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耳、口、腋、肛溫計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子溫度計,特別是涉及一種可提高溫度測量值的精確度并具記憶功能的耳、口、腋、肛溫計。
背景技術:
目前在人體體溫測量方面,已開發出數種不同的電子溫度計如硬式筆型體溫計,軟式筆型體溫計,奶嘴體溫計以及紅外線耳溫槍等。而大部份電子溫度計的原理多半是經由熱敏電阻或其他熱感應元件,對不同溫度所產生其本身阻值變化的基本原理,再經由換算而得,所需測量時間約60秒左右,測量時間仍較長,受測者容易感到不適,尤其對于部份使用群組(如嬰兒)。此外,耳溫槍雖然使用紅外線熱感應元件而達到快速測量的效果,卻常因操作環境溫度變化及操作方法復雜而影響準確性。
對于上述所提到的電子溫度計的操作步驟通常包括消毒或裝上口表套(probe cover),開機、進入待測狀態,放置在測量位置(通常為口腔、腋下、肛門或皮膚表面),進行測量及顯示測量的值,顯示單位為攝氏℃或華氏。也因此,這些電子溫度計在使用時通常受限于受測者必須在蘇醒狀態,受測者必須停止其他活動狀態接受測量,測量過程的步驟一定(如每次均需開機、置于測量位置、熱平衡…等)及每次測量均需要一定的測量時間,所以在測量上產生諸多問題。
基于上述問題,本案創作人在先前已揭露一薄片式電子溫度計(中國臺灣公告號0585999),主要是將電子溫度計的感測端縮小(薄膜化),使其能持續地、舒適地貼附或置放于受測者的皮膚或口腔表面,并以無電池安全溫度計薄片,減輕環保問題。同時,測量時間短,并可在必要時,隨時取得溫度值,且無需干擾受測者目前的活動狀態(如睡眠)等。但是,由于此薄片式電子溫度計在貼覆或置放在受測者的皮膚上時,測溫的部分并無法與皮膚完全緊密的接觸,而增加了與外界環境接觸的機會,換言之,此薄片式電子溫度計還是可能會受到外界溫度的影響,而影響所取得溫度值的精確性。此外,此薄片式電子溫度計在進行測量溫度及接收溫度值的過程中,其所需的電力全部由測溫裝置及接收裝置相互感應產生的電源提供,如此的設計受測量者(如病患)在將測溫裝置貼覆或放置在身上時,必須等待測量人員(如醫護人員)所攜帶的接收裝置前來才可進行測量溫度的步驟,但是若受測量者與待測量人員人數比例差距過大時,測量人員無法在短時間內對所有的待測量人員進行溫度測量,如此一來即會造成醫院的負擔,另外,待測量人員也會因測溫裝置貼覆或放置的時間過久,而造成待測量人員的不舒適感。
由此可見,上述現有的溫度計在結構與使用上,顯然仍存在有不便與缺陷,而亟待加以進一步改進。為了解決溫度計存在的問題,相關廠商莫不費盡心思來謀求解決之道,但長久以來一直未見適用的設計被發展完成,而一般產品又沒有適切的結構能夠解決上述問題,此顯然是相關業者急欲解決的問題。
有鑒于上述現有的溫度計存在的缺陷,本設計人基于從事此類產品設計制造多年豐富的實務經驗及專業知識,并配合學理的運用,積極加以研究創新,以期創設一種新型結構的耳、口、腋、肛溫計,能夠改進一般現有的溫度計,使其更具有實用性。經過不斷的研究、設計,并經反復試作樣品及改進后,終于創設出確具實用價值的本實用新型。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的溫度計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新型結構的耳、口、腋、肛溫計,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使其可隔絕與外界環境接觸的機會,進而提高溫度測量值的精確度,從而更加適于實用。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耳、口、腋、肛溫計,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使受測量者可自行利用測溫裝置進行溫度測量,并通過測溫裝置內部記憶的功能記憶溫度值后即可取下測溫裝置,之后,測量人員再以接收裝置對取下的測溫裝置進行感應來顯示溫度值,而使整個測量過程更具人性化,從而更加適于實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口、耳、腋、肛溫計100,主要是由一測溫裝置110及一接收裝置120所構成,其中該測溫裝置110用以對待測人員進行溫度測量,而該接收裝置120適于接收該測溫裝置110所測量的一溫度值,該接收裝置120接收該溫度值的方式是通過提供一無線電波至該測溫裝置110上,并轉換成該測溫裝置110所需的電力,且該接收裝置120以無線方式接收該測溫裝置110所傳輸的一溫度訊號后顯示該溫度值,其中,該測溫裝置110的一側凸伸出一桿狀的測溫部分110a,該測溫部分110a用以伸入人體的口、耳、肛門或腋下,而可與外界環境隔絕,進而提高溫度測量的精確度。