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接頭的固定裝置、電池箱和包括該電池箱的汽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接頭的固定裝置,用于將接頭固定至電池箱,所述電池箱具有供所述接頭穿過的固定孔;所述固定裝置包括:密封環,所述密封環放置在所述固定孔中,所述密封環的外壁具有朝向所述固定孔的孔壁突出的第一環形凸起、以及供所述接頭穿過的第一通孔,所述密封環由彈性材料制造,所述第一環形凸起的外徑大于所述固定孔的內徑,所述通孔的內徑小于所述接頭的外徑。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接頭的固定裝置,其通過多層密封結構實現對接頭的密封效果,并且結構簡單、安裝方便。
【專利說明】
一種接頭的固定裝置、電池箱和包括該電池箱的汽車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鋰離子電池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接頭的固定裝置、電池箱和包括該電池箱的汽車。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新能源汽車中所用到的鋰離子電池箱大都布置、安裝在車輛的底部。在外部惡劣的環境下,如果電池箱密封不嚴,則容易進水、進塵土。進水、進塵土容易使電池箱內部發生短路,降低電池箱的使用壽命。
[0003]電池箱外部具有正負高壓的輸出接口,水室的進出水管接口等。在這些接口處,需要做密封處理,大多數連接件及接頭等都帶有密封圈或密封墊,并用螺栓連接。但是在這樣的密封方式中,密封圈或密封墊與接頭之間容易存在間隙,導致防水防塵效果不好。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接頭的固定裝置,其通過多層密封結構實現對接頭的密封效果,并且結構簡單、安裝方便。
[0005]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接頭的固定裝置,用于將接頭固定至電池箱,所述電池箱具有供所述接頭穿過的固定孔;
[0006]所述固定裝置包括:
[0007]密封環,所述密封環放置在所述固定孔中,所述密封環的外壁具有朝向所述固定孔的孔壁突出的第一環形凸起、以及供所述接頭穿過的第一通孔,
[0008]所述第一環形凸起的外徑大于所述固定孔的內徑,所述第一通孔的內徑小于所述接頭的外徑。
[0009]優選地,所述密封環的外壁具有多個第一環形凸起,所述多個第一環形凸起沿所述固定孔的開孔方向依次排列在所述密封環的外壁上。
[0010]優選地,所述密封環的內壁具有多個朝向所述接頭突出的第二環形凸起,所述多個第二環形凸起沿所述固定孔的開孔方向依次排列在所述密封環的內壁上。
[0011 ]優選地,所述固定孔包括第一孔徑段和位于第一孔徑段下方的第二孔徑段,所述第一孔徑段的孔徑大于所述第二孔徑段的孔徑;
[0012]所述密封環的端部具有搭接在所述第一孔徑段上的凸緣,第一環形凸起的外徑大于所述第二孔徑段的內徑。
[0013]優選地,進一步包括:
[0014]壓緊環,所述壓緊環自所述固定孔的上方遮蔽所述固定孔,所述壓緊環具有供所述接頭穿過的第二通孔。
[0015]優選地,所述固定孔的外壁進一步包括多個第三凸起,
[0016]所述壓緊環具有與多個卡扣,每個卡扣與一個對應的所述第三凸起扣合,以將所述壓緊環與所述固定孔連接在一起。
[0017]優選地,進一步包括:
[0018]密封墊,所述密封墊位于所述壓緊環與所述固定孔的頂部之間,并且與所述壓緊環與所述固定孔的頂部貼合。
[0019]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電池箱,包括:
[0020]箱體;
[0021]接頭,所述接頭固定至所述箱體;和
[0022]如上所述的接頭的固定裝置,所述固定裝置將所述接頭固定至所述箱體。
[0023]優選地,所述箱體包括上殼體和下殼體,所述上殼體和下殼體相互配合形成一封閉的容置空間;
[0024]所述上殼體具有供所述接頭穿過的固定孔,所述固定裝置將所述接頭固定至所述上殼體。
[0025]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汽車,所述汽車包括以上所述的電池箱。
【附圖說明】
[0026]以下附圖僅對本實用新型做示意性說明和解釋,并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002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電池箱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電池箱的爆炸圖。
[0029]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的密封環和固定孔的裝配剖視圖。
[0030]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的密封環、固定孔和接頭的裝配剖視圖。
[0031]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接頭的固定裝置的局部爆炸圖。
[0032]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接頭的固定裝置的剖視圖。
[0033]標號說明:
[0034]I 接頭
[0035]2電池箱
[0036]2a上殼體
[0037]2b下殼體
[0038]20固定孔
[0039]21第一孔徑段
[0040]22第二孔徑段[0041 ]23第三凸起
[0042]10固定裝置
[0043]30密封環
[0044]31第一環形凸起
[0045]32第一通孔
[0046]33第二環形凸起
[0047]34 凸緣
[0048]40壓緊環
[0049]41第一通孔
[0050] 42 卡扣[0051 ] 50密封墊
