栓開閉裝置及試樣處理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是在試樣容器或試劑容器開栓時發生的霧不向周圍飛散的栓開閉裝置、或者在將試樣或試劑分注到容器中時發生的霧不混入到其它容器中的試樣處理裝置。栓開閉裝置具有:保持在內部容納有液體并用栓封閉的容器的容器保持機構;以及從上述容器打開或封閉上述栓的栓開閉機構,具有控制機構,該控制機構用于在利用上述栓開閉機構進行栓的打開處理或封閉處理時控制向上述容器外部飛出的液體或霧的移動。
【專利說明】栓開閉裝置及試樣處理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用于打開試樣容器的蓋的栓開閉裝置及試樣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作為本【技術領域】的【背景技術】,具有日本特開2008-279128號公報(專利文獻1)。該公報中記載了如下內容,具備:將真空采血管在開栓位置上以直立狀態夾緊的采血管夾緊機構;設置于上述開栓位置上,并且夾持上述真空采血管的栓體的卡盤機構;設置于上述卡盤機構上,且在夾持了上述真空采血管的栓體時,對包括該栓體的上述真空采血管的開口部周邊進行密封,并且將該密封區域減壓為與上述真空采血管的內壓大致相同的壓力的密封減壓機構;以及使上述卡盤機構從栓夾持位置上升,從而打開上述真空采血管的栓體的升降機構(參照摘要)。
[0003]另外,具有日本特開平6-18530號公報(專利文獻2)。在該公報上,反應盤的形狀為圓盤狀,并且中央部為空腔。在該中央部上配置有從周緣部吸引氣體的圓筒狀的吸引用管道。在分析部周邊發生的感染性空氣溶膠,利用空氣溶膠吸引用管道從多方向(360度方向)吸引,經過粗濾器及HEPA過濾器而除去之后,向外部排出。另外,粗濾器能夠從吸引用管道簡單地取出,并且能夠容易更換。從而,能夠實現:以簡單的結構防止操作者的二次感染,并且能夠確保安全性的自動分析裝置(參照摘要)。
[0004]另外,具有日本特開平2-31165號公報(專利文獻3)。該公報中記載了如下內容,在各種樣品的分注作業中,通過在擴散之前吸引在液體排出時所產生的霧狀氣體,能夠實現操作者的安全、適當的分注、裝置的保護(參照摘要)。
[0005]現有技術文獻
[0006]專利文獻
[0007]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279128號公報
[0008]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6-18530號公報
[0009]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2-31165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10]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0011]在專利文獻1所述的開栓裝置中,用覆蓋部件覆蓋真空采血管,通過用真空泵對覆蓋部件與真空采血管之間的空間部進行真空吸引而減壓,使其成為與真空采血管的內部大致相同的壓力,從而拆卸真空采血管的栓體。由此在該開栓裝置中,拆卸栓體之后,在覆蓋部件與真空采血管之間的空間部中空氣不流動,血液從真空采血管向空間部飛出的情況下血液保留于空間部,在打開覆蓋部件時存在血液向周邊飛散的可能性。此外,作為血液從真空采血管飛出的可能性,存在:在輸送中途或離心分離工序等中在真空采血管內發生血液的霧的情況;以及通過在栓體上附著有血液的狀態下進行拆卸而使其飛散的情況等。
[0012]在專利文獻2所述的自動分析裝置中,在旋轉的反應盤的外周側配設有多個反應容器,從位于反應盤的中央部的空氣溶膠吸引用管道吸引空氣溶膠。即,在反應盤附近發生的空氣溶膠被吸引到反應盤中央部,從而防止向反應盤的外周側飛散。但是,對于配設有多個反應容器的反應盤的周向、即鄰接的反應容器之間的污染,沒有特別考慮。例如,對于在將試樣分注到反應容器中時霧飛散的情況下混入到相鄰的反應容器中的可能性,沒有特別對策。
[0013]在專利文獻3所述的自動分析裝置中,通過將作為氣體吸引機構的管道設置于探頭排出液體的附近,能夠吸引從探頭出口發生的霧狀氣體。但是,如果只是從一個方向進行吸引,則根據所發生的霧的大小和移動方向,有可能混入到相鄰的凹槽中。
[0014]本發明提供在試樣容器開栓時所發生的霧不向周圍飛散的栓開閉裝置。或者,本發明提供在將試樣分注到容器中時所發生的霧不混入到其它容器中的試樣處理裝置。
[0015]解決問題的方法
[0016]本申請包括多個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若舉其一例,則如下所述,開栓裝置具有:容器保持機構,保持在內部封入試樣并用栓封閉的容器;以及開栓機構,從上述容器上打開上述栓,在上述試樣容器保持機構上具有用于控制從上述容器飛出的液體和霧的移動的試樣控制機構。
[0017]優選為,上述試樣控制機構為空氣吸引機構或者隔板或者其雙方。
[0018]并且,優選為,在上述開栓機構上具有用于控制從上述容器飛出的試樣的移動的試樣控制機構。
[0019]或者,試樣處理裝置具有:保持從試樣容器分注試樣的分析容器的分析容器保持機構;以及對分注試樣的分注機構進行引導的分注機構導向件,在上述分注機構導向件與上述分析容器保持機構之間,發生從分注機構導向件側朝向分析容器保持機構側的氣流。
[0020]或者,試樣處理裝置具有從試樣容器向分析容器分注試樣的試樣分注機、以及保持多個上述分析容器而移動的容器保持機構,上述容器保持機構使上述分析容器移動到用上述分注機排出上述試樣的試樣排出位置,在停止于上述試樣排出位置的試樣容器與鄰接的試樣容器之間的上部空間設置隔板。
[0021]優選為,在停止于上述試樣排出位置的試樣容器的上部空間中,設有吸引未用上述隔板遮蔽的空間的空氣的吸引機構。
[0022]發明效果
[0023]根據本發明,由于即使在試樣容器或試劑容器開栓時試樣或試劑發生霧,也能夠控制霧的移動,因此霧不會向周圍飛散。
[0024]或者,由于在分注機構與分析容器之間控制氣流,因此在將試樣分注到容器中時發生的霧不會混入到其它容器中。
[0025]或者,由于在鄰接的容器之間及其周邊設置隔板和氣流控制機構,因此不會發生容器之間的污染。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6]圖1是試樣處理裝置的結構圖的例子。
[0027]圖2是從上部及側方觀察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的試樣處理部的詳細圖。
