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動式切換閥以及制冷循環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滑動式切換閥以及制冷循環系統,能夠抑制接頭部件與形成于閥主體的翻邊部的插入深度的偏差。就滑動式切換閥而言,在筒狀的閥主體的側面部連接有接頭部件,在側面部的接頭部件的相反側形成有一個或者多個開口部,并且在閥主體收納有以覆蓋開口部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方式滑動的閥部件,并且在閥主體形成有從側面部朝向外側突出且開口的翻邊部,接頭部件的一端部插入于翻邊部的內側,在翻邊部以及接頭部件的一端部中的至少一方設置有限制接頭部件過度插入于翻邊部的限制部。通過形成于閥主體(11)的翻邊部(27)的階差部(275)來限制高壓側導管(13)的過度插入,從而能夠抑制高壓側導管(13)與翻邊部(27)的插入深度的偏差。
【專利說明】
滑動式切換閥以及制冷循環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滑動式切換閥以及制冷循環系統。
【背景技術】
[0002]以往,作為在圓筒狀的閥主體的側部形成有連接口且在該連接口連接有排出管(接頭部件)的四通切換閥(滑動式切換閥),提出了以連接口的周圍從閥主體的側面立起的方式形成的四通切換閥(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四通切換閥的連接口例如能夠通過翻邊加工做成上述的形狀。另外,向連接口的內側插入排出管,通過釬焊等將排出管固定于閥主體。
[0003]現有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04-125238號公報
[0006]如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那樣,在向周圍突出的連接口插入排出管時,若插入深度較深,則排出管的前端接近閥主體內的部件(例如閥部件),因此導致從排出管流入閥主體內的流體的流量降低。另一方面,若插入深度較淺,則流量增大,但導致接合強度降低。因此,插入深度的偏差成為從排出管流入閥主體內的流體的流量、接合強度產生偏差的原因。
[0007]在上述的四通切換閥中,例如能夠考慮通過夾具一邊保持閥主體以及排出管一邊將這些閥主體以及排出管進行接合的方法,但在這些閥主體以及排出管的相對位置的精度中,除了排出管本身的部件精度之外,也受夾具的保持排出管的部位的精度的影響,因此難以以較高的精度定位閥主體與排出管的相對位置而獲得所希望的插入深度。另外,在如釬焊那樣通過伴隨著加熱的作業接合閥主體與排出管時,需要對熱容量較大的夾具充分地進行加熱,因此存在夾具產生熱膨脹且閥主體與排出管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而使插入深度產生偏差的可能性。
【實用新型內容】
[0008]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抑制接頭部件與形成于閥主體的翻邊部的插入深度的偏差的滑動式切換閥以及制冷循環系統。
[0009]就本實用新型的滑動式切換閥而言,在筒狀的閥主體的側面部連接有接頭部件,在上述側面部的上述接頭部件的相反側形成有一個或者多個開口部,并且在上述閥主體收納有以覆蓋上述開口部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方式滑動的閥部件,上述滑動式切換閥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閥主體形成有從上述側面部朝向外側突出且開口的翻邊部,上述接頭部件的一端部插入于上述翻邊部的內側,在上述翻邊部以及上述接頭部件的一端部中的至少一方設置有限制上述接頭部件過度插入于上述翻邊部的限制部。
[0010]根據上述的本實用新型,在閥主體的翻邊部或者接頭部件的一端部設置有限制部而限制接頭部件的過度插入,從而能夠抑制接頭部件與翻邊部的插入深度的偏差。另外,通過過度插入的方向的力將接頭部件邊按壓邊接合于閥主體,從而閥主體與接頭部件的相對位置難以偏移,進而能夠容易地獲得所希望的插入深度。另外,不需要保持閥主體與接頭部件的夾具。
