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鋼管氣密試驗進口封口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鋼管水壓試驗裝置技術領域,更具體的說涉及一種鋼管氣密試驗進口封口裝置。
背景技術:
不銹鋼鋼管的水下氣密試驗是鋼管成品檢驗比較可靠的一種檢驗方法,它可以直觀的檢驗鋼管是否有穿透性的缺陷。以前,一般是在管端上焊接一個堵頭和通氣頭,試壓完成后再將堵頭和通氣頭鋸切下來,整個過程費時費力,而且浪費嚴重。授權公告號為CN201731975U、公告日為2011年02月02日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就公開了一種自鎖式鋼管內徑封口裝置,包括空心螺絲,空心螺絲上依次設置有手柄螺母、固定在鋼管內的漲緊裝置和鎖緊螺母,漲緊裝置包括設有套在的空心螺絲上的空心螺母、固連在空心螺絲一端的橡膠圈、設置在手柄螺母與空心螺母之間的左錐形塊和設置在空心螺母與橡膠圈之間的右錐形塊,左錐形塊和右錐形塊的錐形部分分別與空心螺母左端和右端錐形配合,橡膠圈位于錐形塊和鎖緊螺母之間,所述的空心螺母由三塊螺母片圍成一圈,并在螺母片的外圈套扎橡皮筋。該實用新型的自鎖式鋼管內徑封口裝置,通過空心螺母的自膨脹螺母的外螺紋與鋼管內壁產生內部自鎖。但是,其也有不足之處,首先,其操作復雜、不夠方便,在使用的時候,其整體放入不銹鋼鋼管內,通過手柄螺母擠壓左錐形塊、右錐形塊和鎖緊螺母時,空心螺母通過左錐形塊和右錐形塊之間的錐形配合漲開,使空心螺母與鋼管內壁擠壓增大摩擦力自鎖,但是,在旋轉手柄螺母的時候,需要一個東西對空心螺絲進行固定,而空心螺絲整體為圓柱形,固定起來十分麻煩,尤其是需要的力比較大的時候,更加麻煩,一旦用的力不夠,就使得空心螺母和不銹鋼管內壁之間的自鎖力不夠,造成自鎖失敗,使得整個裝置從不銹鋼管內脫落出來,另外,整個裝置密封效果差,其擠壓橡膠圈實現對不銹鋼管內表面的密封,但是,同時,橡膠圈還有對空心螺絲進行密封,一個橡膠圈要同時滿足兩處的密封要求,難度大,而且也極大的降低了密封效果。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鋼管氣密試驗進口封口裝置,其結構簡單、價格低廉、操作方便、使用壽命長、工作可靠性高、維護方便、密封效果好,對測試的鋼管無損傷,對鋼管的鎖緊十分牢固。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鋼管氣密試驗進口封口裝置,包括具有第一前鋼管通過孔的前螺母、具有第二前鋼管通過孔的中螺母及具有第三前鋼管通過孔的后螺母,所述前螺母設有和所述第一前鋼管通過孔相通的第一后螺紋孔;所述中螺母設有螺接在所述第一后螺紋孔內的第一前螺紋段、和所述第二前鋼管通過孔相通的第二后螺紋孔;所述后螺母設有第二前螺紋段和進氣連接部,所述第二前螺紋段螺接在所述第二后螺紋孔內,在所述第一前螺紋段前端面和所述第一后螺紋孔底面之間設有銅抱環,在所述第二前螺紋段前端面和所述第二后螺紋孔底面之間設有密封墊。
本發明的進口封口裝置,采用前螺母、中螺母和后螺母的結構,中螺母和前螺母螺接,后螺母和中螺母螺接,利用中螺母對密封墊的擠壓,實現對插入進來的鋼管的密封,其結構簡單、價格低廉、操作方便、使用壽命長、工作可靠性高、維護方便、密封效果好,對測試的鋼管無損傷,利用銅抱環對鋼管進行鎖緊,鎖緊十分牢固,而且,還能夠對鋼管起到密封的作用,增加密封性。作為優選,所述銅抱環包括前錐形段、后錐形段及位于所述前錐形段和所述后錐形段之間的中間段;所述第一后螺紋孔底面設有和所述前錐形段相配合的前錐形孔,所述第一前螺紋段前端面設有和所述后錐形段相配合的后錐形孔。上述設置,進一步的增加了對鋼管的鎖緊力,增加了對鋼管鎖緊的牢固性和密封的密封性。作為優選,所述銅抱環設有貫穿其前后端面的軸向開口,所述軸向開口同時與所述銅抱環內外表面相通。上述設置,使得銅抱環比較容易變形,增加對對鋼管的鎖緊力。作為優選,所述中間段外表面設有徑向環形槽。 上述設置,使得銅抱環比較容易變形,增加對對鋼管的鎖緊力。作為優選,所述中螺母設有位于第二前鋼管通過孔和所述第二后螺紋孔之間的且直徑大于所述第二前鋼管通過孔的過渡孔,所述過渡孔內設有滑動套,所述滑動套前后端面為相互平行的平面,所述滑動套和所述過渡孔底面之間設有密封圈。