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試驗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環境試驗裝置,該環境試驗裝置(1)包含形成有空氣排出孔(41)及空氣吸引孔(42)的分隔壁(15);由分隔壁(15)分離的試驗室(10)及空調室(11);排氣管道(21);和將來自空氣排出孔(41)的空氣向排氣管道(21)引導的引導管道(22)。排氣管道(21)及引導管道(22)構成劃定試驗室(10)的6個以上的壁面中、除分隔壁(15)外的相互鄰接的壁面。另外,排氣管道(21)具有向與試樣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出空氣的空氣排出孔(21a)。
【專利說明】環境試驗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對試樣進行環境試驗的環境試驗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用于確認各種各樣環境狀況下的產品的運行可靠性的環境試驗中,使用例如專利文獻I所示的具有試驗室和空調室的環境試驗裝置,該試驗室和空調室由分隔壁分離且經由上下兩處的開口相互連通。該環境試驗裝置中,在空調室內,由加濕裝置、冷卻裝置等將空氣調整為規定的溫濕度,利用設置在空調室的最上方的送風機將該調整后的空氣,經由上部開口向試驗室供給,由此,將試驗室內的空氣保持為規定的溫濕度。
[0003]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2 - 349914號公報
[0004]但是,上述專利文獻I涉及的環境試驗裝置中,僅經由上部開口流入試驗室的空氣,在試驗室內成為從上向下流動的氣流,被下部開口吸引。因此,例如,試驗室中沿上下設置有多級水平的擱板,在各擱板上載置著試樣的情況下(即、將多個試樣沿鉛垂方向排列時),空氣流難以接觸到載置在擱板的下段的試樣,在擱板的上段的試樣與在擱板的下段的試樣所處的環境條件不同。再者,若擱板上段的試樣發熱,則其發熱會影響處于擱板下段的試樣,這些試樣的溫度條件也不同。
[0005]另外,即使在下述環境試驗裝置中,即在試驗室中,將多個試樣沿水平方向排列,以沿這些試樣的排列方向產生空氣流的方式,從空調室向試驗室供給空氣的環境試驗裝置,在氣流的上游與下游,試樣的環境條件也不同。例如,若處于上游的試樣發熱,則處于下游的試樣會受到其發熱的影響,從而使這些試樣的環境條件不同。這樣,若多個試樣的環境條件不同,則會產生環境試驗的精度降低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6]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夠降低針對試樣的環境條件的不同的環境試驗裝置。
[0007]本發明的環境試驗裝置具有被形成有第一空氣排出孔及第一空氣吸引孔的分隔壁分離的試驗室及另一室,該環境試驗裝置具備:排氣管道,其構成劃定上述試驗室的6個以上的壁面中、除上述分隔壁以外的第一壁面,具有沿與配置在上述試驗室的多個試樣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出空氣的第二空氣排出孔;和引導管道,其構成劃定上述試驗室的6個以上的壁面中、與除上述分隔壁以外的上述第一壁面鄰接的第二壁面的至少一部分,將通過上述另一室從上述第一空氣排出孔排出的空氣向上述排氣管道加以引導。
[0008]據此,從第二空氣排出孔排出到試驗室的空氣,在與多個試樣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流動。因此,能夠減少對于試樣的環境條件的不同。
[0009]本發明中,還具備吸引管道,其構成劃定上述試驗室的6個以上的壁面中、與上述第二壁面的一部分或上述第二壁面相對的第三壁面,具有在上述正交的方向上比上述多個試樣更遠離上述第二空氣排出孔的位置形成的第二空氣吸引孔。這樣,優選上述吸引管道將從上述第二空氣吸引孔吸引的空氣向上述第一空氣吸引孔引導。由此,從第二空氣排出孔排出到試驗室的空氣,可靠地在與多個試樣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流動。因此,能夠進一步減少對于試樣的環境條件的不同。
