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柴油機用氣瓶充氣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船用柴油機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柴油機用氣瓶充氣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的船用柴油機使用過程中,通常是采用氣馬達啟動方式,其動力源一般為由空氣瓶儲存的壓縮空氣,而向該空氣瓶充氣充氣過程通常是由柴油機將空氣壓縮后完成的。請參考圖1和圖2,圖1為現有技術中一種典型的柴油機放油閥部分的裝配結構示意圖;圖2為現有技術中一種典型的柴油機氣瓶充氣閥部分的裝配結構剖視圖。目前現有的柴油機氣瓶充氣裝置,通常包括安裝在柴油機高壓油管上的放油閥11 和安裝在氣缸蓋上的充氣閥。充氣時,先將柴油機調至怠速狀態,旋開放油手柄12,使高壓油管13與回油管14間相連通,此時高壓油管13與噴油器回油管15間的連接斷開,噴油器停止噴油,燃油自高壓油管13經回油管14直接回流至油箱,此時柴油機充氣缸開始工作; 然后打開空氣瓶閥門,松開放氣閥鎖緊螺母23,通過放氣手柄21擰開控制桿22,氣體由進氣口沈處進入充氣閥內,而后密封滑塊M在氣流作用下與閥體脫離接觸,此時充氣管25 與進氣口沈相連通,氣體自充氣管25內沿圖示C向輸出,為空氣瓶充氣。待充氣完成后, 通過放氣手柄21擰緊控制桿22,控制桿22推動密封滑塊M與閥體恢復接觸并壓緊,以切斷氣流通路;然后旋緊放油手柄12,使得高壓油管13與回油管14間的連接斷開,此時高壓油管13與噴油器回油管15間恢復連通,噴油器恢復供油,柴油機充氣缸停止工作,柴油機恢復正常運轉。具體到實際使用過程中,上述充氣閥以及放油閥的各相關操作均需要工作人員手動操作完成,但由于其需要操作人員先斷開柴油機的燃油作業通路,再連通其充氣作業通路,操作量較大且操作過程較為繁瑣,同時,若操作人員出現誤操作,極易將帶有可燃物的混合氣體充入空氣瓶內,給空氣瓶的后續工作過程帶來較大的安全隱患。因此,如何使得氣瓶充氣裝置的操作過程更加簡便易行,并使其使用過程更加安全可靠是本領域技術人員目前需要解決的重要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柴油機用氣瓶充氣裝置,該氣瓶充氣裝置的操作過程簡便易行,且其使用過程更加安全可靠。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氣瓶充氣裝置,用于柴油機,包括設置于氣缸蓋上的充氣閥以及設置于噴油泵出油閥上的電磁斷油閥,還包括分別與所述充氣閥和所述電磁斷油閥相配合的電磁閥控制裝置;所述充氣閥包括相互配合的閥體和閥座,所述閥體的中部具有空腔,所述空腔內可滑動地設置有密封滑塊,所述閥體的后部具有與空氣瓶相連通的充氣管;所述密封滑塊的尾端具有與所述閥座相適配的錐形端面,所述閥體的中部沿縱向貫穿有與所述密封滑塊相配合的控制桿,所述控制桿的外端連接有放氣手柄,所述控制桿的外部還套裝有鎖緊螺母;所述閥座的中部具有與柴油機充氣缸相配合并與所述充氣管相連通的第一進氣口,所述閥座的側部具有與所述電磁閥控制裝置相連通的送氣管,且所述送氣管的內端口位于所述閥座與所述密封滑塊間的錐形配合面上,且所述送氣管所在一側的閥座邊沿處具有與所述密封滑塊相適配的圓柱配合面;所述電磁閥控制裝置包括殼體,所述殼體的中部具有活塞腔,所述殼體的底部具有第二進氣管,且所述活塞腔與所述送氣管通過所述第二進氣管相連通;所述活塞腔內沿所述活塞腔的軸線的延伸方向設置有相互配合的接線柱和活塞體,所述活塞體的外周面的中部具有沿其周向設置的環形槽,所述活塞體的底部具有第一泄氣孔,且所述第一泄氣孔的兩端分別位于所述活塞體的底面和所述環形槽的外表面上, 所述殼體上具有與所述活塞體相配合的第二泄氣孔;所述活塞體與所述接線柱間連接有與所述電磁斷油閥相配合的控制電路。優選地,所述第二進氣管內設置有僅允許氣流自外向內通過的單向止回閥。優選地,所述活塞體的外周面與所述殼體內表面間設置有密封環。優選地,所述接線柱與所述活塞體間設置有第一復位彈簧,且所述第一復位彈簧具體套裝于所述接線柱與所述活塞體的外周面上。優選地,所述接線柱具體設置于所述殼體頂部的內表面上。優選地,所述控制桿的內端與所述密封滑塊間設置有第二復位彈簧。