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帶有利用儲存能的尖端退除器的吸量管的制作方法
發明簡述本發明涉及用于帶有可移除鑲嵌式尖端的吸量管裝置,尤其涉及關于具有用來退除可移除鑲嵌式尖端的機構的吸量管裝置。
背景技術:
大多數手動式或電子式吸量管皆有一機構用來退除一固定到該吸量管軸部的拋棄式尖端。加州Emeryville的Rainin Instrument公司目前發展的LTS系統(其特征為低于1英磅的吸量管尖端安裝和退除力)之前,使保持一尖端于流體密封狀態在吸量管軸部上所需的固定用靜摩擦力或安裝用施力,基本上是大于4到6英磅,以便承受在常態吸量管操作中碰掉尖端所施加于其上的側向力。在吸量管尖端退除期間,此摩擦保持力或安裝力必須加以克服,以便可開始移動尖端離開軸部。典型地,其所需的最大吸量管退除力在8到12英磅的范圍內,但可高到20磅。一旦該尖端開始移離該吸量管軸部,持續移動該尖端所需要的力便降低到摩擦保持力的大約50%到60%。
一種一般的尖端退除機構為一種彈力偏壓桿,其上端帶有一拇指驅動鈕位。該彈力偏壓桿的下端是被固定在一位于靠近拋棄式尖端的上端的套環。例如,請參見美國專利第3,991,617號案和美國專利第Re.32,210號案。當使用者壓下按鈕時,該套環的下端壓抵住該尖端。該使用者必須施加一大小等于或超過摩擦保持力的退除力,以便從吸量管的軸部上退除該尖端。大多數使用者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從開始的退除力依循著尖端慢慢移動下軸部以減小所施加的退除力。相反地,該使用者繼續施加最大的退除力,直到該尖端退除器撞擊到尖端退除器機構的底部擋止。緊跟著快速運動和突然停住而來的等級大小為8到10英磅的靜應力(對拇指造成沖擊),當長時期每天重復多次時,其會對手部和手腕造成反復性運動傷害。
已有一些不同的作法來減小來自尖端退除力對使用者拇指或手指的應力。一種作法為利用一種機械上的優勢,例如通過凸輪、齒輪或杠桿機構來降低退除一尖端所需的力。例如,請參見美國專利第4,779,467號案和第5,435,197號案。然而,這些降低的力是以該使用者拇指或手指所需的額外運動作為代價。該使用者拇指或手指所施加的能量或所作的功至少跟傳統式推桿機構的所需施加能量或所作的功一樣大。甚至,因為所伴隨的行程距離和時間方面的限制,實際設計局限于2∶1的機械功效,因而可降低僅兩倍的施力。另一種作法是降低將尖端保持在吸量管軸部上的摩擦保持力。一種這樣的解決作法是利用O形環在吸量管軸部上,以便與該尖端的內部表面形成一柔性可撓的密封。關于此點請參見來自Connecticut州Essex的BrandTech Scientific公司的Transferpette多通道吸量管。可惜的是,由此種O形環密封所提供的低保持力是以降低密封可靠度以及增加維修和增加污染的可能性作為代價的。
其它用來降低尖端退除力的作法是把焦點放在該尖端上。例如,美國專利第4,072,330號案和第4,748,859號案揭示了一種帶有增大的可撓度、用于降低摩擦保持力的拋棄式尖端。然而,這些裝置具有低側向尖端穩定度的缺點。
另一種作法利用了一馬達驅動式尖端退除機構。請參見例如美國專利第4,399,712號案。此項作法降低了作用在使用者拇指或手指上的應力,但是所受制的缺點在于直接驅動必須具有足夠的強度來產生退除一尖端所需的峰值力,而不致阻滯機構或對機構造成不當磨耗。此外,在常態吸量管循環終結時,必須提供額外的行程距離,以退除尖端。結果,必須加入額外的頭端空間量以容納額外的活塞行程距離,以及該吸量管本體必須加長。另一種馬達式退除器機構是揭示在美國專利第4,616,514號案中并且利用到一種專利的尖端設計,其在尖端的端部上具有一軟性密封位,用以增進密封作用并易于尖端的退除。
由上可見,許多目前用來降低尖端退出作用施加在吸量管使用者手部和/或手腕上的應力的解決方法具有其所伴隨的缺點。希望能夠發展一種可克服這些缺點的新式吸量管。
發明概要本發明大致提供了一種吸量管用來重復地吸入和分配一預定量的液體。該吸量管包括一個具有第一和第二末端的中空本體。該第二末端適于可移除地容納該吸量管尖端。一退除器被該本體承載并且具有一設置在吸量管本體內的第一末端和一可相對于吸量管本體垂直移動的第二末端。該退除器可從一第一位置移動到一第二位置,其中該第一位置可容許該吸量管尖端被緊固地安裝在吸量管本體的第二末端上,而該第二位置可將吸量管尖推離該吸量管本體的第二末端。一彈簧和用于壓縮此彈簧以便儲存能量于彈簧的機構被該本體承載。此外,鎖固機構被該吸量管本體承載,以使彈簧保持于受壓縮位置。釋放機構被提供用來松開該鎖固機構,以使該退除器被彈簧驅動到該第二位置,以便移動位于吸量管本體第二末端遠處的吸量管尖端。
附圖簡單說明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詳細提出在附圖中。
圖1是本發明的帶有利用儲存能的尖端退除器的吸量管裝置的局部剖視圖,其中吸量管裝置的軸部上未安裝一拋棄式尖端。
圖2是圖1吸量管裝置的斷面局部剖視圖,其具有一拋棄式尖端安裝在吸量管裝置的軸部上。
圖3是沿圖2中線3-3截取的吸量管裝置的剖視圖。
圖4是沿圖2中線4-4截取的吸量管裝置的剖視圖。
圖5是圖1吸量管裝置位于一退除按鈕被驅動后的第一尖端退除狀態的斷面局部剖視圖。
圖6是圖1吸量管裝置的斷面局部剖視圖,其中此吸量管裝置處于一退除桿被釋放后的第二退除狀態。
圖7是圖1吸量管裝置的斷面局部剖視圖,其中此吸量管裝置處于該退除桿被退除鈕驅動后的第三退除狀態。
圖8是本發明的帶有利用儲存能的尖端退除器的吸量管裝置的另一實施例的斷面局部側剖視圖,其中此吸量管裝置具有一尖端安裝在其上。
圖9是沿圖8中線9-9截取的該吸量管裝置的放大剖視圖。
圖10是圖8吸量管裝置處于該退除鈕壓下后受激勵狀態的斷面局部剖視圖。
圖11是圖8吸量管裝置的斷面局部剖視圖,其中該吸量管裝置處于一鎖固銷被釋放后的第一尖端退除狀態。
圖12是圖8吸量管裝置的斷面局部剖視圖,其中該吸量管裝置處于該鎖固銷被釋放后的第二尖端退除狀態。
圖13是本發明的帶有利用儲存能的尖端退除器的吸量管裝置的又一實施例的斷面局部側剖視圖,其中該吸量管裝置上未安裝尖端。
圖14是圖13吸量管裝置的斷面局部剖視圖,其中該吸量管裝置帶有一安裝在其軸部上的拋棄式尖端。
圖15是圖13吸量管裝置的斷面局部剖視圖,其中該吸量管裝置處于該退除鈕被驅動并且該鎖固銷被釋放后的第一尖端退除狀態。
圖16是圖13吸量管裝置的斷面局部剖視圖,其中該吸量管裝置處于該退除桿被分離后的第二退除狀態。
圖17是圖13吸量管裝置的斷面局部剖視圖,其中該吸量管裝置處于該退除桿被該退除鈕手動驅動后的第三退除狀態。
圖18是本發明的帶有利用儲存能的尖端退除器的吸量管裝置的又一實施例的斷面局部側剖視圖,其中該吸量管裝置上未安裝尖端。
圖19是圖18吸量管裝置的斷面局部剖視圖,其中該吸量管裝置帶有一安裝在其軸部上的拋棄式尖端。
圖20是本發明的帶有利用儲存能的尖端退除器的吸量管裝置的另一實施例的局部側剖視圖,其中吸量管裝置具有一安裝在其軸部上的尖端。
圖21是圖20吸量管裝置處于吸入位置的斷面局部剖視圖。
圖22是圖20吸量管裝置處于排出位置的斷面局部剖視圖。
圖23是圖20吸量管裝置的斷面局部剖視圖,其中此吸量管裝置處于該退除鈕被驅動并且一活塞被釋放后的第一尖端退除狀態。
圖24是圖20吸量管裝置的斷面局部剖視圖,其中該吸量管裝置處于該活塞沖擊到退除桿后的第二退除狀態。
圖25是圖20吸量管裝置的斷面局部剖視圖,其中該吸量管裝置處于該退除桿被該退除鈕手動驅動后的第三退除狀態。
圖26是圖20吸量管裝置的斷面局部剖視圖,其中該吸量管裝置處于尖端已被退除的回復位置。
元件符號簡單說明41 尖端41a 基部端42 圓錐形孔43 開口44 遠端開口51 吸量管52 殼體52a 手柄部52b 軸部
53 弧形延伸部或指鉤部軸部54 遠端56 環形螺帽57 柱塞66 退除器組件67 退除器68 第一末端或桿部68a 第一端或基端部68b 第二端或遠端部69 第二末端或延伸部69a 第一端或基端部69b 第二端或遠端部(環圈)71 中央孔72 上方桿護圈或襯套73 下方凸緣76 退除彈簧(螺旋彈簧)76a 第一或上端部76b 第二或下端部77 凸緣構件或環圈81 板構件或摩擦止動構件81a 第一端部81b 第二端部82 第一或上平坦表面83 第二或下平坦表面84 圓形中央孔86 內圓柱形表面87 內部突起91 釋放機構92 U形構件(凸輪從動子)93 第一和第二臂94 板部
96 第一和第二銷(樞軸銷)97 第一和第二L形托架98 第二彈簧(回復彈簧)101Y形聯結構件或連桿101a 第一或上端部102可樞動樞軸銷103遠端臂部106手指可作動按鈕107傾斜的上表面109環形表面112片條狀凸輪構件或凸輪113滾子114銷116回復彈簧117環形凹隙118柱126吸量管裝置或吸量管127殼體127a 第一末端或手柄部131退除器組件132退除器133退除桿133a 第一或基端部133b 第二或遠端部134延伸部134a 基端部134b 遠端部或環圈136凸緣137按鈕138上傾斜表面139開口
