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疲勞試驗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疲勞試驗裝置,屬于汽車產品測試領域。所述疲勞試驗裝置至少包括:一組對稱設置,相互平行的第一升降裝置、作動器座連接夾具、液壓作動器、第二升降裝置、組合支架、導向裝置、控制臂球頭銷夾具、第三升降裝置;所述第一升降裝置至所述第三升降裝置之間順次設置有所述作動器座連接夾具、所述液壓作動器、所述第二升降裝置、所述導向裝置、所述控制臂球頭銷夾具。該疲勞試驗裝置安裝調整方便快捷,省時、省力;夾具剛度大,固有頻率高,適用于副車架帶控制臂等幅載荷譜、多級等幅載荷譜和隨機載荷譜疲勞試驗;具有通用化,廣泛用于不同的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疲勞試驗。
【專利說明】一種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疲勞試驗裝置【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汽車產品測試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疲勞試驗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副車架可以看成是前后車橋的骨架,是前后車橋的組成部分。傳統的沒有副車架的承載式車身,其懸掛是直接與車身鋼板相連的,因此前后車橋的懸掛搖臂機構都為散件,并非總成。在副車架誕生以后,前后懸掛可以先組裝在副車架上,構成一個車橋總成,然后再將這個總成一同安裝到車身上。如此可以大大縮短總裝時間,降低裝配成本。
[0003]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作為汽車行駛系的一部分,連接著車身和車輪轉向節,起到了承載車身、發動機和轉向機的作用,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正常功能的耐久性對駕駛的安全性和操縱性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較長的疲勞壽命,能保證用戶的生命安全,良好的駕駛體驗,增強汽車的品牌效應。因此在驗證副車架帶控制臂疲勞壽命時,設計開發一種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試驗裝置就特別重要。
[0004]現有各種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疲勞試驗,存在夾具種類多,安裝費時、費力,試驗設備保護難以控制等問題。
[0005]目前,汽車試驗行業標準或相關技術文獻中,都沒有涉及到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疲勞試驗臺架裝置。
【發明內容】
[0006]為了解決現有技 術的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疲勞試驗裝置。安裝調整方便快捷,省時、省力;通用性強,易于推廣使用。所述技術方案如下:
[0007]—種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疲勞試驗裝置,所述疲勞試驗裝置至少包括:一組對稱設置,相互平行的第一升降裝置、作動器座連接夾具、液壓作動器、第二升降裝置、組合支架、導向裝置、控制臂球頭銷夾具、第三升降裝置;所述第一升降裝置至所述第三升降裝置之間順次設置有所述作動器座連接夾具、所述液壓作動器、所述第二升降裝置、所述導向裝置、所述控制臂球頭銷夾具。
[0008]具體地,所述液壓作動器通過所述作動器座連接夾具固聯在所述第一升降裝置上,所述液壓作動器前部固聯在所述第二升降裝置上,所述液壓作動器連接所述導向裝置,所述組合支架設置在所述導向裝置的兩側,所述導向裝置前部安裝有所述控制臂球頭銷夾具,所述第三升降裝置設置在所述控制臂球頭銷夾具前方。
[0009]具體地,所述第一升降裝置至少包括:第一 L型滑板、第一升降工裝主體、第一手輪、第一絲杠、第一圓錐滾子軸承;所述第一升降工裝主體后部設置有所述第一 L型滑板,頂部設置有所述第一手輪;所述第一絲杠上部穿過所述第一升降工裝主體頂部聯接所述第一手輪,所述第一絲杠下部固定在所述第一圓錐滾子軸承內圈中,所述第一圓錐滾子軸承外圈聯接所述第一 L型滑板。