[0011]此時,在本實用新型的滑動式切換閥中,優選上述限制部設置于上述翻邊部的內周面且與上述接頭部件的一端部的端面抵接。根據上述的結構,設置于翻邊部的內周面的限制部與接頭部件的端面抵接,從而在將接頭部件插入翻邊部的內側時,翻邊部的前端面容易露出。因此,在通過釬焊連接翻邊部與接頭部件時,容易在翻邊部的前端面與接頭部件的外周面之間積存釬料,能夠提高閥主體與接頭部件的氣密性。另外,通過限制部抑制釬料從翻邊部的內周面與接頭部件的一端部的外周面之間侵入閥主體的收納有閥部件的空間。另外,如上述那樣,將接頭部件邊按壓邊接合于閥主體,從而能夠抑制接頭部件相對于閥主體的傾斜,進而難以在翻邊部的內周面與接頭部件的外周面之間產生較大的間隙,因此能夠進一步抑制釬料的侵入。
[0012]另外,在本實用新型的滑動式切換閥中,優選上述限制部在上述翻邊部的內周面遍布周向整體而進行設置。根據上述的結構,能夠進一步抑制釬料向閥主體的收納有閥部件的空間的侵入。
[0013]另外,在本實用新型的滑動式切換閥中,優選在上述翻邊部的內周面形成有:具有比上述接頭部件的一端部的外徑小的內徑的小徑部;具有上述接頭部件的一端部的外徑以上的內徑的大徑部;以及上述小徑部與上述大徑部之間的階差部,上述階差部作為上述限制部發揮功能。根據上述的結構,能夠在翻邊部的內周面容易地形成限制部。例如,對翻邊部的開口實施適當的深度的沉孔加工,從而能夠將未實施加工的部分做成小徑部,將實施加工的部分做成大徑部,將這些小徑部與大徑部之間做成階差部而形成限制部。
[0014]另外,在本實用新型的滑動式切換閥中,優選在上述翻邊部的基端部的內周面形成有與上述側面部的內周面連續的曲面部,上述限制部設置于比上述曲面部更靠前端側。根據上述的結構,在翻邊部的基端部的內周面形成有曲面部,因此基端部的內徑伴隨著朝向基端側而擴大。另外,限制部形成于比曲面部更靠前端側,從而接頭部件的一端部不越過曲面部而插入。因此,流體能夠通過內徑被擴大的部分,能夠增大可通過面積。
[0015]另外,在本實用新型的滑動式切換閥中,優選在上述接頭部件的一端部的內周面形成有與上述翻邊部的內周面連續的錐面。根據上述的結構,流體的流動難以在接頭部件的內周面與翻邊部的內周面的邊界部分紊亂,能夠增大流量。
[0016]另外,在本實用新型的滑動式切換閥中,上述限制部也可以由固定于上述翻邊部的內周面的單獨的環部件構成。
[0017]另外,在本實用新型的滑動式切換閥中,上述限制部也可以由從上述翻邊部的內周面突出的突出部構成。
[0018]另外,在本實用新型的滑動式切換閥中,上述限制部也可以設置于上述接頭部件的一端部的外周面且與上述翻邊部的前端面抵接。
[0019]另外,在本實用新型的滑動式切換閥中,在上述接頭部件的一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具有上述翻邊部的內徑以下的外徑的小徑部;具有比上述翻邊部的內徑大的外徑的大徑部;以及上述小徑部與上述大徑部之間的階差部,上述階差部作為上述限制部發揮功能。
[0020]另外,在本實用新型的滑動式切換閥中,上述限制部也可以由從上述接頭部件的一端部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部構成。
[0021]如以上那樣,限制部只要與接頭部件以及閥主體的材質、形狀、加工容易性等對應地在適當的部位以適當的方法設置即可。
[0022]另外,在本實用新型的滑動式切換閥中,優選上述翻邊部從上述側面部突出的突出尺寸為上述接頭部件的外徑的10%?35%。根據上述的結構,將翻邊部的突出尺寸設為接頭部件的外徑的10%以上,從而能夠提高閥主體與接頭部件的接合強度,設為35%以下,從而能夠抑制翻邊部的形成性被損壞。
[0023]本實用新型的制冷循環系統的特征在于,具備:對流體的制冷劑進行壓縮的壓縮機;在冷卻模式時作為冷凝器發揮功能的第一熱交換器;在冷卻模式時作為蒸發器發揮功能的第二熱交換器;在上述第一熱交換器與上述第二熱交換器之間使制冷劑膨脹而進行減壓的膨脹機構;以及上述的滑動式切換閥。根據上述的本實用新型,在滑動式切換閥中,能夠抑制接頭部件與翻邊部的插入深度的偏差。由此,能夠抑制閥主體與接頭部件之間的流量的偏差,抑制制冷循環系統的運轉效率的偏差。