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以采用以下的技術措施來進一步實現。
前述的耳、口、腋、肛溫計,其中所述的測溫裝置110包括有一天線111,用以接收該無線電波;一耦合單元112,是與該天線111連接,用以將該無線電波以一交流電源輸出;一測溫單元114,用以感測待測人員的溫度;一微控制單元113,是與該耦合單元112及該測溫單元114連接,該微控制單元113具有一轉換單元113a,用以將該交流電源換成一直流電源,且該微控制單元113可接收該測溫單元114所感應的待測人員的溫度訊號,并將該溫度訊號作一資料運算輸出,而該微控制單元113處理完成的訊號再通過該天線111以無線狀態發射出去。
前述的耳、口、腋、肛溫計,其中所述的微控制單元113更具有一記憶單元113b,且該記憶單元113b記憶所需的電力另由一附加的直流電源115所提供,其通過該記憶單元113b記憶溫度數值,以在一設定的測量時間后即可由待測人員身上取下該測溫裝置110。
前述的耳、口、腋、肛溫計,其中所述的測溫裝置110更包括有一輸出單元117,該輸出單元117在設定的測量時間后是可提供一訊號以告知使用者可取下該測溫裝置110。
前述的耳、口、腋、肛溫計,其中所述的輸出單元117在設定的測量時間后所提供的該訊號以聲音、震動及光源其中之一的型態表現。
前述的耳、口、腋、肛溫計,其中所述的測溫裝置110更包括有一操作設定單元116,用以作為受測量者自行測量的操作界面。
前述的耳、口、腋、肛溫計,其中所述的接收裝置120包括有一電源121;一射頻單元122,是與該電源121連接,用以將直流電源轉換成該無線電波;一天線123,是與該射頻單元122連接,可通過該天線123將該無線電波訊號發射至該測溫裝置110上,并接收該測溫裝置110所發出的該溫度訊號;一控制單元124,是與該電源121及該射頻單元122連接,用以處理及輸出該溫度訊號;一顯示單元126,是與該控制單元124連接,用以將該溫度訊號以數字顯示;一輸出單元125,是與該控制單元124連接,并可提供一訊號以告知測量人員完成測量動作;以及一操作設定單元127,是與該控制單元124連接,用以作為測量者接收測量值的操作界面。
前述的耳、口、腋、肛溫計,其中所述的輸出單元125所提供的該訊號以聲音、震動及光源其中之一的型態表現。
前述的耳、口、腋、肛溫計,其中所述的測溫裝置110的該測溫部分110a上更可套置一軟塞130,以確實將該測溫部分110a與耳道之間的縫隙填滿。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術方案可知,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耳、口、腋、肛溫計,此電子溫度計主要是由一測溫裝置及一接收裝置所構成。其中,測溫裝置用以對待測人員進行溫度測量,而接收裝置適于接收測溫裝置所測量的一溫度值,接收裝置接收此溫度值的方式是通過提供一無線電波至該測溫裝置上,并轉換成測溫裝置所需的電力,且接收裝置以無線方式接收測溫裝置所傳輸的一溫度訊號后顯示此溫度值。本實用新型主要技術特征在于將測溫裝置的一側設計有一桿狀的測溫部分,此測溫部分用以伸入人體的口、耳、肛門或腋下,如此的設計即可隔絕與外界環境接觸的機會,進而提高溫度測量的精確度。此外,本實用新型另一技術特征在于測溫裝置內增設一記憶單元,此記憶單元記憶所需的電力另由一附加的直流電電源所提供,其通過該記憶單元記憶溫度數值,以在一設定的測量時間后即可由待測人員自行取下測溫裝置。
