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融雪型雙艙雨雪量計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融雪型雙艙雨雪量計。主要應用于氣象、水文、林業、農業、環保等行業,對降雨、降雪的觀(監)測。
二背景技術:
融雪型雨雪量計廣泛應用于我國北方及高寒地區氣象、水文、林業、農業、環保等行業,對降雨、降雪的觀(監)測。
常見的融雪型雨雪量計是在翻斗式雨量計的基礎上增加加熱裝置。其加熱融雪、雪水計量,雪水排泄等功能均集中在一個艙體內。
普通翻斗式融雪型雨雪量計的結構如
圖1所示。經承水口(1)飄落在漏斗(2)的降雪,在加熱片(4)的加熱作用下,融化為液態的水,由漏斗出水口(6)流入翻斗(7)左右盛水室中的其中一個,當雪水達到一定量時,翻斗發生翻轉,雪水傾倒入出水罐(8)中,漏斗另一盛水室又開始盛水,翻轉過程中,固定在翻斗上的永磁鐵與支架上的干簧管相互作用產生一個脈沖信號,完成一次計量。通過翻斗的左右盛水室周而復始地翻轉,完成對漏斗內所收集的降雪的計量。
這種結構的融雪型雨雪量計,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等優點,但也存在不足之處,其缺點是冷空氣由出水罐(8)的導流管(9)可以直接侵入艙內,使翻斗附近溫度極易受外界冷空氣的影響,在冬季寒潮時,時常出現漏斗表面加熱融雪,翻斗里面雪水結冰的現象,導致翻斗左右盛水室無法翻轉的嚴重故障,雪水計量過程停止,降雪觀測失效。
三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在不增加加熱片功耗的情況下,避免和克服上述“漏斗表面加熱融雪,翻斗里面雪水結冰”的現象,使翻斗式融雪型雨雪量計在加熱融雪、翻斗計量過程中始終維持雪水的液態形式,從而保障儀器的正常運行。
具體措施是采用雙艙結構,融雪型雙艙雨雪量計的結構如圖2所示,即將原有的翻斗式融雪型雨雪量計底座(12)以上的部分作為工作艙。即由漏斗下方,底座上方,相關筒體內壁所構成的空間,主要包括漏斗(2),翻斗(7),出水罐(8)等部件;底座下方增設一個固定在基座(17)并帶球閥控制排水的儲水桶(14)。底座(12)以下,基座(17)以上,以及相關筒體內壁所構成的空間作為隔熱艙,它主要包括儲水桶(14),球閥(15),排水管(16)等部件。工作艙與隔熱艙之間僅靠出水罐(8)的導流管(9)相通;隔熱艙僅以排水管(16)與外界相通。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雙艙結構后的隔熱艙在工作艙與外界冷空氣之間構成了一道屏障,阻擋了冷空氣對工作艙的直接侵入,在不增加加熱功耗的情況下,即便在冬季寒潮期間,也能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工作艙內的雪水結冰,從而保障了儀器在冬季的正常觀測。
四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普通翻斗式融雪型雨雪量計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
1.承水口2漏斗3.防蟲絲網4.加熱片5.緊固螺母6.漏斗出水口7.翻斗8.出水罐9.導流管10.保溫襯墊11.筒體12.底座13.腳架 融雪型雙艙雨雪量計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
1.承水口2.漏斗3.防蟲絲網4.加熱片5.緊固螺母6.漏斗出水口7.翻斗8.出水罐9.導流管10.保溫襯墊11.筒體12.底座13.腳架14.儲水桶15.球閥16.排水管17.基座 五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2所示經承水口(1)飄落在漏斗(2)表面的降雪在加熱片(4)的加熱作用下,融化為雪水,經漏斗出水口(6),流進翻斗(7),在翻斗翻轉計量后,雪水被倒入出水罐(8),由其導流管(9)流入儲水桶(14)中。由于雪水的浮力作用,球閥(15)上升抬高,液態的雪水由排水管(16)外泄,當雪水泄完后,球閥(15)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行封堵排水管(16)。
在隔熱艙內相對密閉的空氣團,球閥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隔熱艙在工作艙與外界冷空氣之間構成了一道屏障,阻擋了冷空氣對工作艙的直接侵入,在不增加功耗的情況下,即便在冬季寒潮期間,也能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工作艙內的雪水結冰,保障了儀器在冬季的正常觀測。
權利要求一種融雪型雙艙雨雪量計,其底座(12)以上的部分作為工作艙,主要包括漏斗(2),翻斗(7),出水罐(8)等部件;底座(12)下方設有一個隔熱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熱艙,由儲水桶(14),自動啟閉的球閥(15),基座(17),排水管(16)等部件構成;工作艙與隔熱艙之間僅靠出水罐(8)的導流管(9)相通隔熱艙僅以排水管(16)與外界相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融雪型雙艙雨雪量計。針對普通翻斗式融雪型雨雪量計出現的“漏斗表面受熱融雪,翻斗里雪水結冰“的故障現象。采用雙艙結構,將底座以上的部分作為工作艙;主要包括漏斗,翻斗,出水罐等部件。底座以下,基座以上,作為隔熱艙。它包括儲水桶,球閥,排水管等部件。工作艙與隔熱艙之間僅以導流管相通;隔熱艙僅以排水管與外界相通。隔熱艙在工作艙與外界冷空氣之間構成一道屏障,阻擋了冷空氣對工作艙的直接侵入,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工作艙內的雪水結冰,保障了儀器的正常觀測。
文檔編號G01W1/14GK201177668SQ200720081359
公開日2009年1月7日 申請日期2007年10月9日 優先權日2007年10月9日
發明者阮士松 申請人:阮士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