142中央孔143開口146斜向表面151退除彈簧151a 第一或上端部151b 第二或下端部152凸緣153第二凸緣構件或上凸緣156銷157中央孔158套筒159螺旋彈簧166凹隙167擱板168第二螺旋彈簧(重置彈簧)181吸量管182殼體182a 第一末端或手柄部186退除器組件是187退除器188第一末端或桿188a 第一或基端部188b 第二或遠端部191中央孔191b 中央孔下部192凸緣193套環194沖擊表面198板構件或摩擦止動構件198b 第二端部199內開口
200殼體壁面201突部202中央孔203上平坦表面204下平坦表面206內表面206a 止動部206b 止動部207螺旋彈簧209短柱半球形凸點216退除彈簧216a 第一或上端部216b 第二或下端部218活塞219下表面222唇部223環形外凸緣構件或凸緣224突部225受彈簧偏壓銷226中央孔227開口228葉片彈簧229塊體231溝槽232按鈕234傾斜表面236長形構件或觸動桿237中央孔238螺旋彈簧239環形凹隙或開口241中央柱
242斜坡243傾斜面244推拔溝槽246斜坡251釋放機構或組件252延伸部253長形桿253a 第一或上端部253b 第二或下端部254中央孔261吸量管262退除器組件263退除器264第一極限部或桿組件266第一相套合構件267第二相套合構件267下桿267a 第一或基端部267b 第二或遠端部271滾子軸承機構或滾珠272上表面(沖擊表面)281吸量管282殼體282a 第一末端或手柄部286電子控制式吸入和排出組件287馬達288馬達軸294退除器組件296退除器297第一末端或桿297a 第一或基端部
297b 第二或遠端部298 套環299 沖擊表面301 退除彈簧301a 第一或上端部301b 第二或下端部302 活塞306 機動化組件307 齒輪組件308 齒輪309 銷312 齒313 提升件314 齒316 鉤部317 可撓性臂317a 傾斜的部位318 剛性端部件321 突部322 下表面323 第二個鉤部326 按鈕328 中央孔329 肩部330 凹隙331 彈簧333 第一和第二下伸部334 傾斜朝前表面較佳實施例詳細說明現在將詳細參照圖中所示的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在本發明的每一實施例的描述后將緊接著說明其操作。
如圖1-7中所示,在本發明的帶有利用儲存能的尖端退除器的吸量管的一項實施例中提供一吸量管51,其由一手柄部52a和一軸部52b的殼體52形成。該吸量管51供一傳統式尖端41使用,該尖端的類型是由加州Emeryville的RaininInstrument公司承制。一退除器組件66為該殼體52承載,用以將尖端41推離該殼體52的遠端。該退除器組件包括一退除彈簧76,其在使用者將該尖端41安裝到該軸部52b的遠端部上時可在一退除器67的施力下被壓縮以儲存能量。該退除器組件進一步包括鎖固機構,用來保持該退除彈簧于其受壓縮位置,以及包括釋放機構,它可由使用者驅動以釋放該退除器67,該退除器67然后被該退除彈簧76驅動,以便將該尖端41推離該吸量管的遠端部位。
尤其是,尖端41的形狀大致為圓錐形,并且由諸如塑膠等任何適當的材料,并最好是由透明塑膠制成。如圖1和2所示,其中尖端41以剖面顯示,一大致為圓錐形的孔42是起始于一被提供在該尖端的基部端41a處的開口43。該孔42從基部端開口43延伸到形成于該尖端的遠端41b中的遠端開口44,其直徑變小。
吸量管51供人的手部使用,以便重復地吸入和排出預定量的液體,并且包括中空的本體或殼體52,該本體或殼體52具有一第一末端或手柄部52a和一第二末端或軸部52b,其中該手柄部52a被設計成可為使用者的手部握持,而該軸部52b則被設計成可移除地承接該吸量管尖端41(參見圖1-7)。手柄部52a大致為圓柱形,并且其尺寸大小可被握持在使用者的手中。尤其是,手柄部52a的尺寸大小使得使用者的手部可大致包覆住手柄部。一弧形延伸部或指鉤部53從手柄部52a頂端的一側邊延伸出,用以增進吸量管被握持在使用者的手中。軸部或軸52b大致為圓柱形,并且其直徑小于手柄部52a的直徑。一軸部52b大致為圓柱形端部或遠端54的尺寸被設計成適于匹配在吸量管尖端41的基部端41a內,該吸量管尖端41的近端41a被壓配到軸部的遠端54。手柄部52a和軸部52b在吸量管51的縱長或垂直軸線方向上對齊。軸部52b通過諸如環形螺帽56等任何適當的機構緊固到手柄部52a。手柄部52a、軸部52b和螺帽56各自由諸如塑膠等適當的材料制成。
一中央孔(圖中未示出)延伸穿過軸部52b并且與一位于遠端54中的開孔(圖中未示出)連通,以提供吸力或壓力來分別從該吸量管尖端41(當被緊固到該軸部52b的該遠端54時)吸入或排出液體。手動吸量管51具有機構,而該機構可從手柄部52a被驅動,用來從吸量管尖端41吸入或排出液體。此機構包括有一柱塞57,該柱塞57可滑動地設置在手柄部52a內,并且可從手柄部的頂部加以操動。一手把58被固結到柱塞57的頂部自由端,以增進吸量管51的吸入和排出機構的手動驅動。
該可手指操作的退除器組件66被殼體52承載以便將吸量管尖端41推離遠端部54,并且包括一退除器機構或退除器67,其具有一可滑動地設置在殼體手柄部52a內的第一末端或桿部68,和一第二末端或延伸部69,該延伸部69沿著殼體52外部的軸部52b延伸。長形桿68呈圓柱形且有一第一端或基端部68a和第二端或遠端部68b,并且由金屬或任何其它適當的材料制成。退除桿68沿著一條平行于吸量管51垂直軸的軸線延伸。延伸部69由諸如金屬等任何適當的材料制成,并且具有一第一端或基端部69a和一第二端或遠端部69b。該延伸部69的基端部大致呈管狀,并且被壓配或以其它適當方式固定在桿68的遠端部68b周圍。該延伸部69的遠端部或環圈69b也大致呈管狀,并且被設置在軸部52b的遠端部54周圍,以便在其上作垂直運動。
退除器67可沿平行于吸量管51的縱長軸線的方向在一第一或上方位置和一第二或下方位置之間移動,其中該第一或上方位置可容許一吸量管尖端41被緊固地安裝在軸部的遠端部54上(如圖2所示),而所述第二或下方位置可將吸量管尖端推離軸部52b(如圖1和7所示)。關于此點,退除桿68的至少一部分可滑動地設置在一圓柱形、垂直延伸的中央孔71內,該中央孔提供在手柄部52a上、相反于該指鉤部53的側邊。該退除桿68通過一上方桿護圈或襯套72和一下方凸緣73而被設置在中央孔71和手柄部52a內,其中該上方桿護圈或襯套和下方凸緣各自朝內延伸入中央孔71,以便可垂直地容納并導引該退除桿68。退除器67移動到其上方位置,受到延伸部基端部69a與下方凸緣73的接觸限制(參見圖2)。可壓縮的彈簧機構或是一呈螺旋彈簧76形式的彈簧,它被承載于殼體52的手柄部52a內,并且最好相對該退除桿68的至少一部分同心地設置。該彈簧76可具有范圍從8到80英磅/英寸的彈簧常數,并且最好是在12到50英磅/英寸的范圍內。
吸量管51具有包括一凸緣構件或環圈77的機構,用以壓縮該彈簧76,以便儲存能量于彈簧中。機構是被提供來緊固該環圈77到該桿68,而且就此點而論,該環圈77可與該桿68形成一體。退除器彈簧76被設置在該桿護圈或襯套72和該環圈77之間,尤其是具有一第一或上端部76a,該第一或上端部76a設置成抵靠于該襯套72和一第二或下端部76b設置成抵靠該環圈77。襯套72和環圈77的各自提供一環槽,以便容納退除器彈簧76的個別端部。當退除器67在其下方位置時,該彈簧76處于稍微受壓縮的狀態,如圖7所示。此啟始的壓縮防止了彈簧抖動。退除器67移動到其上方位置可使退除器彈簧76被壓縮,如圖2所示。襯套72可從殼體52上移除,以容許在組裝吸量管51時,可將彈簧76和環圈77置入中央孔71內,但仍可固定到手柄部52a,以致不會在退除器彈簧76的壓縮中錯位。
該退除器組件66包括被殼體52承載的鎖固機構,以便保持退除器彈簧76在其受壓縮位置(參見圖1到3)。一板構件或摩擦止動構件81含于該鎖固機構內,并且具有第一和第二端部81a和81b。該止動構件81具有一第一或上平坦表面82和一平行于上平坦表面82延伸的第二或下平坦表面83,并且提供一圓形中央孔84(如圖5所示),此圓形中央孔由一垂直延伸在該上平坦表面82和下平坦表面83間的內圓柱形表面86形成。吸量管殼體52有一內部突起87,而止動構件的第一或自由端部81a則置于此內部突起87上。止動構件81可繞突起87在一第一或解除鎖固位置(如圖5到7所示)和一第二或鎖固位置(如圖1和2所示)之間樞動,其中所述第一或解除鎖固位置用以容許該桿68相對于止動構件81和殼體52自由地朝上方或朝下方移動,而在圖1、2中所示的第二或鎖固位置的該止動構件81限制了該桿68在該殼體52內朝下移動,無論該退除器彈簧76的強度如何。當該止動構件81處于其鎖固位置時,內圓柱形表面8的直徑方向上反向相對的部位86a和86b摩擦接觸該桿68的外表面,以限制該桿相對于該止動構件朝下運動(參見圖2和3)。
