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適用于地質力學模型試驗的柔性均布壓力加載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加載裝置,尤其是一種適用于地質力學模型試驗的柔性均布壓 力加載裝置。
背景技術:
地質力學模型試驗有利于在復雜的試驗過程中突出主要矛盾,便于把握、發現 現象的內在聯系。在國外,以弗曼格林為首的專家在意大利結構模型試驗所開創了工程 地質力學模型試驗技術。隨后,美國、德國、法國、英國和日本等國也開展了大量模型 試驗研究。在國內,清華大學、總參工程兵科研三所、山東大學等眾多科研院所,先后 對國內許多大型工程項目進行了地質力學模型試驗研究。模型邊界加載技術是地質力學模型試驗中的一項關健技術,因為它直接關系到 模型邊界加載效果和精度,對模型試驗加載地應力能否真實模擬工程實際受力狀態起著 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直接影響模型體內所形成的應力(應變)場的均勻程度和實驗結果 的真實性。為保證試驗結果準確性,真實模擬原始地應力的試驗加載條件尤為重要,因 此,保證模型中產生均勻應力場,盡量減小模型表面不均勻應力場的范圍和深度對模型 試驗結果十分重要。從現有模型加載技術看,模型表面荷載的施加主要有三種方式
(1)液壓油缸通過剛性推力器加載,剛性推力器可為三角形分布塊或梯形分布塊。 該方法具有加載荷載大、行程大、容易操控等特點,但加載壓力均勻性偏差較大,導致 模型內應變場均勻性很差,很難如實反映工程受力狀態。特別由于模型中間洞室的開 挖,導致模型邊界變形必然不均勻,該方法加載使得邊界荷載的不均勻性更加明顯,同 時也不利于解決加載壓頭與邊界橫向變形的同步,所以模型邊界加載精度低。(2)采用傳統的液壓橡膠囊加載,可實現對模型表面的柔性均勻加載,特別是 當模型表面產生不均勻變形時仍能進行均勻加載。但由于加載荷載強度偏低,行程小, 無法滿足模型較大變形和較高強度的要求,達不到深部開采試驗的高應力加載要求;再 者,其制作麻煩,使用壽命短,一般只能滿足一次試驗需要。(3)以上兩種方式在試驗精度要求不高的情況下也能解決一些工程問題。 隨著工程規模的逐漸擴大,要求精度不斷提高,這兩種加載方式日益暴露出其存在 的弊端。為解決上述問題,總參工程兵科研三所設計了活塞式均布壓力加載器(ZL 02213775.0),既可在模型上加均布荷載,又解決了模型試驗中柔性傳力均勻加載難 題。但活塞式均布壓力加載器結構比較復雜,加工制造精度要求高,價格也相對偏高。綜合分析上述單位的模型試驗加載系統,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1.多數加載系統實際上都是液壓油缸+推力器的剛性加載系統,荷載偏差較大,容 易引起應力集中,不能達到模型表面荷載均勻分布的目的。
2.液壓囊加載由于具有行程小、易漏油、耐久性差、只能單向加載、不易在其 上穿孔布線等缺點,無法滿足大型模型試驗的需要。3.活塞式均布壓力加載器結構復雜,價格偏高,也不利于模型內埋設測線的引
出ο4.多數油缸加載方式為油缸+推力器的形式,需要預留較大的加載空間,對于 加載空間有限的情況適應性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均布加載性能高、組裝 靈活、操作簡單、耐久性好的適用于地質力學模型試驗的柔性均布壓力加載裝置。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下述技術方案
一種適用于地質力學模型試驗的柔性均布壓力加載裝置,包括液壓油缸推力器,液 壓油缸推力器上端通過球鉸與液壓油缸相連,液壓油缸推力器底部設有柔性傳力墊層。所述液壓油缸推力器包括上板和下板,上、下板之間通過若干均布的加勁肋連 接,加勁肋為梯形;上板上設有球鉸卡槽。所述液壓油缸的活塞頂部連接有球鉸,球鉸卡于上板的球鉸卡槽內,液壓油缸 前端或后端上設有法蘭,法蘭上設有螺栓孔。所述液壓油缸推力器底部設有柔性傳力墊層,柔性傳力墊層通過超強黏膠固定 在下板上。所述柔性傳力墊層為邵氏硬度20度的柔性聚氨酯橡膠板,柔性聚氨酯橡膠板厚 度為50mm,外部包裹一層橡膠約束層,橡膠約束層內設有柔軟鋼絲經緯網。本發明的橡膠約束層內包含一層鋼絲網,可限制高壓條件下柔性橡膠層變形外 溢現象。該加載系統可施加的最大荷載為50t,模型表面可達到的最大荷載集度為 4.5MPa,荷載集度偏差55%,模型表面應力不均勻深度小于100mm。本發明能給模型表 面柔性均勻加載,大大提高加載精度,可廣泛應用于各種地質力學模型試驗加載。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1.該裝置可實現對模型表面的柔性均布壓力加載,柔性傳力墊層性能優越,施 加的荷載集度大,可達4.5MPa,荷載集度偏差低于5%,模型表面應力不均勻深度小于 IOOmm02.配合液壓站和液壓自動控制系統,可較好的模擬工程地質的原始受力條件, 實現模型表面應力的精確控制,加載偏差士O.lMPa。3.該裝置組裝靈活,操作方便,單個加載單元尺寸合理,可根據需要加工不同 尺寸的加載單元;同時可進行不同的排列方式組合,實現梯度加載。4.將液壓油缸、球鉸、推力器、柔性傳力墊層有機的融合在一起,通過球鉸的 調整,推力器的加載方向可根據模型表面的傾斜方向調整,均布加載效果更好。5.可將加載油缸前法蘭固定于反力架上,通過活塞桿穿過鋼板出力,壓縮了加 載空間,節省材料,適應性更強。也可通過后法蘭方便的將加載裝置安裝在模型反力框架上