經由上述可知,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耳、口、腋、肛溫計,主要是由一測溫裝置及一接收裝置所構成,其中測溫裝置用以對待測人員進行溫度測量,而接收裝置適于接收測溫裝置所測量的一溫度訊號,并顯示其溫度值。本實用新型主要是將測溫裝置的一側設計有一桿狀的測溫部分,此測溫部分用以伸入人體的口、耳、肛門或腋下,如此的設計可隔絕與外界環境接觸的機會,進而提高溫度測量的精確度。此外,測溫裝置更可設一記憶單元用以儲存測得的溫度值,且此記憶單元所需的電力是由一附加的直流電源所提供。因此,當測溫裝置在測溫部位上經過一設定的測量時間后,受測量者即可以接收裝置直接讀取溫度值,或是先行取下測溫裝置,而待要讀取并顯示溫度值時,再以接收裝置讀取儲存于記憶單元中的溫度值,如此一來,受測量者可通過測溫裝置自動記憶溫度值后即可取下測溫裝置,無須等測量者讀取之前,還需一直處置在受測量者身上,而可讓測量過程更具人性化。
借由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耳、口、腋、肛溫計至少具有下列優點1.取代過去單純為貼片式的測溫裝置,藉由在測溫裝置的一側設計桿狀的測溫部分伸入人體的測量部位(如口、耳、腋下、肛門),而可與外界環境隔絕,進而提高溫度測量的精確度。
2.在測溫裝置內增設一記憶單元,且記憶單元記憶所需的電力另由一附加的直流電電源所提供,其通過記憶單元記憶溫度數值,以在一設定的測量時間后,即可由受測量者身上取下測溫裝置,進而使整個測量過程更具人性化。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特殊結構的耳、口、腋、肛溫計,可隔絕與外界環境接觸的機會,進而提高溫度測量值的精確度。本實用新型的耳、口、腋、肛溫計,受測量者可自行利用測溫裝置進行溫度測量,并通過測溫裝置內部記憶的功能記憶溫度值后即可取下測溫裝置,之后,測量人員再以接收裝置對取下的測溫裝置進行感應來顯示溫度值,而使整個測量過程更具人性化。其具有上述諸多的優點及實用價值,并在同類產品中未見有類似的結構設計公開發表或使用而確屬創新,其不論在產品結構或功能上皆有較大的改進,在技術上有較大的進步,并產生了好用及實用的效果,且較現有的溫度計具有增進的多項功效,從而更加適于實用,而具有產業的廣泛利用價值,誠為一新穎、進步、實用的新設計。
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并且為了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圖1是為本實用新型口、耳、腋、肛溫計的測溫裝置及接收裝置的立體外觀圖。
圖2是為本實用新型口、耳、腋、肛溫計的一較佳實施例的功能方塊圖。
圖3是為本實用新型口、耳、腋、肛溫計的另一較佳實施例的功能方塊圖。
圖4是為本實用新型口、耳、腋、肛溫計的測溫裝置的另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發明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
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耳、口、腋、肛溫計其具體實施方式
、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
首先,請參閱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耳、口、腋、肛溫計100,在本實施例中,主要是由一測溫裝置110及一接收裝置120所構成。其中,測溫裝置110,是為利用SOC(system on chip;系統整合晶片)技術,所整合的薄片式電子元件,用以對受測人員進行溫度測量,而接收裝置120適于接收測溫裝置110所測量的一溫度值。其主要將測溫裝置110的一側設計有一桿狀的測溫部分110a,此測溫部分110a用以伸入人體的口、耳、肛門或腋下,并可被人體的這些部分包覆,而完全隔絕與外界環境接觸的機會,進而能提高溫度測量的精確度。當然,熟悉該項技術者應知,實施例中的測溫部分110a其長度可視該測溫裝置110用于測試人體的哪個部分而作相應設計。