該退除器組件66進而包括釋放機構,用以相對于該桿68釋放該止動構件81。該釋放機構(最好是呈可以用手指加以驅動的機構的形式)包括有一釋放機構或組件91,以便在其鎖固位置和解除鎖固位置之間(參見圖1、2和4)相對于突起87樞動該止動構件81。一具有第一和第二臂93、相距一板部94成平行間隔延伸的U形構件92包含在該釋放組件91內。臂93沿著桿68的相對側邊延伸并且與該桿隔開,使得該桿68在無U形構件92的臂93之間可以向上與向下移動。U形構件92通過第一和第二銷96可樞動地承載于手柄部52a內,而該第一和第二銷則沿著一條設置成垂直于桿68的樞軸線延伸。樞軸銷96各自具有一被任何適當的機構可樞動地固定到第一和第二臂93之一的第一或內側端,以及具有一被第一和第二L形托架97之一或任何其它適當的機構固定到該殼體52(參見圖4)的第二或外側端。該兩托架97各自具有一接合到該手柄部52a的內部的第一端部,以及具有一沿著個別臂93的側邊延伸的第二端部。樞軸銷96容許U形構件92可在一第一或原始位置(如圖1和2所示)和一第二或受驅動位置(如圖5到7所示)之間樞動,其中在該第一或原始位置時,該U形構件垂直于桿68延伸,而在該第二或受驅動位置時,U形構件被置于相對該桿68成一傾斜角度。呈一第二彈簧98的形式的機構被包含于該釋放組件91內,以便將U形構件92推到其原來位置。第二或回復彈簧98具有一第一或上端位置,其座靠于板部94的里側,以及具有一第二或下端位置,其座靠于被提供在殼體52中的環形凹隙里。該回復彈簧98在U形構件92處于其原來位置時被施以預負荷以便可被局部壓縮。使該U形構件92移動到其受驅動位置會造成彈簧98的軸向壓縮。
一由金屬或任何其它適當材料制成的Y形聯結構件或連桿101被用來將U形構件92固定到止動構件81(參見圖1到4)。該連桿101具有一第一或上端部101a,其延伸在諸臂93之間并且通過一樞軸銷102可樞動地固定到諸臂93,該樞軸銷延伸穿過連桿上端部101a和諸臂93(參見圖1和4)。連桿101具有一呈第一和第二間隔開的遠端臂部101b的形式的從上端部101a延伸出的遠端部。該遠端臂部101b沿著止動構件81的第二端部81b的各側邊延伸,并且通過一個或多個樞軸銷103可樞動地固定到該止動構件,而該一個或多個樞軸銷以熟知方式固定到該連桿101和該止動構件81(參見圖1和3)。當該U形構件92移動到其第二或受驅動位置時,該剛性連桿101使該止動構件81移動到其第二或釋放位置(參見圖5)。相反地,在回復彈簧98的作用力下,該U形構件92回復到其第一或原始位置會造成該止動構件81繞退除桿68移動到其第一或鎖固位置(參見圖1和2)。該止動構件81和該U形構件92各自由諸如金屬等任何適當的材料制成。
退除器組件66的手指可驅動機構具有一由塑膠或任何其它適當材料制成的手指可作動按鈕106,其中手指可作動按鈕被殼體手柄部52a可滑動地承載(參見圖1和2)。該手指可作動按鈕106具有一傾斜的上表面107,其可被使用者的手指接觸以按壓并因而操動按扭,且延伸通過一提供在殼體52頂部表面的開口。按鈕106可從其分離或原來位置(如圖1和2所示)移動到一第一驅動或尖端退除位置用以釋放該止動構件81(如圖5所示),以及到一第二驅動或尖端退除位置以手動地按壓桿68(如圖7所示)。該手指可作動按鈕106上的一環形表面109嚙合殼體52,以限制該按鈕106相對于該殼體52朝上移動。
按鈕106包括一下垂部或凸輪構件112,其沿著桿68的基端部68a的一側邊朝下延伸入殼體52,以移動U形構件或凸輪從動子92從其原始位置到其受驅動位置。該片條狀凸輪構件或凸輪112(如圖4剖面所示)嚙合一設置在凸輪從動子92的第一和第二臂93之間的滾子113。滾子113通過一銷114可樞動地連到臂93,其中該銷具有被以熟知方式固結到個別臂的反向相對的端部。呈一回復彈簧116形式的機構被提供用來將按鈕106推壓到其原始或解除嚙合的位置(如圖1和2所示)。該回復彈簧116具有一座落在一提供于按鈕106里側的環形凹隙117內的第一或上端位置,以及一座落在一提供于桿68基端部68a頂部的環形凹隙的第二或下端位置。在按鈕106移動到其第一驅動位置期間,如圖2所示,凸輪112嚙合滾子113并且引起滾子113朝下移動并朝向桿68。凸輪從動子92的平板部94隨滾子113朝下或逆時針方向樞動并因而朝圖5逆時針方向樞動止動構件81到其分離位置,其中此項樞動為抵抗回復彈簧98以使固定到臂93的連桿101朝上運動的作用力。一旦滾子113已朝向桿68樞動到凸輪112正切于滾子外圓柱形表面的位置點時,進一步按壓按鈕106以使凸輪112滾動嚙合該滾子113并且不會進一步向下樞動平板部94。環形凹隙117界定從按鈕106的中心垂下的一柱118,其有助于保持彈簧116的上端部于按鈕106內。
在操作和使用中,一吸量管尖端41以一熟知方式安裝在殼體52的遠端部54上。例如,該使用者抓握住殼體手柄部52a并將該遠端部54導引進入一吸量管尖端41的基端開口43。該吸量管尖端41典型地座落在一垂直地支承復數個吸量管尖端的尖端齒條中。該使用者以手臂和肩膀的力量朝下壓在該手柄部52a上,以迫使該遠端部54進入尖端的基端41a,直至在該尖端41和該吸量管51之間提供一適當的壓迫配合,以使該尖端保持在該吸量管上。在此安裝步驟期間,該尖端的基端41a嚙合延伸部的環圈69b,以便相對于殼體52朝上移動退除器67,從退除器67的第一或下方位置(如圖1所示)到退除器67的第二或上方位置(如圖2所示)。退除器67縮回入殼體手柄部52a會造成退除器彈簧76被壓縮,并因而使利用來安裝吸量管尖端41到吸量管51上的力的一部分被儲存為位能。如先前所描述,該退除器彈簧76被該鎖固機構(其包含止動構件81)保持于其受壓縮狀態。
在吸量管51和尖端41已以熟知方式被使用者利用來吸入和排出液體之后,該尖端41可由該使用者以其拇指朝下壓在按鈕106上以便從遠端部54上移除。在尖端退除順序的第一步驟期間,如上所述,按鈕106相對于殼體52的朝下移動致使凸輪112嚙合于凸輪從動子92,以釋放止動構件81并容許退除器67在受到釋放退除彈簧76的作用力下朝下移動到殼體手柄部52a中。圖5可見按鈕106處于其第一驅動或局部受按壓位置,而在此位置時,凸輪從動子92的平板部94已被按壓下,以使止動構件81朝上或逆時針方向樞動并釋放退除器67。在尖端退除順序的第二步驟期間,退除器67在退除彈簧76的作用力下在殼體手柄部52a中被迫朝下,從其完全縮回的位置(如圖5所示)移動到延伸或下方位置(如圖6所示)。此退除器67的朝下運動致使桿遠端部68b在軸遠端部54上朝下推動吸量管尖端41。在尖端退除過程中,按鈕106被回復彈簧116相對于手柄部52a連續地朝上推。
常態地,來自退除彈簧76的儲存能和力足以推動該吸量管尖端41離開軸部52b。若是吸量管尖端41未被退除彈簧76的力完全推離軸遠端部54的話,該使用者可進一步按壓按鈕106,以使按鈕的中央柱118嚙合于該桿68的基端部68a,并因而手動地進一步從其圖5或圖6所示的位置朝下移動該桿,直到環圈77嚙合于殼體下方凸緣73。如上所述,凸輪112在按鈕106的進一步按壓期間可滾動地嚙合滾子113。環圈77限制該退除器67在殼體52內的朝下運動。當該環圈77嚙合于凸緣73時,退除器67相對于殼體52處于其最低位置。在吸量管尖端41退除以后,該使用者釋放按鈕106,這造成回復彈簧116使按鈕朝上移動通過開口108到達圖1所示的完全延伸或原始的位置。
如所知,退除器組件66容許能量的一部分被利用來安裝該吸量管尖端41在吸量管51上,以便儲存于退除彈簧76內,供稍后用來將吸量管尖端退離該吸量管。此儲存能(一般由該使用者的臂部和肩膀肌肉提供)在尖端退除過程降少了使用者施加在按鈕106上的力量,因而降低了對該使用者拇指、手腕和/或手指反復應力傷害的危險。
可理解的是,本發明尚有其它的實施例。例如,具有一利用儲存能以用于一尖端41的吸量管裝置或吸量管126的尖端退除器的另一實施例顯示在圖8到12中。其中的吸量管126大致類似于吸量管51,并且采用類同的標號來描述吸量管126和51的相似構件。吸量管126具有一大致類似于殼體52的殼體127,并且提供一第一末端或手柄部127a和一第二末端或軸部52b。一退除器組件131被該殼體127承載,以便將尖端41推離軸部52b的遠端,并且包含一退除彈簧151,其在該使用者按壓下一退除按鈕137時受到壓縮。該退除器組件進而包含可為使用者驅動的釋放機構,以便釋放一退除器132,該退除器132被該退除彈簧加速以撞擊該尖端41,并因而提供一初始的沖擊力用來將尖端41推離該軸部52b的遠端。
退除器組件131相似于退除器組件66。退除器機構或退除器132被包含于退除器組件131內并且具有一第一末端或桿133和一第二末端或延伸部134。該退除桿133大致為圓柱形,并且具有一第一或基端部133a和一第二或遠端部133b。延伸部134大致相同于延伸部69,并且具有一第一或基端部134a和一第二或遠端部134b。該延伸部的基端部134a相對于桿133的遠端部133b同心地安裝。該延伸部的遠端部或環圈134b相對于軸遠端部54沿周邊設置以便在其上垂直移動。桿133和延伸部134各自由諸如金屬等適當的材料制成。
桿133可滑動地設置在殼體127內,以便沿一平行于吸量管126的縱長直線或中心線的方向移動。退除器132可相對于該殼體127縱長向地移動在一第一或上方位置和一第二或下方位置之間,其中該第一或上方位置可容許一吸量管尖端41被緊固安裝在軸部遠端部54上(如圖8所示),而該第二或下方位置可將吸量管尖端推離開軸部的遠末端(如圖12所示)。殼體127具有一凸緣136,其在殼體127內朝上和朝下移動期間嚙合并導引該桿133。退除器132的朝上移動受到延伸部基端部134與該凸緣136下側的嚙合的限制。