[0028]圖3是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及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的詳細圖。[0029]圖4A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的試樣處理部的動作說明圖。
[0030]圖4B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的試樣處理部的動作說明圖。
[0031]圖4C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的試樣處理部的動作說明圖。
[0032]圖4D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的試樣處理部的動作說明圖。
[0033]圖5A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的試樣處理部的動作說明圖。
[0034]圖5B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的試樣處理部的動作說明圖。
[0035]圖5C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的試樣處理部的動作說明圖。
[0036]圖6是從上方及側方觀察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的試樣處理部的詳細圖。
[0037]圖7A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的試樣處理部的動作說明圖。
[0038]圖7B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的試樣處理部的動作說明圖。
[0039]圖8是從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的分析裝置的分注部的上方及側方觀察的結構圖。
[0040]圖9是從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的分析裝置的分注部的上方及側方觀察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1]下面,對實施例用附圖來進行說明。
[0042]實施例1
[0043]在本實施例中,說明打開試樣容器并且將試樣分注到分析容器中的試樣處理裝置10的例子。
[0044]圖1是本實施例的試樣處理裝置的例子,是裝置的俯視圖。試樣容器30投入到試樣容器投入部32中,利用試樣容器搬運部31搬運,經過試樣處理部20,利用試樣容器保管部33保管。作為試樣容器30的搬運方法,不僅有直接搬運試樣容器的方式,還有針對裝載有一支或每次多支試樣容器的每個支架或托座進行搬運的方式。另外,不僅可以是圖1所示的直線方式(直線式移動試樣容器的方式),還可以為盤方式(通過旋轉動作而移動試樣容器的方式)等,容器的搬運方法不限于本實施例。同樣地分析容器40投入到分析容器投入部42,利用分析容器搬運部41搬運,經過試樣處理部20,利用分析容器保管部43保管。
[0045]在試樣處理部20中,試樣容器內的試樣利用分注機(圖4的50)分注到分析容器中。分注機能夠沿著分注機導向件54利用分注機水平馬達53移動,并利用分注機上下馬達52沿上下移動。分注頭60保持于分注頭保持部61上,并且沿著分注頭保持部導向件64利用分注頭保持部水平馬達63移動。分注機的驅動方式不限于該方式,還可以通過以軸為中心進行旋轉運動,從試樣容器向分析容器分注試樣。
[0046]圖2是試樣處理部的詳細圖,上方是俯視圖,下方是側視圖。
[0047]第一開栓排出機構210能夠利用第一開栓排出機構開閉馬達211進行開閉,能夠利用第一開栓排出機構上下馬達212沿上下移動,能夠沿著排出機構導向件260利用第一開栓排出機構水平馬達213沿水平方向移動。
[0048]第二開栓排出機構220能夠利用第二開栓排出機構開閉馬達221進行開閉,能夠利用第二開栓排出機構上下馬達222沿上下移動,能夠沿著排出機構導向件260利用第二開栓排出機構水平馬達223沿水平方向移動。[0049]分注排出機構290能夠沿著排出機構導向件260利用分注排出機構水平馬達293沿水平方向移動。
[0050]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能夠利用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開閉馬達231進行開閉,能夠沿著吸引機構導向件261利用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水平馬達233沿水平方向移動。
[0051]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能夠利用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開閉馬達241進行開閉,能夠沿著吸引機構導向件261利用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水平馬達243沿水平方向移動。
[0052]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250能夠沿著吸引機構導向件261利用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水平馬達253沿水平方向移動。
[0053]圖3 (a)表示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的詳細結構,圖3 (b)表示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250的詳細結構。上方是俯視圖,下方是側視圖。
[0054]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具有吸引部245及保持部246。保持部246是以兩個為一組來保持分析容器的結構。吸引部245是用于吸引空氣的結構,一個為半圓形,組合兩個而形成大致圓形。該結構在利用保持部246保持分析容器時,用于使均勻的吸引的氣流發生于分析容器的開口部周圍。
[0055]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是與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大致相同的結構,利用試樣容器中的吸引部(未圖示)吸引空氣。形成與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的吸引部245相同的半圓形,使均勻的吸引的氣流發生于試樣容器的開口部周圍。
