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動化鏡頭調焦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數碼相機/攝像機鏡頭檢測裝置技術領域,特指一種自動化鏡頭
調焦裝置。
技術背景 數碼相機是以電子存儲設備作為攝像記錄載體,通過光學鏡頭在光圈和快門的控制下,實現在電子存儲設備上的曝光,完成被攝影像的記錄。數碼相機記錄的影像,不需要進行復雜的暗房工作就可以非常方便地由相機本身的液晶顯示屏或由電視機或個人電腦再現被攝影像,也可以通過打印機完成拷貝輸出。與傳統攝影技術相比,數碼相機大大簡化了影像再現加工過程,可以快捷、簡便地顯示被攝畫面。隨著數碼相機、攝像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已經被應用到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中,例如數碼相機、手機、MP4等等,成為具有拍照、攝像功能的電子產品。 在制造上述電子產品時,需要在產品上安裝一個用于拍照、攝像的鏡頭。對于直接出廠的鏡頭需要對其進行調焦后。通常,數碼相機的鏡頭都有光學變焦鏡頭,鏡頭在出廠時均未作調校,其鏡頭的焦距并不統一,需要對其進行調校。通常調整的方式為鏡頭通常采用螺旋方式安裝在承載體上,只要旋轉鏡頭就可以調整其焦距,調整好鏡頭的焦距后,通過膠水等方式將鏡頭固定在承載體上即可。 傳統的鏡頭通常是固定的,所以傳統的調焦方式通常采用如下方式調焦用的調焦卡環通過機械傳動機構可實現上下移動以及自轉,當待測鏡頭移動到調焦卡環下方后,調焦卡環下移,落在待測鏡頭上,然后調焦卡環開始自轉,讓其上的棘爪落入待測鏡頭上調焦圈的卡槽內,然后調焦卡環旋轉到指定位置,實現對待測鏡頭的調焦。 上述的鏡頭是固定安裝,所以調焦卡環可以自行旋轉落入待測鏡頭上調焦圈的卡槽內,即調焦卡環是自動"尋找"卡槽。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目前的鏡頭已經采用浮動設計,如果繼續采用傳統的調焦方式,調焦卡環在旋轉、下降、尋找卡槽的過程中可能對鏡頭造成損傷。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放生,必須令調焦卡環上的棘爪一次性準確的落入待測鏡頭上調焦圈的卡槽內,但是這是目前鏡頭調焦設備所不能達到的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為了克服目前鏡頭調焦設備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自動化鏡頭調焦裝置,該裝置可以一次性準確事項與待測鏡頭的配合,對其進行調焦,并且可檢測其焦距的準確性。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該調焦裝置包括基
座以及設置在基座上的軌道、滑塊、激光測量器、影像機構和調焦箱,其中滑塊可滑動的安
裝在軌道上,激光測量器、影像機構和調焦箱依次設置在軌道旁側,待測鏡頭安裝在滑塊上
的電子模塊中,并在滑塊帶動下依次經過激光測量器、影像機構和調焦箱。 所述的軌道包括一與滑塊配合的滑軌以及驅動滑塊運行的驅動裝置。[0009] 所述的影像機構包括探頭和位于探頭下方的光源,光源為一中空的環形光源,探頭通過光源中間的通孔映射到下方的軌道上。 所述的調焦箱包括一底部未封蓋的光箱、位于光箱下方的調焦機械手,調焦機械手包括可與待測鏡頭上調焦圈進行配合的卡環,以及帶動卡環運行的機械傳動裝置,通過
機械傳動裝置帶動卡環實現在xw軸方向的移動、以及實現卡環自轉。 所述的光箱內安裝有一凸透鏡以及位于凸透鏡上方的校對板,該校對板安裝在一個可上下移動的調節螺桿上。 所述的激光測量器、影像機構和調焦箱通過支架固定在基座上。 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首先通過激光測量器測量待測鏡頭的高度,并將該檢測數據傳輸到調焦箱內,為調焦箱內的調焦機械手提供高度數據參考;其次通過影像機構對待測鏡頭進行影像拍攝,確定待測鏡頭上調焦圈的卡槽位置,并將該數據傳輸到調焦箱內,為調焦箱內的調焦機械手提供水平位置及角度的數據參考;最后,經過前面步驟的數據采集,調焦箱內的調焦機械手將一次性準確完成調節待測鏡頭焦距的工作,同時通過調焦箱內的檢測裝置對待測鏡頭的焦距進行確認。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局部部件的立體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光箱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見圖1 2,該調焦裝置包括基座1、軌道2、滑塊3、激光測量器4、影像機構5和調焦箱6。其中,軌道2安裝在基座1上,滑塊3安裝在軌道2上,激光測量器4、影像機構5和調焦箱6通過支架11固定在基座1上。并且激光測量器4、影像機構5和調焦箱6依次設置在軌道2旁側。 軌道2包括一與滑塊3配合的滑軌以及驅動滑塊3運行的驅動裝置。本實用新型中驅動裝置可以采用電機帶動的絲桿,滑塊3與絲桿配合,當電機帶動絲桿運轉后,將帶動與之配合的滑塊3沿軌道運行到指定位置。[0020] 本實用新型工作過程如下 滑塊3上設置有一個電子模塊,將待測鏡頭安裝該電子模塊中,通過電子模塊將
待測鏡頭接入檢測電路中,即待測鏡頭在電子模塊中可正常進行拍攝工作。 滑塊3在其驅動裝置的帶動下沿軌道2的滑軌運行,當運行到激光測量器4后停
止,激光測量器4將采用激光測距對待測鏡頭的高度進行測量,并記錄該高度的數值,將其
反饋到實用新型的主機中,該告訴數值傳輸到調焦箱6內,為調焦箱6內的調焦機械手62