一按鈕137包含在退除器組件131的手指可驅動機構內。該按鈕137可滑動地被殼體127承載,以便沿退除器桿133的方向移動在一第一或延伸位置(如圖8所示)和一第二或受按壓位置(如11換12所示)之間。該按鈕由塑膠或任何其它適當的材料制成,并且具有一上傾斜表面138以有助于通過該使用者的拇指來驅動吸量管126。按鈕137朝上延伸穿過殼體127的上表面之一的開口139。一唇部141被提供在按鈕137上用來嚙合殼體127,以限制按鈕朝下移動進入該殼體。按鈕137位于退除器桿133的頂部,并且提供一設置在中央的、縱長向延伸的中央孔142,以容納該桿133的基端部133a。中央孔142與一位于按鈕底端的開口143相連通,并且按鈕提供一包圍住開口143的斜向表面146。
可壓縮的彈簧機構或彈簧151被承載于殼體127內,以儲存能量來增進吸量管尖端41從吸量管126移除。退除彈簧151具有一被設置成抵靠于按鈕137的第一或上端部151a和一被設置成抵靠于退除器桿133的第二或下端部151b,以及可具有范圍從大約0.15到20lbs/in并最好是范圍從0.6到3lbs/in的彈簧常數。一凸緣構件或凸緣152包含于退除器組件131內,并且提供機構以將該凸緣152與退除器132緊固成一體。尤其是,該凸緣152與桿133形成一體并且從桿133的一側邊朝外徑向地延伸于一垂直于桿的縱長軸線的方向。一第二凸緣構件或上凸緣153包含于退除器組件131內,并且從圓柱形按鈕137的一側邊朝外徑向地延伸于一垂直于按鈕的縱長軸線的方向。彈簧上端部151a和彈簧下端部151b座落在一提供在桿凸緣152頂部表面上的相類似環形凹隙內。
按鈕137以及尤其是其上凸緣153包含于吸量管126的機構內以壓縮彈簧151,以便儲存能量于彈簧。如圖8和10所示,該使用者按壓下該按鈕137以使該退除彈簧151壓縮。吸量管126進而包含被殼體127承載的鎖固機構,以保持退除彈簧151于其受壓縮位置。該鎖固機構包含銷156的一受彈簧偏壓的銷構件,而銷則被退除器桿133承載(參見圖8和9)。該桿133提供一徑向延伸的中央孔157用以可滑動地容納銷156,其被諸如套筒158的任何適當機構保持在中央孔157中,而該套筒158則被壓配入桿133的外圓柱形表面。銷156形成一嚙合該套筒158的凸緣,以限制該銷156從該桿133朝外移動。一螺旋彈簧159被設置在中央孔157內,并且嚙合于銷156的后部,以便將銷徑向朝外地推離該桿。該殼體127提供一部分由一擱板167形成的凹隙166,以容納該銷156之前導端。銷156朝前端嚙合于擱板167可用來限制桿133在殼體127內朝下移動,并因而將該桿133縱長向地鎖固于殼體手柄部127a內。
一第二螺旋彈簧168包含于吸量管126內,以便抵抗退除彈簧151的作用力,用于將退除器132推向圖8所示的上方位置。該退除彈簧151在退除器132和按鈕137處于圖8所示的上方位置時大致未受壓縮。重置彈簧168具有一座落在一提供于桿凸緣152里側上的環形凹隙內的第一或上端部,以及具有一座落在一提供于殼體127上的類似環形凹隙內的第二或下端部。該重置彈簧168具有足夠的力量來提升該退除器桿133到達該殼體手柄部127a中某高度處,此高度足以讓鎖固銷156之前導端靠在保持擱板167的頂部。該退除彈簧151和重置彈簧168沿著一條平行于桿133縱長軸線延伸的軸線對齊。退除彈簧151的彈簧常數大于重置彈簧168的彈簧常數,并且最好是遠大于重置彈簧168的彈簧常數。
吸量管126具有手指可驅動機構,其包含按鈕137的斜表面146和形成中央孔142的內圓柱形表面,用以釋放吸量管的鎖固機構。按鈕137從圖8所示其延伸或靜置位置移動到圖11所示其按壓或驅動位置,造成所述表面146和形成按鈕中央孔142的內表面迫使該銷156徑向地朝內進入桿133。桿156的這種縮回釋放了退除器132在殼體127內的鎖固位置。
在操作和使用中,吸量管尖端41以如上所述的相同方式安裝到吸量管126的遠端部54上。然而,用于安裝吸量管尖端41到吸量管126的力低于吸量管51中所需的安裝力,因為在此吸量管126的安裝步驟時退除彈簧151并未受到壓縮。該退除器132的延伸部134的尺寸大小可使在尖端被壓配或以任何其它適當方式固結到吸量管時,延伸部環圈134b的間隔高過吸量管尖端的基端部41a。吸量管尖端41和延伸部環圈134b之間的分隔或加速間隙的范圍可從大約0.1到0.5英寸,并最好是大約0.3英寸。在吸量管尖端41安裝到吸量管126期間,退除器132通過鎖定銷156被鎖定在其最上方位置。
在吸量管尖端41已被利用于所要的吸入和排出程序之后,一尖端退除過程通過該使用者將拇指放置在按鈕137的傾斜表面138上并將按鈕壓入殼體開口139而啟動。在按鈕137的向下行程的第一部分期間,如圖8到10的該按鈕137的位置變化所示,退除彈簧151被壓縮。進一步按下按鈕137將造成斜表面146接觸該銷156并且中央孔142的內表面推抵該銷朝內進入中央孔157,以便釋放退除器132,如圖11所示。該退除器132在退除彈簧151的作用力下接著被加速一段等于該吸量管尖端41和該延伸部環圈134b間起始分隔間隙的距離。受到加速的延伸部撞擊到該吸量管尖端41的基端41a,以便在該吸量管尖端41上提供起始的退除力,而此力足以克服將該吸量管尖端41保持在軸遠端部54上的靜摩擦力。在退除器132的加速期間,使用者保持其拇指在按鈕137上,以使該退除彈簧151在該退除器132上的力最大。跟隨著此起始沖擊,退除器132在退除彈簧151的作用力下繼續朝下,直到吸量管尖端41被推離軸遠端部54(參見圖12)。
一旦該吸量管尖端41移離吸量管126,該使用者便釋放按鈕137,以便容許退除彈簧151變為完全伸張并且不再施加任何向下力。受壓縮的回復彈簧168現推動退除器132朝上到達如圖8所示其最上方或原來位置,在此處該銷156彈回到擱板167上,以便將該退除器132鎖固在其原來位置。
該退除器132加速越過該延伸部環圈134b和該吸量管尖端41間的分隔間隙會在該退除器132中產生一動量,其轉而在沖擊時產生出一峰值退除力,此峰值退除力對于一給定的彈簧常數而言將大于一未利用加速或分隔間隙的吸量管(例如吸量管51)所產生的退除力。此加速和接下來的沖擊克服了靜保持力,以便開始從吸量管126上移除該尖端41,并容許退除彈簧151具有一低于未利用該加速間隙的類似吸量管中的退除彈簧的彈簧常數。吸量管126容許作用在使用者拇指上的峰值力降低超過一個等級的大小。可將此等力限制在僅為一磅或兩磅重,即使一尖端41可能需要高達20磅重的力來開始尖端的移動下吸量管軸52b。
一質量的加速來產生起始退除力,如吸量管126中所利用的那樣,額外地提供了一有效率的尖端退除是統,其中彈簧151儲存的能量僅需要是稍大于從吸量管126上移除尖端41所需的能量。關于此點,該重置彈簧168的彈簧常數小于受壓縮退除彈簧151的力,以便在該重置彈簧168被壓縮時,僅一小部分儲存于退除彈簧中的位能轉換到重置彈簧168。此外,若是儲存于退除彈簧151的能量低于完全退除一尖端41所需的能量,使用者僅需要完全釋放該按鈕137來重置退除器132并對尖端執行第二次沖擊。大部分儲存能轉移到該尖端,使其在每一次撞擊時進一步移下軸遠端部54。沖擊是可累積的,使得一具有高摩擦保持的尖端可以被多次來自該退除器132撞擊而被敲離軸52b。
一利用儲存能的吸量管的又一實施例顯示在圖13到17中。此處所示的該吸量管181大致類似于吸量管51,并且采用了類同的標號來描述吸量管181和51的類同構件。吸量管181用于尖端41并且具有一大致類似于殼體52的殼體182。具有尺寸大小和形狀皆相同于吸量管51的殼體手柄部52a的第一末端或手柄部182a和第二末端或軸部52b包含在殼體52內。被殼體承載的一退除器組件186用以將尖端41推離開軸部52b的遠端,并且包含一退除彈簧216,其在使用者安裝一尖端41到軸部52b的遠端部上時在一退除器187的作用力下被一活塞218壓縮。該退除器組件186更包含釋放機構,該釋放機構可被使用者驅動以相對于退除器187釋放該活塞218。該活塞218被受壓縮的退除彈簧216驅動越過一加速間隙,以撞擊該退除器187的表面并且接著導致該退除器187將該尖端41推離或軸部52b的遠端。
該退除器組件186包含一退除器機構或退除器187,其具有一第一末端或桿188和一第二末端或延伸部69。該退除桿188的形狀大致為圓柱形并且具有一第一或基端部188a和一第二或遠端部188b。桿188由金屬或任何其它適當的材料制成。延伸部的基端部69a以上述關于該吸量管51所描述的方式被固定到桿的遠端部188b。
殼體手柄部182a提供一垂直延伸的中央孔191,該中央孔191沿著一條平行于吸量管181縱長軸線的軸線延伸,以便可滑動地容納該桿188。一凸緣192朝內延伸入中央孔191,以便可滑動地嚙合并導引桿188以及將中央孔分隔成一上部191a和一下部191b。桿188形成一體的套環193,該套環193具有環形的上表面以便作為一沖擊表面。退除器187可沿一平行于吸量管181縱長軸線的方向垂直地移動在一第一或上方位置(顯示在圖14中)和一第二或下方位置(顯示在圖13中)之間,其中該第一或上方位置可容許吸量管尖端41被安裝到軸遠端部54,而該第二或下方位置可將吸量管尖端推離開軸部52b。套環193與凸緣192的嚙合限制了桿188以及因而退除器188相對于殼體182向下運動。