優選地,所述控制電路上設置有備用開關。相對上述背景技術,本發明所提供的氣瓶充氣裝置,用于柴油機,包括設置于氣缸蓋上的充氣閥以及設置于噴油泵出油閥上的電磁斷油閥,還包括分別與所述充氣閥和所述電磁斷油閥相配合的電磁閥控制裝置;所述充氣閥包括相互配合的閥體和閥座,所述閥體的中部具有空腔,所述空腔內可滑動地設置有密封滑塊,所述閥體的后部具有與空氣瓶相連通的充氣管;所述密封滑塊的尾端具有與所述閥座相適配的錐形端面,所述閥體的中部沿縱向貫穿有與所述密封滑塊相配合的控制桿,所述控制桿的外端連接有放氣手柄,所述控制桿的外部還套裝有鎖緊螺母;所述閥座的中部具有與柴油機充氣缸相配合并與所述充氣管相連通的第一進氣口,所述閥座的側部具有與所述電磁閥控制裝置相連通的送氣管, 且所述送氣管的內端口位于所述閥座與所述密封滑塊間的錐形配合面上,且所述送氣管所在一側的閥座邊沿處具有與所述密封滑塊相適配的圓柱配合面;所述電磁閥控制裝置包括殼體,所述殼體的中部具有活塞腔,所述殼體的底部具有第二進氣管,且所述活塞腔與所述送氣管通過所述第二進氣管相連通;所述活塞腔內沿所述活塞腔的軸線的延伸方向設置有相互配合的接線柱和活塞體,所述活塞體的外周面的中部具有沿其周向設置的環形槽,所述活塞體的底部具有第一泄氣孔,且所述第一泄氣孔的兩端分別位于所述活塞體的底面和所述環形槽的外表面上,所述殼體上具有與所述活塞體相配合的第二泄氣孔;所述活塞體與所述接線柱間連接有與所述電磁斷油閥相配合的控制電路。工作狀態下,當需要為空氣瓶充氣時,先將柴油機調至怠速狀態,工作人員松開所述鎖緊螺母,然后旋動所述放氣手柄將所述控制桿擰開,以使所述密封滑塊的錐形端面與所述閥座的錐形配合面間適當脫離接觸,且所述密封滑塊與所述閥座的圓柱配合面仍保持緊密貼合,此時所述送氣管與所述第一進氣口相連通,且所述充氣管與所述第一進氣口間仍保持相對密封;氣流自所述第一進氣口通過所述送氣管經由所述第二進氣管進入所述活塞腔內,并推動所述活塞體沿所述活塞腔滑動,直至所述活塞體與所述接線柱相接觸,此時所述活塞體的外周面將所述第二泄氣孔密封,同時控制電路接通,所述電磁斷油閥將所述噴油泵出油閥與噴油器間的油路斷開,油液直接回流至油箱內,此時所述密封滑塊在氣流作用下繼續移動,直至所述充氣管與所述第一進氣口相連通,氣流經由所述充氣管輸送至空氣瓶內。充氣完成后,反向旋動所述放氣手柄,擰緊所述控制桿,所述控制桿推動所述密封滑塊,直至所述密封滑塊的錐形端面與所述閥座的錐形配合面恢復接觸并壓緊,此時所述電磁閥控制裝置內的控制氣路被切斷,所述活塞體的外周面與所述第二泄氣孔間解除密封,位于所述活塞體底部的剩余氣體自所述第一泄氣孔經所述環形槽通過所述第二泄氣孔排出至所述殼體外部,所述活塞體與所述接線柱間脫離接觸,控制電路斷開,所述電磁斷油閥停止斷油工作,所述噴油泵與噴油器間恢復供油,柴油機恢復正常運轉。所述氣瓶充氣裝置通過各相關組件間的相互配合,利用控制氣路和控制電路實現了充氣操作和斷油操作的配合聯動,使得整個充氣過程簡便易行,同時無需操作人員分別實施斷油和充氣操作,有效避免了因相關誤操作造成的安全隱患,使得所述氣瓶充氣裝置的使用過程更加安全可靠。在本發明的另一優選方案中,所述第二進氣管內設置有僅允許氣流自外向內通過的單向止回閥。該單向止回閥能夠有效防止活塞腔內的氣體回流至上游裝置內,從而避免氣體回流對整個氣流通路及其相關組件正常工作造成的不利影響,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所述氣瓶充氣裝置的使用安全性及其工作效率。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現有技術中一種典型的柴油機放油閥部分的裝配結構示意圖;圖2為現有技術中一種典型的柴油機氣瓶充氣閥部分的裝配結構剖視圖;圖3為本發明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所提供的氣瓶充氣裝置的充氣閥部分的裝配結構剖視圖;圖4為本發明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所提供的氣瓶充氣裝置的電磁斷油閥以及電磁閥控制裝置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種柴油機用氣瓶充氣裝置,該氣瓶充氣裝置的操作過程簡便易行,且其使用過程更加安全可靠。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請參考圖3和圖4,圖3為本發明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所提供的氣瓶充氣裝置的充氣閥部分的裝配結構剖視圖;圖4為本發明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所提供的氣瓶充氣裝置的電磁
