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金屬屋面板現場拉拔測試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了一種金屬屋面板現場拉拔測試裝置,特別是涉及了一種用于扣合型、咬合型壓型金屬屋面板抗拔力現場測試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金屬壓型板大量應用于建筑外圍護系統中,尤其是扣合型、咬合型壓型金屬板,這些金屬板安裝完成后,難以確定其連接和固定情況,尤其是抗風受力性能,由于施工工藝和質量不到位,這些金屬板與固定支架間的連接及固定支架固定等連接容易出現質量問題。近年來,許多金屬屋面被風吹飛,就是由于這些質量問題而導致的,因此開發這套實驗裝置,可以比較方便地進行現場拉拔檢測,驗證這些關鍵部位連接強度是否能滿足設計要求。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是解決現有金屬屋面板沒有測試裝置的問題,而提供一種金屬屋面板現場拉拔測試裝置。為了完成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金屬屋面板現場拉拔測試裝置,其中:在受測金屬屋面板上鋪有與受測金屬屋面板平行的操作臺,龍門支架固定在操作臺的中部,拉桿的一端穿過龍門支架,另一端并通過計量和連接裝置與受測金屬屋面板相連,拉桿向上運動,實現對受測金屬屋面板的拉拔。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金屬屋面板現場拉拔測試裝置,其中:所述龍門支架包含一個橫檔、兩個撐桿和兩個底座,兩個底座橫向地放置在龍門支架上,它們之間間隔一距離,在兩個撐桿的下端頭分別通過螺栓與兩個底座相連,兩個撐桿的上端頭通過螺栓與橫檔相連;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金屬屋面板現場拉拔測試裝置,其中:所述撐桿的上端頭插入到橫檔下部的套筒中,通過螺栓與橫檔連接,撐桿的下端頭插入到底座上部的套筒中,通過螺栓與底座連接;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金屬屋面板現場拉拔測試裝置,其中:所述操作臺包括:兩個搭橋和四個支架,通過固定夾將四個支架相互平行地固定在與受測金屬屋面板上,支架之間相隔一距離,兩個搭橋分別放置在相鄰的平行兩個支架上,兩個搭橋之間相隔的距離大于相鄰兩個支架之間的距離,搭橋的兩端通過捆綁帶將其固定在支架上方對應位置,底座的兩端分別支撐在兩個搭橋的兩側上,并通過限位卡與搭橋固定;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金屬屋面板現場拉拔測試裝置,其中:所述拉桿包括:絲杠,絲杠的上端穿過橫檔,并通過墊片和拉拔螺母固定在橫檔上,絲杠的下端穿過止轉螺母固定在計量和連接裝置上;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金屬屋面板現場拉拔測試裝置,其中:所述計量和連接裝置包括:拉力計、夾具和連接件,拉力計的下端通過連接件與夾具的一端相連,拉力計的上端與絲杠的下端相連,夾具的另一端夾持在受測金屬屋面板上;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金屬屋面板現場拉拔測試裝置,其中:所述連接件為掛鉤;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金屬屋面板現場拉拔測試裝置,其中:所述限位卡焊接在搭橋上。本實用新型的金屬屋面板現場拉拔測試裝置用于檢測扣合型、咬合型壓型金屬板的連接和固定情況,防止金屬屋面板由于這些部位連接強度不足而引發的被風吹飛的現象的出現,這套實驗裝置可以比較方便地進行現場拉拔檢測,驗證金屬屋面板關鍵件的連接強度是否達到設計要求。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金屬屋面板現場拉拔測試裝置的正向示意圖;圖2為圖1的俯向示意圖;圖3為圖1中A-A處的放大剖視圖;圖4為圖1中的B-B處的放大剖視圖;圖5為圖1中與受測金屬屋面板相連的連接件和夾具的放大示意圖;在圖1至圖5中,標號I為絲杠;標號2為拉拔螺母;標號3為止轉螺母;標號4為拉力計;標號5為橫檔;標號6為撐桿;標號7為底座;標號8為搭橋;標號9為支架;標號10為捆綁帶;標號11為固定夾;標號12為墊片;標號13為螺栓;標號14為限位卡;標號15為夾具;標號16為連接件。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金屬屋面板現場拉拔測試裝置包括:拉桿、計量和連接裝置、龍門支架和操作臺,在受測金屬屋面板上鋪有與受測金屬屋面板平行的操作臺,龍門支架固定在操作臺的中部,拉桿的一端穿過龍門支架,另一端并通過計量和連接裝置與受測金屬屋面板相連,拉桿向上運動,實現對受測金屬屋面板的拉拔。如圖1和圖2所示,龍門支架包含一個橫檔5、兩個撐桿6和兩個底座7,兩個底座7橫向地放置在龍門支架上,它們之間間隔一距離,兩個撐桿6的上端頭分別插入到橫檔5下部的套筒中,通過螺栓13與分別橫檔5連接,撐桿6的下端頭分別插入到底座7上部的套筒中,通過螺栓13分別與底座7連接。如圖1、圖2和圖4所示,操作臺包括:兩個搭橋8和四個支架9,通過固定夾11將四個支架9相互平行地固定在與受測金屬屋面板上,支架9之間相隔一距離,兩個搭橋8分別放置在相鄰的平行兩個支架9上,兩個搭橋8之間相隔的距離大于相鄰兩個支架9之間的距離,搭橋8的兩端通過捆綁帶10將其固定在支架9上方對應位置,底座7的兩端分別支撐在兩個搭橋8的兩側上,并通過限位卡14與搭橋8固定,限位卡14焊接在搭橋8上。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拉桿包括:絲杠1,絲杠I的上端穿過橫檔5,并通過墊片12和拉拔螺母2固定在橫檔5上,絲杠I的下端穿過止轉螺母3固定在計量和連接裝置上。