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簡易加液器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簡易加液器裝置,它包含三角瓶(A),排氣管(B),橡皮塞(C),20-100ml胖肚吸管(D),排液管(E),玻璃三通管(F),放液閥(G),儲液瓶(H),加液閥(I),進液管(J)和盛液器(K)。其特征在于:通過儲液瓶(H)和三角瓶(A)的落差控制加液閥門(I)進行加液,使溶液很快充滿胖肚吸管(D),溢出的溶液經排液管(E)排出,再通過放液閥(G)放至刻度線,以完成整個操作過程。具有價格低廉、精度高、可靠性強、操作便捷、高效快速的優點。
【專利說明】
一種簡易加液器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實驗器材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簡易加液器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市場上的加液器有槍式、注射式以及瓶口加液式。槍式加液器雖精度高,但加液量少;注射式加液器價格低廉,但其精度低、可靠性不高;瓶口加液式雖精度高,加液量大,但過于昂貴。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能有效地解決【背景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價格低廉、高精度且高效便捷的加液裝置。
[0004]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
[0005]1.—種簡易加液器裝置,它包含三角瓶(A),三角瓶(A)瓶口塞有橡皮塞(C),橡皮塞(C)固定連接排氣管(B)、20-100ml胖肚吸管(D)和排液管(E);排氣管(B)和排液管(E) —端與三角瓶(A)內腔相通,另一端與空氣相通;20-100ml胖肚吸管(D)—端與三角瓶(A)內腔相通,另一端連接玻璃三通管(F)的一端,玻璃三通管(F)的另一端連接進液管(J),進液管(J)上端連接儲液瓶(H),其中進液管(J)上包含加液閥(I);玻璃三通管(F)另一端連接放液閥(G);放液閥(G)下端放置盛液器(K);其特征在于:通過儲液瓶(H)和三角瓶(A)的落差控制加液閥門(I)進行加液,使溶液很快充滿胖肚吸管(D),溢出的溶液經排液管(E)排出,再通過放水閥門(G)放至刻度線,以完成整個操作過程。
[0006]所述的排氣管(B)連通錐形瓶內外,以使錐形瓶內外壓力一致;所述的胖肚吸管(D)可根據實驗具體要求更換型號;所述的排氣管(B)、排液管(E)和進液管(J)均為勝膠管。
[0007]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價格低廉、精度高、可靠性強、操作便捷、高效快速的優點。
【附圖說明】
[0008]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下面將結合附圖對實施例作簡單的介紹。
[0009]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0010]參見說明書附圖,A:三角瓶,B:排氣管,C:橡皮塞,D:20-100ml胖肚吸管,E:排液管,F:玻璃三通管,G:排液閥,H:儲液瓶,I:加液閥,J:進液管,K:盛液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11]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說明。
[0012]如說明書附圖所示為本實用新型連接示意圖,其連接結構如下:
[0013]通過儲液瓶(H)和三角瓶(A)的落差,控制加液閥(I)進行加液,由于有排氣管(B)的存在,使溶液通過三通管(F)很快充滿胖肚吸管(D),溢出的溶液經排液管(E)排出,再通過放液閥(G)放至刻度線,以完成整個操作過程,具有高效快捷的優點。
[0014]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凡在本實用新型的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等同替代、修改和變化,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簡易加液器裝置,它包含三角瓶(A),三角瓶(A)瓶口塞有橡皮塞(C),橡皮塞(C)固定連接排氣管(B)、20-100ml胖肚吸管(D)和排液管(E);排氣管(B)和排液管(E) —端與三角瓶(A)內腔相通,另一端與空氣相通;20-100ml胖肚吸管(D)—端與三角瓶(A)內腔相通,另一端連接玻璃三通管(F)的一端,玻璃三通管(F)的另一端連接進液管(J),進液管(J)上端連接儲液瓶(H),其中進液管(J)上包含加液閥(I);玻璃三通管(F)另一端連接放液閥(G);放液閥(G)下端放置盛液器(K);其特征在于:通過儲液瓶(H)和三角瓶(A)的落差控制加液閥門(I)進行加液,使溶液很快充滿胖肚吸管(D),溢出的溶液經排液管(E)排出,再通過放水閥門(G)放至刻度線,以完成整個操作過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簡易加液器裝置,其特征在于,排氣管(B)連通錐形瓶內外,以使錐形瓶內外壓力一致。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簡易加液器裝置,其特征在于,20-100ml胖肚吸管(D)可根據實驗具體要求更換型號。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簡易加液器裝置,其特征在于,排氣管(B)、排液管(E)和進液管(J)均為勝膠管。
【文檔編號】B67D7/02GK205419754SQ201520929264
【公開日】2016年8月3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20日
【發明人】段立珍, 張平, 唐俢峰, 何永超
【申請人】安徽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