[0010]另外,本發明中,優選上述第二壁面鄰接于上述分隔壁及上述第一壁面這兩方,上述引導管道具有:在一個面構成上述第二壁面的板狀部件;連通孔,其形成在上述板狀部件的上述正交的方向的一端部,使與上述板狀部件的另一面相對的空間和上述排氣管道連通;和分隔板,其從上述板狀部件的上述另一面突出,并沿與上述正交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分隔出上述板狀部件的形成有上述連通孔的第一區域和沒有形成上述連通孔的第二區域,上述第一空氣排出孔連通于與上述第一區域相對的空間。由此,從第一空氣排出孔排出的空氣,通過與第一區域相對的空間及連通孔,流到排氣管道。
[0011]另外,本發明中,優選在上述板狀部件的上述第一區域,突出有與上述分隔板平行的I個以上的偏向板。由此,能夠有效地使從第一空氣排出孔排出的空氣流到排氣管道。
[0012]另外,本發明中,優選在上述另一室,設置有從上述第一空氣排出孔向上述引導管道排出空氣的送風機。由此,能夠有效地使空氣從另一室流到引導管道。
[0013]另外,本發明中,優選還具備具有內部空間的試驗槽,通過在上述內部空間設置上述排氣管道及上述弓I導管道來劃定上述試驗室,上述排氣管道及上述引導管道能夠安裝拆卸地設置于上述試驗槽。由此,例如,即使由于通過試樣的發熱或爆炸導致構成試驗室的壁面的一部分的排氣管道及引導管道損傷,也只需要更換它們就能夠容易地修復試驗室的壁面。
[0014]另外,本發明中,優選在上述試驗槽的周圍,形成有隔熱層。由此,使試樣的環境條件難以變化,試驗精度得到提高。
[0015]根據本發明的環境試驗裝置,從第二空氣排出孔排出到試驗室的空氣,在與多個試樣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流動。由此,能夠減少對于試樣的環境條件的不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環境試驗裝置的主視圖。
[0017]圖2是圖1所示的環境試驗裝置的將門卸下后的狀態的構成圖。
[0018]圖3是沿著圖1所示的II1-1II線的截面圖。
[0019]圖4 Ca)是從右方觀察圖3所示的引導管道時的圖,(b)是從左方觀察圖3所示的吸引管道時的圖。
[0020]圖5是圖2所示的試驗槽的大致立體圖(示意立體圖),是表示空氣的流動的說明圖。
[0021]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的環境試驗裝置的試驗槽的第I變形例的大致立體圖。
[0022]圖7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的環境試驗裝置的試驗槽的第2變形例的大致立體圖。
[0023]圖8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的環境試驗裝置的試驗槽的第3變形例的大致立體圖。
[0024]符號說明:[0025]1:環境試驗裝置
[0026]3:試驗槽
[0027]3a:內部空間
[0028]3b:隔熱層
[0029]10,210:試驗室
[0030]11:空調室(另一室)
[0031]15:分隔壁
[0032]21:排氣管道
[0033]21a:空氣排出孔(第二空氣排出孔)
[0034]22,222:引導管道
[0035]22a,222a:連通孔
[0036]23,223:吸引管道
[0037]23a,223a:空氣吸引孔(第二空氣吸引孔)
[0038]25:板狀部件
[0039]25a:第一區域
[0040]25b:第二區域
[0041]26:分隔板
[0042]27:偏向板
[0043]31:送風機
[0044]41:空氣排出孔(第一空氣排出孔)
[0045]42:空氣吸引孔(第一空氣吸引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46]下面,參照【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
[0047]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涉及的環境試驗裝置1,如圖1?圖3所示,用于各種各樣的環境試驗,具有大致長方體形狀的框體2、設置在框體2內并具有內部空間3a的試驗槽3、和覆蓋試驗槽3的開口的隔熱性的門4。
[0048]如圖2及圖3所示,試驗槽3按照向前方開口的方式配置在框體2的前方(圖2中紙面的近前側、圖3中下方)部分。如圖3所示,框體2的后方部分,成為收納著電源裝置5的電源收納空間。如圖1及圖2所示,在比框體2的門4靠右側的位置,設置有顯示部8及操作部9。顯示部8顯示試驗槽3的試驗室10內的溫濕度數據等。操作部9是用于進行試驗室10內的溫濕度的設定的操作部。
