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能發動機供氣循環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空氣能發動機供氣循環系統,包括空氣壓縮機、氣壓控制傳感器、儲氣罐、儲氣罐開關閥、儲氣罐安全閥、緩沖罐、氣體流量控制閥、氣體流量表總成、氣體熱交換器、單片機程控器;所述減壓閥表總進氣口與儲氣罐安全閥接通,該減壓閥表總成的出氣口與緩沖罐的進氣口連接;所述緩沖罐出氣口的管路上依次連接有氣體流量控制閥、氣體流量表總成、氣體流量表和氣體熱交換器。本實用新型具有成本較低、發動機續航能力強等優點。本實用新型無需外部輔助加氣站設備加氣,儲氣罐體積小,完全靠自助動力控制系統,循環往復的給發動機供氣,解決了空氣發動機續航能力,在未來的應用領域及為廣泛,并可適用于各種機動車輛,取代現有耗能污染的燃油發動機,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專利說明】空氣能發動機供氣循環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供氣系統,尤其是涉及一種空氣能發動機供氣循環系統。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社會的發展,發動機是人們不可缺少動力機械,尤其是燃油發動機動力機械最為成熟,最為普及廣泛,的確燃油發動機動力機械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快捷,但燃油發動機動力機械在作功完成后,所產生廢氣排放到大氣中,這給環境造成污染,又給人們身體健康帶來負面的影響。面對自然燃料能源的大量消耗面臨枯竭,緊缺的情況下,對于燃油發動機動力機械所產生的種種問題,促使世界各國的科學界對新能源,新動力的研究探討,如核能、太陽能、風能、氫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壓縮空氣儲能等等,最為關注的是壓縮空氣儲能,它最具有發展推廣應用性,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環保能源,所有用燃油發動機的動力機械,在社會發展時代不論怎樣“細水長流”,自然能源石油煤炭早晚都會用完的。最終會成為永不動的機器。
[0003]現有國內外的空氣發動機,所用的儲氣罐體積龐大,續航能力低,當氣體消耗壓力較低時,需要在加氣站等待加足氣方可再工作,其效率低,儲氣罐占用空間大等,功能和效率的欠佳。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空氣能發動機供氣循環系統。以解決現有技術所存在的成本較高、發動機續航能力差等技術問題。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空氣能發動機供氣循環系統,包括空氣壓縮機、氣壓控制傳感器、儲氣罐、儲氣罐開關閥、儲氣罐安全閥、減壓閥表總成、緩沖罐、氣體流量控制閥、氣體流量表總成、氣體熱交換器、單片機程控器、氣體控制電磁閥總閥、氣管三通接頭、氣體管路、氣缸進氣控制電磁閥;所述儲氣罐設有加氣閥接口、儲氣罐開關閥,該儲氣罐開關閥和減壓閥表總成之間設有儲氣罐安全閥;所述空氣壓縮機的出氣口與儲氣罐安全閥連通處設有氣壓控制傳感器;所述減壓閥表總進氣口與儲氣罐安全閥接通,該減壓閥表總成的出氣口與緩沖罐的進氣口連接;所述緩沖罐出氣口的管路上依次連接有氣體流量控制閥、氣體流量表總成、氣體流量表和氣體熱交換器;所述氣體熱交換器的出氣口通過氣體電磁閥總閥連接到氣管三通接頭的進氣口,其中氣管三通接頭的出氣口通過分支氣缸氣體管路分別與空氣能發動機機體的四個進氣腔連通。