鎖固機構包含于吸量管181內以便將退除器187鎖固于其最上方位置。此鎖固機構包含一板構件或摩擦止動構件198,其大致類似于止動構件81并由金屬或任何其它適當材料制成。止動構件198延伸穿過一提供于殼體壁面200中的內開口199,并且具有一設置于中央孔下部191b內的第一端部198a和一設置于殼體182內部、中央孔192旁邊的相反的第二端部198b。止動構件198可樞動地靠置在一突部201上,而此突部則形成在內部壁面200中并由壁面200中的開口199構成。一中央孔202在止動構件198的上平坦表面203和下平坦表面204之間垂直延伸。該圓形中央孔202大致類似于上述中央孔84并且由一具有止動部206a和206b的內表面206形成,以便在退除器187位于圖14中所示其上方位置時摩擦嚙合桿遠端部188b。止動構件198可在突部201上樞動于圖14所示其第一或鎖固位置,以便限止桿188在殼體182內向下運動,和圖13所示其第二或解除鎖固位置,以便容許該桿的所述向下運動,兩位置之間。當止動構件198處于其鎖固或解除鎖固位置時,桿188皆可朝上移動通過中央孔202。一螺旋彈簧207提供于殼體182內以便將止動構件198推朝向其鎖固位置。彈簧207具有一第一或上端部和一第二或下端部,該第一或上端部座落成包圍一形成在止動構件第二端部198b底部上的半球形凸點208,該第二或下端部則延伸越過一從殼體手柄部182a底壁朝上延伸的短柱209。
可壓縮的彈簧機構或彈簧216載于該殼體182內并包含于該退除器組件186。該退除彈簧216具有一第一或上端部216a,該第一或上端部216a被設置成抵靠于該殼體182和一第二或下端部216b,該第二或下端部216b被繞著桿188的一部分同心地設置并聯結到退除器187。一環狀凹隙217提供在殼體182的上部中,以便收容彈簧上端部216a。彈簧216具有范圍從大約0.1到20磅/英寸并最好是范圍從0.5到2磅/英寸的彈簧常數。
一活塞構件218被包含于吸量管181的機構內用于壓縮該退除彈簧216,以便儲存能量在彈簧216中以助于被安裝到軸遠端部54的吸量管尖端41的移除。較佳地,該活塞218為管狀,由金屬或任何其它適當材料制成,并且具有一下表面219。該活塞218可在桿188上縱長向地移動在一第一或上方位置和一第二或下方位置之間,其中下表面219與沖擊表面194分隔開(如圖14中所示),而活塞與套環193相接觸(如圖16中所示)。當活塞218處于其上方位置時,活塞下表面219和套環沖擊表面194間的距離在此被稱為加速間隙,并且范圍可從大約0.1到0.5英寸且最好是大約0.3英寸。一環形唇部222形成在桿188的頂部以限制活塞218相對于該桿朝上運動。彈簧下端部216b被同心地設置成包圍住活塞218的上部并座落成抵靠于一與活塞形成一體的環形外凸緣構件或凸緣223。桿188或活塞218在殼體182內朝上運動會造成凸緣223壓縮該退除彈簧216。一突部224被提供于殼體手柄部182a內。活塞凸緣223的里側嚙合于該突部224,如圖13所示,以便在桿188移動到其下方位置期間限制活塞218在殼體182內向下運動。
輔助或額外的鎖固機構包含于吸量管181內,用來限定退除彈簧216于其受壓縮位置。此鎖固機構可呈受彈簧偏壓銷225的形式,其用來限定活塞218相對于桿188在其上方位置。該桿188形成一縱長向延伸的中央孔226,其延伸通過環形唇部222進入桿的基端部188a。銷225從中央孔226的底部延伸通過一提供于桿188圓柱形壁中的開口227。此銷可相對于桿188移動在一第一或縮回位置(如圖15中所示)和一第二或伸展位置(如圖13中所示)之間,其中在該第一或縮回位置時該銷25大致凹入開口227內,而在第二或伸展位置時該銷225從桿188徑向地朝外延伸。一呈葉片彈簧228形式的彈簧從中央孔226的基部朝上延伸,并且具有一嚙合于銷225的端部,以便將銷225推向其伸展位置。葉片彈簧228由一塊體229固結在中央孔226,而塊體229則被壓配入中央孔226的基部或以任何其它適當的機構固結在其中。該銷225在處于其伸展或鎖固位置時與一提供在管狀活塞218的內圓柱形表面的環形凹隙或溝槽共同配合。
手指可驅動機構包含于吸量管181內以便從溝槽231釋放銷225,以容許桿188在殼體182內縱長向運動。該手指可驅動機構包含一由塑膠或任何其它適當材料制成的按鈕232。該按鈕232可滑動地設置在該殼體182內以便在一條沿著退除桿188縱長軸線的垂直方向上移動,并且朝上延伸通過一位在殼體182頂部的開口233。一傾斜表面234提供在該按鈕232的頂部處,以增進使用者以拇指作按壓驅動。按鈕232可縱長地移動在一第一或上方位置(如圖13和14所示)和一按壓位置(如圖17所示)之間。
一由金屬或任何其它適當材料制成的長形構件或觸動桿236被固定到按鈕232的底部。關于此點,該觸動桿236的頂端部被固定在一形成于按鈕底部中的軸向中央孔237內。該觸動桿236從按鈕232朝下延伸以便滑設在桿188的中央孔226內。以此方式,按鈕232可相對于所述桿188沿一縱長方向移動。觸動桿236與桿188可滑動嚙合,用以導引按鈕232相對于桿188和殼體182的縱長向移動。一呈螺旋彈簧238形式的彈簧被設置在桿188和按鈕232之間,以便將按鈕232相對于手柄部182a推回到其上方或伸展的位置。該回復彈簧238與觸動桿236的上部同心地設置,并且具有一第一或上端部和一第二或下端部,該第一或上端部位在一形成于按鈕232底部中的環形凹隙或開口239內,而該第二或下端部是位在一提供于桿環形唇部222頂部中的環形凹隙內。該環形開口239在按鈕232底部處界定出一中央柱241,而觸動桿236從此中央柱241懸垂下。該觸動桿236具有一尖的下端242,它部分地由一傾斜面243形成,以便嚙合一形成在銷225側邊中的溝槽244。該推拔溝槽244部分地由一傾斜面或斜坡246形成。當退除器187處于其上方位置并且活塞218通過銷225縱長向地與退除器187相鎖固時,將按鈕232按壓到其下方位置將使觸動桿236的尖下端242從該環形溝槽231縮回該銷225。在此項操作中,尖下端242的傾斜面243在該銷225上嚙合于該斜坡246,以便抵抗葉片彈簧228的作用力徑向朝內地移動該銷。
吸量管181包含一釋放機構或組件251,其被按鈕32所驅動以使止動構件198從其鎖固位置移動到其解除鎖固或釋放位置,以便容許退除器187朝下移動到其下方位置。一從活塞218的一側邊上凸緣223徑向延伸的板狀延伸部252包含于釋放組件251內。延伸部252最好與凸緣233一體形成。一長形桿253進一步包含于該釋放組件251內,長形桿253可滑動地設置在一中央孔254內,而中央孔則沿一平行于殼體182縱長軸線的方向延伸通過殼體手柄部182。推桿或釋放桿253具有一第一或上端部253a和一第二或下端部253b。當活塞218被觸動桿236從其上方位置釋放時,上端部253a被延伸部252嚙合。長形桿253的下端部253b靜置在止動構件第二端部198b的上表面203上。活塞218在退除桿188上從其上方縱長向位置移動到其下方縱長向位置會造成該延伸部252嚙合并朝下移動推桿253,以使推桿的下端部253b抗著止動彈簧207的作用力朝下推止動構件第二端部198b并因而釋放止動構件。
現將描述吸量管181的操作和使用。當吸量管181處于其靜置位置時,如圖13中所示,活塞218被銷225縱長向地鎖固到桿188,并且退除器187處于其下方位置且套環193嚙合于凸緣192。回復彈簧238推該按鈕232和該觸動桿236朝向其在殼體手柄部182a內的個別上方位置以及推該桿188到其下方位置,以確保鎖固銷225嚙合在突部224上。止動構件198處于其釋放位置并且按鈕232處于其完全自從殼體182頂部延伸出的上方或原來位置。使用者抓握住殼體手柄部182a并以上述參考吸量管51所描述的方式將吸量管尖端41安裝到軸遠端部54。在此安裝步驟中,吸量管尖端的基端41a嚙合于軸遠端部54并推退除器187從其下方位置,如圖13中所示,到其上方位置,如圖14中所示。退除器187的此縱長向運動造成活塞凸緣223壓縮該退除彈簧216。當桿188移動到其上方位置,延伸部252朝上移動,以容許止動彈簧207以順時針方向樞動止動構件198朝向其鎖固位置。退除器組件186的組成構件在縱長方向上的尺寸被設計成在桿188到達其上方位置之前,止動構件198便已樞動到其鎖固位置(參見圖15)。以此方式,被利用來安裝該吸量管尖端41到吸量管181的能量的一部分被儲存于受壓縮的退除彈簧216。