[0024]本實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0025]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滑動式切換閥,在翻邊部或者接頭部件的一端部設置有限制接頭部件的過度插入的限制部,從而能夠抑制接頭部件與翻邊部的插入深度的偏差。
【附圖說明】
[0026]圖1是設置有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方式的滑動式切換閥的制冷環路的簡要構成圖。
[0027]圖2是表示上述滑動式切換閥的剖視圖。
[0028]圖3是放大表示上述滑動式切換閥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
[0029]圖4是表示上述滑動式切換閥的接頭部件的插入深度與流體的流量的關系的圖。
[0030]圖5是表示在上述滑動式切換閥的閥主體連接上述接頭部件時的樣子的剖視圖。
[0031]圖6是放大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變形例的滑動式切換閥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
[0032]圖7是放大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變形例的滑動式切換閥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
[0033]圖8是放大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變形例的滑動式切換閥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
[0034]圖9是放大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變形例的滑動式切換閥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
[0035]圖10是放大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五變形例的滑動式切換閥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
[0036]圖11是放大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六變形例的滑動式切換閥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
[0037]圖12是放大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七變形例的滑動式切換閥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
[0038]圖中:
[0039]I—制冷環路,2—壓縮機,3—室外熱交換器(第一熱交換器),4一室內熱交換器(第二熱交換器),5—膨脹閥(膨脹機構),10—四通切換閥(滑動式切換閥),11 一閥主體,IIA—流入端口,IIB—流出端口(開口部),IIC一第一端口(開口部),IID—第二端口(開口部),111一側面部,13—高壓側導管(接頭部件),131—一端部,131A—端面,131B—錐面,132—小徑部,133—大徑部,134—階差部(限制部),135—突出部(限制部),136—突出部(限制部),24—閥部件,27—翻邊部,27A一前端面,271一基端部,271A—曲面部,273一大徑部,274—小徑部,275—階差部(限制部),277—突出部(限制部),278—突出部(限制部),28—環部件(限制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40]以下,基于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四通切換閥(滑動式切換閥)10例如設置于制冷環路I。