6.整套加載裝置結構簡單,加工方便,易于維修,容易實現精確控制荷載,且 使用壽命長,容易穿孔將模型內的測線引出。
圖1是本發明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俯視其中1、柔性橡膠層,2、上板,3、球鉸卡槽,4、螺栓孔,5出油口,6、液壓油 缸,7、進油口,8、橡膠約束層,9、下板,10、加勁肋,11、球鉸,12、法蘭,13、油 缸活塞,14、密封圈,15、液壓油缸推力器,16、柔性傳力墊層。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如圖1、圖2所示,本發明為一種適用于地質力學模型試驗的柔性均布壓力加載 裝置,包括液壓油缸6、球鉸11、液壓油缸推力器15和柔性傳力墊層16,液壓油缸推力 器15上端通過球鉸11連接液壓油缸6,底部設有一層柔性傳力墊層16。推力器15包括上板2和下板9,上、下板之間通過若干均布的梯形加勁肋10連 接,上板2上部設有球鉸卡槽3,液壓油缸推力器15通過球鉸卡槽3與液壓油缸6的油缸 活塞13端部的球鉸11相連,這種連接方式保證不加載時液壓油缸推力器15與液壓油缸 活塞13連接在一起,同時又保證在加載時液壓油缸推力器15可微調。柔性傳力墊層16通過超強黏膠固定在下板9上,柔性傳力墊層16包括設置于液 壓油缸推力器15底部下板9上的柔性橡膠層1和外部包裹的一層橡膠約束層8,橡膠約束 層8內設有一層鋼絲經緯網,鋼絲經緯網可限制高壓條件下柔性橡膠層變形外溢現象。 柔性橡膠層1為邵氏硬度20度的柔性聚氨酯橡膠板,柔性聚氨酯橡膠板厚度為50mm,
液壓油缸6的活塞桿13與缸體之間設有密封圈14,防止液壓油滲漏。缸體的前后端 分別設有進油口 7和出油口 5。液壓油缸6的活塞頂部連接有球鉸11,球鉸11卡于上板 2的球鉸卡槽3內,液壓油缸6前端或后端上設有法蘭12,法蘭12上設有螺栓孔4。本發明工作原理配合液壓站和液壓自動控制系統,液壓自動控制系統控制液 壓油由進油口7進入圖1所示液壓油缸底部腔體,隨著壓力的增大,上部腔體中的液壓油 由出油孔5排出腔體,油缸活塞13隨之向前推進,并通過球鉸11和液壓油缸推力器15傳 遞到由超柔性橡膠層1和橡膠約束層8組成的柔性傳力墊層16上,球鉸11可根據模型表 面的傾斜程度對加載方向進行微調,最后由柔性傳力墊層將作用力傳遞給加載對象。通 過調節進出油的壓力來調整加載系統作用在物體上的壓力。該加載系統可施加的最大荷載為50t,模型表面可達到的最大荷載集度為 4.5MPa,荷載集度偏差55%,模型表面應力不均勻深度小于100mm。本發明可廣泛應用 于各種地質力學模型試驗加載。
權利要求
1.一種適用于地質力學模型試驗的柔性均布壓力加載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壓 油缸推力器,液壓油缸推力器上端通過球鉸與液壓油缸相連,液壓油缸推力器底部設有 柔性傳力墊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用于地質力學模型試驗的柔性均布壓力加載裝置,其特 征在于所述液壓油缸推力器包括上板和下板,上、下板之間通過若干均布的加勁肋連 接,加勁肋為梯形;上板上設有球鉸卡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用于地質力學模型試驗的柔性均布壓力加載裝置,其特征 在于所述液壓油缸的活塞頂部連接有球鉸,球鉸卡于上板的球鉸卡槽內,液壓油缸前 端或后端上設有法蘭,法蘭上設有螺栓孔。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用于地質力學模型試驗的柔性均布壓力加載裝置,其特征 在于所述液壓油缸推力器底部設有柔性傳力墊層,柔性傳力墊層通過超強黏膠固定在 下板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適用于地質力學模型試驗的柔性均布壓力加載裝置,其特征 在于所述柔性傳力墊層為邵氏硬度20度的柔性聚氨酯橡膠板,柔性聚氨酯橡膠板厚度 為50mm,外部包裹一層橡膠約束層,橡膠約束層內設有柔軟鋼絲經緯網。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適用于地質力學模型試驗的柔性均布壓力加載裝置,包括液壓油缸推力器,液壓油缸推力器上端通過球鉸與液壓油缸相連,液壓油缸推力器底部設有柔性傳力墊層。該加載裝置可通過液壓油缸的前置法蘭或后置法蘭與反力架連接,可施加的最大荷載為50t,模型表面的最大荷載集度為最大為4.5MPa,荷載集度偏差≤5%,模型表面應力不均勻深度小于100mm。本發明可實現對模型表面的柔性均布壓力加載;結構簡單、組裝靈活,操作方便,單個加載單元尺寸合理,液壓油缸配合液壓站和液壓自動控制系統可實現加載和卸載;同時多個加載裝置可進行不同排列方式組合,實現梯度加載。本發明將液壓油缸、球鉸、推力器、柔性傳力墊層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均布加載效果更好。
文檔編號G01N3/12GK102012337SQ20101058946
公開日2011年4月13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15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15日
發明者張慶松, 李為騰, 李智, 李術才, 王漢鵬, 王 琦 申請人:山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