5斷油閥以及電磁閥控制裝置的裝配結構示意圖。在具體實施方式
中,本發明所提供的氣瓶充氣裝置,用于柴油機,包括設置于氣缸蓋上的充氣閥以及設置于噴油泵出油閥51上的電磁斷油閥52,還包括分別與所述充氣閥和電磁斷油閥52相配合的電磁閥控制裝置;所述充氣閥包括相互配合的閥體31和閥座 32,閥體31的中部具有空腔33,空腔33內可滑動地設置有密封滑塊34,閥體31的后部具有與空氣瓶相連通的充氣管35 ;密封滑塊34的尾端具有與閥座32相適配的錐形端面,閥體 31的中部沿縱向貫穿有與密封滑塊34相配合的控制桿36,控制桿36的外端連接有放氣手柄37,控制桿36的外部還套裝有鎖緊螺母38 ;閥座32的中部具有與柴油機充氣缸相配合并與充氣管35相連通的第一進氣口 321,閥座32的側部具有與所述電磁閥控制裝置相連通的送氣管322,且送氣管322的內端口位于閥座32與密封滑塊34間的錐形配合面上,且送氣管322所在一側的閥座32邊沿處具有與密封滑塊34相適配的圓柱配合面;所述電磁閥控制裝置包括殼體41,殼體41的中部具有活塞腔42,殼體41的底部具有第二進氣管43,且活塞腔42與送氣管322通過第二進氣管43相連通;活塞腔42內沿活塞腔42的軸線的延伸方向設置有相互配合的接線柱44和活塞體45,活塞體45的外周面的中部具有沿其周向設置的環形槽451,活塞體45的底部具有第一泄氣孔452,且第一泄氣孔452的兩端分別位于活塞體45的底面和環形槽451的外表面上,殼體41上具有與活塞體45相配合的第二泄氣孔46 ;活塞體45與接線柱44間連接有與電磁斷油閥52相配合的控制電路。工作狀態下, 當需要為空氣瓶充氣時,先將柴油機調至怠速狀態,工作人員松開鎖緊螺母38,然后旋動放氣手柄37將控制桿36擰開,以使密封滑塊34的錐形端面與閥座32的錐形配合面間適當脫離接觸,且密封滑塊34與閥座32的圓柱配合面仍保持緊密貼合,此時送氣管322與第一進氣口 321相連通,且充氣管35與第一進氣口 321間仍保持相對密封;氣流自第一進氣口 321 通過送氣管322經由第二進氣管43進入活塞腔42內,并推動活塞體45沿活塞腔42滑動, 直至活塞體45與接線柱44相接觸,此時活塞體45的外周面將第二泄氣孔46密封,同時控制電路接通,電磁斷油閥52將噴油泵出油閥51與噴油器間的油路斷開,油液直接回流至油箱內,此時密封滑塊34在氣流作用下繼續移動,直至充氣管35與第一進氣口 321相連通, 氣流經由充氣管35輸送至空氣瓶內。充氣完成后,反向旋動放氣手柄37,擰緊控制桿36, 控制桿36推動密封滑塊34,直至密封滑塊34的錐形端面與閥座32的錐形配合面恢復接觸并壓緊,此時所述電磁閥控制裝置內的控制氣路被切斷,活塞體45的外周面與第二泄氣孔 46間解除密封,位于活塞體45底部的剩余氣體自第一泄氣孔452經環形槽451通過第二泄氣孔46排出至殼體41外部,活塞體45與接線柱44間脫離接觸,控制電路斷開,電磁斷油閥52停止斷油工作,所述噴油泵與噴油器間恢復供油,柴油機恢復正常運轉。所述氣瓶充氣裝置通過各相關組件間的相互配合,利用控制氣路和控制電路實現了充氣操作和斷油操作的配合聯動,使得整個充氣過程簡便易行,同時無需操作人員分別實施斷油和充氣操作, 有效避免了因相關誤操作造成的安全隱患,使得所述氣瓶充氣裝置的使用過程更加安全可罪。進一步地,第二進氣管43內設置有僅允許氣流自外向內通過的單向止回閥431。 該單向止回閥431能夠有效防止活塞腔42內的氣體回流至上游裝置內,從而避免氣體回流對整個氣流通路及其相關組件正常工作造成的不利影響,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所述氣瓶充氣裝置的使用安全性及其工作效率。