【具體實施方式】
[0052]為了對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在各圖中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的部分。
[0053]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當實例、例子或說明”,不應將在本文中被描述為“示意性”的任何圖示、實施方式解釋為一種更優選的或更具優點的技術方案。
[0054]為使圖面簡潔,各圖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與本實用新型相關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為產品的實際結構。另外,以使圖面簡潔便于理解,在有些圖中具有相同結構或功能的部件,僅示意性地繪示了其中的一個,或僅標出了其中的一個。
[0055]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接頭的密封效果不佳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接頭的固定裝置,其通過多層密封結構實現對接頭的密封效果,并且結構簡單、安裝方便。
[0056]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電池箱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在一個實施例中,一種電池箱2包括:
[0057]箱體;
[0058]固定至箱體的接頭I,接頭I為正負高壓的輸出接口或者水室的進出水管接口,與接頭I連接的水室或電池設置在箱體中;和
[0059]接頭的固定裝置10,其用于將接頭I固定至電池箱2。
[0060]其中,如圖2所示,電池箱2具有供接頭I穿過的固定孔20;
[0061]結合圖3和圖4所示,固定裝置10包括:
[0062]密封環30,密封環30放置在固定孔20中,密封環30的外壁具有朝向固定孔20的孔壁突出的第一環形凸起31、以及供接頭I穿過的第一通孔32,
[0063]其中,密封環30由彈性材料制造,第一環形凸起31的外徑大于固定孔20的內徑,第一通孔32的內徑小于接頭I的外徑。
[0064]在本實施例中,接頭I通過密封環30安裝至固定孔20中,密封環30用于填充接頭I與固定孔20的孔壁之間的間隙,通常情況下,密封環30由彈性材料制成,能夠在外力作用下產生一定量的彈性形變。密封環30的外壁具有第一環形凸起31,由于第一環形凸起31的外徑大于固定孔20的內徑,因此當密封環30放置在固定孔20中時,需要使密封環30產生一定量的彈性形變才能放置在其中,該彈性形變使得第一環形凸起31的頂端能夠始終緊密抵靠固定孔20的孔壁。進一步地,密封環30的第一通孔32的內徑小于接頭I的外徑,因此當接頭I穿過第一通孔32時也需要通過壓迫密封環30,使其產生一定量的彈性形變,因此密封環30的第一通孔32可始終抵靠接頭I的外壁。
[0065]由上可知,本實施例的固定裝置通過在接頭I和固定孔20之間設置密封環30,并利用密封環30可發生彈性形變的特點,使得密封環30可始終貼合固定孔20的內壁以及接頭I的外壁,即填充接頭I和固定孔20之間的全部空隙,從而在固定孔20處實現電池箱2的外部與內部之間的密封隔絕,避免水或塵土從固定孔20處進入電池箱2內部。本實施例的固定裝置結構簡單,安裝簡便,且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
[0066]優選地,密封環30的外壁具有多個第一環形凸起31,多個第一環形凸起31沿固定孔20的開孔方向依次排列在密封環30的外壁上。
[0067]其中,固定孔20的開孔方向即為固定孔20的延伸方向,也就是說,多個第一環形凸起31設置在固定孔20的兩端開口之間,每個第一環形凸起31即為一層密封屏障,因此多個第一環形凸起31的依次排列可在固定孔20的兩端開口之間形成多層密封屏障,以實現更好的密封效果。
[0068]進一步地,密封環30的內壁具有多個朝向接頭I突出的第二環形凸起32,多個第二環形凸起32沿固定孔20的開孔方向依次排列在密封環30的內壁上。
[0069]第二環形凸起32的作用與第一環形凸起31的作用相同,其在密封環30與接頭I之間形成多層密封屏障,以實現更好的密封效果。
[0070]進一步地,如圖3所示,固定孔20包括第一孔徑段21和位于第一孔徑段21下方的第二孔徑段22,第一孔徑段21的孔徑大于第二孔徑段22的孔徑,以在第二孔徑段22的上方形成臺階;
[0071]密封環30的端部具有搭接在第一孔徑段21的臺階上的凸緣34,密封環30的第一環形凸起31的外徑大于第二孔徑段22的孔徑。
[0072]在本實施例中,密封環30放置在第二孔徑段22內,自密封環30的端部向外延伸的凸緣34搭接在第一孔徑段21的底壁、即通過兩個不同尺寸的部分形成的臺階上,從而形成一個自第二孔徑段22的頂部遮蓋密封環30與固定孔20之間的間隙的結構,以防止水和塵土進入到該間隙中,從而進一步保證了密封環30與固定孔20之間的密封效果。
[0073]結合圖2和圖5所示,固定裝置10進一步包括:
[0074]壓緊環40,壓緊環40自固定孔20的上方遮蔽固定孔20,壓緊環40具有供接頭I穿過的第二通孔41。
[0075]其中,固定孔20的外壁進一步包括多個第三凸起23,
[0076]壓緊環40具有與多個卡扣42,每個卡扣42與一個對應的第三凸起23扣合,以將壓緊環40與固定孔20連接在一起,使得壓緊環40能夠保持在自固定孔20的上方遮蔽固定孔20的位置,壓緊環40為固定孔20提供了類似于帽子或蓋子的作用,以進一步保證了密封環30與固定孔20之間的密封效果。
[0077 ]進一步地,如圖6所示本實施例的固定裝置1包括:
[0078]密封墊50,密封墊50位于壓緊環40與固定孔20的頂部之間,并且與壓緊環40與固定孔20的頂部貼合。
