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車體重量檢測及超重警報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車體重量檢測及超重警報裝置。
背景技術:
當今社會貨車因為超載而發生交通事故屢見不鮮,通過調查,現有技術在信息的采集上采取的是壓カ軸連接觸點的的方法,此方法受外界的影響較大,有時不能及時的將信息反饋給單片機,迅速的做出應有的反應。另外車輛在路況不好的情況下,會顛簸的很厲害,有可能導致觸點的脫落,或者是使連接觸點的結構變形不法恢復,影響使用壽命。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g在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ー種車體重量檢測及超重警報裝置,它克服了傳統超載檢測裝置受外界的影響較大,反饋速度慢、觸點易脫落,使用壽命短等弊端,其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ー種車體重量檢測及超重警報裝置,包括殼體,其上端與車廂固接,其具有一個開ロ向下的內腔;遮光桿,其穿裝于內腔中并與殼體滑動連接,其下端與車軸固接;彈簧,其設于內腔的頂面與遮光桿的頂端之間;發出光信號并沿殼體縱向排列的若干個發射管,其嵌裝于殼體側壁中;接收發射管發出的光信號并與發射管一一對應的接收管,其嵌裝于殼體側壁中;所述發射管通過導線與電源電連接,所述接收管通過導線和單片機與電源電連接。在上述技術方案基礎上,駕駛室內設有用于顯示發射管是否接收到光信號的LED燈組,其與單片機連接,LED燈數量與接收管相同。在上述技術方案基礎上,所述單片機與汽車的主電路連接并控制其通斷。在上述技術方案基礎上,駕駛室內設有用于指示超載的報警器,其與單片機連接并由最上方的一個接收管控制其通斷。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結構簡單,可靠性高,使用壽命長,反饋速度快,通過觀察LED燈的明滅便可很直觀地了解汽車的載重情況。
圖1 :本實用新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符號說明1.殼體,2.內腔,3.遮光桿,4.彈簧,5.接收發射管,6.接收管。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ー步說明[0019]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ー種車體重量檢測及超重警報裝置,包括殼體I,其上端與車廂固接,其具有一個開ロ向下的內腔2 ;遮光桿3,其穿裝于內腔2中并與殼體I滑動連接,其下端與車軸固接;彈簧4,其設于內腔2的頂面與遮光桿3的頂端之間;發出光信號并沿殼體I縱向排列的若干個發射管5,其嵌裝于殼體I側壁中;接收發射管5發出的光信號并與發射管5 —一對應的接收管6,其嵌裝于殼體I側壁中;所述發射管5通過導線與電源電連接,所述接收管6通過導線和單片機與電源電連接。該裝置安裝于貨車車廂弓形減震器與車廂箱體之間的空隙內,當車廂與車軸受到壓カ距離發生變化時,遮光桿3上下移動使接收管6信號改變確定位移,從而確定載重量。優選的,駕駛室內設有用于顯示發射管5是否接收到光信號的LED燈組(圖中未示出),其與單片機連接,LED燈數量與接收管6相同,通過觀察LED燈的明滅便可很直觀地了解汽車的載重情況。優選的,所述單片機(圖中未示出)與汽車的主電路連接并控制其通斷,若汽車超載則切斷汽車主電路。進ー步,駕駛室內設有用于指示超載的報警器(圖中未示出),其與單片機連接并由最上方的一個接收管6控制其通斷,若汽車超載嚴重則彈簧4變形大,遮光桿3將最上方的發射管5與接收管6之間的信號傳遞隔斷,單片機接收信號控制報警器發出報警。上面以舉例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體實施例,凡基于本實用新型所做的任何改動或變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的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車體重量檢測及超重警報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殼體(1),其上端與車廂固接,其具有一個開口向下的內腔(2); 遮光桿(3),其穿裝于內腔(2)中并與殼體(I)滑動連接,其下端與車軸固接; 彈簧(4),其設于內腔(2)的頂面與遮光桿(3)的頂端之間; 發出光信號并沿殼體(I)縱向排列的若干個發射管(5),其嵌裝于殼體(I)側壁中; 接收發射管(5)發出的光信號并與發射管(5)—一對應的接收管(6),其嵌裝于殼體(I)側壁中; 所述發射管(5)通過導線與電源電連接,所述接收管(6)通過導線和單片機與電源電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車體重量檢測及超重警報裝置,其特征在于駕駛室內設有用于顯示發射管(5)是否接收到光信號的LED燈組,其與單片機連接,LED燈數量與接收管(6)相同。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車體重量檢測及超重警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單片機與汽車的主電路連接并控制其通斷。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車體重量檢測及超重警報裝置,其特征在于駕駛室內設有用于指示超載的報警器,其與單片機連接并由最上方的一個接收管(6)控制其通斷。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體重量檢測及超重警報裝置。其包括殼體、遮光桿、彈簧、發出光信號并沿殼體縱向排列的若干個發射管以及接收發射管發出的光信號并與發射管一一對應的接收管;殼體上端與車廂固接,其具有一個開口向下的內腔;遮光桿穿裝于內腔中并與殼體滑動連接,其下端與車軸固接;彈簧設于內腔的頂面與遮光桿的頂端之間;發射管嵌裝于殼體側壁中;所述發射管通過導線與電源電連接,所述接收管通過導線和單片機與電源電連接。它克服了傳統超載檢測裝置受外界的影響較大,反饋速度慢、觸點易脫落,使用壽命短等弊端,產生了一定的有益效果。
文檔編號G01G19/08GK202869625SQ20122048036
公開日2013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0日
發明者李森 申請人:青島濱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