接著,請參閱圖1及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測溫裝置110主要是由一天線111、一耦合單元112、一微控制單元113、一測溫單元114、一附加的直流電源115(如電池)所構成。其中,天線111(如線圈所形成)用以接收接收裝置120所提供的無線電波訊號;耦合單元112是與天線111連接,用以將該無線電波訊號以一交流電源輸出;測溫單元114可為一熱敏電阻或熱感應元件所構成,是與受測量者接觸用以感測受測量者的溫度;微控制單元(MCU)113與耦合單元112、測溫單元114及直流電源115連接,是可接收測溫單元114所測得的受測量者的溫度訊號并將該溫度訊號作一資料運算輸出,此微控制單元113具有一轉換單元113a,轉換單元113a用以將耦合單元112輸出的交流電源轉換成一直流電源,以供微控制單元113運作的電力,當然,熟悉該項技術者應知,實施例中所提及的轉換單元113a并非限定整合在微控制單元113上,亦可以獨立設計于測溫裝置110中。此外,微控制單元113內可設置一記憶單元113b,用以記憶所測得的溫度值,而測溫裝置110在進行溫度測量后,記憶單元113b所需的電力另由附加的直流電源115所提供。當然,若無針對上述的記憶功能,記憶單元113b與直流電源115則可省略。
而本實施例的接收裝置120是由一電源121、一射頻單元122、一天線123、一控制單元124、一輸出單元125、一顯示單元126及一操作設定單元127所構成。電源121例如是電池;射頻單元122是與電源121連接,用以將直流電源轉換成無線電波;天線123(如線圈所形成)是與射頻單元122連接,并可通過天線123將無線電波訊號發射至測溫裝置110,且此天線123亦可接收測溫裝置110所發出的溫度訊號;控制單元124(如CPU)是與電源121及射頻單元122連接,用以處理及輸出溫度訊號值;顯示單元126(如液晶顯示器),是與控制單元124連接,用以將溫度訊號值以數字顯示;輸出單元125是與控制單元124連接,是可提供一訊號以告知測量人員測量動作已完成,且此訊號可以聲音、震動或光源等型態來表現;而操作設定單元127,例如是操控鈕,是與控制單元124連接,用以作為測量者接收測量值的操作界面。
承上所述,由于在微控制單元113增設一記憶單元113b的架構下,溫度測量的動作可由受測人員(如病患)自行測量,并可通過記憶單元113b記憶溫度數值,如此在一設定的測量時間(例如數秒)后即可由受測人員取下測溫裝置110。此外,從上可知,實施例中的耳、口、腋、肛溫計100在進行記憶溫度值及接收溫度值的過程中,兩者是由不同的電源來提供,其中記憶單元113b記憶所需的電力是由一附加的直流電源115所提供,而測溫裝置110傳輸立即測得的溫度值(或記憶的溫度值)至接收裝置120所需的電力,則由接收裝置120與測溫裝置110感應所產生的電流來提供。基于上述的設計,受測量者可自行利用測溫裝置110進行溫度測量,并通過測溫裝置110內部記憶的功能記憶溫度值后,即可先行取下測溫裝置110,如此可使整個測量過程更具人性化。此外,由于測溫裝置110傳輸立即測得的溫度值(或記憶的溫度值)至接收裝置120所需的電力,與記憶單元113b的附加直流電源115為不同的電源型態,因此可增加此附加直流電源115的使用壽命,進而達到節能的目的。
接著,請參閱圖3所示,是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較佳實施例的功能方塊圖,其大致與上述的較佳實施例相同,而相異處在于測溫裝置110更包括有一操作設定單元116,例如是操控鈕,用以作為受測量者自行測量的操作界面。此外,測溫裝置110更包括有一輸出單元117,此輸出單元117在上述設定的測量時間(如數秒)后更可提供一訊號以告知受測量者可取下此測溫裝置110,而此訊號可以聲音、震動或光源等型態來表現,以使受測量者可更明確地知道是否已完成測溫的動作。
接著,請參閱圖4所示,是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較佳實施例,當測溫裝置110的測溫部分110a伸入人體的耳道中以測量耳溫時,由于人體的耳道并不如口、腋下或肛門能運用自行的力量將測溫部分110a完全包覆,因此藉由在測溫裝置110的測溫部分110a上套置一軟塞130,以確實將測溫部分110a與耳道之間的縫隙填滿,以提高測量耳溫的精確性。