如圖1、圖2和圖5所示,計量和連接裝置包括:拉力計4、夾具15和連接件16,拉力計4的下端通過連接件16與夾具15的一端相連,拉力計4的上端與絲杠I的下端相連,夾具15的另一端夾持在受測金屬屋面板上,連接件16為掛鉤。工作原理首先,按照圖2所示,在受測金屬屋面板上布置支架9,通過固定夾11把支架9與金屬屋面板連接固定,再用捆綁帶10將搭橋8固定在支架9上方對應位置,將底座7推入到限位卡14下,通過擰緊限位卡14上方螺栓,把底座7固定在搭橋8上,然后將絲杠I穿過橫檔5,絲杠I的上端與拉拔螺母2螺紋連接,下端與止轉螺母3螺紋連接,并將拉力計4連接到絲杠I下端頭。接下來,把撐桿6上端頭插入到橫檔5下部的套筒中,通過螺栓13與橫檔5連接,把撐桿6下端頭插入到底座7上部的套筒中,通過螺栓13與底座7連接,最后將夾具15和連接件16安裝在與拉力計4對應的受測金屬屋面板肋上,通過上方的連接件16即掛鉤,與拉力計4下端的掛鉤鉤連連接。全部安裝好后,其中一名操作人員站在拉力計4顯示屏一側的搭橋8上,用扳手卡緊止轉螺母3,同時注意拉力計4顯示屏上的拉力值,另一名操作人員在另一側搭橋8上,先在墊片12的凹槽里滴入適量潤滑油,再用扳手旋轉拉拔螺母2,帶動絲杠I向上運動,對受測金屬屋面板進行拉拔,在拉力計4上可以讀出絲杠I對受測金屬屋面板受測位置所施加的拉力,此拉力即為受測金屬屋面板所能承受的拉力。以上描述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不是對實用新型的限定,本實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圍參見權利要求,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權利要求1.一種金屬屋面板現場拉拔測試裝置,它包括:拉桿、計量和連接裝置、龍門支架和操作臺,其特征在于:在受測金屬屋面板上鋪有與受測金屬屋面板平行的操作臺,龍門支架固定在操作臺的中部,拉桿的一端穿過龍門支架,另一端并通過計量和連接裝置與受測金屬屋面板相連,拉桿向上運動,實現對受測金屬屋面板的拉拔。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金屬屋面板現場拉拔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龍門支架包含一個橫檔(5)、兩個撐桿(6)和兩個底座(7),兩個底座(7)橫向地放置在龍門支架上,它們之間間隔一距離,在兩個撐桿(6)的下端頭分別通過螺栓(13)與兩個底座(7)相連,兩個撐桿(6 )的上端頭通過螺栓(13 )與橫檔(5 )相連。
3.按權利要求2所述的金屬屋面板現場拉拔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撐桿(6)的上端頭插入到橫檔(5)下部的套筒中,通過螺栓(13)與橫檔(5)連接,撐桿(6)的下端頭插入到底座(7 )上部的套筒中,通過螺栓(13 )與底座(7 )連接。
4.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金屬屋面板現場拉拔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臺包括:兩個搭橋(8)和四個支架(9),通過固定夾(11)將四個支架(9)相互平行地固定在受測金屬屋面板上,支架(9)之間相隔一距離,兩個搭橋(8)分別放置在相鄰的平行兩個支架(9)上,兩個搭橋(8 )之間相隔的距離大于相鄰兩個支架(9 )之間的距離,搭橋(8 )的兩端通過捆綁帶(10)將其固定在支架(9)上方對應位置,底座(7)的兩端分別支撐在兩個搭橋(8)的兩側上,并通過限位卡(14)與搭橋(8)固定。
5.按權利要求4所述的金屬屋面板現場拉拔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桿包括:絲杠(1),絲杠(I)的上端穿過橫檔(5),并通過墊片(12)和拉拔螺母(2)固定在橫檔(5)上,絲杠(I)的下端穿過止轉螺母(3)固定在計量和連接裝置上。
6.按權利要求5所述的金屬屋面板現場拉拔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計量和連接裝置包括:拉力計(4)、夾具(15)和連接件(16),拉力計(4)的下端通過連接件(16)與夾具(15)的一端相連,拉力計(4)的上端與絲杠(I)的下端相連,夾具(15)的另一端夾持在受測金屬屋面板上。
7.按權利要求6所述的金屬屋面板現場拉拔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16)為掛鉤。
8.按權利要求4所述的金屬屋面板現場拉拔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卡(14)焊接在搭橋(8)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金屬屋面板現場拉拔測試裝置,包括拉桿、計量和連接裝置、龍門支架和操作臺,在受測金屬屋面板上鋪有與受測金屬屋面板平行的操作臺,龍門支架固定在操作臺的中部,拉桿的一端穿過龍門支架,另一端并通過計量和連接裝置與受測金屬屋面板相連,拉桿向上運動,實現對受測金屬屋面板的拉拔,本實用新型用于檢測扣合型、咬合型壓型金屬板的連接和固定情況,防止金屬屋面板由于這些部位連接強度不足而引發的被風吹飛的現象的出現,這套實驗裝置可以比較方便地進行現場拉拔檢測,驗證金屬屋面板關鍵件的連接強度是否達到設計要求。
文檔編號G01N3/28GK202928902SQ20122051560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9日
發明者黃唯, 周懷偉, 楊啟兵 申請人:中國京冶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