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恒溫箱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臨床醫學檢驗及化學分析中的自動化反應設備的零部件,尤其用于蛋白質膜芯片或酶標板的反應。
背景技術:
蛋白質膜芯片是將蛋白質有序地固定于膜介質載體上,使之成為檢測用的生物芯片,然后對其進行免疫檢測分析。蛋白質膜芯片可使用化學發光酶免疫分析方法進行檢測分析,其原理為用標記了辣根過氧化物酶的抗體(抗原)與芯片作用,與芯片上的蛋白質相匹配的抗體(抗原)在與其相對應的抗原(抗體)發生免疫反應后,形成固相包被復合物, 經洗滌后,加入發光劑,酶催化發光劑發光,隨后通過采集光信號可計算分析出測定物的濃度。在蛋白質膜芯片或酶聯免疫反應的實驗中,采用合適的恒溫箱,充分的進行恒溫反應是保證其結果準確可靠的必要條件。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反應效果好的用于蛋白質膜芯片或酶標板的反應的恒溫箱裝置。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的一種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恒溫箱裝置包括恒溫箱、和溫度感應器;恒溫箱包括恒溫箱外殼、恒溫箱內膽、恒溫箱風扇和恒溫箱上蓋;恒溫箱外殼為上方和左方均敞開的盒體,恒溫箱外殼的右側板的前部和后部均設有向右凸起的風扇安裝部;恒溫箱內膽包括加熱倉、左側板、右側板和橫梁;加熱倉的內腔左右向貫通,加熱倉的內壁和外壁之間設置有加熱裝置;左側板和右側板的中央位置處均開設有與加熱倉的內腔大小相同的通孔;左側板豎直設置,由其通孔的邊緣固定在加熱倉上,且位于加熱倉的左側,左側板上的通孔即為恒溫箱的開口 ;右側板豎直設置,由其通孔的邊緣固定在加熱倉上,且位于加熱倉的右側;橫梁前后向水平設置,其前端連接在右側板的通孔的前側邊緣處,其后端連接在右側板的通孔的后側邊緣處,從而將右側板的通孔隔成上下兩個部分;恒溫箱內膽位于恒溫箱外殼內,恒溫箱內膽的左側板位于溫箱外殼的左側開口處,恒溫箱內膽的右側板緊挨恒溫箱外殼的風扇安裝部;恒溫箱風扇有2個,分別固定在恒溫箱外殼的相應的風扇安裝部內;2個恒溫箱風扇水平設置,且位于恒溫箱內膽的橫梁的右側,出風方向向下;恒溫箱上蓋密閉固定在恒溫箱外殼的上方開口處;溫度感應器的探頭穿過恒溫箱外殼的右側板,伸入恒溫箱內膽的加熱倉的內腔中,溫度感應器由其基座固定在恒溫箱外殼的右側板上。上述的恒溫箱裝置還包括恒溫箱底座;恒溫箱底座包括座板、左前支腳、右前支腳、左后支腳和右后支腳;左前支腳、右前支腳、左后支腳和右后支腳均由其上端從下方連接在座板上,且分別位于座板的左側前端、右側前端、左側后端和右側后端;恒溫箱底座由其座板固定在恒溫箱外殼的底部。上述恒溫箱還包括恒溫箱接線座;恒溫箱接線座固定在恒溫箱外殼的后側板上。本實用新型具有積極的效果本實用新型的恒溫箱裝置設有空氣循環裝置和溫度感應器,能很好的保持溫度的均一性、穩定性和準確性。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恒溫箱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的恒溫箱裝置從右后方觀察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1中的恒溫箱裝置去掉上蓋后從上方觀察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上述附圖的附圖標記如下恒溫箱31,恒溫箱外殼31-1,風扇安裝部31-1-1,推桿孔31+2,恒溫箱內膽 31-2,加熱倉31-2-1,左側板31-2-2,右側板31-2-3,橫梁31_2_4,恒溫箱風扇31_3,恒溫箱接線座31-4,恒溫箱上蓋31-5,恒溫箱底座32,座板32-1,左前支腳32_2,右前支腳32_3,左后支腳32_4,右后支腳 32-5,溫度感應器33。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中,對各個零部件的方位以及相互關系的描述是按照圖1中所示的恒溫箱裝置的恒溫箱水平放置狀態下進行的。(實施例1)見圖1至圖3,本實施例的恒溫箱裝置包括恒溫箱31、恒溫箱底座32和溫度感應 33 ο恒溫箱31包括恒溫箱外殼31-1、恒溫箱內膽31-2、恒溫箱風扇31_3、恒溫箱接線座31-4和恒溫箱上蓋31-5。恒溫箱外殼31-1為上方和左方均敞開的盒體,恒溫箱外殼 31-1的右側板的前部和后部均設有向右凸起的風扇安裝部31-1-1。恒溫箱內膽31-2包括加熱倉31-2-1、左側板31-2-2、右側板31-2-3和橫梁31_2_4。加熱倉31_2_1的內腔左右向貫通,加熱倉31-2-1的內壁和外壁之間設置有加熱裝置。左側板31-2-2和右側板31-2-3 的中央位置處均開設有與加熱倉31-2-1的內腔大小相同的通孔。左側板31-2-2豎直設置,由其通孔的邊緣固定在加熱倉31-2-1上,且位于加熱倉31-2-1的左側,左側板31-2-2 上的通孔即為恒溫箱31的開口。右側板31-2-3豎直設置,由其通孔的邊緣固定在加熱倉 31-2-1上,且位于加熱倉31-2-1的右側。橫梁31-2-4前后向水平設置,其前端連接在右側板31-2-3的通孔的前側邊緣處,其后端連接在右側板31-2-3的通孔的后側邊緣處,從而將右側板31-2-3的通孔隔成上下兩個部分。