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熱彈密封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密封結構,具體涉及一種爆熱彈密封結構。可應用于炸藥爆熱測試裝置中的爆熱彈、熱量儀氧彈密封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爆熱彈是炸藥爆熱測試儀的重要組成部分。炸藥在爆熱彈內發生爆炸,產生的熱量通過爆熱彈彈體傳遞至外部蒸餾水。為實現測量的準確性,要求爆熱彈的密封結構能夠實現瞬間一百多兆帕超高壓沖擊和穩定后數十個大氣壓密封。現有一般密封結構采用平墊密封,通過施加較大的預緊力使橡膠平墊變形實現密封。工作時要求壓蓋殘余預緊力能夠繼續使橡膠平墊保持變形,因此壓蓋預緊力要求遠大于工作壓力,導致需使用加長扳手對壓蓋進行加壓,勞動強度大。同時密封可靠性差,不同的人施加預緊力不同將導致密封效果不同。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爆熱彈密封結構。本發明的密封結構以期待實現瞬間超高壓和穩態高壓下的密封效果,同時降低勞動強度,提升密封可靠性。
[0004]為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5]一種爆熱彈密封結構,包括彈體和彈蓋;還包括壓圈,所述壓圈與所述彈體連接,用于將彈蓋壓在彈體上,使所述彈體與彈蓋不發生相對運動;
[0006]所述彈體與彈蓋之間設置有密封結構;所述密封結構包括錐形密封段和密封圈密封段,所述密封圈密封段位于所述錐形密封段上方。
[0007]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壓圈與所述彈體通過螺紋連接。
[0008]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壓圈與所述彈體通過梯形或鋸齒形螺紋連接。
[0009]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錐形密封段包括錐形頭,所述錐形頭位于所述彈蓋底部;所述錐形頭與彈體內腔密封配合。
[0010]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密封圈密封段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設置在所述彈蓋上。
[0011]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密封圈是O形密封圈。
[0012]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彈蓋上設置有第一止位口,所述彈體上設置有第二止位口,所述第一止位口與所述第二止位口貼合。
[0013]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在彈體上位于所述第二止位口以下,且位于所述密封圈密封段位置設置有導向角。
[0014]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導向角的度數為15至25度。
[0015]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錐形密封段的長度大于所述彈蓋對應部位的長度;所述密封圈密封段的長度大于所述彈蓋對應部位的長度。
[0016]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之一是:
[0017]1.裝配時壓圈無需施加預緊力,操作人員操作強度低。密封圈安裝處有導向角,因此密封圈壓入密封部位時也無需較大軸向力。
[0018]2.彈體上的結構設計允許密封圈在軸向發生一定的位移,且不影響其密封效果。
[0019]3.彈體和彈蓋的止位口容易判斷裝配是否到位。
[0020]4.彈體和彈蓋錐形密封減少大量高溫高壓氣體對密封圈的直接沖擊,延長密封圈的壽命。
[0021]5.操作簡單,可靠性高,不同的人裝配也不會因為力氣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密封效果O
[0022]6.該密封方案采用密封圈為O型圈,通用性好,易得到。無需特殊材料和形狀的密封圈。
[0023]7.該密封結構的爆熱彈,整體性好,彈體總熱容低,且傳熱較為均勻。
【附圖說明】
[0024]圖1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2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中密封結構局部放大不意圖。
[0026]圖3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中彈體局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所有特征,或公開的所有方法或過程中的步驟,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驟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組合。
[0028]本說明書(包括任何附加權利要求、摘要和附圖)中公開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別敘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類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換。即,除非特別敘述,每個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類似特征中的一個例子而已。
[0029]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
[0030]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發明實施例爆熱彈密封結構,該爆熱彈密封結構主要由彈體1、密封結構2、壓圈3和彈蓋4組成。彈蓋4裝配于彈體上,壓圈3將彈蓋4壓在彈體I上使其不發生相對運動。優選的,壓圈和彈體采用梯形或鋸齒形螺紋連接固定。
[0031]優選的,密封結構2包括錐形密封段202和密封圈密封段201,密封圈密封段201位于錐形密封段202上方。具體的,如圖2,錐形密封段202包括錐形頭22,錐形頭位于彈蓋4底部;錐形頭與彈體內腔密封配合。密封圈密封段201包括密封圈21,密封圈21設置在彈蓋4上。其優點在于裝配時其錐面可以起到導向定位作用,方便裝配。即使爆炸時發生瞬間彈性變形,由于變形量較小,彈蓋與彈體之間微小間隙可形成阻尼作用,使得密封圈不直接接受爆炸沖擊。同時由于縫隙較小,因此進入密封圈部位的高溫氣體較少,對密封圈造成的溫度沖擊也較小,可以延長密封圈壽命。
[0032]進一步的,作為優選的實施方案,彈蓋4上設置有第一止位口 41,彈體I上設置有第二止位口 11,第一止位口 41與第二止位口 11貼合。止位口用于確定彈蓋已經達到密封部位。
[0033]優選的,密封圈21采用采用普通O形密封圈,方便采購更換。