上述設置,進一步的增加了在使用的時候,對鋼管的密封性。作為優選,所述滑動套包括前滑動套和外徑大于所述前滑動套的后滑動套,所述后滑動套的外徑大于所述密封墊外徑。上述設置,進一步的增加了在使用的時候,對鋼管的密封性。作為優選,所述第二前螺紋段前端面設有安裝孔,所述密封墊設置在所述安裝孔內。上述設置,進一步的增加了在使用的時候,對鋼管的密封性。作為優選,所述前滑動套的長度大于所述過渡孔深度。作為優選,所述后螺母后端設有和所述第三前鋼管通過孔相通的進氣孔,所述進氣孔直徑小于所述第三前鋼管通過孔直徑。作為優選,所述前錐形段的軸向剖面成70°角;所述后錐形段的軸向剖面成70°角。上述設置,使得前錐形段和后錐形段對鋼管鎖緊力最佳,效果最好。本發明有益效果在于
本發明的鋼管氣密試驗進口封口裝置,其結構簡單、價格低廉、操作方便、使用壽命長、工作可靠性高、維護方便、密封效果好,對測試的鋼管無損傷,對鋼管鎖緊十分牢固。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說明
圖I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2為圖I的分解不意4圖3為圖I中銅抱環結構示意圖。圖中
1-前螺母,101-第一前鋼管通過孔,102-第一后螺紋孔,102a-前錐形孔;
2-中螺母,201-第二前鋼管通過孔,202-第一前螺紋段,202a-后錐形孔,203-第二后螺紋孔,204-過渡孔;
3-后螺母,301-第三前鋼管通過孔,302-第二前螺紋段,302a-安裝孔,303-進氣孔,304-進氣連接部;
4-銅抱環,401-前錐形段,402-后錐形段,403-中間段,403a-徑向環形槽,404-軸向開口 ;
5-密封墊;
6-密封圈;
7-滑動套,701-前滑動套,702-后滑動套;
8-不銹鋼管。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發明的范圍進行限定。實施例,見附圖1、2、3,鋼管氣密試驗進口封口裝置,包括具有第一前鋼管通過孔101的前螺母1,具有第二前鋼管通過孔201的中螺母2,具有第三前鋼管通過孔301的后螺母3,第一前鋼管通過孔101、第二前鋼管通過孔201及第三前鋼管通過孔301便于測試時候,不銹鋼管8通過,一般的,第一前鋼管通過孔101、第二前鋼管通過孔201及第三前鋼管通過孔301直徑相等,其直徑均略大于不銹鋼管8,以便于鎖緊和密封,所述前螺母I設有和所述第一前鋼管通過孔101相通的第一后螺紋孔102 ;前螺母I、中螺母2和后螺母3采用不銹鋼制成,防腐效果好,而且,前螺母I、中螺母2和后螺母3這三個螺母都包含有一端六棱柱段,便于和扳手配合,中螺母2螺接固定在前螺母I上,后螺母螺接固定在中螺母2上,所述中螺母2設有和螺接在所述第一后螺紋孔102內的第一前螺紋段202,和所述第二前鋼管通過孔201相通的第二后螺紋孔203 ;所述后螺母3設有螺接在所述第二后螺紋孔203內的第二前螺紋段302,同時,在后螺母3的后端還設有進氣連接部304,進氣連接部304用來和外部連接,通入氣體,進氣連接部304在本實施方式中是連接螺柱,在所述第一前螺紋段202前端面和所述第一后螺紋孔102底面之間設有銅抱環4,銅抱環4采用銅制成,當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制成,但是,該材料的硬度要小于待檢測的鋼管、不銹鋼管,以免在鎖緊的時候,對鋼管或不銹鋼管造成損傷,銅抱環4包括前錐形段401,后錐形段402,位于所述前錐形段401和所述后錐形段402之間的中間段403 ;前錐形段401和后錐形段402均是隨著靠近所述中間段外徑逐漸變大,而前錐形段401的軸向剖面成70±2°夾角,較佳的為70。