[0049]試驗槽3的除通過門4進行開放、關閉的前方的開口外的周圍的壁面,被隔熱層3b包圍。由此,內部空間3a的溫度及濕度難以變化。因此,試樣的環境條件變得難以改變,試驗精度得以提高。在試驗槽3的背部及該背部部分的隔熱層3b,形成有4個貫通孔6。作為電源裝置5的連接部的連接器5a,從這些貫通孔6,分別向前方突出。此外,在貫通孔6與連接器5a之間填充密封劑,保持試驗室10的氣密性。
[0050]本實施方式中,圖2及圖3中雙點劃線表示的平板狀的試樣托盤91收納在試驗室10內。試樣托盤91具有例如能夠與作為試樣90的二次電池連接的多個插座、在向試驗室10的插入方向(相對于試驗室10從前方向后方的方向)的前端形成的端子、及連接這些插座及端子的多個配線。這樣,試樣托盤91收納在試驗室10內,由此,試樣托盤91的端子與連接器5a連接,能夠將連接于插座的多個試樣90 (二次電池)與電源裝置5電連接。由此,能夠在各種環境下,完成二次電池的充放電試驗。
[0051]再者,在試驗室10內,設置有導軌(未圖示)。試樣托盤91上,在與向試驗室10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排列著三個試樣90。這時,多個試樣90沿與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排成一列,但是沿插入方向沒有排列。通過使這樣的試樣托盤91沿著導軌按水平的插入方向滑動進行插入,端子連接于連接器5a,多個試樣90與電源裝置5電連接。另外,通過將試樣托盤91沿導軌按水平方向(與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拉出,端子從連接器5a退出,能夠使試樣90與電源裝置5不再電連接。這樣,只需要將試樣托盤91放入試驗室10內或從中取出,就能夠簡單的進行試樣90與電源裝置5的電連接或取消電連接。本實施方式中,在試驗室10內,沿著鉛垂方向,能夠收納四個排列有3個試樣90的試樣托盤91。
[0052]試驗槽3內,設置有將長方體形狀的內部空間3a分隔為下部空間11與上部空間16的分隔壁15、3個管道21?23。如圖2及圖3所示,分隔壁15上,在右側端部形成有2個空氣排出孔(第一空氣排出孔)41,在左側端部形成有I個空氣吸引孔(第一空氣吸引孔)42。如圖3所示,2個空氣排出孔41沿著前后方向配置。空氣吸引孔42沿前后方向延伸。
[0053]下部空間11是空調室(另一室),圖2中,從右邊開始依次設置著2個送風機31、由例如護套加熱器等電熱加熱器構成的空氣加熱器32、冷卻裝置33、及利用內置加熱器加熱容器內的水進行加濕的加濕裝置34。2個送風機31沿前后方向排列配置,分別與空氣排出孔41相對。即、對I個空氣排出孔41設置有I個送風機31。這樣,通過設置有送風機31,能夠將由空調室11調整后的空氣有效地流入引導管道22 (如后所述)。從空氣吸引孔42流入空調室11的空氣,依次利用加濕裝置34、冷卻裝置33、及空氣加熱器32調整其溫度及濕度,同時向右方流動,在成為規定的溫濕度的狀態下,利用2個送風機31從各空氣排出孔41向上方排出。
[0054]3個管道21?23設置在上部空間16,各管道21?23構成大致長方體形狀的試驗室10的6個壁面中的互不相同的一壁面。此外,分隔壁15構成試驗室10的下面側的壁面。3個管道21?23中,有形成著向試驗室10內排出空氣的空氣排出孔21a的排氣管道21、將從2個空氣排出孔41排出的空氣引導到排氣管道21的引導管道22、和吸引管道23,該吸引管道23形成有吸引試驗室10內的空氣的空氣吸引孔23a,并將吸引的空氣引導到空氣吸引孔42。
[0055]如圖2所示,排氣管道21具備具有長方形平面形狀的板狀部件。該板狀部件在其4邊與試驗槽3的頂板、管道22、23及分隔壁15抵接的狀態下,螺紋固定于試驗槽3。SP、通過卸下螺釘,排氣管道21就能相對試驗槽3進行安裝拆卸。另外,排氣管道21的板狀部件與試驗槽3的背部隔離配置,其與試驗槽3的背部之間構成空氣流動的流路21b。另外,排氣管道21具有空氣排出孔(第二空氣排出孔)21a,來自流路21b的空氣向著前方水平排出。另外,排氣管道21的與門4相對的面構成劃定試驗室10的6個壁面中的一個(第一壁面)。
[0056]如圖2及圖3所示,引導管道22具備具有長方形平面形狀的板狀部件25,在板狀部件25的3邊與試驗槽3的頂板、背部及分隔壁15抵接的狀態下,螺紋固定于試驗槽3。即、通過卸下螺釘,引導管道22就能相對試驗槽3進行安裝拆卸。另外,引導管道22的板狀部件25與試驗槽3的右壁部隔離配置,在其與試驗槽3的右壁部之間構成能夠與2個空氣排出孔41連通的流路22b。另外,引導管道22 (板狀部件25)的一個面(與吸引管道23相對的面),是劃定試驗室10的6個壁面中的一個,構成與排氣管道21所構成的壁面鄰接
的壁面(第二壁面)。