具體地,活塞體45的外周面與殼體41內表面間設置有密封環49。工作過程中,該密封環49能夠有效提高活塞體45與殼體41間的密封效果,避免活塞腔42內各作業空間的氣流相互影響,以使所述電磁閥控制裝置的使用效果得以相應提高。更具體地,接線柱44與活塞體45間設置有第一復位彈簧47,且第一復位彈簧47 具體套裝于接線柱44與活塞體45的外周面上。該第一復位彈簧47能夠在充氣完成后為活塞體45提供足夠的復位驅動力,以使活塞體45的復位過程更加快速高效。此外,接線柱44具體設置于殼體41頂部的內表面上。具有該種固定裝配結構的接線柱44能夠使其與活塞體45間的配合定位更加準確,并使得整個裝配結構的可靠性得以相應提高。另一方面,控制桿36的內端與密封滑塊34間設置有第二復位彈簧39。該第二復位彈簧39能夠在充氣完成后為密封滑塊34提供足夠的復位驅動力,以使密封滑塊34的復位過程更加快速高效,同時,該第二復位彈簧39能夠為密封滑塊34與閥座32間提供足夠的壓緊力,以使得密封滑塊34與閥座32間的壓緊密封配合更加充分可靠。另外,控制電路上設置有備用開關48。一般情況下,該備用開關為斷開狀態,當所述電磁閥控制裝置無法正常工作時,可以由工作人員手動閉合備用開關48,從而使所述控制電路接通,以保證電磁斷油閥52的正常工作,并使得所述氣瓶充氣裝置的整體工作得以正常進行。綜上可知,本發明中提供的氣瓶充氣裝置,用于柴油機,包括設置于氣缸蓋上的充氣閥以及設置于噴油泵出油閥上的電磁斷油閥,還包括分別與所述充氣閥和所述電磁斷油閥相配合的電磁閥控制裝置;所述充氣閥包括相互配合的閥體和閥座,所述閥體的中部具有空腔,所述空腔內可滑動地設置有密封滑塊,所述閥體的后部具有與空氣瓶相連通的充氣管;所述密封滑塊的尾端具有與所述閥座相適配的錐形端面,所述閥體的中部沿縱向貫穿有與所述密封滑塊相配合的控制桿,所述控制桿的外端連接有放氣手柄,所述控制桿的外部還套裝有鎖緊螺母;所述閥座的中部具有與柴油機充氣缸相配合并與所述充氣管相連通的第一進氣口,所述閥座的側部具有與所述電磁閥控制裝置相連通的送氣管,且所述送氣管的內端口位于所述閥座與所述密封滑塊間的錐形配合面上,且所述送氣管所在一側的閥座邊沿處具有與所述密封滑塊相適配的圓柱配合面;所述電磁閥控制裝置包括殼體,所述殼體的中部具有活塞腔,所述殼體的底部具有第二進氣管,且所述活塞腔與所述送氣管通過所述第二進氣管相連通;所述活塞腔內沿所述活塞腔的軸線的延伸方向設置有相互配合的接線柱和活塞體,所述活塞體的外周面的中部具有沿其周向設置的環形槽,所述活塞體的底部具有第一泄氣孔,且所述第一泄氣孔的兩端分別位于所述活塞體的底面和所述環形槽的外表面上,所述殼體上具有與所述活塞體相配合的第二泄氣孔;所述活塞體與所述接線柱間連接有與所述電磁斷油閥相配合的控制電路。工作狀態下,當需要為空氣瓶充氣時,先將柴油機調至怠速狀態,工作人員松開所述鎖緊螺母,然后旋動所述放氣手柄將所述控制桿擰開,以使所述密封滑塊的錐形端面與所述閥座的錐形配合面間適當脫離接觸,且所述密封滑塊與所述閥座的圓柱配合面仍保持緊密貼合,此時所述送氣管與所述第一進氣口相連通,且所述充氣管與所述第一進氣口間仍保持相對密封;氣流自所述第一進氣口通過所述送氣管經由所述第二進氣管進入所述活塞腔內,并推動所述活塞體沿所述活塞腔滑動,直至所述活塞體與所述接線柱相接觸,此時所述活塞體的外周面將所述第二泄氣孔密封,同時控制電路接通,所述電磁斷油閥將所述噴油泵出油閥與噴油器間的油路斷開,油液直接回流至油箱內,此時所述密封滑塊在氣流作用下繼續移動,直至所述充氣管與所述第一進氣口相連通,氣流經由所述充氣管輸送至空氣瓶內。充氣完成后,反向旋動所述放氣手柄,擰緊所述控制桿,所述控制桿推動所述密封滑塊,直至所述密封滑塊的錐形端面與所述閥座的錐形配合面恢復接觸并壓緊,此時所述電磁閥控制裝置內的控制氣路被切斷,所述活塞體的外周面與所述第二泄氣孔間解除密封,位于所述活塞體底部的剩余氣體自所述第一泄氣孔經所述環形槽通過所述第二泄氣孔排出至所述殼體外部,所述活塞體與所述接線柱間脫離接觸,控制電路斷開,所述電磁斷油閥停止斷油工作,所述噴油泵與噴油器間恢復供油,柴油機恢復正常運轉。所述氣瓶充氣裝置通過各相關組件間的相互配合,利用控制氣路和控制電路實現了充氣操作和斷油操作的配合聯動,使得整個充氣過程簡便易行,同時無需操作人員分別實施斷油和充氣操作,有效避免了因相關誤操作造成的安全隱患,使得所述氣瓶充氣裝置的使用過程更加安全可靠。 