[0034]進一步的,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第二止位口 11以下,且位于密封圈密封段201位置設置有導向角A,具體的導向角度數為15至25度,優選導向角度數為20度。彈體從止位口進入密封圈密封段應開設20度導向角,有利于裝配時密封圈能夠方便進入密封段。
[0035]進一步的,作為優選的實施方式,錐形密封段202的長度大于彈蓋對應部位的長度;密封圈密封段201的長度大于彈蓋對應部位的長度。其優點在于確保彈蓋即使產生小位移的情況下,密封圈依然在有效位置密封。
[0036]具體的,本發明進一步公開實施例爆熱彈密封結構的工作流程如下:
[0037]裝配時,彈蓋吊入彈體中。松弛狀態下的密封圈外徑略大于彈體內徑,因此彈蓋上的密封圈壓在彈體20度導向角位置。將壓圈旋入彈體,并將作用施加在彈蓋上。彈蓋上的密封圈在壓圈的軸向力和導向角向內收縮,彈蓋緩緩進入密封部位,因此裝配過程較為輕松,也不易損傷密封圈。彈蓋上止位口與彈體上止位口貼合即完成爆熱彈密封裝配,彈體上部、彈蓋上部和壓圈上部處于同一平面即可判斷裝配完畢。
[0038]起爆時,炸藥爆炸瞬間產生大量高溫高壓氣體。氣體和氣體產物首先作用于彈蓋底部。在瞬間沖擊的作用下,壓圈產生瞬間彈性變形,彈蓋上升,彈蓋和彈體出現微小間隙。由于間隙較小,氣體經過間隙的阻尼效應,壓力減少,進入密封圈部位。同時沖擊時間只持續零點幾個毫秒,壓圈彈性變形快速恢復,錐形密封恢復密封效果。
[0039]在本說明書中所談到的“一個實施例”、“另一個實施例”、“實施例”等,指的是結合該實施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或者特點包括在本申請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個實施例中。在說明書中多個地方出現同種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個實施例。進一步來說,結合任一個實施例描述一個具體特征、結構或者特點時,所要主張的是結合其他實施例來實現這種特征、結構或者特點也落在本發明的范圍內。
[0040]盡管這里參照發明的多個解釋性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描述,但是,應該理解,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設計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實施方式,這些修改和實施方式將落在本申請公開的原則范圍和精神之內。更具體地說,在本申請公開權利要求的范圍內,可以對主題組合布局的組成部件和/或布局進行多種變型和改進。除了對組成部件和/或布局進行的變型和改進外,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其他的用途也將是明顯的。
【主權項】
1.一種爆熱彈密封結構,包括彈體(I)和彈蓋(4);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壓圈(3),所述壓圈⑶與所述彈體⑴連接,用于將彈蓋⑷壓在彈體⑴上,使所述彈體⑴與彈蓋(4)不發生相對運動;所述彈體(I)與彈蓋(4)之間設置有密封結構(2);所述密封結構(2)包括錐形密封段(202)和密封圈密封段(201),所述密封圈密封段(201)位于所述錐形密封段(202)上方。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爆熱彈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壓圈(3)與所述彈體(I)通過螺紋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爆熱彈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壓圈(3)與所述彈體(I)通過梯形或鋸齒形螺紋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爆熱彈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錐形密封段(202)包括錐形頭(22),所述錐形頭位于所述彈蓋(4)底部;所述錐形頭與彈體內腔密封配合。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爆熱彈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圈密封段(201)包括密封圈(21),所述密封圈(21)設置在所述彈蓋(4)上。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爆熱彈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圈(21)是O形密封圈。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爆熱彈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彈蓋(4)上設置有第一止位口(41),所述彈體(I)上設置有第二止位口(11),所述第一止位口(41)與所述第二止位口(11)貼合。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爆熱彈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在彈體上位于所述第二止位口(II)以下,且位于所述密封圈密封段(201)位置設置有導向角。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爆熱彈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向角的度數為15至25度。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爆熱彈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錐形密封段(202)的長度大于所述彈蓋對應部位的長度;所述密封圈密封段(201)的長度大于所述彈蓋對應部位的長度。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爆熱彈密封結構,包括彈體和彈蓋;還包括壓圈,所述壓圈與所述彈體連接,用于將彈蓋壓在彈體,使所述彈體與彈蓋不發生相對運動;所述彈體與彈蓋之間設置有密封結構;所述密封結構包括錐形密封段和密封圈密封段,所述密封圈密封段位于所述錐形密封段上方。本發明能夠實現瞬間超高壓和穩態高壓下的密封效果,同時降低勞動強度,提升密封可靠性。
【IPC分類】F17C5/06, F17C13/00
【公開號】CN105202362
【申請號】CN201510614015
【發明人】張建明, 董明, 王翔, 譚凱元, 朱國杰, 昝繼超, 范玉德, 文尚剛
【申請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公開日】2015年12月30日
【申請日】2015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