利用吸量管尖端41完成吸入和排出流程的后,該尖端41可以按下該按鈕232而從吸量管181的遠端被退除。由于按鈕232抗著回復彈簧238的相當弱的力而被按下,故觸動桿236朝向銷225在活塞中央孔226中前進,以上述方式,觸動桿236的尖端242嚙合于銷225中的斜坡246以縮回該銷并因而從桿188縱長向地釋放活塞218(參見圖15)。一旦釋放,活塞218的下表面219并在退除彈簧216的作用力下加速朝向所述桿188上的沖擊面194。當活塞218朝向套環193移動以觸發該止動構件198運動到其釋放位置時,延伸部252嚙合于推桿253的上端部253a。如上所述,推桿253在退除彈簧216的作用力下被延伸部252朝下移動,以便抗著彈簧207的回復力,以逆時針方向繞著突部201來樞動止動構件198。退除彈簧216具有的彈簧常數大于止動彈簧207的彈簧常數。結果,退除彈簧216的力足以克服止動彈簧207的回復力。退除器組件186的各個組成構件的尺寸大小使得止動構件198在該活塞下表面219嚙合沖擊表面194之前的某時刻釋放退除器187,如圖16中所示。退除器187對吸量管尖端41提供了初始的退除力,以克服保持吸量管尖端在軸遠端部54上的靜摩擦力。之后,活塞218和退除彈簧216驅動該退除器187相對于殼體手柄部182a進一步朝下,以使延伸部69將該吸量管尖端41推向軸遠端部54上的遠處。若是活塞218提供了不足的能量來從吸量管181完全移除尖端41,使用者可進一步壓下按鈕232(只要使用者保持拇指在按鈕上便仍然與退除桿188實體接觸)以使柱241手動地按壓退除器187并因而從吸量管181移除尖端41。正如所見,本發明的范圍大到足以涵蓋一種吸量管,其具有不足的儲存能來推一尖端41完全脫離開吸量管但是足以克服保持尖端在吸量管上的峰值靜摩擦力。
移除尖端41之后,該使用者釋放按鈕232以使按鈕在回復彈簧238的作用力下回到其原來位置,以及同樣地使退除桿188回到其下方位置。該按鈕232和退除桿188的相對縱長向分離使得觸動桿236的尖端242從銷溝槽225縮回并因而釋放了鎖固銷225。釋放按鈕232之后,退除彈簧216保持活塞218在其下方位置抵靠于突部224。活塞218和桿188設置于其個別的下方位置使得現被釋放的銷225對齊并延伸入所述活塞218中的環形溝槽231,并因而縱長向地鎖固活塞218和桿188在一起(參見圖13)。
吸量管181采納了吸量管51和126兩者的特點。當安裝尖端41到吸量管181上時,用來加速活塞218的能量儲存在退除彈簧216中并由使用者的手臂和肩膀來提供。該使用者僅需要很少的能量來驅動吸量管尖端41的移除。使用者僅抗著回復彈簧238的相當弱的力來壓下按鈕232,以抗著葉片彈簧228的相當弱的力來縮回鎖固銷225。此外,活塞218加速跨越過活塞下表面219和套環沖擊表面194間之間隙,在吸量管尖端41上提供初始的沖擊力,以助于尖端從該吸量管181移除,以及提供了一種在能量上具有效率的是統。
在本發明吸量管的某些應用中,希望能夠增加該加速間隙,亦即一活塞在一退除彈簧的作用力下接觸一退除器沖擊表面之前所行經的距離,以便將退除彈簧中儲存的能量的較大部分轉換成活塞動量。一種具有增加的加速間隙的吸量管實施例顯示在圖18和19中。其中的吸量管261大致類似于該吸量管181,并且使用類同的標號來描述吸量管261和181的類同構件。一退除器組件262被殼體182所載并且包含一退除器263,該退除器具有第一和第二相套合的構件266和267來將一尖端41推離開殼體軸部52b的遠端。當使用者安裝一尖端41到軸部52b的遠端部上時,退除彈簧216在退除器263的作用力下被一活塞218壓縮。當使用者釋放時,活塞被受壓縮退除彈簧216所驅動而越過一增大的加速間隙(因第一和第二構件266和267相套合在一起而變得可能)以沖擊所述退除器263的表面并使退除器263推尖端41離開軸部52b。
尤其特別的是,該退除器機構或退除器263大致類似于退除器187并且包含一第一極限部或桿組件264和一第二極限部或延伸部69。該桿組件264由第一和第二相套合的構件組成,其呈一第一或上桿266和一第二或下桿267的形式,且各由金屬或任何其它適當材料制成。上桿266大致為圓柱形并且具有一第一或基端部266a和一第二或遠端部266b。該基端部266a大致相同于桿188的基端部188a,并且使用類同的標號來描述基端部266a和188a的類同構件。下桿267具有一第一或基端部267a和一第二或遠端部267b。該基端部267a大致為杯形并且在其內提供一軸向延伸的中央孔268以容納該上桿266的該遠端部266b。下桿267的遠端部267b大致相同于退除桿188的遠端部188b,并且以上述方式固結到延伸部的基端部69a。所述下桿的基端部267a具有一上表面272,其用作一沖擊表面。
上桿266相對于下桿267可縱長向地移動在一第一和收持位置,如圖18中所示,其中遠端部266b位在下桿的進端部267a內,和一第二或伸展位置,如圖19所示。復數個滾子軸承機構或滾珠271(其中的兩個是顯在圖18和19中)環繞該基端部167a沿周邊安裝,以便可滾動地嚙合上桿266。尤其是,該滾珠271嵌合于下桿部267a中,并嚙合在下桿部267a外側上形成中央孔上部191a的殼體182的內圓柱形表面,和下桿部267a內側上上桿部266b的外圓柱形表面。極希望滾珠271相對于桿266和267的各者皆不會滑動。因此,該滾珠271被強迫配合在該殼體182和上桿266之間,并且由在退除彈簧216的作用力下可禁止所述桿266相對于該滾珠滑移的任何適當材料制成。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滾珠271可被正齒輪取代,其被固結成在連于下桿部267a的水平軸上轉動,以便嚙合并上下跨于提供在中央孔191a內表面上和桿部266b外表面上的齒輪表面。
吸量管261的管狀活塞218可相對于下桿267移動在一第一或上方位置,如圖19所示,其中該活塞與下桿267相隔開,和一第二或下方位置(圖中未示出),其中管狀活塞218的下表面219與下桿267的沖擊表面272相接觸。活塞218運動到其上方位置可以上述吸量管181所描述的方式壓縮該退除彈簧216。當活塞218如此地設置在其上方位置時,提供一等于活塞下表面219和沖擊表面72之間的距離的加速或分離間隙。在吸量管261中的彈簧216可具有范圍從大約0.05到10磅/英寸并最好是從0.25到1磅/英寸的彈簧常數。吸量管261中的該加速間隙的范圍可從大約0.2到1英寸并最好是大約0.6英寸。
吸量管261的操作和使用大致類似于上述吸量管181的操作。在安裝吸量管尖端41到軸遠端部54期間,該吸量管尖端41使該退除器267從其下方位置(示于圖18中)移動到其上方位置(示于圖19中)。在此安裝期間,當下桿267于殼體182內朝上移動時,滾珠271可滾動地嚙合中央孔上部191a的內表面,以便使得上桿266相對于下桿267朝上套合。該滾珠271造成上桿266朝上行進大約是下桿267于殼體182內朝上行經的距離的兩倍。在此安裝步驟期間,退除彈簧216在活塞218的作用力下受到壓縮。
利用吸量管261完成所希望的吸入和排出程序之后,該吸量管尖端41可通過壓下按鈕232以縮回銷225以及因而從上桿266釋放活塞218,而被推離開吸量管。該被壓縮的退除彈簧216造成活塞朝下加速越過活塞218和沖擊表面272之間的分離間隙,使延伸部252嚙合于釋放桿253并因而正好在活塞嚙合于沖擊表面272之前釋放止動構件198。由活塞產生在該退除器263上的相當高的起始力克服了吸量管尖端41和軸遠端部54之間的靜摩擦力,以助于該吸量管尖端從軸52b上移除。
套合組件264提供了一同軸的1∶2增益機構,其約使活塞218和沖擊表面272間的加速間隙變為兩倍,因而降低了所需來自退除彈簧216的退除力。此較大的加速間隙容許退除彈簧216可加速活塞218一較大的距離,以便增加活塞的動量和活塞218提供在下桿267上的最終沖擊力。由桿267提供給尖端41的峰值退除力,對于一給定的彈簧常數而言,大于一具有較短加速間隙的吸量管(諸如吸量管181)產生的退除力。也可提供其它的機構或組件來產生出容許一沖擊力的加速或分離間隙。例如,可提供利用齒輪的旋轉沖擊。
可理解的是,可提供其它的吸量管利用退除桿和活塞的類構件間大于一比一的增益,例如下桿267和吸量管261活塞218之間1∶2的增益,這也屬于本發明的范圍。例如,該大于一比一的增益可由滑輪和皮帶、齒輪、凸輪和/或杠桿來提供。
本發明的吸量管可以自動化或電子式控制。一具有類似于吸量管51和181的自動的吸量管281顯示在圖20到26中,并且使用類似的標號來描述吸量管281、51和181上的類同構件。一般而言,吸量管281由一本體或殼體282形成,其具有一被適配成為使用者的手所握持的第一末端或手柄部282a,和一被適配成可移除地接收一吸量管尖端41的第二末端或軸部52b。一退除器組件294被殼體282所載并包含一退除器296以將尖端41推離開軸部52b的遠端。在一電子控制式吸入和排出組件286的排出行程期間,一退除彈簧301被一活塞302壓縮。當使用者釋放時,活塞302被受壓縮的退除彈簧301驅動越過一加速間隙,以沖擊退除器296的一表面并使退除器然后將尖端41推離開軸部52b的遠端。
尤其是,手柄或手柄部282a大致為圓柱形,并且其尺寸大小可被握持在使用者的手中。殼體282由塑膠或任何其它適當材料制成。一電子式控制的吸入和排出組件286被殼體282所載,并包含有一馬達和一線性驅動軸或馬達軸288,用于吸入液體和從安裝于軸遠端部54的尖端41排出此液體。垂直設置的軸288沿平行于吸量管281縱長軸線的方向延伸通過馬達287。該軸288被馬達287驅動于一第一或上方位置,如圖21中所示,用以將液體吸入吸量管尖端41,和一第二或下方位置,如圖20和22中所示,用以將此液體從吸量管尖端排出。電子電路(未顯示出)被該殼體手柄部282a所載并且電連于馬達287。一個或多個可手指驅動機構,諸如按鈕291,被提供來控制馬達287,并且一額外的顯示器292容許監控吸量管281的某些操作。