以上對本發明所提供的柴油機用氣瓶充氣裝置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發明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氣瓶充氣裝置,用于柴油機,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于氣缸蓋上的充氣閥以及設置于噴油泵出油閥上的電磁斷油閥,還包括分別與所述充氣閥和所述電磁斷油閥相配合的電磁閥控制裝置;所述充氣閥包括相互配合的閥體和閥座,所述閥體的中部具有空腔,所述空腔內可滑動地設置有密封滑塊,所述閥體的后部具有與空氣瓶相連通的充氣管;所述密封滑塊的尾端具有與所述閥座相適配的錐形端面,所述閥體的中部沿縱向貫穿有與所述密封滑塊相配合的控制桿,所述控制桿的外端連接有放氣手柄,所述控制桿的外部還套裝有鎖緊螺母;所述閥座的中部具有與柴油機充氣缸相配合并與所述充氣管相連通的第一進氣口,所述閥座的側部具有與所述電磁閥控制裝置相連通的送氣管,且所述送氣管的內端口位于所述閥座與所述密封滑塊間的錐形配合面上,且所述送氣管所在一側的閥座邊沿處具有與所述密封滑塊相適配的圓柱配合面;所述電磁閥控制裝置包括殼體,所述殼體的中部具有活塞腔,所述殼體的底部具有第二進氣管,且所述活塞腔與所述送氣管通過所述第二進氣管相連通;所述活塞腔內沿所述活塞腔的軸線的延伸方向設置有相互配合的接線柱和活塞體, 所述活塞體的外周面的中部具有沿其周向設置的環形槽,所述活塞體的底部具有第一泄氣孔,且所述第一泄氣孔的兩端分別位于所述活塞體的底面和所述環形槽的外表面上,所述殼體上具有與所述活塞體相配合的第二泄氣孔;所述活塞體與所述接線柱間連接有與所述電磁斷油閥相配合的控制電路。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瓶充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進氣管內設置有僅允許氣流自外向內通過的單向止回閥。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瓶充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體的外周面與所述殼體內表面間設置有密封環。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瓶充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線柱與所述活塞體間設置有第一復位彈簧,且所述第一復位彈簧具體套裝于所述接線柱與所述活塞體的外周面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氣瓶充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線柱具體設置于所述殼體頂部的內表面上。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瓶充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桿的內端與所述密封滑塊間設置有第二復位彈簧。
7.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氣瓶充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電路上設置有備用開關。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氣瓶充氣裝置,用于柴油機,該氣瓶充氣裝置通過各相關組件間的相互配合,利用控制氣路和控制電路實現了充氣操作和斷油操作的配合聯動,使得整個充氣過程簡便易行,同時無需操作人員分別實施斷油和充氣操作,有效避免了因相關誤操作造成的安全隱患,使得所述氣瓶充氣裝置的使用過程更加安全可靠。
文檔編號F17C5/06GK102384354SQ20111040946
公開日2012年3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9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9日
發明者佟德輝, 張德聯 申請人: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