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武器艙艙門運動模擬與載荷測量裝置及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武器艙門運動模擬與載荷測量裝置及方法,具體是一種用來模擬飛機武器艙艙門打開/關閉過程,并測量作用于艙門上的空氣動力載荷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武器艙艙門氣動載荷一般通過變角塊方式實現艙門角度變化,利用類似鉸鏈力矩測量的方法,采用片式應變天平測量艙門氣動力,這種方式的缺點有:
1、測量精度低;
2、只能測量極少幾個固定角度下氣動力;
3、天平校準狀態與天平實驗狀態的一致性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武器艙艙門運動模擬與載荷測量裝置及方法,能實現艙門以一系列固定角度開啟,能模擬武器艙艙門的打開/關閉過程,且打開時間與運動過程可控,能測量武器艙艙門在打開/關閉過程中的氣動力。為實現上述目的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武器艙艙門運動模擬與載荷測量裝置,包括模擬船體、武器艙艙門,U型支架、動態天平、電機和傳動齒輪組。傳動齒輪組為齒輪變速箱,是一種艙門運動傳動漸開線消隙齒輪組。武器艙艙門、傳動齒輪組和電機依次裝設在U型支架上的設定位置,武器艙艙門的前門軸和后門軸分別由U型支架上的第一軸座和第二軸座內的軸承予以支撐;
傳動齒輪組的輸出軸通過聯軸器與后門軸連接,傳動齒輪組的輸入軸通過聯軸器與電機的輸出軸連接。武器艙艙門、傳動齒輪組和電機分別裝設在U型支架上的設定位置后,整體設置在動態天平上,并通過螺釘使U型支架與動態天平固定連接,然后將裝配成一整體的武器艙艙門、傳動齒輪組、電機和動態天平裝設并固定在模擬船體內,即構成武器艙艙門運動模擬與載荷測量裝置。本發明的優點在于:
本發明用于模擬飛行器武器艙艙門打開/關閉過程,并測量艙門所受氣動載荷。由于風洞尺寸的限制,在風洞中模擬全尺寸飛機武器艙機構是不現實的,一般是通過縮比模型風洞試驗的方法來測量武器艙艙門氣動載荷,然后根據一定的修正關系,外插到全尺寸飛機下。本裝置能夠實現了在現有風洞尺寸約束下,艙門運動的模擬及艙門氣動力的測量,其優點表現在:
1、能夠實現艙門以一系列固定角度開啟;
2、能夠模擬武器艙艙門的打開/關閉過程,且打開時間與運動歷程可控;
3、能夠測量艙門處于系列固定角度下艙門氣動力(測量角度多,可根據需要縮短角度間隔);
4、能夠測量艙門以一定速度動態打開/關閉過程中瞬時氣動力;
5、能夠基于此裝置,開展艙門動態氣動特性分析研究。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一種武器艙艙門運動模擬與載荷測量裝置,包括模擬船體6、武器艙艙門1、U型支架5、動態天平7、電機2和傳動齒輪組3 ;其特征在于:
武器艙艙門1、傳動齒輪組3、電機2裝設在U型支架5的設定位置上;其中武器艙艙門I的前門軸8和后門軸9分別由U型支架5的第一軸座10和第二軸座11內的軸承予以支撐;傳動齒輪組3的輸出軸13通過聯軸器14與后門軸9連接,傳動齒輪組3的輸入軸15通過連軸器12與電機2的輸出軸4連接;U型支架5固定在動態天平7上;裝成一整體的武器艙艙門1、傳動齒輪組3、電機2、U型支架5和動態天平7固定在模擬船體6內,組成完整的艙門運動模擬與載荷測量裝置。
權利要求
1.一種武器艙艙門運動模擬與載荷測量裝置,包括模擬船體(6)、武器艙艙門(1)、U型支架(5)、動態天平(7)、電機(2)和傳動齒輪組(3);其特征在于:武器艙艙門(I)、傳動齒輪組(3)和電機(2)分別裝設在U型支架(5)的設定位置上;武器艙艙門(I)的前門軸(8)和后門軸(9)分別由U型支架(5)的第一軸座(10)和第二軸座(11)內的軸承予以支撐;傳動齒輪組(3)的輸出軸(13)通過聯軸器(14)與后門軸(9)連接,傳動齒輪組(3)的輸入軸(15)通過連軸器(12)與電機(2)的輸出軸(4)連接;U型支架(5)固定在動態天平(7)上;裝成一整體的武器艙艙門(I)、傳動齒輪組(3)、電機(2)、U型支架(5)和動態天平(7)固定在模擬船體(6)內,組成完整的艙門運動模擬與載荷測量裝置。
全文摘要
一種武器艙艙門運動模擬與載荷測量裝置,包括模擬船體、武器艙艙門、U型支架、動態天平、電機和傳動齒輪組;武器艙艙門、傳動齒輪組和電機分別裝設在U型支架的設定位置上;武器艙艙門的前門軸和后門軸分別由U型支架的第一軸座和第二軸座內的軸承予以支撐;傳動齒輪組的輸出軸通過聯軸器與后門軸連接,傳動齒輪組的輸入軸通過連軸器與電機的輸出軸連接;U型支架固定在動態天平上;裝成一整體的武器艙艙門、傳動齒輪組、電機、U型支架和動態天平固定在模擬船體內,組成完整的艙門運動模擬與載荷測量裝置。本發明能夠實現艙門以一系列固定角度開啟,能夠測量艙門以一定速度動態打開/關閉過程中瞬時氣動力,開展艙門動態氣動特性分析研究。
文檔編號G01L7/00GK103105259SQ20111035800
公開日2013年5月15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4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14日
發明者馮強, 張洋, 崔曉春, 李玲 申請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沈陽空氣動力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