[0057]板狀部件25上,如圖4 (a)所示,在圖中右端部(后端部),形成有2個連通孔22a。這些連通孔22a沿鉛垂方向延伸,并且沿該方向排列。另外,這些連通孔22a形成在板狀部件25的與排氣管道21 (流路21b)相對的部分,使流路22b與流路21b連通。此外,連通孔22a雖然沿鉛垂方向排成多列,但是也可以是在板狀部件25的右端部(一端部),2個連通孔22a構成在鉛垂方向連續的I個長條狀的連通孔。
[0058]引導管道22還具有從板狀部件25的另一面突出的分隔板26及偏向板27。如圖4 (a)所示,分隔板26在與水平方向(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將板狀部件25分隔為第一區域25a與第二區域25b。分隔板26相對水平方向大致傾斜45°。在板狀部件25的第一區域25a形成有2個連通孔22a。偏向板27與分隔板26平行延伸,配置在第一區域25a。另外,分隔板26及偏向板27的兩端部,鉛垂或水平地延伸至板狀部件25的鄰接的邊。分隔板26及偏向板27從板狀部件25的突出量相同。偏向板27的兩端部配置在空氣排出孔41之間及連通孔22a之間。
[0059]這樣的引導管道22在分隔板26及偏向板27與試驗槽3的右壁部抵接的狀態下配置。由此,流路22b構成在與第一區域25a相對的空間。另外,這時,流路22b被偏向板27分為兩個。即、前方的空氣排出孔41與上側的連通孔22a連通,后方的空氣排出孔41與下側的連通孔22a連通。由此,從空氣排出孔41排出的空氣能夠有效地流到排氣管道21。這是因為抑制了來自2個送風機31的空氣同時流向上側的連通孔22a的情況。來自前方側的送風機31的空氣由分隔板26導向上側的連通孔22a,來自后方側的送風機31的空氣由偏向板27導向下側的連通孔22a,經引導管道22均壓后的空氣供給到排氣管道21的流路21b。因此,從排氣管道21的空氣排出孔21a排出的空氣,在試驗室10內,向著前方水平流動,該氣流成為層流狀態。
[0060]如圖2及圖3所示,吸引管道23具備具有長方形平面形狀的板狀部件35,在板狀部件35的3邊與試驗槽3的頂板、背部及分隔壁15抵接的狀態下,螺紋固定于試驗槽3。即、通過卸下螺釘,吸引管道23就能相對試驗槽3進行安裝拆卸。另外,吸引管道23的板狀部件35與試驗槽3的左壁部隔離配置,與試驗槽3的左壁部之間構成能夠與空氣吸引孔42連通的流路23b。另外,吸引管道23 (板狀部件35)的一個面(與引導管道22相對的面)是劃定試驗室10的6個壁面中的一個,構成與引導管道22所構成的壁面相對的壁面(第三壁面)。
[0061]如圖4 (b)所示,板狀部件35在圖中右端部(前端部)形成有3個空氣吸引孔(第二空氣吸引孔)23a。由此,吸引管道23從空氣吸引孔23a吸引試驗室10的空氣,經由空氣吸引孔42將該空氣向空調室11引導。這些空氣吸引孔23a沿鉛垂方向延伸,并且沿該方向排列。另外,如圖3所示,這些空氣吸引孔23a形成在板狀部件35的最遠離排氣管道21(流路21b)的端部。更具體而言,在前后方向上,空氣吸引孔23a形成在比試樣90更遠離空氣排出孔21a的位置。由此,從空氣排出孔21a排出的空氣,從后方向前方、S卩、沿與多個試樣90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可靠流動。因此,能夠進一步降低環境條件對于試樣90的參差不同。此外,雖然空氣吸引孔23a沿著鉛垂方向排成多列,但是在板狀部件35的一端部,3個空氣吸引孔23a也可以構成在鉛垂方向上連續的I個長條狀的空氣吸引孔。
[0062]吸引管道23還具有從板狀部件35的另一面突出的分隔板36及2個偏向板37、38。如圖4 (b)所示,分隔板36沿與水平方向(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將板狀部件35分隔為第一區域35a與第二區域35b。分隔板36相對水平方向大致傾斜45°。在板狀部件35的第一區域35a形成有3個空氣吸引孔23a。偏向板37、38與分隔板36平行延伸,配置在第一區域35a。另外,分隔板36及偏向板37、38的兩端部鉛垂或水平地延伸至板狀部件35的鄰接的邊。分隔板36及偏向板37、38從板狀部件35的突出量相同。偏向板37、38的一端部配置在空氣吸引孔23a之間,另一端部配置在將空氣吸引孔42沿前后方向3等分的位置。
[0063]這樣的吸引管道23在分隔板36及偏向板37、38與試驗槽3的左壁部抵接的狀態下配置。由此,流路23b構成在與第一區域35a相對的空間。另外,這時,流路23b被偏向板37、38分為三個。即、3個空氣吸引孔23a分別與空氣吸引孔42單獨連通,在各空氣吸引孔23a產生均等的吸引力。因此,從空氣排出孔21a向試驗室10排出的空氣易于水平地向iu方流動。結果,在試驗室?ο內,能夠有效地保持層流狀態。