[0010]具體地,所述第二升降裝置至少包括:方鋼架、螺旋彈簧、第一鋼套、第二手輪、第二絲杠;所述方鋼架頂部設置有所述第一鋼套,所述第二絲杠的上部設置在所述第一鋼套內并聯接所述第二手輪,所述第二絲杠下部設置有所述螺旋彈簧,所述螺旋彈簧聯接在所述液壓作動器前端的殼體上。
[0011]具體地,所述導向裝置至少包括:作動器連接板、光軸、直線滑動軸承、固定板、球銷夾具連接板;所述導向裝置的作動器連接板與所述液壓作動器的缸頭聯接,所述球銷夾具連接板與所述控制臂球頭銷夾具聯接,所述作動器連接板與所述球銷夾具連接板之間設置有所述直線滑動軸承,所述直線滑動軸承聯接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光軸穿過所述作動器連接板、所述直線滑動軸承、所述球銷夾具連接板。
[0012]具體地,所述第三升降裝置至少包括:第二升降工裝主體、第二 L型滑板、第二鋼套、加力桿、套筒、第二圓錐滾子軸承、第三絲杠;所述第二升降工裝主體頂部設置有所述第二圓錐滾子軸承、所述套筒,所述套筒上穿過有所述加力桿;所述第二升降工裝主體上設置有所述第二 L型滑板,所述第二 L型滑板的中部內孔設置有所述第二鋼套,所述第三絲杠穿過所述第二 L型滑板內孔,且上部固定在所述第二圓錐滾子軸承內圈中,所述第二圓錐滾子軸承外圈固定在所述第二升降工裝主體上。
[0013]具體地,所述組合支架至少包括:第一組合支架、第二組合支架、第三組合支架;所述第一組合支架和所述第二組合支架設置在所述導向裝置的外側,所述第三組合支架設置在所述導向裝置的內側。
[0014]進一步地,所述作動器座連接夾具的小端與所述第一升降裝置聯接,大端與所述液壓作動器的活塞桿聯接。
[0015]進一步地,所述控制臂球頭銷夾具的圓頭端與所述導向裝置的球銷夾具連接板聯接,方頭端聯接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
[0016]進一步地,所述組合支架為六個,通過壓板壓緊兩個所述第一升降裝置、兩個所述升降裝置、兩個所述第三升降裝置。
[0017]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0018]該疲勞試驗裝置安裝調整方便快捷,省時、省力;夾具剛度大,固有頻率高,可以適用于副車架帶控制臂等幅載荷譜、多級等幅載荷譜和隨機載荷譜疲勞試驗;具有通用化,易于在任何一個汽車車架檢測中心推廣和使用,廣泛用于不同的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疲勞試驗。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0]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疲勞試驗裝置結構示意圖;
[0021]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疲勞試驗裝置的第一升降裝置I結構示意圖;
[0022]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疲勞試驗裝置的第二升降裝置IV結構示意圖;
[0023]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疲勞試驗裝置的導向裝置VI結構示意圖;
[0024]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疲勞試驗裝置的第三升降裝置VDI結構示意圖;
[0025]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疲勞試驗裝置的組合支架V結構示意圖;
[0026]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疲勞試驗裝置的作動器座連接夾具II結構示意圖;
[0027]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疲勞試驗裝置的控制臂球頭銷夾具νπ結構示意圖;
[0028]圖9是現有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IX結構示意圖。
[0029]圖中各符號表示含義如下:
[0030]I 一第一升降裝置;
[0031]I一第一 L型滑板;2—第一升降工裝主體;3—第一手輪;4一第一絲杠;
[0032]5—第一圓錐滾子軸承;
[0033]II 一作動器座連接夾具;
[0034]III一液壓作動器;
[0035]IV—第二升降裝置;
[0036]6—方鋼架;7—螺旋彈簧;8—第一鋼套;9一第二手輪;10—第二絲杠;
[0037]V—組合支架;