退除器組件294被手柄部282a所載,并且包含一退除器機構或退除器296,其具有一可滑動地設置在殼體手柄部282a內的第一末端或桿297。該退除桿297由金屬或任何其它適當材料制成,并且具有一第一或基端部297a和一第二或遠端部297b。一具有基端部69a的延伸部69被固定到桿的遠端部297b。該退除器296在殼體282內可垂直地移動于一第一或上方位置(圖20中所示)和一第二或下方位置(圖26中所示)。延伸部的基端部69a與手柄部282a下壁嚙合,圖20中所示,限制了退除器296的朝上運動。一環形套圈298被設置在桿297的中央部的周圍,并且形成一上方或沖擊表面299。
可壓縮的彈性機構或彈簧301載于殼體282內,并且最好是同心地設置在該桿297的至少一部分的周圍。退除彈簧301具有第一或上端部301a和第二或下端部301b,并且彈簧常數范圍從0.05到40英磅/英寸并最好是范圍從0.5到5英磅/英寸。吸量管281內包含壓縮該退除彈簧301的機構,并最好包含一可滑動地設置在該桿的基端部297a上的凸緣構件或活塞302。活塞302可由金屬或任何其它適當材料制成。退除彈簧301被設置在殼體282和活塞302之間,且上端部301a座靠于殼體,而下端部301b座靠于活塞302。活塞302可沿著桿297移動在一第一或上方位置,其中活塞為與沖擊表面299相隔開,如圖22中所示,和一第二或下方位置,其中活塞為座落在套圈298上,如圖21中所示。活塞302的下平坦表面和套圈298的沖擊表面299之間的間隙在被稱為加速或分離間隙,且范圍可從0.04到1英寸,并最好是約0.1英寸。一突部303從殼體手柄部282a朝內延伸,并且在套圈298在殼體中朝下移動到低于突部303時限制了活塞302在殼體內的下方行程。
吸入和排出組件286包含在吸量管281的機動化組件306內,以使活塞302從其下方位置移動到其上方位置。關于此點,軸288包含在機動化組件306的輪牙和齒輪組件307內。組件307進而包括一通過一銷309或任何其它適當機構可樞動地安裝到殼體手柄部282a的齒輪308,并且可與復數個齒312相嚙合,這些齒沿著軸288上端部的側邊縱長向地間隔開。一長形從動構件或提升件313通過任何適當的機構(未示出)可滑動地承載于殼體手柄部282a內,以便沿一平行于吸量管281縱長軸線的方向在一第一或下方位置,示于圖21中,和一第二或上方位置,示于圖22中之間移動。提升件313沿其側邊具有復數個縱長向上間隔開的齒314,其與該軸288的齒312對角線反向相對的齒輪308嚙合。齒輪308因而被設置在軸288和提升件313之間,以使軸288運動到其上方和吸入位置將造成提升件313被移動到其下方或排出位置,以及相反地,該軸288移動到其下方位置將驅動提升件313到其上方位置。
一鉤部316被固定到提升件313的背側,并且包含一可撓性臂317,其由金屬或任何其它適當材料制成,和一剛性端部件318,此剛性端部件具有一上表面,其形成一突部321和一傾斜的下表面322。臂317提供一傾斜的部位317a。在提升件313運到其上方位置期間,突部321嚙合于活塞302下側,以便將活塞推到其與沖擊表面299相隔開的上方位置。以此方式,軸288移動到其吸入位置會造成驅動活塞302抗著退除彈簧301的作用力被移動到其上方或嚙合位置。
一額外的或第二個鉤部323包含于吸量管281的鎖固機構內,以保持活塞302在其上方位置并因而保持退除彈簧301在其受壓縮位置。額外的鉤部323大致類似于鉤部316并且被固定到殼體282。當驅動活塞302移動到其上方位置時,該活塞嚙合于鉤部323的傾斜表面322,使其鉤部在臂317處彎折并容許活塞302通過端部件318。端部件318然后回到其原來位置,在此處額外鉤部323的突部321被設置在活塞302內,以協助活塞302保持在其上方位置(參見圖22)。
手指可驅動機構被包含于吸量管281內以釋放鉤部316和323,使得退除器296被退除彈簧301驅動到其下方位置。此手指可驅動機構包含一按鈕326,該按鈕326可滑動地設置在殼體手柄部282a內并朝上延伸通過一位于手柄部頂部中的開口。該按鈕326提供一朝上延伸入按鈕的下側的軸向中央孔328,以便可滑動容納桿的基端部297a。一肩部329形成在該桿的基端部297a上,用以限制按鈕326在桿297上朝下滑動。一凹隙330形成在按鈕326的下側并且最好是同心地設置在中央孔328的周圍,以容納設置在按鈕326和殼體282間的一回復彈簧331的至少一部分。彈簧331用來將按鈕326朝上推到其上方和伸展位置。按鈕326提供一肩部332來扣在殼體282的一部分上,以限制按鈕326的朝上行程。按鈕326具有第一和第二下伸部333,其具有個別的傾斜朝前表面334。一旦壓下按鈕326時,該下伸部333的傾斜表面334便相互配合于臂部317的傾斜部位317a,以使鉤部316和323彼此分離開并因而將突部321從驅動活塞302下方移出。
在吸量管281的操作和使用中,將吸量管尖端41安裝到軸遠端部54上會使退除器296從圖26中所示其下方位置移動到圖20中所示其上方位置。當該桿297移動到其上方位置時,其上套環298接觸活塞并在殼體282內朝上載送活塞。活塞302朝上移動稍微壓縮了退除彈簧301。在吸量管281的操作期間,當液體被從殼體282排出時,軸288被馬達287朝上運動。如圖20和21中所示,液體的吸入使提升件313被齒輪308驅動到其下方位置。當端部件318在此向下行程通過活塞302時,鉤部316上的傾斜下表面322容許端部件318相對于桿297徑向地朝外移動。在液體從吸量管281被排出的同時,軸288被馬達287朝下驅動到其排出位置,使得提升件313朝上運動。如上所述,鉤部316上的突部321嚙合于活塞302的里側并將活塞移動到其上方位置,在此處該活塞被鉤部316和323限止住。在任何后續吸入和排出過程期間,鉤部316在活塞302的內被朝上和朝下移動,而活塞則被鉤部323保持在其上方位置。
一旦完成吸量管281的工作循環,吸量管尖端41便由使用者壓下按扭326而被推離軸遠端部54。該按鈕的朝下運動造成下伸件333嚙合于鉤部316和323的臂部317,以便以上述方式從鉤部316和323釋放該活塞302。退除彈簧301然后驅動活塞302通過加速間隙,以使被加速的活塞302撞擊到套環298來提供初始的尖端退除力,以克服保持吸量管尖端41在軸遠端部54上的靜摩擦力。桿297上的套環298被活塞302朝下驅動,直到吸量管尖端41脫離開軸遠端部54并且活塞302嚙合于殼體突部303。若是活塞302的動量和退除彈簧301中的儲存能不足以從軸遠端部54完全移除尖端41的話,桿297可通過使用者進一步壓下按鈕(其座落在提供于桿基端部297a上的環形肩部329上)而進一步地朝下移動,以便手動地完成尖端的移除。一旦子軸52b移除吸量管尖端41,使用者便釋放按鈕326,以容許回復彈簧331將按鈕326移動到圖26中所示其上方或原來位置。
雖然本發明的可壓縮彈性機構是顯示一螺旋彈簧,但應可知,在不偏離本發明的范圍下,可采用其它類型的彈簧。例如,該能量儲存彈簧可為一扭力桿、一諸如空氣彈簧的氣缸、或是相斥的磁場,其中儲能被儲存在座向相斥的兩磁鐵的磁場中。
可理解到,本發明的吸量管可為非手持式。例如,本發明的范圍大到足以涵蓋手動控制的機械化吸量管,例如通過電腦熒屏、鍵盤、鼠標或其它適當機構來控制,或是為自動化而不含有任何可以手指驅動的機構。在這樣的機械化吸量管中,儲能的利用于尖端的移除有利地降低了尖端移除所需要的力。
經由上述,可得已提供了一種吸量管,其儲存能量可稍后用于移除一尖端。一可壓縮彈性機構在吸量管中提供為儲存該能量。儲能的提供可來自安裝尖端到吸量管上、來自使用者的拇指或手指和/或來自吸量管的自動化吸入和/或排出液體。一沖擊力可以額外地提供來起始尖端的移除,并且此沖擊力可通過加速一類似活塞的構件越過一間隙而產生。吸量管可為手持式,其減小了對使用者拇指或手指的應力。
權利要求