制冷環路I利用于房間空調等空調機,具備:對作為流體的制冷劑進行壓縮的壓縮機2;在冷卻模式時作為冷凝器發揮功能的作為第一熱交換器的室外熱交換器3;在冷卻模式時作為蒸發器發揮功能的作為第二熱交換器的室內熱交換器4;在室外熱交換器3與室內熱交換器4之間使制冷劑膨脹而減壓的作為膨脹機構的膨脹閥5;四通切換閥10;以及對四通切換閥10的流路進行切換控制的先導電磁閥6,這些部件通過制冷劑配管進行連結。此外,作為膨脹機構,不限定于膨脹閥5,也可以為毛細管。
[0041]就該制冷環路I而言,在圖1所示的冷卻模式(冷氣運轉)下,構成制冷劑按照壓縮機2、四通切換閥10、室外熱交換器3、膨脹閥5、室內熱交換器4、四通切換閥10以及壓縮機2的順序流動的冷氣循環。另一方面,在加熱模式(暖氣運轉)下,構成制冷劑按照壓縮機2、四通切換閥10、室內熱交換器4、膨脹閥5、室外熱交換器3、四通切換閥10以及壓縮機2的順序流動的暖氣循環。該暖氣循環與冷氣循環的切換通過借助于先導電磁閥6的四通切換閥10的切換動作來進行。
[0042]還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四通切換閥10構成為具備:圓筒狀的閥主體11;以能夠滑動自如的方式設置于該閥主體11的內部的閥體12;作為與壓縮機2的排出口連通的接頭部件的高壓側導管(D接頭)13;與壓縮機2的吸入口連通的低壓側導管(S接頭)14;與室內熱交換器4連通的室內側導管(E接頭)15;以及與室外熱交換器3連通的室外側導管(C接頭)16。
[0043]圓筒狀的閥主體11具有堵塞其軸向兩端部的栓體17、18以及固定于閥主體11的內部的閥座19,構成為整體被密閉的缸體。在栓體17、18分別連接有與先導電磁閥6連通的導管17A、18A。在閥座19設置有供低壓側導管14、室內側導管15以及室外側導管16的各個前端插入,并且構成后述的第一端口 IlC、第二端口 IlD以及流出端口 11B的開口。閥座19的內表面19A成為對閥體12進行滑動引導的引導面。
[0044]在閥主體11形成有向其側面部111開口的多個端口 11A、11B、11C、11D。即,設置有:與高壓側導管13連接而供制冷劑流入閥主體11的內部的流入端口 11A;以及相對于流入端口 11A在閥主體11的側面部111的徑向相反側向閥座19開口的作為開口部的第一端口 11C、第二端口 11D及流出端口 11B。流出端口 IIB設置于閥主體11的軸向大致中央,第一端口 11C沿著閥主體11的軸向與流出端口 IIB的一側(圖2的左側)鄰接地設置,第二端口 IID沿著閥主體11的軸向設置于流出端口 IlB的另一側(圖2的右側)。
[0045]在流出端口 IIB連接有低壓側導管14,在第一端口 IIC連接有室內側導管15,從而該第一端口 11C構成室內側端口,在第二端口 IID連接有室外側導管16,從而該第二端口 IID構成室外側端口。低壓側導管14、室內側導管15以及室外側導管16分別釬焊固定于流出端口 11B、第一端口 11C、第二端口 IlD周邊的閥主體11以及閥座19。
[0046]閥體12構成為具有:與閥主體11的內周面滑動接觸的左右一對活塞體21、22;連結一對活塞體21、22并沿著閥主體11的軸向延伸的連結部件23;以及支撐于連結部件23的閥部件24。閥主體11的內部空間分隔成:形成于一對活塞體21、22之間的高壓室Rl;形成于一方的活塞體21與栓體17之間的第一工作室R2;以及形成于另一方的活塞體22與栓體18之間的第二工作室R3。
[0047]連結部件23由金屬板材構成,并且形成為具有:沿著閥主體11的軸向延伸并與閥座19的內表面19A平行地設置的連結板部23A;將連結板部23A的一側端部彎折而固定于活塞體21的固定片部23B;以及將連結板部23A的另一側端部彎折而固定于活塞體22的固定片部23C。在連結板部23A形成有保持閥部件24的保持孔23D與供制冷劑流通的兩處貫通孔23E。