[0038]V I一第一組合支架;V 2—第二組合支架;V 3—第三組合支架;
[0039]VI—導向裝置;
[0040]11一作動器連接板;12—光軸;13—直線滑動軸承;14一固定板;15—球銷夾具連接板;
[0041]νπ—控制臂球頭銷夾具;
[0042]珊一第三升降裝置;
[0043]16—第二升降工裝主體;17—第二 L型滑板;18—第二鋼套;19一加力桿;20—套筒;21—第二圓錐滾子軸承;22—第三絲杠;
[0044]IX—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
【具體實施方式】
[0045]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0046]參見圖1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疲勞試驗裝置,該疲勞試驗裝置為一組,至少包括:第一升降裝置1、作動器座連接夾具I1、液壓作動器II1、第二升降裝置IV、組合支架V、導向裝置V1、控制臂球頭銷夾具νπ、第三升降裝置珊等零部件,上述零部件除組合支架V為六件,其余各為兩件,對稱設置,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升降裝置I至第三升降裝置VDI之間順次設置有作動器座連接夾具I1、液壓作動器II1、第二升降裝置IV、導向裝置V1、控制臂球頭銷夾具νπ。
[0047]具體地,作為優選,所述液壓作動器III為現有技術,其底座通過作動器座連接夾具
II固聯在第一升降裝置I上,液壓作動器III前部固聯在第二升降裝置IV上,液壓作動器III的缸頭連接設置在缸頭前部的導向裝置VI,組合支架V設置在導向裝置VI的兩側,所述導向裝置VI前部安裝有控制臂球頭銷夾具VL第三升降裝置珊設置在控制臂球頭銷夾具νπ前方。
[0048]同時參見圖2所示,所述第一升降裝置I至少包括:第一 L型滑板1、第一升降工裝主體2、第一手輪3、第一絲杠4、第一圓錐滾子軸承5等;所述第一升降工裝主體2后部設置有第一 L型滑板1,頂部橫梁上設置有第一手輪3 ;所述第一絲杠4上部穿過第一升降工裝主體2頂部橫梁聯接第一手輪3,第一絲杠4下部固定在第一圓錐滾子軸承5內圈中,第一圓錐滾子軸承5外圈聯接第一 L型滑板I。
[0049]同時參見圖3所示,所述第二升降裝置IV至少包括:方鋼架6、螺旋彈簧7、第一鋼套8、第二手輪9、第二絲杠10等;所述方鋼架6頂部橫梁上設置有第一鋼套8,所述第二絲杠10的上部設置在第一鋼套8內并聯接第二手輪9,第二絲杠10下部設置有螺旋彈簧7,所述螺旋彈簧7聯接在液壓作動器III前端的殼體上;第二升降裝置IV起到固定液壓作動器III和緩沖液壓作動器III振動的作用,同時在試驗中,避免夾具或樣件斷裂,避免液壓作動器III前部跌落到地面。
[0050]同時參見圖4所示,所述導向裝置VI至少包括:作動器連接板11、光軸12、直線滑動軸承13、固定板14、球銷夾具連接板15等;導向裝置VI后部的作動器連接板11與液壓作動器III的活塞桿缸頭聯接,前部的球銷夾具連接板15與控制臂球頭銷夾具VII聯接,作動器連接板11與球銷夾具連接板15之間設置有直線滑動軸承13,直線滑動軸承13聯接在固定板14上;光軸12穿過作動器連接板11、直線滑動軸承13、球銷夾具連接板15。
[0051]同時參見圖5所示,所述第三升降裝置VDI至少包括:第二升降工裝主體16、第二 L型滑板17、第二鋼套18、加力桿19、套筒20、第二圓錐滾子軸承21、第三絲杠22等;所述第二升降工裝主體16頂部設置有第二圓錐滾子軸承21、套筒20,套筒20上穿過有加力桿19 ;所述第二升降工裝主體16上設置有第二 L型滑板17,第二 L型滑板17的中部內孔設置有第二鋼套18,第三絲杠22穿過第二 L型滑板17內孔,且上部固定在第二圓錐滾子軸承21內圈中,第二圓錐滾子軸承21外圈固定在第二升降工裝主體16上。
[0052]參見圖1、圖6所示,所述組合支架V至少包括:第一組合支架V 1、第二組合支架V 2、第三組合支架V 3等;所述第一組合支架V I和第二組合支架V 2設置在導向裝置VI的外側,所述第三組合支架V 3設置在導向裝置VI的內側。
[0053]參見圖1、圖7所示,所述作動器座連接夾具II的小端與第一升降裝置I聯接,大端與液壓作動器III的活塞桿聯接。
[0054]參見圖1、圖8所示,所述控制臂球頭銷夾具VII的圓頭端與導向裝置VI的球銷夾具連接板15聯接,方頭端用于聯接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IX。