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耳、口、腋、肛溫計(100),主要是由一測溫裝置(110)及一接收裝置(120)所構成,其特征在于該測溫裝置(110)的一側凸伸出一桿狀的測溫部分(110a),該測溫部分(110a)用以伸入人體的口、耳、肛門或腋下,而可與外界環境隔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耳、口、腋、肛溫計,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測溫裝置(110)包括有一天線(111),用以接收該無線電波;一耦合單元(112),是與該天線(111)連接,用以將該無線電波以一交流電源輸出;一測溫單元(114),用以感測待測人員的溫度;一微控制單元(113),是與該耦合單元(112)及該測溫單元(114)連接,該微控制單元(113)具有一轉換單元(113a)。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耳、口、腋、肛溫計,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微控制單元(113)更具有一記憶單元(113b),其通過該記憶單元(113b)記憶溫度數值。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耳、口、腋、肛溫計,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測溫裝置(110)更包括有一輸出單元(117),該輸出單元(117)可提供一訊號以告知使用者可取下該測溫裝置(110)。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耳、口、腋、肛溫計,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測溫裝置(110)更包括有一操作設定單元(116),用以作為受測量者自行測量的操作界面。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耳、口、腋、肛溫計,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接收裝置(120)包括有一電源(121);一射頻單元(122),是與該電源(121)連接,用以將直流電源轉換成該無線電波;一天線(123),是與該射頻單元(122)連接,可通過該天線(123)將該無線電波訊號發射至該測溫裝置(110)上,并接收該測溫裝置(110)所發出的該溫度訊號;一控制單元(124),是與該電源(121)及該射頻單元(122)連接,用以處理及輸出該溫度訊號;一顯示單元(126),是與該控制單元(124)連接,用以將該溫度訊號以數字顯示;一輸出單元(125),是與該控制單元(124)連接,并可提供一訊號以告知測量人員完成測量動作;以及一操作設定單元(127),是與該控制單元(124)連接,用以作為測量者接收測量值的操作界面。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耳、口、腋、肛溫計,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測溫裝置(110)的該測溫部分(110a)上更可套置一軟塞(130),以確實將該測溫部分(110a)與耳道之間的縫隙填滿。
專利摘要一種耳、口、腋、肛溫計,主要由一測溫裝置及一接收裝置所構成,其主要是將測溫裝置的一側設計有一桿狀的測溫部分,此測溫部分用以伸入人體的口、耳、肛門或腋下,如此的設計可隔絕與外界環境接觸的機會,進而提高溫度測量的精確度。此外,測溫裝置更可設一記憶單元用以儲存測得的溫度值,且此記憶單元所需的電力是由一附加的直流電源所提供。因此,當測溫裝置在測溫部位上經過一設定的測量時間后,受測量者即可以接收裝置直接讀取溫度值,或是先行取下測溫裝置,而待要讀取并顯示溫度值時,再以接收裝置讀取儲存于記憶單元中的溫度值,如此一來,受測量者可通過測溫裝置自動記憶溫度值后即可取下測溫裝置,而可讓測量過程更具人性化。
文檔編號G01K1/02GK2831061SQ20052000864
公開日2006年10月25日 申請日期2005年3月18日 優先權日2005年3月18日
發明者曾朝滿 申請人:凱健企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