[0056]第一開栓排出機構210及第二開栓排出機構220是使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上下翻轉的結構,分別在與試樣容器的吸引部及分析容器的吸引部相對的位置,設有第一開栓排出機構的排出部及第二開栓排出機構的排出部,用于排出空氣。即,各排出部形成半圓形,組合兩個而形成圓形,使均勻的排出的氣流發生于栓的周圍。
[0057]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250具有吸引部255及分注頭廢棄容器256。分注頭廢棄容器256是用于廢棄使用于試樣分注上的分注頭60的結構。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吸引部255是用于吸引空氣的結構,并且形成圓形。該結構用于使均勻的吸引的氣流發生于分注頭廢棄容器256的開口部周圍。
[0058]分注排出機構290在與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250的吸引部255相對的位置上設置圓形的排出部。該結構用于使均勻的排出的氣流發生于分注機50的周圍。
[0059]若在排出扇271 (圖2)的動作過程中打開第一開栓排出機構排出閥214、第二開栓排出機構排出閥224、分注排出機構排出閥294中的某一個,則從吸引管道272吸引裝置外的空氣,并從各機構排出部排出。
[0060]若在排氣扇281的動作過程中打開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吸引閥234、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吸引閥244、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吸引閥254中的某一個,則從各機構吸引部吸引空氣,并經過排氣過濾器280從排氣管道282向裝置外排氣。
[0061]圖4A?圖4D表示作為本發明的第一個實施例的試樣處理部的動作。在本實施例中,表示未使用第二開栓排出機構220 (圖2)的情況,省略了第二開栓排出機構220。圖中表示試樣處理部的側視圖,省略了各排出機構、吸引機構的閥、馬達、空氣配管、導向件等。
[0062]圖4A (a)表示初始狀態,開栓排出機構210及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在分別打開的狀態下,在其下方試樣容器主體710在以試樣容器栓711封閉的狀態下進行安置。在分注排出機構290與打開的狀態下的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的下方,分析容器主體720在以分析容器栓721封閉的狀態下進行安置。分注機50在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250的旁邊待機,在其下方存在分注頭60。
[0063]利用將試樣容器定位于開栓排出機構210上的升降機構(未圖不),試樣容器主體710上升(圖4A (b))。試樣容器栓711上升至開栓排出機構210的高度而停止。
[0064]圖2所示的開栓排出機構開閉馬達211及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開閉馬達231進行動作,開栓排出機構210及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關閉,分別保持試樣容器栓711及試樣容器主體710 (圖4A (c))。
[0065]打開開栓排出機構排出閥214及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吸引閥234,從開栓排出機構210的排出部排出空氣,在用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的吸引部吸引空氣的同時(圖4B (d)的箭頭),使開栓排出機構上下馬達212進行動作,使開栓排出機構210上升而打開試樣容器栓711 (圖4B (d))。同時通過使分注機上下馬達52 (圖1)進行動作,使分注機50下降,在分注機50上安裝分注頭60。
[0066]在打開了試樣容器栓711時,即使由于試樣容器內外的壓力差等而發生試樣的霧,在開栓排出機構210與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之間也形成包圍栓及試樣容器開口部的氣流,因此霧不向周圍飛散而被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的吸引部(未圖示)吸引,所以不用擔心污染。
[0067]然后,暫且關閉開栓排出機構排出閥214及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吸引閥234,停止開栓排出機構210與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之間的氣流。通過使開栓排出機構水平馬達213及分注排出機構水平馬達293進行動作,使開栓排出機構210及分注排出機構290沿著排出機構導向件260移動,使分注排出機構290停止在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的正上方、即開栓的試樣容器主體710的正上方。
[0068]打開分注排出機構排出閥294與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吸引閥234,使得發生從分注排出機構290流向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的氣流的同時(圖4B (e)的箭頭),將分注機50插入到試樣容器主體710中吸引試樣(圖4B (e))。
[0069]由于即使在吸引試樣時發生霧,在分注排出機構290與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之間形成包圍分注機及試樣容器開口部的氣流,因此霧不向周圍飛散而被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的吸引部吸引,所以不用擔心污染。
[0070]若試樣的吸引結束,則使分注機50上升,暫且停止氣流。通過使開栓排出機構水平馬達213及分注排出機構水平馬達293進行動作,使開栓排出機構210及分注排出機構290沿著排出機構導向件260移動,使分注排出機構290向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250的正上方移動,使開栓排出機構210向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的正上方移動。