[0055]參見圖1、圖9所示,本發明實施例的安裝方法及工作原理:以對某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IX模擬汽車制動方向的疲勞試驗為例,試驗準備:第一升降裝置I兩件,作動器座連接夾具II兩件,液壓作動器III兩個,第二升降裝置IV兩件,通用組合支架V六件,導向裝置VI兩件,球頭銷夾具Vn兩件,第三升降裝置VDI兩件,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IX—套。
[0056]具體地,將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IX的兩個后部固定點固聯在第三組合支架V 3上,兩個前部固定點固聯在第三升降裝置珊上;兩個控制臂固聯在控制臂球頭銷夾具νπ上,固定方式和螺栓擰緊力矩與實際裝車狀態一致;裝夾時,根據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IX固定點的高度調整第三升降裝置VDI的第二 L型滑板17的高度;
[0057]將副車架球頭銷聯接在球頭銷夾具VII上,通過螺栓鎖緊;將導向裝置VI固定在組合支架V上,調整導向裝置VI的高度與球頭銷夾具νπ的高度一致,并聯接在球頭銷夾具νπ上;
[0058]將液壓作動器III前部殼體固定在第二升降裝置IV的螺旋彈簧7上,后部液壓缸底座連接夾具II固定在第一升降裝置I上,通過旋轉第一升降裝置I的第一手輪3,帶動第一絲杠4旋轉調節高度,第一絲杠4旋轉同時帶動第一 L型滑板I調節高度;通過第二升降裝置IV的第二手輪9旋轉,調節第二絲杠10的高度;使液壓作動器III的高度與導向裝置VI—致,并把液壓作動器III缸頭連接在導向裝置VI的作動器連接板11上;
[0059]通過第三升降裝置VDI的旋轉加力桿19,帶動第三絲杠22旋轉,第二 L型滑板17相對第三絲杠22上升和下降,調整到合適的高度,將第二 L型滑板17用螺栓鎖緊在第三升降裝置珊的第二升降工裝主體16上;
[0060]用壓板壓緊六個組合支架V、兩個第一升降裝置1、兩個第二升降裝置IV、兩個第三升降裝置珊,按照實車裝車要求或試驗要求擰緊所有螺栓。
[0061]安裝完畢,按照試驗要求對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IX施加等幅載荷譜、多級等幅載荷譜或者隨機載荷譜進行試驗。
[0062]試驗加載時,液壓作動器III按照軸線方向運動,避免液壓作動器III受到側向力,延長了活塞桿密封圈的壽命,對液壓作動器III起到有效保護作用。本發明實施例可適應不同車架的疲勞試驗。
[0063]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疲勞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疲勞試驗裝置至少包括:一組對稱設置,相互平行的第一升降裝置(I )、作動器座連接夾具(II )、液壓作動器(III)、第二升降裝置(IV)、組合支架(V )、導向裝置(VI)、控制臂球頭銷夾具(νπ)、第三升降裝置(VDI);所述第一升降裝置(I )至所述第三升降裝置(VDI)之間順次設置有所述作動器座連接夾具(II )、所述液壓作動器(III)、所述第二升降裝置(IV )、所述導向裝置(VI)、所述控制臂球頭銷夾具(ν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疲勞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壓作動器(III)通過所述作動器座連接夾具(II )固聯在所述第一升降裝置(I )上,所述液壓作動器(III)前部固聯在所述第二升降裝置(IV)上,所述液壓作動器(III)連接所述導向裝置(VI),所述組合支架(V )設置在所述導向裝置(VI)的兩側,所述導向裝置(VI)前部安裝有所述控制臂球頭銷夾具(vn),所述第三升降裝置(VDI)設置在所述控制臂球頭銷夾具(νπ)前方。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疲勞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裝置(I )至少包括:第一L型滑板(I)、第一升降工裝主體(2)、第一手輪(3)、第一絲杠(4)、第一圓錐滾子軸承(5);所述第一升降工裝主體(2)后部設置有所述第一 L型滑板(I),頂部設置有所述第一手輪(3);所述第一絲杠(4)上部穿過所述第一升降工裝主體(2)頂部聯接所述第一手輪(3),所述第一絲杠(4)下部固定在所述第一圓錐滾子軸承(5)內圈中,所述第一圓錐滾子軸承(5)外圈聯接所述第一 L型滑板(I)。