[0064]接著,參照圖3及圖5,說明環境試驗裝置I的試驗槽3內的氣流。本實施方式中的環境試驗裝置I具有3個管道21~23。因此,經空調室11調整,利用送風機31從空氣排出孔41排出的空氣暫時積存在流路22b (與第一區域25a相對的空間)。然后,空氣在流路22b中均壓化,從2個連通孔22a供給排氣管道21的流路21b。即、如圖5所示,從空氣排出孔41向上方排出的空氣通過流路22b向斜上方前進,經由連通孔22a流到流路21b。該流路21b中,空氣也是暫時積存,均壓后的空氣從排氣管道21的空氣排出孔21a排出到試驗室10內。
[0065]從空氣排出孔21a排出到試驗室10內的空氣,在收納于試驗室10的試樣托盤91之間、處于最上方的試樣托盤91與試驗槽3的頂板之間、及最下方的試樣托盤91與分隔壁15之間,從后方向前方水平流動。這時,如圖3所示,多個試樣90沿左右方向(與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沒有沿前后方向排列,所以對于各試樣90的環境條件是相同的。這樣,向試驗室10內排出的空氣從前方的空氣吸引孔23a吸引到吸引管道23內。之后,空氣從流路23b經由空氣吸引孔42流入空調室11。
[0066]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的環境試驗裝置1,引導管道22將從空氣排出孔41排出的空氣向排氣管道21引導,從排氣管道21排出的空氣,在試驗室10中,沿與試樣90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從后方向前方的方向)流動。因此,減少了對于試樣90的環境條件的不同。另外,由于各管道21~23只進行螺紋固定,所以管道21~23容易安裝拆卸。因此,例如,在進行二次電池(試樣90)的充放電試驗時,即使由于試樣90的發熱或爆炸導致構成試驗室10的壁面的一部分的管道21~23損傷,也只需要通過更換它們就能夠容易地修復試驗室10。
[0067]本實施方式中的環境試驗裝置I,在試驗槽3的下部空間設置空調室11,在上部空間設置試驗室10,以使從空調室11的右側端部的空氣排出孔41排出的空氣,從試驗室10的后方向前方流動的方式,設置有排氣管道21及引導管道22。但是,空調室11、試驗室10、排氣管道21及引導管道22等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此。
[0068]也可以如圖6所示,在試驗槽3的上部空間設置空調室11,在下部空間設置試驗室10,以使從空調室11的右側端部的空氣排出孔41排出的空氣,從試驗室10的后方向前方流動的方式,設置排氣管道21及引導管道22 (第I變形例)。具體而言,排氣管道21及引導管道22設置在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位置。這時,引導管道22也可以按下述方式構成,即將分隔板26與偏向板27傾斜為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反,將來自空氣排出孔41的空氣向斜下方引導。即使這樣也能夠得到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這時,吸引管道23也可以設置在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位置,將分隔板36與偏向板37、38反向傾斜,將來自空氣吸引孔23a的空氣向斜上方引導。這樣,也能夠得到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0069]另外,也可以如圖7所示,在試驗槽3的右側部空間設置空調室11,在左側部空間設置試驗室10,以使從空調室11的上側端部的空氣排出孔41排出的空氣,從試驗室10的后方向前方流動的方式,設置排氣管道21及引導管道22 (第2變形例)。具體而言,構成為與使上述實施方式的試驗槽3旋轉90°后的狀態基本相同的結構。即使這樣也能夠得到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再者,該變形例中,也可以將試樣托盤91豎起,沿橫向排列多個。這時,雖然試樣90的排列方向成為鉛垂方向,但空氣的流動成為前后方向,因此與排列方向正交。另外,若將吸引管道23配置在試驗槽3的左方,即使試樣托盤91仍處于水平位置也能夠得到同樣的效果。這種情況下,也可以將用來使配置在左方的吸引管道23與空調室11連通的空間設置在試驗槽3的下方部分。