角;所述后錐形段402的軸向剖面成70±2°夾角,較佳的為70°角,這樣的角度設置,對不銹鋼管8鎖緊效果好,所述第一后螺紋孔102底面設有和所述前錐形段401相配合的前錐形孔102a,前錐形孔102a的角度和前錐形段401相等,所述第一前螺紋段202前端面設有和所述后錐形段402相配合的后錐形孔202a,后錐形孔202a的角度和后錐形段402相等,在工作的時候,中螺母2的第一前螺紋段202旋轉,向第一后螺紋孔102內移動,通過后錐形孔202a對后錐形段402進行擠壓,同時,通過前錐形孔102a對前錐形段401進行擠壓,使得前錐形段401和后錐形段402產生變形,實現對不銹鋼管8的鎖緊,因為是依靠前錐形段401和后錐形段402的內表面同時對不銹鋼管8的鎖緊,鎖緊面積大、效果好、對不銹鋼管8無損傷,同時,因為不銹鋼管8的外表面比較光滑,要比內表面光滑、平整的多,便于鎖緊和密封,而且,鎖緊后,還具有密封的作用,為了取得更好的鎖緊效果,所述中間段403外表面設有徑向環形槽403a,另外,如果想再加強鎖緊效果,保證氣密試驗過程中對不銹鋼管鎖緊的穩定性、牢固性,在銅抱環4設有貫穿其前后端面的軸向開口 404,所述軸向開口 404同時與所述銅抱環4內外表面相通,軸向開口 404開口寬度在O. 3-0. 9mm之間,這個范圍內,鎖緊效果最好,在所述第二前螺紋段302前端面和所述第二后螺紋孔203底面之間設有密封墊5,密封墊5為平墊,厚度l_3mm,密封墊5受到擠壓,進行擴張,實現對不銹鋼管8的密封,為了取得更好的對待檢測不銹鋼管的密封效果,所述第二前螺紋段302前端面設有安裝孔302a,所述密封墊5設置在所述安裝孔302a內,這樣,密封墊5只能向內擴張,實現對不銹鋼管8的更好密封,同時為了進一步增加密封效果,所述中螺母2設有位于第二前鋼管通過孔201和所述第二后螺紋孔203之間的且直徑大于所述第二前鋼管通過孔201的過渡孔204,所述過渡孔204內設有滑動套7,所述滑動套7前后端面為相互平行的平面,·所述滑動套7和所述過渡孔204底面之間設有密封圈6,所述滑動套7包括前滑動套701和外徑大于所述前滑動套701的后滑動套702,所述后滑動套702的外徑大于所述密封墊5外徑,前滑動套701前端面和密封圈6相接觸,對其進行擠壓,同時,后滑動套702后端面和密封墊5相接觸,對其進行擠壓,旋轉后螺母3,通過滑動套7實現同時對密封墊5和密封圈6的擠壓,使得其對不銹鋼管8進行密封,密封效果好,為此,所述前滑動套701的長度大于所述過渡孔204深度。此外,所述后螺母3后端設有和所述第三前鋼管通過孔301相通的進氣孔303,所述進氣孔303直徑小于所述第三前鋼管通過孔301直徑,這樣,在插入不銹鋼管8的時候,不會是的不銹鋼管8從后螺母內穿出。以上說明僅僅是對本發明的解釋,使得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完整的實施本方案,但并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這些都是不具有創造性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權利要求
1.鋼管氣密試驗進口封口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第一前鋼管通過孔(101)的前螺母(I)、具有第二前鋼管通過孔(201)的中螺母(2)及具有第三前鋼管通過孔(301)的后螺母(3),所述前螺母(I)設有和所述第一前鋼管通過孔(101)相通的第一后螺紋孔(102);所述中螺母(2)設有螺接在所述第一后螺紋孔(102)內的第一前螺紋段(202)、和所述第二前鋼管通過孔(201)相通的第二后螺紋孔(203);所述后螺母(3)設有第二前螺紋段(302)和進氣連接部(304),所述第二前螺紋段(302)螺接在所述第二后螺紋孔(203)內,在所述第一前螺紋段(202)前端面和所述第一后螺紋孔(102)底面之間設有銅抱環(4),在所述第二前螺紋段(302)前端面和所述第二后螺紋孔(203)底面之間設有密封墊(5)。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鋼管氣密試驗進口封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銅抱環(4)包括前錐形段(401)、后錐形段(402)及位于所述前錐形段(401)和所述后錐形段(402)之間的中間段(403);所述第一后螺紋孔(102)底面設有和所述前錐形段(401)相配合的前錐形孔(102a),所述第一前螺紋段(202)前端面設有和所述后錐形段(402)相配合的后錐形孔(202a)。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鋼管氣密試驗進口封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銅抱環(4)設有貫穿其前后端面的軸向開口(404),所述軸向開口(404)同時與所述銅抱環(4)內外表面相通。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鋼管氣密試驗進口封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段(403)外表面設有徑向環形槽(403a)。