[0071]打開開栓排出機構排出閥214及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吸引閥234,用開栓排出機構210排出空氣且用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吸引空氣,同時通過使開栓排出機構上下馬達212進行動作而使開栓排出機構210下降,用試樣容器栓711封閉試樣容器主體710(圖4B⑴)。
[0072]由于在閉栓時即使發生霧,在開栓排出機構210與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之間也可形成包圍栓及試樣容器開口部的氣流,因此霧不向周圍飛散而被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的吸引部吸引,所以不用擔心污染。
[0073]通過使開栓排出機構開閉馬達211及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開閉馬達231進行動作,打開開栓排出機構210及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使試樣容器主體710下降(圖4C(g))。試樣容器主體710利用試樣容器搬運部31向試樣容器保管部33搬運。
[0074]然后通過使開栓排出機構水平馬達213進行動作,使開栓排出機構210沿著排出機構導向件260移動,并停止在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的正上方。在其下方,分析容器主體720在以分析容器栓721閉栓的狀態下進行安置。
[0075]利用將分析容器定位于開栓排出機構210上的升降機構(未圖示),分析容器主體720上升,使開栓排出機構開閉馬達211及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開閉馬達241進行動作而關閉開栓排出機構210及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分別保持分析容器栓721及分析容器主體720。使開栓排出機構上下馬達212進行動作,使開栓排出機構210上升而打開分析容器栓 721 (圖 4C (h))。
[0076]通過使開栓排出機構水平馬達213及分注排出機構水平馬達293進行動作,使開栓排出機構210及分注排出機構290沿著排出機構導向件260移動,使分注排出機構290停止在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的正上方、即開栓的分析容器主體720的正上方。打開分注排出機構排出閥294與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吸引閥244,使得發生從分注排出機構290流向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的氣流的同時(圖4C (i)的箭頭),將分注機50插入到分析容器主體720中排出試樣(圖4C (i))。
[0077]由于在排出試樣時即使發生霧,在分注排出機構290與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之間也可形成包圍分注機及分析容器開口部的氣流,因此霧不向周圍飛散而被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的吸引部吸引,所以不用擔心污染。
[0078]若試樣的排出結束,則使分注機50上升,暫且停止氣流。通過使開栓排出機構水平馬達213及分注排出機構水平馬達293進行動作,使開栓排出機構210及分注排出機構290沿著排出機構導向件260移動,使分注排出機構290向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250的正上方移動,使開栓排出機構210向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的正上方移動。
[0079]打開開栓排出機構排出閥214及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吸引閥244,用開栓排出機構210排出空氣且用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吸引空氣,同時通過使開栓排出機構上下馬達212進行動作而使開栓排出機構210下降,用分析容器栓721封閉分析容器主體720(圖 4D (j))。
[0080]由于在閉栓時即使發生霧,在開栓排出機構210與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之間也可形成包圍栓及分析容器開口部的氣流,因此霧不向周圍飛散而被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的吸引部吸引,所以不用擔心污染。
[0081]同時,打開分注排出機構排出閥294及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吸引閥254,用分注排出機構290排出空氣并用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250吸引空氣,同時分注機50向分注頭廢棄容器256廢棄分注頭60。
[0082]由于在分注頭廢棄時即使發生霧,在分注排出機構290與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250之間也可形成包圍分注機及分注頭廢棄容器開口部的氣流,因此霧不向周圍飛散而被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的吸引部吸引,所以不用擔心污染。
[0083]停止所有的氣流,使開栓排出機構開閉馬達211及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開閉馬達241進行動作,打開開栓排出機構210及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使分析容器主體720下降。分析容器主體720利用分析容器搬運部41向分析容器保管部43搬運。
[0084]然后,分注機50上升并且返回到初始狀態。開栓排出機構210及分注排出機構290也返回到初始狀態,處理下一個試樣容器(圖4A (a))。