[0070]另外,也可以如圖8所示,在試驗槽3的下部右側空間設置空調室(另一室)211,在上部左側空間設置試驗室210,以使從空調室211的空氣排出孔241排出的空氣,從試驗室210的后方向前方流動的方式,設置排氣管道21及引導管道222 (第3變形例)。本變形例中的空調室211是通過在上述空調室11中形成分隔壁211a而劃分出的空間。然后,在該空間內設置送風機、空氣加熱器、冷卻裝置及加濕裝置等。另外,空調室211中也可以設置空氣吸引孔242。空氣排出孔241設置在后方,空氣吸引孔242設置在前方。引導管道222構成試驗室210的右側壁面的后方半部,吸引管道223構成試驗室210的右側壁面的前方半部。這些引導管道222及吸引管道223沒有設置偏向板,由板狀部件225、235及分隔板226、236構成。這樣,在引導管道222的后方端部形成有連通孔222a,在吸引管道223的前方端部形成有空氣吸引孔223a。這樣,空氣從試驗室210的后方向前方排出,能夠得到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該結構中,分隔壁211a的左方沒有空間也可以。分隔壁211a與板狀部件225、235的至少一方成為一體也可以。此外,該變形例中,試樣90及試樣托盤91也按照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方式得以收納。進而,該變形例中,也可以采用設置有分隔壁的空調室11取代空調室211,在該空調室11中,分隔壁沿左右方向延伸,分隔成與空氣吸引孔242連通的前方空間及與空氣排出孔241連通的后方空間,并且使這兩空間在空調室11的左端部連通。這種情況下,空氣吸引孔242吸引的空氣在前方空間向左方流動,其后,在后方空間向右方流動,從空氣排出孔241排出。即使這樣,也能夠得到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0071]上面,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只要在本專利請求保護的范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更。例如,試驗槽3的周圍,也可以不形成隔熱層3b。另外,各管道21?23也可以不設置成能夠相對于試驗槽3進行安裝拆卸。另外,引導管道22及吸引管道23上,也可以不設置偏向板27、37、38。另外,送風機31也可以設置I或3個以上。也可以不設置吸引管道23、223。這種情況下,優選在與試樣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在比試樣90更遠離排氣管道21的空氣排出孔21a的位置配置空氣吸引孔42。由此,從空氣排出孔2Ia排出到試驗室的空氣的流動,成為與試樣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能夠得到與上述同樣的效果。另外,試驗室10、210也可以是立方體形狀。進而,試驗室也可以是由7個以上的壁面劃定的多面體。
[0072]另外,上述的實施方式及第I?第3變形例中,將排氣管道21設置在試驗槽3的后方部分(背部側),也可以將其設置在左方、右方、上方、下方部分的任意位置。即、也可以按照能夠向與排列試樣90的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出空氣的方式設置排氣管道21。這樣,能夠得到與上述同樣的效果。
[0073]也可以調換引導管道22與吸引管道23的位置。另外,引導管道222與吸引管道223的位置也可以調換。這種情況下,使排氣管道移動到引導管道側。另外,空調用的設備(例如,送風機、空氣加熱器、冷卻裝置及加濕裝置等)也可以不設置在空調室11,而是設置在引導管道22、222或吸引管道23、223,引導管道22、222或吸引管道23、223兼具空調室的作用。這時,空調室11僅僅是另一室。
[0074]吸引管道23也可以不配置在與引導管道22相對的位置。例如,取代分隔壁15,配置吸引管道23,在流路23b配置空調用的設備,吸引管道23兼具空調室(另一室)的作用也可以。這種情況下,吸引管道23的板狀部件35成為分隔試驗室10與空調室的分隔壁。另夕卜,這時,空氣吸引孔23a優選配置在前方。這樣,也能夠得到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進而,也可以將門4的背側作為引導管道22或吸引管道23使用。
【權利要求】