[0048]閥部件24是合成樹脂制的一體成形部件,形成為具有:朝向閥座19呈凹狀開口的碗部25;以及從該碗部25的開口緣向外側延伸的凸緣部26。碗部25形成為在平面觀察時具有橢圓形狀的圓頂狀,插入于連結部件23的保持孔23D。在碗部25的內部形成有連通空間R4,該連通空間R4使流出端口 IIB與第一端口 IIC連通且不連通第二端口 IID、或者使流出端口 IIB與第二端口 IID連通且不連通第一端口 11C。
[0049]凸緣部26具有:與閥座19的內表面19A滑動接觸的滑動接觸面26A;以及向該滑動接觸面26A開口并與碗部25的內部連通的開口部25A。該凸緣部26配置于閥座19與連結部件23之間。而且,通過作用于閥部件24的高壓與低壓的壓力差而使滑動接觸面26A密接于閥座19的內表面19A,碗部25的連通空間R4相對于閥座19被關閉。
[0050]在以上的四通切換閥10中,若經由先導電磁閥6以及導管18A向第二工作室R3導入高壓制冷劑,則如圖1、圖2所示,活塞體22被按壓而使閥體12向閥主體11的軸向一側(圖1、圖2的左側)滑動,移動至第一位置。另外,若經由先導電磁閥6以及導管17A向第一工作室R2導入從壓縮機2被排出的高壓制冷劑,則活塞體21被按壓而使閥體12向閥主體11的軸向另一側(圖1、圖2的右側)滑動,移動至第二位置。
[0051 ]在閥體12位于第二位置的狀態下,閥部件24的碗部25通過其連通空間R4而使流出端口 IlB與第二端口 IlD連通。另外,碗部25位于比第一端口 IlC更靠另一側,因此該第一端口 IlC經由閥主體11的內部(高壓室Rl)與流入端口 IlA連通。即,閥體12位于第二位置的狀態為流入端口 IIA與第一端口 IIC連通且流出端口 IIB與第二端口 IID連通的加熱模式(暖氣運轉)。
[0052]在該加熱模式下,從壓縮機2所排出的高壓制冷劑H經由高壓側導管13以及流入端口 IlA導入高壓室Rl,通過了該高壓室Rl的高壓制冷劑H經由第一端口 IlC以及室內側導管15供給至室內熱交換器4。另外,從室外熱交換器3經由室外側導管16以及第二端口 IlD而使低壓制冷劑L導入碗部25的連通空間R4,通過了該連通空間R4的低壓制冷劑L經由流出端口IlB以及低壓側導管14向壓縮機2進行環流。
[0053]另一方面,在閥體12位于第一位置的狀態下,閥部件24的碗部25通過其連通空間R4而使流出端口 IlB與第一端口 IlC連通。另外,碗部25位于比第二端口 IlD更靠一側,因此該第二端口 IID經由閥主體11的內部(高壓室Rl)與流入端口 IIA連通。即,閥體12位于第一位置的狀態為流入端口 IIA與第二端口 IID連通且流出端口 IIB與第一端口 IIC連通的冷卻模式(冷氣運轉)。
[0054]基于圖3對以上的四通切換閥10的閥主體11與高壓側導管13的連接構造進行詳細說明。在閥主體11的流入端口 IlA的周圍形成有從閥主體11的側面部111朝向外側突出的翻邊部27 ο翻邊部27通過對側面部111實施翻邊加工而形成,具有相對于側面部111彎曲的基端部271以及與基端部271連續的圓筒部272。基端部271的內周面為與側面部111的內周面IllA連續的剖面圓弧狀的曲面部271A。該曲面部271A的曲率半徑與側面部111的厚度大致相等。
[0055]另外,在翻邊部27通過對其開口(流入端口11A)實施沉孔加工,從而形成大徑部273。該沉孔的深度比翻邊部27從側面部111突出的突出尺寸L稍小,僅在圓筒部272形成有沉孔,沉孔未到達至曲面部271A。翻邊部27的內周面的未形成有沉孔的部分中的圖3中的上端部為小徑部274。在大徑部273與小徑部274之間形成有作為圖3的朝向上方側(高壓側導管13側)的面的階差部275。即,階差部275形成于比曲面部271A更靠翻邊部27的前端側。
[0056]大徑部273的內徑Dl以能夠供高壓側導管13容易地插入大徑部273內的方式與高壓側導管13的外徑D2相同程度或者比其稍大,小徑部274的內徑D3比大徑部273的內徑Dl以及高壓側導管13(—端部131)的外徑D2小。因此,若將高壓側導管13的一端部(下端)131插入翻邊部27的內側,則一端部131的端面131A與階差部275抵接,階差部275作為限制高壓側導管13的過度插入的限制部發揮功能。另外,階差部275的寬度形成為比高壓側導管13的壁厚窄,小徑部274的內徑D3比高壓側導管13的內徑D4大,在將高壓側導管13插入翻邊部27的內側的狀態下,小徑部274與高壓側導管13相比較大地開口。即,即使設置限制部,也不會阻礙流體的流動。另外,翻邊部27的突出尺寸L為高壓側導管13的外徑D2的10%?35%。此外,高壓側導管13的內徑D4在其長度方向呈大致恒定。