[0079]本實施例中的固定裝置10能夠將接頭I牢固地固定在電池箱2上,并且在固定孔20的兩端開口之間提供了多層密封結構和密封措施,從而在固定孔20處實現電池箱2的外部與內部之間的密封隔絕,避免水或塵土從固定孔20處進入電池箱2內部。本實施例的固定裝置結構簡單,安裝簡便,且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
[0080]具體地,如圖2所示,箱體包括上殼體2a和下殼體2b,上殼體2a和下殼體2b相互配合形成一封閉的容置空間;
[0081]固定孔20設置在上殼體2a上,固定裝置10將接頭I固定至上殼體2a。
[0082]在另一個實施例中,可以將上述實施例中的電池箱2應用在汽車中。當然,該電池箱2如何實現在汽車中的安裝不是本實用新型的重點,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按照任意方式實施該電池箱2在汽車中的安裝,本文不再贅述。
[0083]在本文中,“一個”并不表示將本實用新型相關部分的數量限制為“僅此一個”,并且“一個”不表示排除本實用新型相關部分的數量“多于一個”的情形。
[0084]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案或變更,如特征的組合、分割或重復,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接頭的固定裝置(10),用于將接頭(I)固定至電池箱(2),其特征在于, 所述電池箱(2)具有供所述接頭(I)穿過的固定孔(20); 所述固定裝置(10)包括: 密封環(30),所述密封環(30)放置在所述固定孔(20)中,所述密封環(30)的外壁具有朝向所述固定孔(20)的孔壁突出的第一環形凸起(31)、以及供所述接頭(I)穿過的第一通孔(32), 所述密封環(30)由彈性材料制造,所述第一環形凸起(31)的外徑大于所述固定孔(20)的內徑,所述第一通孔(32)的內徑小于所述接頭(I)的外徑。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接頭的固定裝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環(30)的外壁具有多個第一環形凸起(31),所述多個第一環形凸起(31)沿所述固定孔(20)的開孔方向依次排列在所述密封環(30)的外壁上。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接頭的固定裝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環(30)的內壁具有多個朝向所述接頭(I)突出的第二環形凸起(33),所述多個第二環形凸起(33)沿所述固定孔(20)的開孔方向依次排列在所述密封環(30)的內壁上。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接頭的固定裝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20)包括第一孔徑段(21)和位于第一孔徑段(21)下方的第二孔徑段(22),所述第一孔徑段(21)的孔徑大于所述第二孔徑段(22)的孔徑; 所述密封環(30)的端部具有搭接在所述第一孔徑段(21)上的凸緣(34),第一環形凸起(31)的外徑大于所述第二孔徑段(22)的內徑。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接頭的固定裝置(10),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 壓緊環(40),所述壓緊環(40)自所述固定孔(20)的上方遮蔽所述固定孔(20),所述壓緊環(40)具有供所述接頭(I)穿過的第二通孔(41)。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接頭的固定裝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20)的外壁進一步包括多個第三凸起(23), 所述壓緊環(40)具有與多個卡扣(42),每個卡扣(42)與一個對應的所述第三凸起(23)扣合,以將所述壓緊環(40)與所述固定孔(20)連接在一起。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接頭的固定裝置(10),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 密封墊(50),所述密封墊(50)位于所述壓緊環(40)與所述固定孔(20)的頂部之間,并且與所述壓緊環(40)與所述固定孔(20)的頂部貼合。8.—種電池箱(2),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體; 接頭(I),所述接頭(I)固定至所述箱體;和 如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接頭的固定裝置(10),所述固定裝置(10)將所述接頭(I)固定至所述箱體。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池箱(2),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體包括上殼體(2a)和下殼體(2b),所述上殼體(2a)和下殼體(2b)相互配合形成一封閉的容置空間; 所述上殼體(2a)具有供所述接頭(I)穿過的固定孔(20),所述固定裝置(10)將所述接頭(I)固定至所述上殼體(2a)。10.—種汽車,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電池箱(2)。
【文檔編號】B60K1/04GK205639891SQ201620075297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6日
【發明人】陸群, 田原松
【申請人】北京長城華冠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