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扇葉動平衡測量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扇葉動平衡測量機構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風扇轉子振動量之測量機構,特別是可藉由前拆方式來更 換夾爪的扇葉動平衡測量機構。
背景技術:
使用于3C產品中的風扇具有體小、轉速高的特性,因此產品轉動時的穩定度與動 平衡相當重要。然而風扇轉子(扇葉與轉軸的組合)在制造或組裝過程如果產生缺陷,轉 子在轉動時便會產生不平衡振動,導致轉子振動,質量與使用壽命下降。一般會透過動平衡校正程序來降低轉子不平衡量。在實際動平衡測量時,會將待 測轉子(被動件)固定于具有動力的轉動設備(主動件)形成一系統,并以主動件來帶動 被動件,進而測量整個不平衡振動量。但由于機械精度公差及組裝等因素,待測轉子與轉動 設備難以達到同軸或同心的狀態;因此測量到的振動量為待測轉子與轉動設備兩者的振動 合成量。關于風扇轉子的不平衡補正,可藉由振動傳感器測量轉子的不平衡振動量,然后 由不平衡振動量換算出風扇轉子的不平衡質量;再依不平衡質量進行補正。中國臺灣專利 申請號第097119593號“風扇轉子不平衡振動量之測量方法”發明申請案即是揭露將一風 扇轉子放置于一風扇帶動機構上,測得風扇轉子及風扇帶動機構之不平衡振動量,再將風 扇轉子或風扇帶動機構移動一個相對不同角度,再測得第二次風扇轉子及風扇帶動機構之 不平衡振動量;藉由兩次不平衡振動值及移動角度可計算出風扇轉子及風扇帶動機構個別 的不平衡振動量。根據該專利前案所顯示的測量機構,在更換風扇轉子時,需更換整個主軸以對應 不同的風扇轉子,因此操作不方便而且費時。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扇葉動平衡測量機構,其具有方便取出夾爪以進 行更換之功效。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扇葉動平衡測量機構,其包含一機座,其具一底 座及一平臺,且復數個彈性支撐器配置在該底座及該平臺之間;一主軸,是可轉動的組設 在該平臺上,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一心軸組件,是組設在該主軸的內部;一彈性推 件,是組設在該主軸的第二端且對應該心軸組件的端部;一氣壓缸,是組設在該底座上且對 應該彈性推件;一驅動組件,是包含一馬達及一皮帶,該馬達配置在該機座且該皮帶的一端 連結該主軸;一對振動感測器,是結合該平臺且對應主軸的徑向。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測量機構包含一機座及一主軸可轉動的組設在該機座上;一心 軸組件組設在主軸的內部,以及一彈性推件組設在主軸上對應心軸組件的端部;一氣壓缸 是用以推壓彈性推件,而一驅動組件用以帶動主軸轉動;一對振動感測器結合機座且對應 主軸徑向,用以測量整體的振動量。再搭配適當的運算方式,可獲得被動件(風扇轉子)的不平衡振動量及進行補正。此外,心軸組件由一夾爪鎖接一拉桿所構成,因此僅卸除夾爪后,再以另一夾爪鎖 接于拉桿上,即可完成夾爪的更換,故本實用新型具操作簡便之功效。
圖1為本實用新型動平衡測量機構的外觀圖一。圖2為本實用新型動平衡測量機構的外觀圖二。圖3為本實用新型主軸與心軸組件的組合外觀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主軸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轉速感測器與觸發構造的對應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外觀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以前拆方式更換夾爪的示意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0)機座(12)底座(14)平臺[0020](16)彈性支撐器(18)彈性支撐器(20)主軸[0021](22)笛一雜 弟 犧(24)Λ-Λ- ~·上山 弟J而(26)觸發構造[0022](30)心軸組件(32)拉桿(34)夾爪[0023](36)剖溝(38)鎖迫組件(40)氣壓缸[0024](50)驅動組件(52)馬達(54)皮帶[0025](60)振動感測器(62)臂座(70)彈性推件[0026](72)推塊(74)彈性件(80)轉速感測器[0027](90)風扇轉子
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1及圖2,本實用新型所要揭露的動平衡測量機構是包含一機座(10), 其具一底座(12)及一平臺(14);特別是,復數個彈性支撐器(16)與(18)配置在底座(12) 及該平臺(14)之間;上述的彈性支撐器(16)為彈性片,而另一彈性支撐器(18)為彈簧柱; 彈性片與彈簧柱的數量各為二,且為相錯排列。也就是一彈性片相鄰一彈簧柱的排列形式。一主軸(20)是可轉動的組設在平臺(14)上。主軸(20)的一端定義為第一端 (22),另一端定義為第二端(24)(見圖1)。一心軸組件(30)是組設在主軸(20)的內部; 一氣壓缸(40)組設在底座(12)上且對應主軸(20);換言之,氣壓缸(40)可推頂于主軸 (20)的第二端(24),此時彈性片構造的彈性支撐器(16)可抵抗氣壓缸(40)的推力,使平 臺(14)不會向上位移。一驅動組件(50)包含一馬達(52)連結一皮帶(54);驅動組件(50)的馬達(52) 配置在機座(12)上且皮帶(54)的一端連結主軸(20)。