[0085]在本實施例中,在試樣容器主體710開栓時(圖4B (d))及閉栓時(圖4B (f))、從試樣容器主體710吸引試樣時(圖4B(e))、向分析容器主體720排出試樣時(圖4C(i))、分析容器主體720閉栓時及分注機50向分注頭廢棄容器256廢棄分注頭60時(圖4D (j)),實施氣流控制,以免試樣向周圍飛散。
[0086]氣流控制不僅可以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時刻進行,還可以在任意時刻進行。例如通過在圖4B (f)所示的分注機50處在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250的正上方的時刻,從分注排出機構290向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250進行氣流控制,即使被吸引到分注機50及分注頭60內的試樣飛出,也用氣流來控制周圍并從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吸引部進行吸引,因此不向周圍飛散。
[0087]另外,排出空氣量及吸引空氣量,能夠用排出扇271及排氣扇281與各個閥(214、224、234、244、254、294)進行調整。例如,若通過使吸引空氣量比排出空氣量多,不僅吸引排出空氣還吸引周圍的空氣,則例如在向分注頭廢棄容器256廢棄分注頭60時(圖4D (j)),能夠防止從分注頭60發生的霧狀的試樣向分注排出機構290的上部飛出。
[0088]或者,還可以不進行排出而只進行吸引。例如,在圖4B(d)所示的試樣容器栓711開栓時,即使由于試樣容器內外的壓力差等而發生試樣的霧,只要從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的吸引部吸引,則在開栓排出機構210與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之間也可形成包圍栓及試樣容器開口部的吸引氣流,空氣從開栓排出機構210與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之間的外周部吸入到內周側,因此霧不向周圍飛散而被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的吸引部吸引,所以不用擔心污染。
[0089]實施例2
[0090]在本實施例中對如下裝置的例子進行說明,該裝置使在吸弓I試樣的狀態下的分注機和在開栓的狀態下的栓保持靜止的狀態下,能夠實施試樣處理。
[0091]圖5A?圖5C表示作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試樣處理部的動作。在圖4的實施例中,未使用圖2所示的結構中的第二開栓排出機構220,但在本實施例中使用第二開栓排出機構220。另外,與第一實施例同樣,圖中表不試樣處理部的側視圖,省略了各排出機構、吸引機構的閥、馬達、空氣配管、導向件等。
[0092]圖5A (a)表示初始狀態,第一開栓排出機構210、第二開栓排出機構220、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分別為打開的狀態,試樣容器主體710在以試樣容器栓711封閉的狀態下安置于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的下方。分注機50在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的旁邊待機,在其下方存在分注頭60。
[0093]與第一實施例同樣,試樣容器主體710上升。圖2所不的第一開栓排出機構開閉馬達211及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開閉馬達231進行動作,第一開栓排出機構210及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關閉,分別保持試樣容器栓711及試樣容器主體710。
[0094]打開第一開栓排出機構排出閥214及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吸引閥234,用第一開栓排出機構210排出空氣并用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吸引空氣,同時使第一開栓排出機構上下馬達212進行動作,使第一開栓排出機構210上升而打開試樣容器栓711(圖5A(b))。同時通過使分注機上下馬達52進行動作,使分注機50下降,在分注機50上安裝分注頭60。
[0095]然后,暫且關閉第一開栓排出機構排出閥214及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吸引閥234,停止第一開栓排出機構210與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之間的氣流。
[0096]通過使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水平馬達233、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水平馬達243、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水平馬達253進行動作,使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250沿著吸引機構導向件261移動,使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位于分注排出機構290的下方。
[0097]打開分注排出機構排出閥294與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吸引閥234,使得發生從分注排出機構290流向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的氣流,同時將分注機50插入到試樣容器主體710中吸引試樣(圖5A(c))。此外,在圖5A(c)中省略了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250。