5.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或4所述的鋼管氣密試驗進口封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螺母(2)設有位于第二前鋼管通過孔(201)和所述第二后螺紋孔(203)之間的且直徑大于所述第二前鋼管通過孔(201)的過渡孔(204),所述過渡孔(204)內設有滑動套(7),所述滑動套(7)前后端面為相互平行的平面,所述滑動套(7)和所述過渡孔(204)底面之間設有密封圈(6)。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鋼管氣密試驗進口封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套(7)包括前滑動套(701)和外徑大于所述前滑動套(701)的后滑動套(702),所述后滑動套(702)的外徑大于所述密封墊(5)外徑。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鋼管氣密試驗進口封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前螺紋段(302)前端面設有安裝孔(302a),所述密封墊(5)設置在所述安裝孔(302a)內。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鋼管氣密試驗進口封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滑動套(701)的長度大于所述過渡孔(204)深度。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鋼管氣密試驗進口封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螺母(3)后端設有和所述第三前鋼管通過孔(301)相通的進氣孔(303),所述進氣孔(303)直徑小于所述第三前鋼管通過孔(301)直徑。
10.根據權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鋼管氣密試驗進口封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錐形段(401)的軸向剖面成70°角;所述后錐形段(402)的軸向剖面成70°角。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鋼管氣密試驗進口封口裝置,包括具有第一前鋼管通過孔的前螺母、具有第二前鋼管通過孔的中螺母及具有第三前鋼管通過孔的后螺母,前螺母設有和第一前鋼管通過孔相通的第一后螺紋孔;中螺母設有螺接在第一后螺紋孔內的第一前螺紋段、和第二前鋼管通過孔相通的第二后螺紋孔;后螺母設有第二前螺紋段和進氣連接部,第二前螺紋段螺接在第二后螺紋孔內,在第一前螺紋段前端面和第一后螺紋孔底面之間設有銅抱環,在第二前螺紋段前端面和第二后螺紋孔底面之間設有密封墊。本發明鋼管氣密試驗進口封口裝置,其結構簡單、價格低廉、操作方便、使用壽命長、工作可靠性高、維護方便、密封效果好。
文檔編號G01M3/02GK102937506SQ201210476210
公開日2013年2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2日
發明者姚金根, 陸明紅, 向金林 申請人: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