提供高度數據參考。 接下來,滑塊3繼續運行到影像機構5的下方后停止。影像機構5包括探頭51和位于探頭51下方的光源52,光源52為一中空的環形光源,探頭51通過光源52中間的通孔映射到下方的軌道2上。光源52照射在待測鏡頭上,以提供探頭51拍攝用的光源。通過探頭51對待測鏡頭進行拍攝,確定待測鏡頭上調焦圈的卡槽位置,并將該數據傳輸到調 焦箱6內,為調焦箱6內的調焦機械手62提供水平位置及角度的數據參考。 然后,滑塊3繼續運行到調焦箱6的下方后停止。調焦箱6包括一底部未封蓋的 光箱61、位于光箱61下方的調焦機械手62,調焦機械手62包括可與待測鏡頭上調焦圈進 行配合的卡環621,以及帶動卡環621運行的機械傳動裝置620,通過機械傳動裝置620帶 動卡環621實現在X\Y\Z軸方向的移動、以及實現卡環621自轉。當滑塊3運行到光箱61 下方后,根據前面提供的數據,機械傳動裝置620將帶動卡環621實現在X\Y\Z軸方向的移 動以及實現卡環621自轉。令卡環621—次性準確落入待測鏡頭上調焦圈的卡槽內,然后 在通過機械傳動裝置620帶動卡環621轉動,以調整待測鏡頭的焦距。 最后,需要對調整后的待測鏡頭焦距進行確認。參見圖3,在光箱61內安裝有一凸 透鏡611以及位于凸透鏡611上方的校對板612,該校對板612安裝在一個可上下移動的調 節螺桿613上。位于滑塊3上的待測鏡頭通過電子模塊可以正常工作,啟動待測鏡頭對其 上方的校對板612進行拍攝,以通過拍攝的影像清晰度來確定待測鏡頭的焦距是否調整到 位。在光箱61內之所以安裝一個凸透鏡611,這是因為,待測鏡頭的焦距較大,例如5米,如 果按照實際焦距進行校對,則需要高度很高的光箱,這樣難以實現,所以在待測鏡頭與校對 板612之間設置一個凸透鏡611,通過凸透鏡611改變鏡頭的拍攝焦距,實現在較短距離內 完成校對焦距的工作。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可以一次性準確完成調節待測鏡頭焦距的工作,并且具有 同時對待測鏡頭的焦距進行確認的功能,相對于目前的傳統調焦裝置,本實用新型操作簡 單,效率高,并且不會對待測鏡頭造成損傷。 當然,以上所述僅僅為本實用新型實例而已,并非來限制本實用新型實施范圍,凡 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應包括于 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內。
權利要求自動化鏡頭調焦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調焦裝置包括基座(1)以及設置在基座(1)上的軌道(2)、滑塊(3)、激光測量器(4)、影像機構(5)和調焦箱(6),其中滑塊(3)可滑動的安裝在軌道(2)上,激光測量器(4)、影像機構(5)和調焦箱(6)依次設置在軌道(2)旁側,待測鏡頭安裝在滑塊(3)上的電子模塊中,并在滑塊(3)帶動下一次經過激光測量器(4)、影像機構(5)和調焦箱(6)。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化鏡頭調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軌道(2)包括一 與滑塊(3)配合的滑軌以及驅動滑塊(3)運行的驅動裝置。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化鏡頭調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影像機構(5)包 括探頭(51)和位于探頭(51)下方的光源(52),光源(52)為一中空的環形光源,探頭(51) 通過光源(52)中間的通孔映射到下方的軌道(2)上。
4. 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自動化鏡頭調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調焦箱(6) 包括一底部未封蓋的光箱(61)、位于光箱(61)下方的調焦機械手(62),調焦機械手(62) 包括可與待測鏡頭上調焦圈進行配合的卡環(621),以及帶動卡環(621)運行的機械傳動 裝置(620),通過機械傳動裝置(620)帶動卡環(621)實現在X\Y\Z軸方向的移動、以及實 現卡環(621)自轉。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自動化鏡頭調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箱(61)內安裝 有一凸透鏡(611)以及位于凸透鏡(611)上方的校對板(612),該校對板(612)安裝在一個 可上下移動的調節螺桿(613)上。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自動化鏡頭調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激光測量器(4)、 影像機構(5)和調焦箱(6)通過支架(11)固定在基座(1)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數碼相機/攝像機鏡頭檢測裝置技術領域,特指一種自動化鏡頭調焦裝置。該調焦裝置包括基座以及設置在基座上的軌道、滑塊、激光測量器、影像機構和調焦箱,其中滑塊可滑動的安裝在軌道上,激光測量器、影像機構和調焦箱依次設置在軌道旁側,待測鏡頭安裝在滑塊上的電子模塊中,并在滑塊帶動下依次經過激光測量器、影像機構和調焦箱。本實用新型通過激光測量器測量待測鏡頭的高度;通過影像機構確定待測鏡頭上調焦圈的卡槽位置,然后根據上述采集的數據,通過調焦箱一次性準確完成調節待測鏡頭焦距的工作,同時通過調焦箱內的檢測裝置對待測鏡頭的焦距進行確認。
文檔編號G01M11/02GK201489265SQ20092006263
公開日2010年5月26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19日 優先權日2009年8月19日
發明者許振相 申請人:東莞東聚電子電訊制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