端子之間的電壓值。
[0087]測量低壓臂電阻R12兩端的電壓包括:采集金屬屏蔽盒的第三出線端子和第四出線端子之間的電壓值。
[0088]測量低壓臂電阻R11和低壓臂電阻R12串聯后兩端的電壓包括:采集金屬屏蔽盒的第三引線端子和第三出線端子之間的電壓值。
[0089]6、金屬屏蔽盒的所有引線端子和出線端子均設有絕緣套管11以保證端子與金屬屏蔽盒絕緣,且絕緣套管11與端子和金屬屏蔽盒外殼8密封以保證金屬屏蔽盒的密封性。
[0090]最后應當說明的是: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基于可分離直流分壓器的分壓比電壓系數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分離直流分壓器包括第一輔助分壓器和第二輔助分壓器;所述方法包括: 步驟1:在第一輔助分壓器和待測直流分壓器上同時施加直流電壓U,以第一輔助分壓器為參考標準,測量待測直流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兩端的電壓相對誤差Sa(U); 步驟2:在第二輔助分壓器和待測直流分壓器上同時施加直流電壓U,以第二輔助分壓器為參考標準,測量待測直流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兩端的電壓相對誤差eb(U); 步驟3:將第一輔助分壓器和第二輔助分壓器串聯形成分壓器支路;在所述分壓器支路和待測直流分壓器上同時施加直流電壓2U,以所述分壓器支路為參考標準,測量待測直流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兩端的電壓相對誤差L(2U); 步驟4:依據步驟1-步驟3得到的電壓相對誤差計算所述待測直流分壓器從電壓U到電壓2U的直流分壓比電壓系數Y (2U)。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輔助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R11的阻值和第二輔助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R12的阻值相同,且所述低壓臂電阻R11和低壓臂電阻R12均為所述待測直流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R13的阻值一半; 所述第一輔助分壓器的高壓臂電阻Rhl的阻值和第二輔助分壓器的高壓臂電阻Rh2的阻值相同,且所述高壓臂電阻Rhl和高壓臂電阻Rh2均為所述待測直流分壓器的高壓臂電阻Rh3的阻值一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4中直流分壓比電壓系數Y(2U)的計算公式為: Y (2U) =0.5[ea(U)+e“U)]-ec(2U) (I)。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分離直流分壓器包括設置有第一輔助分壓器的高壓臂電阻Rhl的第一絕緣筒,設置有第二輔助分壓器的高壓臂電阻Rh2的第二絕緣筒,以及設置有第一輔助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R11和第二輔助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R12的金屬屏蔽盒; 所述第一絕緣筒為由金屬蓋板、金屬底盤和絕緣側板組成的密閉的柱形筒;所述高壓臂電阻Rhl的一端引線通過所述金屬蓋板引出至第一絕緣筒外側,另一端引線通過所述金屬底盤引出至第一絕緣筒外側;所述引線的外部設有絕緣套管以保證引線與金屬蓋板,以及與金屬底盤絕緣,所述絕緣套管分別與引線、金屬蓋板和金屬底盤密封以保證第一絕緣筒的密封性; 所述第二絕緣筒為由金屬蓋板、金屬底盤和絕緣側板組成的密閉的柱形筒;所述高壓臂電阻Rh2的一端引線通過所述金屬蓋板引出至第二絕緣筒外側,另一端引線通過所述金屬底盤引出至第二絕緣筒外側;所述引線的外部設有絕緣套管以保證引線與金屬蓋板,以及與金屬底盤絕緣,所述絕緣套管分別與引線、金屬蓋板和金屬底盤密封以保證第二絕緣筒的密封性; 所述金屬屏蔽盒包括頂蓋和底座;所述頂蓋上設有第一引線端子、第二引線端子和第三引線端子;所述底座上設有第一出線端子、第二出線端子、第三出線端子和第四出線端子; 所述低壓臂電阻R11和低壓臂電阻R12串聯后的連接方式包括: 低壓臂電阻R11另一端的一條支路與所述第二引線端子連接,另一條支路與所述第三引線端子連接;低壓臂電阻R12另一端的一條支路與所述第二出線端子連接,另一條支路與所述第三出線端子連接;低壓臂電阻R11和低壓臂電阻R12連接點的一條支路與所述第一引線端子連接,一條支路與所述第一出線端子連接,一條支路與所述第四出線端子連接。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輔助分壓器作為參考標準,測量待測直流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兩端的電壓相對誤差ε a(U)時:將所述第一絕緣筒的金屬蓋板側的引線與外部直流電源連接,所述金屬底盤側的引線與所述金屬屏蔽盒的第二引線端子連接,所述第一出線端子接地; 所述第二輔助分壓器作為參考標準,測量待測直流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兩端的電壓相對誤差eb(U)時:將所述第二絕緣筒的金屬蓋板側的引線與外部直流電源連接,所述金屬底盤側的引線與所述金屬屏蔽盒的第一引線端子連接,所述第二出線端子接地; 所述第一輔助分壓器和第二輔助分壓器串聯形成的分壓器支路作為參考標準,測量待測直流分壓器的低壓臂電阻兩端的電壓相對誤差L(2U)時:將第一絕緣筒的金屬蓋板側的引線與外部直流電源連接,金屬底盤側的引線與第二絕緣筒的金屬蓋板側的引線連接,第二絕緣筒的金屬底盤側的引線與所述金屬屏蔽盒的第二引線端子連接,所述第二出線端子接地。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測量所述低壓臂電阻R11兩端的電壓包括:采集所述金屬屏蔽盒的第三弓I線端子和第四出線端子之間的電壓值; 測量所述低壓臂電阻R12兩端的電壓包括: 采集所述金屬屏蔽盒的第三出線端子和第四出線端子之間的電壓值; 測量所述低壓臂電阻R11和低壓臂電阻R12串聯后兩端的電壓包括: 采集所述金屬屏蔽盒的第三引線端子和第三出線端子之間的電壓值。
【文檔編號】G01R19/10GK104360141SQ201410649535
【公開日】2015年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14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14日
【發明者】李登云, 章述漢, 胡浩亮, 李鶴, 熊前柱, 楊春燕, 劉浩 申請人:國家電網公司,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