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軸承套圈外徑直線度和錐度檢測裝置的改進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軸承檢測技術領域,特別涉及到一種軸承套圈外徑直線度 和錐度檢測裝置的改進結構。
背景技術:
軸承的外徑作為主要的配合表面,其尺寸的控制非常嚴格。由于目前測量 外徑精度的儀器只能測量單一截面的外徑精度,而外徑的錐度和直線性的檢測 要求測量多個截面,通常的測量方法是附加墊片,但是要測量外徑直線度需要 附加多個墊片,不僅增加了測量的工作量,而且測量的截面也非常有限,容易 造成漏檢,特別是帶凸緣類的軸承和軸承外圈,由于其外徑是在磨床上單個磨 削,外徑精度的離散性較大,且直線性較差,如果不能被精確檢測,將直接影 響到外徑的尺寸,從而影響到軸承的精度。
檢測時,平臺由螺釘固定在平臺桿上,軸承或外圈的端面緊靠在平臺上, 調整平臺桿的位置,使外徑的某一截面處丁由三測點構成的測量平面中,由于 平臺和平臺桿沒有相對運動,因此只能有一個測量截面。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軸承套圈外徑直線度和錐度
檢測裝置的改進結構,將一個內裝有壓簧的平臺安裝于鋼球直徑檢査儀D051的 平臺桿卜.,即可解決外徑直線度和錐度的測量問題,并大大提高了測量精度和 效率。
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所述的軸承套圈外徑直線度和錐度檢測裝置的改進結構是在D051測量儀 的平臺桿上設置一平臺,平臺內孔中安放壓簧,通過平臺設計的通孔槽和內孔 將平臺套接在平臺桿,由銷子定位,使平臺可在平臺桿軸向方向按通孔槽長距 離移動,軸承套圈放置在平臺端部,扭動扭簧表并通過測量支點檢測軸承套圈 外徑直線度和錐度。
由于采用了如上所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積極效果
1、 結構簡單,便于安裝;
2、 使用時待檢零件裝卸方便;
3、 提高了軸承及套圈外徑精度的檢測效率;
4、 能檢測到軸承及套圈外徑所有截面外徑尺寸,從而大大提高了軸承及套 圈外徑精度的檢測精度;
圖1是軸承及套圈外徑直線度和錐度檢測裝置的改進結構結構示意圖2是平臺結構示意圖。
上述圖中1一D051測量儀;2 —平臺;3 —壓簧;4一平臺桿;5 —銷子; 6 —扭簧表;7 —測量支點;8 —軸承套圈。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軸承套圈外徑直線度和錐度檢測裝置的改進結 構是在D051測量儀(l)的平臺桿(4)上設置一平臺(2),平臺(2)內孔中安放壓簧 (3),通過平臺(2)上設計的通孔槽和內孔將平臺(2)套接在平臺桿(4)并由銷子 (5)定位,使平臺(2)可在平臺桿(4)軸向方向按通孔槽長距離移動,軸承套圈(8) 放置在平臺(2)端部,扭動扭簧表(6)并通過測量支點(7)檢測軸承套圈(8)外徑 直線度和錐度。
在軸承套圈外徑直線度和錐度檢測裝置的改進結構中,平臺(2)兩側開有對稱槽,平臺桿(4)上有孔,并由銷子(5)貫穿其中,平臺(2)內裝有壓簧(3),軸 承外圈(8)的端面緊靠在平臺(2)上,沒有壓力時,平臺(2)內的壓簧(3)作用, 將平臺(2)限位于一個極限位置,也就是外徑截面的一個極限位置,當輕壓軸承 外圈(8)時,平臺(2)就沿平臺桿(4)移動,只要平臺(2)上的槽的長度足夠,就 能保證軸承外圈(8)的外徑所有徑向截面都能處于測量平面中,從而實現外徑直 線性和錐度的精確測量。
測量時,先調整平臺桿(4)的位置,使測量截面處于軸承套圈(8)外徑的任 一個截面,按常規方法調好測量儀(l),再調整平臺桿(4)的位置,使測量截面 處于軸承套圈(8)外徑的一個極限截面,然后開始測量;輕壓軸承外圈(8),使 其所有外徑截面均通過測量截面,從扭簧表(6)表針的變動量就可測出外徑的直 線性和錐度,從而精確檢測到軸承外圈(8)外徑尺寸精度。
權利要求1、一種軸承套圈外徑直線度和錐度檢測裝置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改進結構是在D051測量儀(1)的平臺桿(4)上設置一平臺(2),平臺(2)內孔中安放壓簧(3),通過平臺(2)上設計的通孔槽和內孔將平臺(2)套接在平臺桿(4)并由銷子(5)定位,使平臺(2)可在平臺桿(4)軸向方向按通孔槽長距離移動,軸承套圈(8)放置在平臺(2)端部,扭動扭簧表(6)并通過測量支點(7)檢測軸承套圈(8)外徑直線度和錐度。
專利摘要一種軸承套圈外徑直線度和錐度檢測裝置的改進結構是在D051測量儀(1)的平臺桿(4)上設置一平臺(2),平臺(2)內孔中安放壓簧(3),通過平臺(2)上設計的通孔槽和內孔將平臺(2)套接在平臺桿(4)并由銷子(5)定位,使平臺(2)可在平臺桿(4)軸向方向按通孔槽長距離移動,軸承套圈(8)放置在平臺(2)端部,扭動扭簧表(6)并通過測量支點(7)檢測軸承套圈(8)外徑直線度和錐度。本實用新型可解決軸承套圈外徑直線度和錐度的測量問題,并大大提高了測量精度和效率。
文檔編號G01B5/24GK201072331SQ20072009198
公開日2008年6月11日 申請日期2007年9月26日 優先權日2007年9月26日
發明者方乾杰, 楊金福, 邱晉江, 阮偉芳, 馬萬明 申請人:洛陽軸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