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新型紡絲汽相熱媒排汽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紡絲汽相熱媒排汽系統。
技術背景在6條預留線生產項目中,廠家提供的汽相系統中排汽點設計位置較高(高于5米),作業員在操作時需爬到較高的位置進行排汽作業,且在生產中需經常進行該項作業,很不利于現場操作,同時還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故有必要對紡絲汽相熱媒系統中的排汽系統進行改進。
發明內容鑒于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降低排汽點的新型紡絲汽相熱媒排汽系統。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紡絲汽相熱媒排汽系統,包括與各個箱體相連接的箱體排汽管和與管道相連接的管道排汽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體排汽管和箱體熱媒回流管分別獨立與第一冷凝罐相連接,所述管道排汽管和管道熱媒回流管分別獨立與第二冷凝罐相連接。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冷凝罐和第二冷凝罐的排汽閥相對樓層標高為3m。進一步地,所述管道排汽管上標高高于兩個冷凝罐高度的管段呈倒V型并加裝孔板。進一步地,所述孔板的直徑為6mm。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該新型紡絲汽相熱媒排汽系統同原設計相比,節省了安裝材料,同時大大降低了高空中作業的安全隱患,更方便現場操作。
圖I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新型紡絲汽相熱媒系統的構造示意圖。圖中1_箱體,2-管道,3-箱體熱媒進汽管,4-箱體鍋爐,5-管道熱媒進汽管,6-管道鍋爐,7-箱體排汽管,8-管道排汽管,9-箱體熱媒回流管,10-第一冷凝罐,11-管道熱媒回流管,12-第二冷凝罐,13-熱媒收集管,14-熱媒收集罐,15-閥門,16-抽真空連接管,17-孔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闡述。參考圖I,一種新型紡絲汽相熱媒系統,包括加熱系統和回流系統,該紡絲汽相熱媒系統包含多個經管道2并聯起來的箱體I,所述箱體I經箱體熱媒進汽管3與箱體鍋爐4相連接,所述管道2經管道熱媒進汽管5與管道鍋爐6相連接;所述箱體I又經箱體熱媒回流管9與箱體鍋爐4相連接,所述管道2又經管道熱媒回流管11與管道鍋爐6相連接。該紡絲汽相熱媒系統還包括一種新型紡絲汽相熱媒排汽系統,該新型紡絲汽相熱媒排汽系統包含與各個箱體I相連接的箱體排汽管7和與管道2相連接的管道排汽管8,所述箱體排汽管7與對應箱體I相連接的支管上均設有閥門15,所述箱體排汽管7和箱體熱媒回流管9分別獨立與第一冷凝罐10相連接,所述管道排汽管8和管道熱媒回流管11分別獨立與第二冷凝罐12相連接。該紡絲汽相熱媒系統還包括收集系統,所述第一冷凝罐10和第二冷凝罐12分別經一熱媒收集管13與熱媒收集罐14相連接,兩冷凝罐與熱媒收集罐14相連接的熱媒收集管13上分別設有兩個串聯的閥門15,兩冷凝罐的抽真空連接管16上也分別設有閥門15 ;所述箱體鍋爐4和管道鍋爐6也分別經兩熱媒收集管13與熱媒收集罐14相連接,其中一熱媒收集管13設置在熱媒回流管與鍋爐的連接處;各熱媒收集管13均設有閥門15。
在本實施例中,兩冷凝罐上分別單獨增加了與排汽管相連接的進汽接口,與回流管分開,便于排汽順暢。所述第一冷凝罐10和第二冷凝罐12的排汽閥相對樓層標高為3m,便于作業。所述管道排汽管8上標高高于兩個冷凝罐高度的管段呈倒V型并加裝直徑6mm的孔板17,排汽均勻。本實用新型是為了解決因高空中作業帶來的不便,利用長絲部結合原有的設計方案對該排汽點進行改進,利用蒸汽噴射原理將從原來設計的高空排汽點降至3米,不僅能達到生產要求,且減少了因高中作業帶來的諸多不便和安全隱患。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實用新型的涵蓋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紡絲汽相熱媒排汽系統,包括與各個箱體相連接的箱體排汽管和與管道相連接的管道排汽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體排汽管和箱體熱媒回流管分別獨立與第一冷凝罐相連接,所述管道排汽管和管道熱媒回流管分別獨立與第二冷凝罐相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紡絲汽相熱媒排汽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罐和第二冷凝罐的排汽閥相對樓層標高為3m。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新型紡絲汽相熱媒排汽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排汽管上標高高于兩個冷凝罐高度的管段呈倒V型并加裝孔板。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紡絲汽相熱媒排汽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板的直徑為 6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紡絲汽相熱媒排汽系統,包括與各個箱體相連接的箱體排汽管和與管道相連接的管道排汽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體排汽管和箱體熱媒回流管分別獨立與第一冷凝罐相連接,所述管道排汽管和管道熱媒回流管分別獨立與第二冷凝罐相連接;所述第一冷凝罐和第二冷凝罐的排汽閥相對樓層標高為3m;所述管道排汽管上標高高于兩個冷凝罐高度的管段呈倒V型并加裝直徑6mm的孔板。本實用新型利用長絲部結合原有的設計方案對該排汽點進行改進,利用蒸汽噴射原理將從原來設計的高空排汽點降至3米,不僅能達到生產要求,且減少了因高中作業帶來的諸多不便和安全隱患。
文檔編號F17D1/065GK202469483SQ201220027178
公開日2012年10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21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21日
發明者劉發杰 申請人:福建省金綸高纖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