[0098]若試樣的吸引結束,則使分注機50上升,暫且停止氣流。通過使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水平馬達233、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水平馬達243、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水平馬達253進行動作,使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250沿著吸引機構導向件261移動,使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位于第一開栓排出機構210的下方。
[0099]打開第一開栓排出機構排出閥214及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吸引閥234,用第一開栓排出機構210排出空氣并用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吸引空氣,同時通過使第一開栓排出機構上下馬達212進行動作而使第一開栓排出機構210下降,用試樣容器栓711封閉試樣容器主體710 (圖5B (d))。
[0100]同時將用分析容器栓721封閉的分析容器主體720安置于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的下方。
[0101]通過使第一開栓排出機構開閉馬達211及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開閉馬達231進行動作,打開第一開栓排出機構210及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使試樣容器主體710下降。
[0102]試樣容器主體710利用試樣容器搬運部31向試樣容器保管部33搬運。同時,分析容器主體720上升,使第二開栓排出機構開閉馬達221及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開閉馬達241進行動作而關閉第二開栓排出機構220及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分別保持分析容器栓721及分析容器主體720。
[0103]使第二開栓排出機構上下馬達222進行動作,使第二開栓排出機構220上升而打開分析容器栓721 (圖5B (e))。
[0104]通過使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水平馬達233、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水平馬達243、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水平馬達253進行動作,使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250沿著吸引機構導向件261移動,使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位于分注排出機構290的下方。
[0105]打開分注排出機構排出閥294與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吸引閥244,使得發生從分注排出機構290流向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的氣流,同時將分注機50插入到分析容器主體720中排出試樣(圖5B (f))。[0106]若試樣的排出結束,則使分注機50上升,暫且停止氣流。通過使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水平馬達233、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水平馬達243、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水平馬達253進行動作,使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250沿著吸引機構導向件261移動,使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位于第二開栓排出機構220的下方。
[0107]打開第二開栓排出機構排出閥224及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吸引閥244,用第二開栓排出機構220排出空氣并用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吸引空氣,同時通過使第二開栓排出機構上下馬達222進行動作而使第二開栓排出機構220下降,用分析容器栓721封閉分析容器主體720 (圖5C (g))。
[0108]同時,打開分注排出機構排出閥294及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吸引閥254,用分注排出機構290排出空氣并用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250吸引空氣,同時分注機50向分注頭廢棄容器256廢棄分注頭60。
[0109]之后,在第一開栓排出機構210與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中,對下一個試樣容器開始進行開栓作業,在第二開栓排出機構220與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中,使分析容器下降并搬運,分注機50返回到初始位置。
[0110]在本實施例中,在第一試樣容器主體710開栓時(圖5A(b))及閉栓時(圖5B(d))、從試樣容器主體710吸引試樣時(圖5A (c))、向分析容器主體720排出試樣時(圖5B (f)、分析容器主體720閉栓時及分注機50向分注頭廢棄容器256廢棄分注頭60時(圖5C(g)),實施氣流控制,以免試樣向周圍飛散。
[0111]開栓的試樣容器栓711除了氣流控制過程中以外被保持在第一開栓排出機構210而不移動,分注機50也除了氣流控制過程中以外在保持試樣的狀態下不移動,因此不用擔心試樣飛散。
[0112]氣流控制不僅可以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時刻進行,還可以在與實施例1同樣的任意時刻實施。另外,排出空氣量及吸引空氣量也能夠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調整,還可以不實施排出而只進行吸引。
[0113]實施例3
