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改進型超聲波流量測量計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測量流體流量的測量裝置,可用于超聲波熱量表等裝置。
背景技術:
公知的超聲波流量測量計包括管體、設置在管體內的分別用于發射、接收超聲波信號的第一超聲波傳感器和第二超聲波傳感器、用于反射超聲波信號的第一反射器和第二 反射器。其中,第一超聲波傳感器和第二超聲波傳感器安裝在管體的內部的同一側,而第一反射器、第二反射器則通過位于管體另一側的柱狀的安裝底座支撐置于管體中。工作時,由第一超聲波傳感器發射的超聲波信號經第一反射器和第二反射器的反射,傳遞到第二超聲 波傳感器而被其接收,從而測算出流經管體的流體的流量。然而,由于反射器的柱狀安裝底座是設置在管體的中部位置的,其對流經該處的液流的阻礙作用較大,影響管體內的流場分布,容易產生紊流、渦流,從而影響超聲波流量計的測量精度,容易造成測量誤差。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測量管內流體阻力小、流場穩定的超聲波流量測量計。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種改進型超聲波流量測量計,包括管體、一對反射器、一對超聲波傳感器,所述一對超聲波傳感器安裝于管體內管道軸線的同一側,所述一對反射器各通過一支撐結構固定在管體中,所述支撐結構位于管體中與所述超聲波傳感器相對的一側,且所述支撐結構包括一對安裝在管體軸線的兩側的支撐反射器邊緣的支撐腳。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支撐腳在管體軸線方向上呈倒L形,其包括水平的橫梁部分和豎直的立柱部分,所述橫梁部分的外端聯接所述反射器的邊緣,所述立柱部分的底部安裝在管體上。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由水平的橫梁部分和豎直的立柱部分所構成的倒L形的支撐腳由金屬片彎折而成。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管體上設置有與所述支撐結構位置對應的安裝孔,所述金屬片立柱部分的底部通過該安裝孔安裝在管體上。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在金屬片立柱部分底部設置有卡位結構,所述安裝孔的內壁上設置有與所述卡位結構相配合的定位槽。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卡位結構為與金屬片立柱部分一體的延長段,且該延長段在管體軸線方向上的尺寸大于金屬片立柱部分,所述定位槽為條形凹槽,所述條形凹槽頂部設有一對限制所述延長段的凸起。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還包括用于封閉所述安裝孔的密封塊,所述密封塊的頂部頂在所述金屬片立柱部分的底部。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密封塊與所述安裝孔之間通過螺紋聯接。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密封塊與所述安裝孔之間設有密封圈。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反射器與支撐該反射器的兩個倒L形金屬片支撐腳為一體成型。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流量計在管體軸線兩側設置一對支撐反射器邊緣的支撐腳,反射器 被懸空架起,從而其下方的空間內沒有任何阻礙,使得流經該處的液流所受到的阻力得到極大減小,避免了管體內出現紊流、渦流等現象,有利于流場的穩定,可以極大的提高測量計的測量精度。另外一方面,支撐結構與超聲波傳感器分別位于管體內相對的一側,在安裝和拆卸時互不干擾,不易造成安裝定位誤差。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的改進型超聲波流量測量計的剖視示意圖;圖2是圖I中實施例的該改進型超聲波流量測量計的反射器和支撐結構的示意圖;圖3是圖I中實施例的改進型超聲波流量測量計的管體底部結構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應當注意,本實用新型中所描述的上、下、水平及豎直等方位術語僅僅限于附圖所示出的情形,不應當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不做特別說明,本實用新型中所描述的聯接既可以是兩個零件、部件、機構或裝置直接聯接,也可以是兩個零件、部件、機構或裝置通過其它零件、部件、機構或裝置間接聯接。如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一個優選實施例的改進型超聲波流量測量計,其包括管體I、一對反射器2、一對超聲波傳感器3,所述一對超聲波傳感器3安裝于管體I內管道軸線的同一側,所述一對反射器2各通過一支撐結構固定在管體I中,所述支撐結構位于管體I中與所述超聲波傳感器3相對的一側,且所述支撐結構包括一對安裝在管體軸線的兩側的支撐反射器2邊緣的支撐腳4。基于上述結構,反射器2被懸空架起,從而其下方的空間內沒有任何阻礙,使得流經該處的液流所受到的阻力得到極大減小,可有效避免管體I內出現紊流、渦流等現象,有利于流場的穩定。另外一方面,支撐結構與超聲波傳感器3分別位于管體I內相對的一側,在安裝和拆卸時互不干擾,不易造成安裝定位誤差。在本實施例中,該對超聲波傳感器3通過設置在管體I同一側的兩個傳感器安裝孔11安裝在管體I中。超聲波傳感器3發射和接收超聲波信號的端面朝向管體I內側。同時,支撐結構也是通過設置在管體I上的兩個與支撐結構相對應的安裝孔12安裝在管體I上。這兩個安裝孔12與傳感器安裝孔11位于管體I上相對的兩側。如圖2所示,支撐腳4在管體I軸線方向上呈倒L形,其包括水平的橫梁部分41和豎直的立柱部分42,所述橫梁部分41的外端聯接所述反射器2的邊緣,所述立柱部分42的底部安裝在管體I上。優選地,該支撐腳4由金屬片彎折而成,更優選地,反射器2與支撐該反射器2的兩個倒L形金屬片支撐腳均為金屬片一體成型。