1.一種吸量管(51;126;181;261),它使用于一吸量管尖端(41)以重復地吸入和排出一預定量的液體,其包括有一中空殼體(52、127;182),該殼體具有第一和第二末端(52a、52b;127a、52b;182a、52b),該第二末端適于可移除地容納該吸量管尖端;一退除器(67;132;187;263)被該殼體承載并具有一第一末端(68;133;188),該第一末端(68;133;188)被設置在該殼體的第一末端內和一第二末端(69;134;69),而該第二末端(69;134;69)可垂直地繞該殼體的第二末端移動,該退除器(67)可從一容許該吸量管尖端被緊固地安裝在該殼體的第二末端上的第一位置移動到一將該吸量管尖端推離該殼體的第二末端的第二位置;一彈簧(76;151;216)被承載于該殼體內;被該殼體承載的機構(77;137;218),用來壓縮該彈簧以儲存能量于彈簧中;鎖固機構(81;156;198)被該殼體承載,以保持該彈簧于受壓縮位置;以及釋放機構(91;146;137),用來釋放該鎖固機構,使得該退除器被該彈簧驅動到該第二位置,以向遠端處移動位于該殼體第二末端上的該吸量管尖端。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量管,它供人員手部使用,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末端(52a;127a;182a)大致為圓柱形,并且尺寸大小被設計成可握在手中,以及其中該用于釋放該鎖固機構的機構(91;146;137)可以手指驅動。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量管,其特征在于,該用于壓縮該彈簧的機構包含一凸緣構件(77;152;153;223),該彈簧具有一第一端部,該第一端部被設置成靠抵于該殼體和一第二端部,而該第二端部被設置成靠抵于該凸緣構件。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吸量管,其特征在于,更包括用來將該凸緣構件(77;152;153;223)與該退除器緊固成一體的機構,藉此,該退除器從其第二位置到其第一位置的移動致使該彈簧被壓縮。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吸量管,其特征在于,該彈簧(76)繞該退除器的第一末端的至少一部分同心地設置。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吸量管,其特征在于,該退除器(187)的第一末端(188)具有一沖擊表面(194),以及其中,該凸緣構件(223)是一活塞(218)的一部分,該活塞可滑動地設置在該退除器的第一末端上并且相對于該退除器可以在一與該沖擊表面相隔開的第一位置和一與該沖擊表面相嚙合的第二位置之間移動,該鎖固機構(198)相對于該退除器的第一末端保持該活塞于其第一位置,藉此,一旦釋放該鎖固機構時,該活塞便加速朝向該沖擊表面,以便對該退除器提供一沖擊力,以助于該吸量管尖端從該殼體的移除。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吸量管,其特征在于,該釋放機構(232)包含用以解除該鎖固機構的該開啟機構。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吸量管,其特征在于,該鎖固機構包含一彈簧偏壓銷(225),該彈簧偏壓銷(225)被該退除器的第一末端承載以及該活塞(218)提供一用來容納該銷以保持該活塞于其第一位置的凹隙(231),該釋放機構包含一按鈕(232),該按鈕(232)可從一靜止位置移動到一驅動位置,以便將該銷移出該凹隙,以便釋放該活塞離開其第一位置。
9.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吸量管,其中該活塞(218)是一可滑動地設置在該退除器(263)的第一末端上的管狀活塞,該退除器的第一末端包含第一和第二套合用構件(266、267),該第一套合用構件(266)具有第一和第二端部,該第二套合用構件(267)固定到該退除器的第二末端并具有一軸向延伸的中央孔來容納該第一套合用構件的第二端部,滾子軸承機構(271)被所述第一和第二套合用構件的至少一構件承載,以有助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套合用構件間的相對軸向運動,該第一套合用構件的第一端部容納在該管狀活塞內,藉此,該管狀活塞可相對于該第二套合用構件在一與該第二套合用構件相隔開的第一位置和一與該第二套合用構件相嚙合的第二位置間移動,該彈簧(216)具有一第一端部,該第一端部被設置成抵靠于該殼體和一第二端部,而該第二端部被設置成抵靠于該管狀活塞,該鎖固機構相對于該第二套合用構件保持該管狀活塞于其第一位置,藉此,在釋放該鎖固機構時,該管狀活塞加速朝向該第二套合用構件,以便對該第二套合用構件提供一沖擊力,以有助于該吸量管尖端從該殼體中移除。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吸量管,其特征在于,該鎖固機構包含一彈簧偏壓銷(225),該彈簧偏壓銷(225)被該第一套合用構件(266)承載以及該管狀活塞(218)提供一凹隙來容納該銷以保持該管狀活塞于其第一位置,該釋放機構包含一按鈕(232),該按鈕(232)可從一靜止位置移動到一驅動位置,用以將該銷移出該凹隙,以釋放該活塞離開其第一位置。
11.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吸量管,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機動化組件(306)用來移動該凸緣構件從其第二位置到其第一位置。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吸量管,其特征在于,該機動化組件(306)包含一輪齒和齒輪組件(307),該輪齒和齒輪組件包含一軸,該軸可直線地移動在第一和第二位置間用來從該吸量管尖端吸入和排出液體,以及其中,該軸從其第二位置到其第一位置的移動會引起該活塞從其第二位置到其第一位置。
13.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吸量管,其特征在于,該退除器的第一末端包含一桿(68),該桿(68)可滑動地設置在該殼體(52)的第一末端(52a)中以及該釋放機構(91)包含一按鈕(106),該鎖固機構包含一止動元件(81),它被該殼體可樞動地承載并提供一開口,以供該桿延伸穿過;和一釋放機構(91),該釋放機構(91)可被該按鈕(106)驅動用來移動該止動構件(81)從一第一位置,其中該止動構件摩擦嚙合該桿以鎖固該退除器于第一位置,到一第二位置,其中該止動構件釋放該桿以便容許該退除器機構移動到該第二位置。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吸量管,其特征在于,該退除器的第一末端(188)具有一沖擊表面(194),以及其中該凸緣構件(223)為一活塞(218)的一部分,該活塞可滑動地設置在該退除器的第一末端上并且相對于該退除器可以在一與該沖擊表面相隔開的第一位置和一與該沖擊表面相嚙合的第二位置間移動,該鎖固機構(148)包含輔助的鎖固機構,用來相對于該退除器的第一末端保持該活塞于其第一位置,藉此,在驅動該按鈕時,該輔助的鎖固機構被釋放,以便引起該活塞觸動該止動構件移動到其第二位置并加速朝向該沖擊表面,藉以對該退除器提供一沖擊力,以有助于該吸量管尖端從該殼體移除。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吸量管,其特征在于,該釋放機構包含一額外的桿,該桿被該殼體可滑動地承載并可被該活塞(218)驅動以用來移動該止動構件從其第一位置到其第二位置。
16.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吸量管,其特征在于,該按鈕(232)可從一靜止位置移動到一第一驅動位置來驅動該釋放機構,以便移動該止動構件到該第二位置,和移動到一第二驅動位置用以手動移動該退除器朝向其第二位置,以增進該吸量管尖端從該殼體移除。
1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量管,其特征在于,該用于壓縮該彈簧的機構包含一按鈕和該凸緣構件,該彈簧具有一第一端部,該第一端部被設置成抵靠于該按鈕和一第二端部,該第二端部被設置成抵靠于該凸緣構件。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吸量管,其特征在于,該鎖固機構包含一彈簧偏壓銷(225),它被該退除器的第一末端承載;和一凹隙,它被提供在該殼體中來容納該銷以保持該退除器于其第一位置,該按鈕(232)可從一靜止位置移動到一驅動位置,以便將該銷移出該凹隙,以釋放該退除器離開其第一位置。
1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量管,其特征在于,更包括額外的鎖固機構(225),該鎖固機構(225)被該殼體承載用來保持該退除器于其第一位置。
全文摘要
一種吸量管(51),用以重復地吸入和排出一預定量的液體。該吸量管包括一中空殼體(52),該中空殼體(52)具有第一和第二末端。該第二末端(52b)適于可移除地容納該吸量管尖端(41)。一退除器(67)被該殼體承載并具有一第一末端(68),該第一末端(68)被設置在該殼體的第一末端內和一第二末端(69)可垂直地繞該殼體的第二末端移動。該退除器可從一容許該吸量管尖端被緊固地安裝在該殼體的第二末端上的第一位置移動到一將該吸量管尖端推離該殼體的第二末端的第二位置。一彈簧(76)承載于該殼體內并被壓縮以儲存能量于彈簧中。此外,一鎖固機構(81)被該殼體承載,用以保持該彈簧于受壓縮位置。該鎖固機構可被釋放,使得該退除器被該彈簧驅動到該第二位置,以向遠端處移動位于該殼體第二末端上的吸量管尖端。
文檔編號G01N1/00GK1397009SQ01804480
公開日2003年2月12日 申請日期2001年1月31日 優先權日2000年2月3日
發明者H·T·小馬格努森, 菲利普·易, A·Y·王 申請人:瑞寧器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