[0114]在本實施例中,對從閉栓狀態的試樣容器向無栓的分析容器分注試樣的裝置的例進行說明。并且,還對從分析容器向一連串的反應容器分注試樣的試樣處理裝置進行說明。
[0115]圖6表示作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試樣處理部的詳細結構。與圖2的實施例不同的是:沒有第二開栓排出機構與其周邊機構及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與其周邊機構,代替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及分注頭廢棄容器而設置使分注排出機構290上下翻轉的分注吸引機構950。
[0116]圖7A?圖7B表不作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試樣處理部的動作。圖中表不試樣處理部的側視圖,省略了各排出機構、吸引機構的閥、馬達、空氣配管、導向件等。
[0117]圖7A (a)表示初始狀態,開栓排出機構210及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分別為打開的狀態,在其下方試樣容器主體710在以試樣容器栓711封閉的狀態下進行安置。從配管871對清洗槽870供給清洗水,清洗分注機860的前端部。
[0118]試樣容器主體10上升,開栓排出機構開閉馬達211及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開閉馬達231進行動作,開栓排出機構210及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關閉,分別保持試樣容器栓711及試樣容器主體710。
[0119]打開開栓排出機構排出閥214及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吸引閥234,用開栓排出機構210排出空氣并用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吸引空氣,同時使開栓排出機構上下馬達212進行動作,使開栓排出機構210上升而打開試樣容器栓711 (圖7A (b))。
[0120]然后,暫且關閉開栓排出機構排出閥214及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吸引閥234,停止開栓排出機構210與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之間的氣流。通過使開栓排出機構水平馬達213及分注排出機構水平馬達293進行動作,使開栓排出機構210及分注排出機構290沿著排出機構導向件260移動,使分注排出機構290停止在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的正上方、即開栓的試樣容器主體710的正上方。
[0121]打開分注排出機構排出閥294與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吸引閥234,使得發生從分注排出機構290流向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的氣流,同時將分注機860插入到試樣容器主體710中吸引試樣(圖7A(c))。同時分析容器730安置于分注吸引機構950的正下方。
[0122]若試樣的吸引結束,則使分注機860上升,暫且停止氣流。通過使開栓排出機構水平馬達213及分注排出機構水平馬達293進行動作,使開栓排出機構210及分注排出機構290沿著排出機構導向件260移動,使分注排出機構290向分注吸引機構950的正上方移動。
[0123]打開分注排出機構排出閥294及分注吸引機構吸引閥954,用分注排出機構290排出空氣并用分注吸引機構950吸引空氣,同時使分注機860下降到分析容器730內,排出試樣(圖7B⑷)。
[0124]同時打開開栓排出機構排出閥214及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吸引閥234,用開栓排出機構210排出空氣并用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吸引空氣,同時通過使開栓排出機構上下馬達212進行動作,而使開栓排出機構210下降,用試樣容器栓711封閉試樣容器主體 710。
[0125]若試樣的排出及閉栓結束,則將分注機860移動到清洗槽870中清洗前端部。使氣流停止,通過使開栓排出機構開閉馬達211及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開閉馬達231進行動作,而打開開栓排出機構210及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30,使試樣容器主體710下降(圖7B (e))。還使分析容器730下降。
[0126]在本實施例中,在試樣容器主體710開栓時(圖7A (b))及閉栓時(圖7B (d))、從試樣容器主體710吸引試樣時(圖7A (c))、向分析容器730排出試樣時(圖7B (d)),進行氣流控制,以免試樣向周圍飛散。
[0127]氣流控制不僅可以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時刻進行,還可以在與實施例1相同的任意的時刻進行。另外,排出空氣量及吸引空氣量也能夠與實施例1相同地進行調整,還可以不進行排出而只進行吸引。
[0128]在圖7A及圖7B所示的實施例中,在分析容器730上不設置栓。這是因為:在由圖7A及圖7B的處理動作進行的試樣分注結束之后,馬上使用分析容器730內的試樣。
[0129]圖8表示使用圖7A及圖7B的處理動作之后的分析容器730的分析裝置的例子。上方為俯視圖,下方為側視圖。
[0130]在分析容器730中以圖7A及圖7B的處理動作分注試樣。用分注機860吸引分析容器730內的試樣,向反應容器810排出。多個反應容器810以圓周狀配置于可旋轉的反應盤820的外周側,用恒溫槽830內的溫水保持一定溫度。
[0131]在反應盤820上,在反應容器810的內周側設置有與反應容器相同數量的反應盤氣流吸引部821,并且貫通反應盤820,該反應盤氣流吸引部821是寬度與反應容器810的寬度大致相同的槽。在恒溫槽830的反應盤內周側,設有寬度與反應容器810的寬度大致相同的槽即恒溫槽氣流吸引部內周側831,并且與內周側管道840連接。
[0132]在恒溫槽830的反應盤外周側,在隔著反應容器810與恒溫槽氣流吸引部內周側831相對的位置,設有寬度與反應容器810的寬度大致相同的槽即恒溫槽氣流吸引部外周側832。恒溫槽氣流吸引部外周側832與外周側管道841連接。