1.一種環境試驗裝置,具有被形成有第一空氣排出孔及第一空氣吸引孔的分隔壁分離的試驗室及另一室,該環境試驗裝置的特征在于,具備: 排氣管道,該排氣管道構成劃定所述試驗室的6個以上的壁面中、除所述分隔壁以外的第一壁面,具有沿與配置在所述試驗室的多個試樣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出空氣的第二空氣排出孔;和 引導管道,該引導管道構成劃定所述試驗室的6個以上的壁面中、與除所述分隔壁以外的所述第一壁面鄰接的第二壁面的至少一部分,將通過所述另一室從所述第一空氣排出孔排出的空氣向所述排氣管道加以引導。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環境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具備吸引管道,該吸引管道構成劃定所述試驗室的6個以上的壁面中、與所述第二壁面的一部分或所述第二壁面相對的第三壁面,具有在所述正交方向上比所述多個試樣更遠離所述第二空氣排出孔的位置形成的第二空氣吸引孔, 所述吸引管道將從所述第二空氣吸引孔吸引的空氣向所述第一空氣吸引孔加以引導。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環境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壁面鄰接于所述分隔壁及所述第一壁面雙方, 所述引導管道具有: 在一個面構成所述第二壁面的板狀部件; 連通孔,形成在所述板狀部件的所述正交方向的一端部,使與所述板狀部件的另一面相對的空間和所述排氣管道連通;和 分隔板,從所述板狀部件的所述`另一面突出,并沿與所述正交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分隔出所述板狀部件的形成有所述連通孔的第一區域和沒有形成所述連通孔的第二區域, 所述第一空氣排出孔連通于與所述第一區域相對的空間。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環境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板狀部件的所述第一區域,突出有與所述分隔板平行的I個以上的偏向板。
5.根據權利要求1、2或4中任一項所述的環境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另一室,設置有從所述第一空氣排出孔向所述引導管道排出空氣的送風機。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環境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另一室,設置有從所述第一空氣排出孔向所述引導管道排出空氣的送風機。
7.根據權利要求1、2或4中任一項所述的環境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 還具備具有內部空間的試驗槽, 通過在所述內部空間設置所述排氣管道及所述引導管道來劃定所述試驗室, 所述排氣管道及所述引導管道能夠安裝拆卸地設置于所述試驗槽。
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環境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 還具備具有內部空間的試驗槽, 通過在所述內部空間設置所述排氣管道及所述引導管道來劃定所述試驗室, 所述排氣管道及所述引導管道能夠安裝拆卸地設置于所述試驗槽。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環境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試驗槽的周圍形成有隔熱層。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環境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試驗槽的周圍形成 有隔熱層。
【文檔編號】G01R31/36GK103630844SQ201310373399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3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4日
【發明者】中西優貴 申請人:愛斯佩克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