恒溫箱內膽31-2位于恒溫箱外殼31-1內,恒溫箱內膽31-2的左側板31-2-2位于溫箱外殼31-1的左側開口處,恒溫箱內膽31_2的右側板31-2-3緊挨恒溫箱外殼31-1的風扇安裝部31-1-1。恒溫箱風扇31_3有2個,分別通過螺釘固定在恒溫箱外殼31-1的相應的風扇安裝部31-1-1內。2個恒溫箱風扇31-3水平設置,且位于恒溫箱內膽31-2的橫梁31-2-4的右側,出風方向向下。接線座31-4固定在恒溫箱外殼31-1的后側板上。恒溫箱上蓋31-5密閉固定在恒溫箱外殼31-1的上方開口處。[0022]恒溫箱底座32為鋼制一體件,包括座板32-1、左前支腳32_2、右前支腳32_3、左后支腳32-4和右后支腳32-5。左前支腳32-2、右前支腳32_3、左后支腳32_4和右后支腳 32-5均由其上端從下方連接在座板32-1上,且分別位于座板32-1的左側前端、右側前端、 左側后端和右側后端。恒溫箱底座32由其座板32-1通過螺釘固定在恒溫箱外殼31-1的底部。溫度感應器33的探頭穿過恒溫箱外殼31-1的右側板,伸入恒溫箱內膽31_2的加熱倉31-2-1的內腔中,溫度感應器33由其基座固定在恒溫箱外殼31-1的右側板上。
權利要求1.一種恒溫箱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恒溫箱(31)、和溫度感應器(33);恒溫箱(31)包括恒溫箱外殼(31-1)、恒溫箱內膽(31-2)、恒溫箱風扇(31-3)和恒溫箱上蓋(31-5);恒溫箱外殼(31-1)為上方和左方均敞開的盒體,恒溫箱外殼(31-1)的右側板的前部和后部均設有向右凸起的風扇安裝部(31-1-1);恒溫箱內膽(31-2)包括加熱倉(31-2-1)、左側板(31-2-2)、右側板(31-2-3)和橫梁(31-2-4);加熱倉(31_2_1)的內腔左右向貫通,加熱倉(31-2-1)的內壁和外壁之間設置有加熱裝置;左側板(31-2-2)和右側板(31-2-3)的中央位置處均開設有與加熱倉(31-2-1)的內腔大小相同的通孔;左側板 (31-2-2)豎直設置,由其通孔的邊緣固定在加熱倉(31-2-1)上,且位于加熱倉(31-2-1)的左側,左側板(31-2-2)上的通孔即為恒溫箱(31)的開口 ;右側板(31-2-3)豎直設置,由其通孔的邊緣固定在加熱倉(31-2-1)上,且位于加熱倉(31-2-1)的右側;橫梁(31-2-4)前后向水平設置,其前端連接在右側板(31-2-3)的通孔的前側邊緣處,其后端連接在右側板 (31-2-3)的通孔的后側邊緣處,從而將右側板(31-2-3)的通孔隔成上下兩個部分;恒溫箱內膽(31-2)位于恒溫箱外殼(31-1)內,恒溫箱內膽(31-2)的左側板(31-2-2)位于溫箱外殼(31-1)的左側開口處,恒溫箱內膽(31-2)的右側板(31-2-3)緊挨恒溫箱外殼(31-1)的風扇安裝部(31-1-1);恒溫箱風扇(31-3)有2個,分別固定在恒溫箱外殼(31-1)的相應的風扇安裝部(31-1-1)內;2個恒溫箱風扇(31-3)水平設置,且位于恒溫箱內膽(31-2)的橫梁(31-2-4)的右側,出風方向向下;恒溫箱上蓋(31-5)密閉固定在恒溫箱外殼(31-1)的上方開口處;溫度感應器(33)的探頭穿過恒溫箱外殼(31-1)的右側板,伸入恒溫箱內膽(31-2)的加熱倉(31-2-1)的內腔中,溫度感應器(33)由其基座固定在恒溫箱外殼(31-1)的右側板上。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恒溫箱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恒溫箱底座(32);恒溫箱底座(32)包括座板(32-1)、左前支腳(32-2)、右前支腳(32-3)、左后支腳(32-4)和右后支腳(32-5);左前支腳(32-2)、右前支腳(32-3)、左后支腳(32-4)和右后支腳(32-5)均由其上端從下方連接在座板(32-1)上,且分別位于座板(32-1)的左側前端、右側前端、左側后端和右側后端;恒溫箱底座(32)由其座板(32-1)固定在恒溫箱外殼(31-1)的底部。
3.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恒溫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溫箱(31)還包括恒溫箱接線座(31-4);恒溫箱接線座(31-4)固定在恒溫箱外殼(31-1)的后側板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恒溫箱裝置包括恒溫箱、和溫度感應器;恒溫箱包括恒溫箱外殼、恒溫箱內膽、恒溫箱風扇、和恒溫箱上蓋;恒溫箱外殼的右側板的前部和后部均設有向右凸起的風扇安裝部;恒溫箱內膽位于恒溫箱外殼內,恒溫箱風扇有2個,分別固定在恒溫箱外殼的相應的風扇安裝部內;2個恒溫箱風扇水平設置,且位于恒溫箱內膽的橫梁的右側,出風方向向下;恒溫箱上蓋密閉固定在恒溫箱外殼的上方開口處;溫度感應器的探頭穿過恒溫箱外殼的右側板,伸入恒溫箱內膽中。該恒溫箱裝置恒溫效果好。
文檔編號G01N33/53GK202256352SQ20112042516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31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31日
發明者張嘉辰, 李盛, 楊光明, 汪寧梅, 穆海東, 蔡錦達 申請人:上海裕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