請參閱圖1,一對振動傳感器(60)是配置在一臂座(62)上,且臂座(62) —端結合 平臺(14);上述的振動傳感器(60)對應主軸(20)的徑向。請參閱圖3及圖4,心軸組件(30)組設在主軸(20)的軸向內,其包含一拉桿(32)鎖接一夾爪(34),其中夾爪(34)的外表面為錐面且軸向具有剖溝(36),所以夾爪(34)凸 出主軸(20)端部時,可呈現張開狀,而縮入主軸(20)內時,可呈現束合狀。請再參閱圖4,更有一鎖迫組件(38)鎖設于夾爪(34)的軸向并迫抵拉桿(32)的 端部可使夾爪(34)與拉桿(32)的結合更加的緊密牢固。此外圖4中顯示一彈性推件(70)組設在主軸(20)的第二端(24)且對應心軸組 件(30)的端部;更具體而言,彈性推件(70)是由一推塊(72)的軸向配置一彈性件(74)所 組成;該推塊(72)組設于主軸(20) —端且結合心軸組件(30)的拉桿(32)端部。請參閱圖5,一轉速傳感器(80)配置在機座(10),以及在主軸(20)的表面形成一 觸發構造(26),其中轉速傳感器(80)是對應主軸(20)。當主軸(20)轉動且相鄰二次觸發 構造(26)對應轉速感測器(80)的時間,可換算成主軸(20)的轉速。此外每次觸發構造 (26)與轉速感測器(80)相對,可觸發振動傳感器(未顯示)記錄一次系統振動量。以上是本實用新型補正裝置的構造,及元件的運動形式及各感測器的觸發時機。請參閱圖6,動平衡測量機構因具備主動提供旋轉動力的作用,因此可稱為主動 件;而待測的風扇轉子(90)為被動件。風扇轉子(90)是被組設在夾爪(34)的軸向與主動 件形成一系統。當馬達(52)轉動,可帶動主軸(20)、夾爪(34)及風扇轉子(90)轉動;而 系統的振動可反應在平臺(14)的偏擺上,此時彈性支撐器(16)、(18)提供適當的支撐與偏 擺;此外,振動感測器(60)也進行系統振動量的測量與記錄。對同一個風扇轉子(90)(被 動件)作多次不同相位角的振動測量。請參閱圖7,氣壓缸(40)作用推迫彈性推件(70)及拉桿(32),使夾爪(34)凸出 后,調整風扇轉子(被動件)(90)相對主動件的相位角后,再使氣壓缸(40)退下;在彈性推 件(70)的回復力作用下,拉桿(32)拉動夾爪(34)縮入主軸(20)內以夾緊風扇轉子(90)。 重新使馬達(52)轉動則可再測量到另一個振動量。根據以上測量方式可測得系統的整體振動量,然后搭配最小平方圓擬合法可求得 主動件振動量。再利用系統的整體振動量減除主動件振動量,即可算出被動件的振動量。請參閱圖8,由于拉桿(32)與夾爪(34)是鎖接在一起,且更進一步藉鎖迫組件 (38)抵置于拉桿(32) —端;因此用戶可先松開或旋出鎖迫組件(38),然后再旋動夾爪 (34)與拉桿(32)分離。如此夾爪(34)便可藉由前拆方式進行更換,提高更換的方便性。
權利要求1.一種扇葉動平衡測量機構,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一機座,其具一底座及一平臺,且復數個彈性支撐器配置在該底座及該平臺之間; 一主軸,是可轉動的組設在該平臺上,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 一心軸組件,是組設在該主軸的內部;一彈性推件,是組設在該主軸的第二端且對應該心軸組件的端部; 一氣壓缸,是組設在該底座上且對應該彈性推件;一驅動組件,是包含一馬達及一皮帶,該馬達配置在該機座且該皮帶的一端連結該主軸;一對振動感測器,是結合該平臺且對應主軸的徑向。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扇葉動平衡測量機構,其特征為該心軸元件是一拉桿鎖接一 夾爪,且更有一鎖迫組件鎖設于該夾爪軸向并迫抵該拉桿的端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扇葉動平衡測量機構,其特征為該彈性支撐器包含二彈性片 及二彈簧柱,且彈性片與彈簧柱是為相錯排列。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扇葉動平衡測量機構,其特征為該彈性推件是由一推塊的軸 向配置一彈性件所組成,該推塊組設于該主軸一端且結合該心軸組件的端部。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扇葉動平衡測量機構,其特征為更包含一轉速感測器配置在 該機座,以及該主軸的表面具有一觸發構造,該轉速感測器是對應該主軸,且該主軸轉動可 使該觸發構造對應該轉速感測器。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扇葉動平衡測量機構,其特征為該觸發構造為一凹缺構造。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扇葉動平衡測量機構,其特征為更包含一臂座,該對振動感 測器是組設在該臂座上,且該臂座組設于該平臺。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扇葉動平衡測量機構,其是包含一機座及一主軸可轉動的組設在該機座上;一心軸組件包含一拉桿鎖接一夾爪,其組設在主軸的內部,以及一彈性推件組設在主軸上對應心軸組件的端部;一氣壓缸是用以推壓彈性推件,而一驅動組件用以帶動主軸轉動;一對振動感測器結合機座且對應主軸徑向,用以測量整體的振動量。再搭配適當的運算方式,可獲得被動件(風扇轉子)的不平衡振動量及進行補正。又由于僅卸除夾爪后,可再以另一夾爪鎖接于拉桿上以完成夾爪的更換,故具操作簡便之功效。
文檔編號G01M1/16GK201780188SQ20102021404
公開日2011年3月30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25日 優先權日2010年5月25日
發明者丁明岳 申請人:基太克國際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