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疲勞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升降裝置(IV )至少包括:方鋼架(6)、螺旋彈簧(7)、第一鋼套(8)、第二手輪(9)、第二絲杠(10);所述方鋼架(6)頂部設置有所述第一鋼套(8),所述第二絲杠(10)的上部設置在所述第一鋼套(8)內并聯接所述第二手輪(9),所述第二絲杠(10)下部設置有所述螺旋彈簧(7),所述螺旋彈簧(7)聯接在所述液壓作動器(III)前端的殼體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疲勞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裝置(VI)至少包括:作動器連接板(11)、光軸(12)、直線滑動軸承(13)、固定板(14)、球銷夾具連接板(15);所述導向裝置(VI)的作動器連接板(11)與所述液壓作動器(III)的缸頭聯接,所述球銷夾具連接板(15)與所述控制臂球頭銷夾具(νπ)聯接,所述作動器連接板(11)與所述球銷夾具連接板(15)之間設置有所述直線滑動軸承(13),所述直線滑動軸承(13)聯接在所述固定板(14)上;所述光軸(12)穿過所述作動器連接板(11)、所述直線滑動軸承(13)、所述球銷夾具連接板(15)。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疲勞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升降裝置(VDI)至少包括:第二升降工裝主體(16)、第二 L型滑板(17)、第二鋼套(18)、加力桿(19)、套筒(20)、第二圓錐滾子軸承(21)、第三絲杠(22);所述第二升降工裝主體(16)頂部設置有所述第二圓錐滾子軸承(21)、所述套筒(20),所述套筒(20)上穿過有所述加力桿(19);所述第二升降工裝主體(16)上設置有所述第二 L型滑板(17),所述第二 L型滑板(17)的中部內孔設置有所述第二鋼套(18),所述第三絲杠(22)穿過所述第二L型滑板(17)內孔,且上部固定在所述第二圓錐滾子軸承(21)內圈中,所述第二圓錐滾子軸承(21)外圈固定在所述第二升降工裝主體(16)上。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疲勞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組合支架(V )至少包括:第一組合支架(V I)、第二組合支架(V 2)、第三組合支架(V 3);所述第一組合支架(V I)和所述第二組合支架(V 2)設置在所述導向裝置(VI)的外側,所述第三組合支架(V 3)設置在所述導向裝置(VI)的內側。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疲勞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作動器座連接夾具(II )的小端與所述第一升降裝置(I )聯接,大端與所述液壓作動器(III)的活塞桿聯接。
9.根據權利要求1或5所述的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疲勞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球頭銷夾具(νπ)的圓頭端與所述導向裝置(VI)的球銷夾具連接板(15)聯接,方頭端聯接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IX )。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轎車副車架帶控制臂總成的疲勞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組合支架(V )為六個,通過壓板壓緊兩個所述第一升降裝置(I )、兩個所述第二升降裝置(IV )、兩個所述第三升降.裝置(VDI)。
【文檔編號】G01M13/00GK103471857SQ201310407679
【公開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9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9日
【發明者】許勝 , 李張銀, 張厚平, 郭喜晨, 章禮文, 江媛 申請人: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