[0006]作為優選,所述儲氣罐通過加氣閥接口與儲氣罐充氣裝置連通,該儲氣罐充氣裝置為高壓空氣壓縮機。
[0007]作為優選,所述減壓閥表總成設有高壓表、減壓調節閥、低壓表,其中高壓表檢測儲氣罐內的額定壓力,減壓調節閥用于將高壓氣壓調節到2.5?3.5Mpa的工作氣壓范圍內。
[0008]作為優選,所述緩沖罐設置有緩沖罐低壓表、緩沖罐安全閥,緩沖罐低壓表是觀察減壓調節閥調節工作氣壓壓力,緩沖罐安全閥是控制減壓調節閥壓力調節的過高時排放氣壓。
[0009]作為優選,所述單片機程控器分別與氣體控制電磁閥總閥、氣缸進氣控制電磁閥、氣壓控制傳感器連接。
[0010]本實用新型具有成本較低、發動機續航能力強等優點。利用空氣介質來源方便,清潔,安全,易取,價廉。采用了電子程序控制系統和器件的結構優化,其結構新穎、操作方便。本實用新型無需外部輔助加氣站設備加氣,儲氣罐體積小,完全靠自助動力控制系統,循環往復的給發動機供氣,解決了空氣發動機續航能力,在未來的應用領域及為廣泛,并可適用于各種機動車輛,取代現有耗能污染的燃油發動機,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是本實用新型空氣能發動機的結構不意圖。
[0012]圖中:1、儲氣罐,2、空氣壓縮機,3、加氣閥接口,4、儲氣罐開關閥,5、氣壓控制傳感器,6、儲氣罐安全閥,7、減壓閥總成,8、高壓表,9、減壓調節閥,10、低壓表,11、緩沖罐,12、緩沖罐低壓表,13、緩沖罐安全閥,14、氣體流量控制閥,15、氣體流量表,16、氣體流量表總成,17、氣體熱交換器,18、氣體控制電磁閥總閥,19、氣管三通接頭,20、電磁閥控制電線,21氣體管路,22、氣缸控制電磁閥,23、空氣能循環發動機機體,24、單片機程控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說明。
[0014]圖1是本實用新型空氣能發動機的結構示意圖。由圖1可知,空氣能發動機供氣循環系統,主要由空氣壓縮機2、氣壓控制傳感器5、儲氣罐1、儲氣罐開關閥4、儲氣罐安全閥
6、減壓閥表總成7、緩沖罐11、氣體流量控制閥14、氣體流量表總成16、氣體熱交換器17、單片機程控器24、氣體控制電磁閥總閥18、氣管三通接頭19、氣體管路21、氣缸進氣控制電磁閥22等組成;所述儲氣罐I設有加氣閥接口 3、儲氣罐開關閥4,該儲氣罐開關閥4和減壓閥表總成7之間設有儲氣罐安全閥6,儲氣罐I通過加氣閥接口 3與高壓空氣壓縮機的出氣口(圖中未畫出)連通;所述空氣壓縮機2的出氣口與儲氣罐安全閥6連通處設有氣壓控制傳感器5。單片機程控器24分別與氣體控制電磁閥總閥18、氣缸進氣控制電磁閥22、氣壓控制傳感器5連接。
[0015]減壓閥表總成7進氣口與儲氣罐安全閥6接通,該減壓閥表總成7的出氣口與緩沖罐11的進氣口連接,減壓閥表總6成設有高壓表8、減壓調節閥9、低壓表10,其中高壓表8檢測儲氣罐I內的額定壓力,減壓調節閥9用于將高壓氣壓調節到2.5?3.5Mpa的工作氣壓范圍內。
[0016]緩沖罐11設置有緩沖罐低壓表12、緩沖罐安全閥13,緩沖罐低壓表12是觀察減壓調節閥9調節工作氣壓壓力,緩沖罐安全閥13是控制減壓調節閥9壓力調節的過高時排放氣壓。緩沖罐11出氣口的管路上依次連接有氣體流量控制閥14、氣體流量表總成16、氣體流量表15和氣體熱交換器17 ;所述氣體熱交換器17的出氣口通過氣體電磁閥總閥18連接到氣管三通接頭19的進氣口,其中氣管三通接頭19的出氣口通過分支氣缸氣體管路21分別與四缸空氣能發動機機體23的四個進氣腔連通。[0017]工作過程:
[0018]儲氣罐I通過加氣閥接口 3連接高壓空氣壓縮機,高壓空氣壓縮機向儲氣罐I加壓達到20Mpa的壓縮空氣,儲氣罐開關閥4接頭管件經儲氣罐安全閥6與減壓閥表總成7接通高壓表8,當高壓壓縮機對儲氣罐I加壓達到高壓表8額定壓力20Mpa時,關閉加氣閥接口 3和儲氣罐開關閥4及高壓壓縮機,當高壓壓縮機加氣壓力超過儲氣罐安全閥6設定壓力值時,儲氣罐安全閥6就會自行排氣,為防止儲氣罐I意外受到撞擊發生爆炸,儲氣罐I采用的是玻璃纖維氣罐。儲氣罐開關閥4接頭管件經儲氣罐安全閥6與減壓閥表總成7接通,減壓閥表總成7它是把高壓氣壓經減壓調節閥9調節到工作氣壓3Mpa范圍內,氣壓流入緩沖罐11使氣壓保持穩定,沒有波動,再調節氣體流量控制閥14經氣體流量表總成16和氣體流量表15,調節到所需要的工作流量,再經空氣熱交換器17使換熱后的空氣輸入到氣體控制電磁閥總閥18。
[0019]安裝在空氣能發動機機體23上的氣缸控制電磁閥22由單片機程控器24控制程序工作。氣體控制電磁閥總閥18和氣缸進氣控制電磁閥22,通過單片機程控器24對空氣能發動機23的氣缸分別逐級循環進行供氣,氣管三通接頭19是連接進氣和分支氣缸氣體管路21連接接頭,電磁閥控制電線20是連接單片機程控器24、氣體控制電磁閥總閥18和氣缸進氣控制電磁閥22之間的控制線。
【權利要求】
1.空氣能發動機供氣循環系統,包括空氣壓縮機、氣壓控制傳感器、儲氣罐、儲氣罐開關閥、儲氣罐安全閥、減壓閥表總成、緩沖罐、氣體流量控制閥、氣體流量表總成、氣體熱交換器、單片機程控器、氣體控制電磁閥總閥、氣管三通接頭、氣體管路、氣缸進氣控制電磁閥;其特征是,所述儲氣罐設有加氣閥接口、儲氣罐開關閥,該儲氣罐開關閥和減壓閥表總成之間設有儲氣罐安全閥;所述空氣壓縮機的出氣口與儲氣罐安全閥連通處設有氣壓控制傳感器;所述減壓閥表總進氣口與儲氣罐安全閥接通,該減壓閥表總成的出氣口與緩沖罐的進氣口連接;所述緩沖罐出氣口的管路上依次連接有氣體流量控制閥、氣體流量表總成、氣體流量表和氣體熱交換器;所述氣體熱交換器的出氣口通過氣體電磁閥總閥連接到氣管三通接頭的進氣口,其中氣管三通接頭的出氣口通過分支氣缸氣體管路分別與空氣能發動機機體的四個進氣腔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能發動機供氣循環系統,其特征是,所述減壓閥表總成設有高壓表、減壓調節閥、低壓表,其中高壓表檢測儲氣罐內的額定壓力,減壓調節閥用于將高壓氣壓調節到2.5?3.5Mpa的工作氣壓范圍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能發動機供氣循環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緩沖罐設置有緩沖罐低壓表、緩沖罐安全閥,緩沖罐低壓表是觀察減壓調節閥調節工作氣壓壓力,緩沖罐安全閥是控制減壓調節閥壓力調節的過高時排放氣壓。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能發動機供氣循環系統,其特征是,所述單片機程控器分別與氣體控制電磁閥總閥、氣缸進氣控制電磁閥、氣壓控制傳感器連接。
【文檔編號】F17C13/02GK203442476SQ201320474825
【公開日】2014年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6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6日
【發明者】齊東才, 朱紅鋒 申請人:深圳市品川新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