[0133]在恒溫槽氣流吸引部外周側832的上部,相對地設有只分離與反應容器810的寬度大致相同的寬度的兩張隔板850,并用支架851支撐。至少從反應盤氣流吸引部821至恒溫槽氣流吸引部外周側832隔開鄰接的反應容器地構成。
[0134]分注機860在兩張隔板850之間的大致中央進行移動,在反應容器810的正上方停止并下降到內部排出試樣。此時與內周側管道840及外周側管道841連接的排氣扇(未圖示)進行動作,從反應盤氣流吸引部821及恒溫槽氣流吸引部外周側832吸引空氣。
[0135]在利用分注機860排出試樣時即使發生霧,由于存在隔板850,因此能夠防止污染鄰接的反應容器,并且由于從反應盤氣流吸引部821及恒溫槽氣流吸引部外周側832吸入,因此也不會向周圍飛散。
[0136]排出結束了的分注機860用清洗槽870清洗,繼續反復進行從分析容器吸引試樣與向反應容器排出試樣的動作。反應盤進行旋轉,分注試樣的反應容器移動,但由于在排出試樣時,利用與反應容器相對應的反應盤氣流吸引部821和固定于恒溫槽上的恒溫槽氣流吸引部外周側832始終吸引空氣,因此在排出時即使發生試樣的霧也被去除,不會發生污染鄰接的容器。
[0137]或者,代替利用反應盤氣流吸引部821的空氣吸引,如圖9所示還可以將內周部隔板852安裝于隔板850上。若這樣設置,則不需要在反應盤820上設置如反應盤氣流吸引部821那樣的貫通部,能夠通過從恒溫槽氣流吸引部外周側832吸引空氣而去除霧。
[0138]此外,本發明對從容納試樣的容器吸引預定量的試樣,并向其它容器排出的情況下的霧去除方法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不限于試樣的污染。例如,在通過打開封閉的試劑而擔心發生試劑的霧的情況下,也能適用本發明的方式。
[0139]附圖標記說明:
[0140]10-試樣處理裝置,20-試樣處理部,210-第一開栓排出機構,220-第二開栓排出機構,230-試樣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40-分析容器保持吸引機構,250-分注頭廢棄吸引機構,290-分注排出機構。
【權利要求】
1.一種栓開閉裝置,具有:容器保持機構,保持在內部容納有液體并用栓封閉的容器;以及栓開閉機構,從上述容器上打開或封閉上述栓,其特征在于,具有控制機構,該控制機構用于在利用上述栓開閉機構進行栓的打開處理或封閉處理時,控制向上述容器外部飛出的液體或霧的移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栓開閉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機構為吸引氣體的吸引機構、排出氣體的排出機構、隔板、或者它們的組合。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栓開閉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機構以形成從比上述容器的開口部高的位置,向比該容器的開口部低的位置流動的氣流的方式,控制上述排出機構及/或上述吸引機構。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栓開閉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位于上述容器保持機構的上方并保持栓的栓保持機構,上述栓保持機構及上述容器保持機構的至少任何一個具有上述排出機構、上述吸引機構,上述控制機構以形成從上 述栓保持機構向上述容器保持機構流動的氣流的方式,控制上述排出機構及/或上述吸引機構。
5.一種試樣處理裝置,具有:將從容納有液體的第一容器吸引的液體向第二容器排出的分注機;保持上述第一容器的第一保持機構;以及保持上述第二容器的第二保持機構,其特征在于,具有控制機構,該控制機構用于在利用上述分注機吸引或排出液體時,控制向上述一容器或上述第二容器的外部飛出的液體或霧的移動。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試樣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機構為吸引氣體的吸引機構、排出氣體的排出機構、隔板、或者它們的組合。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試樣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機構以形成從比上述第一容器或上述第二容器的開口部高的位置,向比第一容器的開口部或第二容器的開口部低的位置流動的氣流的方式,控制上述排出機構及/或上述吸引機構。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試樣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上述分注機從上述第一容器吸引液體的狀態下位于上述第一容器的上方的部件,上述部件及上述第一保持機構的至少任何一個具有上述吸引機構、上述排出機構,上述控制機構以形成從上述部件向上述第一保持機構流動的氣流的方式,控制上述吸引機構、上述排出機構。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試樣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上述分注機向上述第二容器排出液體的狀態下位于上述第二容器的上方的部件,上述部件及上述第二保持機構的至少任何一個具有上述吸引機構、上述排出機構,上述控制機構以形成從上述部件向上述第二保持機構流動的氣流的方式,控制上述排出機構、上述吸引機構。
10.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試樣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保持機構保持多個第二容器,具有移動機構,該移動機構使上述第二保持機構上的任意的第二容器移動到用上述分注機排出液體的位置,在停止于上述排出位置的特`定的第一容器與鄰接的其它第一容器之間設置有隔板。
【文檔編號】G01N35/10GK103733072SQ201280039450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2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22日
【發明者】長岡嘉浩, 高橋賢一, 山形俊樹, 山口茂輝 申請人:株式會社日立高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