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巷道頂壁巖層位移監測儀防護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計量儀器,特別涉及一種巷道頂壁巖層位移監測儀防護機構。
背景技術:
礦下開采及地下工程的施工環境非常惡劣,用于監測巷道頂壁巖層的巖層位移監測 儀(例如本人在200610113800.x號專利申請中申請的巖層位移監測儀),目前都是安裝在 巷道的側壁,巖層位移監測儀的位移測量拉線與安裝巖孔在一條直線上,安裝巖孔中滲 流的地下水會順著位移測量拉線流在監測儀上并滲入監測儀內部,導致巷道頂壁巖層位 移監測儀無法正常工作。
實用新型內容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以避免巖孔中滲流水對巷道頂壁 巖層位移監測儀直接侵蝕、還能提高巖層位移監測儀的測量精度的巷道頂壁巖層位移監 測儀防護機構。
本實用新型巷道頂壁巖層位移監測儀防護機構,其中固定于巷道頂壁的防護板下 側固定有巖層位移監測儀殼體,所述防護板下側對準所述殼體內穿出的拉力線安裝有拉 力線轉向裝置;
拉力線轉向裝置包括支架臺、轉軸、轉接輪、壓緊彈簧,所述支架臺固定在所述防 護板下側,所述支架臺上安裝所述轉軸,在所述支架臺兩側的所述轉軸上由內向外依次 安裝所述轉接輪和所述壓緊彈簧,所述轉接輪上分別刻有淺繞線槽和深繞線槽;
在所述防護板上離開殼體的位置設有漏水孔,所述防護板上面對應漏水孔位置安裝 一垂直于防護板的連接管,所述連接管上側連接有延長管,所述延長管的頂端固定有帶 棘爪的上塞,從所述殼體內穿出的平行于所述防護板的所述拉力線在所述淺繞線槽內繞 數圈后固定在所述淺繞線槽內;安裝在巖孔中的拉力線一端固定在所述深繞線槽內,并 在深繞線槽內繞數圈,另一端穿過所述漏水孔和所述上塞后固定在巖體孔壁上。
本實用新型巷道頂壁巖層位移監測儀防護機構,其中所述轉接輪外側的所述轉軸 上套有摩擦輪;所述摩擦輪連接有張緊裝置。本實用新型巷道頂壁巖層位移監測儀防護機構,其中所述張緊裝置是套在所述摩 擦輪上的收線扭簧,所述收線扭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摩擦輪的輪轂上,另一端固定在防 護板或巖層位移監測儀殼體上。
本實用新型巷道頂壁巖層位移監測儀防護機構,防護板上安裝轉向機構使位移測量 拉力線在巖孔外實現90度轉向,同時防護板上的漏水孔將巖孔內的滲流水引流,避免 了巖孔中滲流水對巷道頂壁巖層位移監測儀的直接侵蝕。
本實用新型巷道頂壁巖層位移監測儀防護機構,通過防護板上安裝輪兩個直徑不同 的繞線槽,由于淺繞線槽的直徑大于深繞線槽的直徑,拉力線經過轉接輪轉接后,使位 移測量拉力線上的位移進一步放大,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巷道頂壁巖層位移監測儀的測量 精度。
圖1是本實用新型巷道頂壁巖層位移監測儀防護機構的主視圖; 圖2是圖1的左視圖; 圖3是圖1的仰視圖4是本實用新型巷道頂壁巖層位移監測儀防護機構增加張緊裝置后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巷道頂壁巖層位移監測儀防護機構作進一步說明。
參見圖l、圖2、圖3,本實用新型巷道頂壁巖層位移監測儀防護機構,固定于巷道 頂壁的防護板43下側固定有巖層位移監測儀殼體2,防護板43下側對準殼體2內穿出 的拉力線1A, 1B安裝有拉力線轉向裝置;
拉力線轉向裝置包括支架臺44、轉軸49、轉接輪45A, 45B、壓緊彈簧48A, 48B, 支架臺44固定在防護板43下側,支架臺44上安裝轉軸49,在支架臺44兩側的轉軸49 上由內向外依次安裝轉接輪45A, 45B和壓緊彈簧48A, 48B,轉接輪45A, 45B上分別刻 有淺繞線槽46A, 46B和深繞線槽47A, 47B;淺繞線槽46A,站B和深繞線槽47A, 47B之間 用隔板隔開;在防護板43上離開殼體2的位置設有漏水孔52,漏水孔52使巖體孔內的 水由此孔流出,避免殼體2內進水。防護板43上面對應漏水孔52位置安裝一連接管36,連接管36上側通過螺栓361 連接有延長管35,延長管35的頂端用螺栓固定有帶棘爪的上塞37,連接管36、延長管 35、上塞37可以減少巖體孔側壁向孔內的滲水,帶棘爪的上塞37可以將延長管35固 定在巖孔中。
從所述殼體2內穿出的平行于所述防護板43的所述拉力線1A,1B在淺繞線槽 46A, 46B內繞數圈后固定在淺繞線槽46A, 46B內;安裝在巖孔中的兩根拉力線一端固定 在深繞線槽47A,47B內,并在深繞線槽47A,47B內繞數圈,另一端穿過漏水孔52和連 接管36后通過固定棘爪38固定在巖體孔壁上。由于淺繞線槽的直徑大于深繞線槽的直 徑,拉力線經過轉接輪轉接后,使巖層位移放大,提高了測量精度。
圖2、圖3中還示出了巖層位移監測儀的拉線收緊機構3。