一方面可以常規的金屬成型工藝即可加工成型,另一方面,通過金屬片成型的上述結構可極大的節省材料,同時,也可極大地減小在管體I內軸向方向上的投影面積,增加液流的通過面積,從而使得支撐結構對液流的影響減至最小。為了方便將支撐腳4固定在管體I中,在上述金屬片立柱部分42底部設置有卡位結構,參考圖3,在安裝孔12的內壁上設置有與所述卡位結構相配合的定位槽121。如圖2所示,卡位結構為與金屬片立柱部分42 —體的延長段421,且該延長段421在管體I軸線方向上的尺寸大于金屬片立柱部分42,這樣,延長段421相對于立柱部分42就具有一對突出的臺階422,所述定位槽121為條形凹槽,所述條形凹槽頂部設有一對限制所述延長段421的凸起122。將上述反射器2、金屬片折彎成的支撐腳4沿著安裝孔12裝入管體I中時,支撐腳4的立柱部分42能夠通過條形凹槽,而凸起122則頂住延長段421的臺階422,從而 限制了將支撐腳4伸入到管體I中的長度。在安裝孔12的底部設置有用于封閉安裝孔12的密封塊5,所述密封塊5的頂部頂在所述金屬片立柱部分42的底部。從而將支撐腳4完全固定。基于上述結構,既可以保證兩個反射器2之間在安裝時就具有準確的位置關系,又可以保證兩個反射器2在使用過程中不會發生相互錯動,從可有效提高測量精度。在本實施例中,密封塊5與安裝孔12之間是通過螺紋聯接的,且密封塊5與安裝孔12之間優選設有密封圈6。當然,本發明創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還可作出等同變形或替換,這些等同的變型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改進型超聲波流量測量計,包括管體、一對反射器、一對超聲波傳感器,所述一對超聲波傳感器安裝于管體內管道軸線的同一側,所述一對反射器各通過一支撐結構固定在管體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結構位于管體中與所述超聲波傳感器相對的一側,且所述支撐結構包括一對安裝在管體軸線的兩側的支撐反射器邊緣的支撐腳。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改進型超聲波流量測量計,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腳在管體軸線方向上呈倒L形,其包括水平的橫梁部分和豎直的立柱部分,所述橫梁部分的外端聯接所述反射器的邊緣,所述立柱部分的底部安裝在管體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改進型超聲波流量測量計,其特征在于所述由水平的橫梁部分和豎直的立柱部分所構成的倒L形的支撐腳由金屬片彎折而成。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改進型超聲波流量測量計,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體上設置有與所述支撐結構位置對應的安裝孔,所述金屬片立柱部分的底部通過該安裝孔安裝在管體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改進型超聲波流量測量計,其特征在于在金屬片立柱部分底部設置有卡位結構,所述安裝孔的內壁上設置有與所述卡位結構相配合的定位槽。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改進型超聲波流量測量計,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結構為與金屬片立柱部分一體的延長段,且該延長段在管體軸線方向上的尺寸大于金屬片立柱部分,所述定位槽為條形凹槽,所述條形凹槽頂部設有一對限制所述延長段的凸起。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改進型超聲波流量測量計,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用于封閉所述安裝孔的密封塊,所述密封塊的頂部頂在所述金屬片立柱部分的底部。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改進型超聲波流量測量計,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塊與所述安裝孔之間通過螺紋聯接。
9.根據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改進型超聲波流量測量計,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塊與所述安裝孔之間設有密封圈。
10.根據權利要求3至8任一項所述的改進型超聲波流量測量計,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器與支撐該反射器的兩個倒L形金屬片支撐腳為一體成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改進型超聲波流量測量計。其包括管體、一對反射器、一對超聲波傳感器,所述一對超聲波傳感器安裝于管體內管道軸線的同一側,所述一對反射器各通過一支撐結構固定在管體中,所述支撐結構位于管體中與所述超聲波傳感器相對的一側,且所述支撐結構包括一對安裝在管體軸線的兩側的支撐反射器邊緣的支撐腳。本實用新型的流量計在管體軸線兩側設置一對支撐反射器邊緣的支撐腳,反射器被懸空架起,從而其下方的空間內沒有任何阻礙,使得流經該處的液流所受到的阻力得到極大減小,避免了管體內出現紊流、渦流等現象,有利于流場的穩定,可以極大的提高測量計的測量精度。
文檔編號G01F1/66GK202676217SQ20122025879
公開日2013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1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1日
發明者李健, 黎天文 申請人:廣州市番禺奧迪威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