圖4是本實用新型巷道頂壁巖層位移監測儀防護機構在拉力線轉向裝置上增加張緊 裝置后的主視圖,轉接輪45A,45B外側的轉軸49上套有摩擦輪12A, 12B;摩擦輪12A, 12B 連接有張緊裝置。張緊裝置是套在摩擦輪12A, 12B上的收線扭簧9A, 9B,收線扭簧9A, 9B 的一端固定在摩擦輪12A, 12B的輪轂上,另一端固定在防護板43上。
當巖層位移監測儀殼體2內的位移輪轉動時,通過拉力線1A, 1B帶動轉接輪45A, 45B同步轉動,在摩擦力作用下,摩擦輪12A, 12B和扭簧9A, 9B的一個簧臂將隨轉接輪 45A,45B—起轉動,扭簧9A,9B產生與拉力線1A, 1B拉力相等的回復力,當拉力線1A, 1B 拉力大于轉接輪45A, 45B和摩擦輪12A, 12B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時,轉接輪45A, 45B 將克服摩擦力繼續轉動,而扭簧9A, 9B的回復力始終與拉力線1A, 1B拉力相平衡,使拉 力線1A,1B始終處于拉緊狀態。這里采用扭簧9A,9B做為摩擦輪的張緊裝置,另外,摩
擦輪的張緊裝置還可根據需要選用巻簧、拉簧或壓簧等任何具備彈力的形式。
以上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 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工程技術人員對本 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書確定的 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 一種巷道頂壁巖層位移監測儀防護機構,其特征在于固定于巷道頂壁的防護板(43)下側固定有巖層位移監測儀殼體(2),所述防護板(43)下側對準所述殼體(2)內穿出的拉力線(1A,1B)安裝有拉力線轉向裝置;拉力線轉向裝置包括支架臺(44)、轉軸(49)、轉接輪(45A,45B)、壓緊彈簧(48A,48B),所述支架臺(44)固定在所述防護板(43)下側,所述支架臺(44)上安裝所述轉軸(49),在所述支架臺(44)兩側的所述轉軸(49)上由內向外依次安裝所述轉接輪(45A,45B)和所述壓緊彈簧(48A,48B),所述轉接輪(45A,45B)上分別刻有淺繞線槽(46A,46B)和深繞線槽(47A,47B);在所述防護板(43)上離開殼體(2)的位置設有漏水孔(52),所述防護板(43)上面對應漏水孔(52)位置安裝一垂直于防護板(43)的連接管(36),所述連接管(36)上側連接有延長管(35),所述延長管(35)的頂端固定有帶棘爪的上塞(37),從所述殼體(2)內穿出的平行于所述防護板(43)的所述拉力線(1A,1B)在所述淺繞線槽(46A,46B)內繞數圈后固定在所述淺繞線槽(46A,46B)內;安裝在巖孔中的拉力線一端固定在所述深繞線槽(47A,47B)內,并在深繞線槽(47A,47B)內繞數圈,另一端穿過所述漏水孔(52)和所述上塞(37)后固定在巖體孔壁上。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頂壁巖層位移監測儀防護機構,其特征在于所 述轉接輪(45A, 45B)外側的所述轉軸(49)上套有摩擦輪(12A,12B);所述摩擦輪(12A, 12B)連接有張緊裝置。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巷道頂壁巖層位移監測儀防護機構,其特征在于所 述張緊裝置是套在所述摩擦輪(12A, 12B)上的收線扭簧(9A, 9B),所述收線扭簧(9A, 9B) 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摩擦輪(12A, 12B)的輪轂上,另一端固定在防護板(43)或巖層位移 監測儀殼體(2)上。
專利摘要一種巷道頂壁巖層位移監測儀防護機構,其中防護板下側固定有巖層位移監測儀殼體,所述防護板下側對準所述殼體內穿出的拉力線安裝支架臺,在支架臺兩側的轉軸上由內向外依次安裝轉接輪和壓緊彈簧,轉接輪上分別刻有淺繞線槽和深繞線槽;在防護板上設有漏水孔,防護板上面對應漏水孔位置安裝一連接管,從殼體內穿出的拉力線繞數圈后固定在淺繞線槽內;安裝在巖孔中的拉力線一端固定在深繞線槽內,并在深繞線槽內繞數圈,另一端穿過漏水孔和連接管后固定在巖體孔壁上。防護板上安裝轉向機構使位移測量拉力線在巖孔外實現90度轉向,同時防護板上的漏水孔將巖孔內的滲流水引流,避免了巖孔中滲流水對巷道頂壁巖層位移監測儀的直接侵蝕。
文檔編號G01C7/02GK201307008SQ20082012325
公開日2009年9月9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9日 優先權日2008年12月9日
發明者慶 劉, 安里千, 毛靈濤 申請人:安里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