[0057]此處,基于圖4對將高壓側導管13插入翻邊部27的深度與從高壓側導管13流入閥主體11內的流體(制冷劑)的流量的關系進行說明。此處,將高壓側導管13的端面131A與閥部件24的上表面的間隔設為X(參照圖2),將間隔X除以適當的基準值XO的值設為接頭高度Χ/Χ0。即,接頭高度Χ/Χ0越大,高壓側導管13的插入深度越淺,接頭高度Χ/Χ0越小,高壓側導管13的插入深度越深。
[0058]圖4表示從使接頭高度Χ/Χ0變化時的高壓側導管13流入閥主體11內的流體的流量F。接頭高度Χ/Χ0越大(插入深度較淺),流量F越增大。然而,若接頭高度Χ/Χ0過大(例如大于1.7),則如后所述當在翻邊部27通過釬焊固定高壓側導管13時,無法獲得充分的接合強度。另一方面,若接頭高度Χ/Χ0過小(例如不足0.2),則流量F過小,并且存在導致高壓側導管13的一端部131與閥部件24干涉的情況。在本實施方式中,將接頭高度Χ/Χ0設定為適當的值(例如1.2?1.6)。
[0059]以下,基于圖5對在閥主體11的側面部111連接高壓側導管13的方法的一個例子進行說明。該連接所使用的夾具100具備:支撐臺101;插入導管14?16的下端的棒狀的導管支撐部件102;以及插入高壓側導管13的上端的棒狀的按壓部件103。支撐臺101具有:形成有供導管支撐部件102的下端插入的插通孔1lA的下層支撐部101B;供閥主體11載置的中層支撐部101C;以及形成有供按壓部件103插通的插通孔1lD的引導板101E。
[0060]夾具100通過中層支撐部1lC支撐閥主體11,并且通過下層支撐部1lB以及導管支撐部件102以未固定于閥主體11的導管14?16不從閥主體11脫落的方式進行支撐。如上所述,在支撐閥主體11以及導管14?16的狀態下,通過按壓部件103以將高壓側導管13按壓于閥主體11的方式向下方側按壓。
[0061]此時,作為朝向上方的面的階差部275與高壓側導管13的端面131A相互重合,并且階差部275遍布周向整體形成,從而能夠抑制高壓側導管13以傾斜(相互的軸向不大致正交)的狀態接合于閥主體11的情況。在維持利用上述的按壓部件103的按壓的狀態下,通過釬焊來固定翻邊部27與高壓側導管13的一端部131。此時,不需要為了定位閥主體11與高壓側導管13,而支撐翻邊部27以及一端部131的附近,能夠縮小夾具100的熱容量,因此能夠縮短進行釬焊時的加熱時間。由此,難以因釬焊時的熱而在夾具100產生熱膨脹(變形)。另外,即使產生少許的變形,若通過按壓部件103以適當的力按壓高壓側導管13,則也與上述相同地,能夠獲得適當的插入深度,并且能夠抑制高壓側導管13相對于閥主體11的傾斜。
[0062]根據上述的本實施方式,存在以下的效果。即,通過形成于閥主體11的翻邊部27的階差部275來限制高壓側導管13的過度插入,從而能夠抑制高壓側導管13與翻邊部27的插入深度的偏差。
[0063]另外,在釬焊時,高壓側導管13往往熱膨脹,但設置有階差部275,從而即使高壓側導管13因熱膨脹而沿軸向延伸,也不會過度插入。即,即使熱膨脹,在插入深度也難以產生偏差。
[0064]另外,在翻邊部27的內周面形成有作為限制部的階差部275,供高壓側導管13的端面131A抵接,從而在將高壓側導管13插入翻邊部27的內側時,翻邊部27的前端面(圖3的上端面)27露出。因此,在釬焊固定翻邊部27與高壓側導管13時,釬料容易積存在翻邊部27的前端面27A與高壓側導管13的外周面之間,能夠提高閥主體11與高壓側導管13的氣密性。
[0065]另外,階差部275在翻邊部27形成于比曲面部271A更靠前端側,從而高壓側導管13的一端部131不會越過曲面部271A而插入。另外,在翻邊部27形成有曲面部271A,從而基端部271的內徑伴隨著朝向基端側而擴大。因此,在流體從高壓側導管13流入閥主體11內的情況下,流體能夠通過內徑被擴大的部分,能夠增大可通過面積。
[0066]另外,翻邊部27的突出尺寸L為高壓側導管13的外徑D2的10%?35%,從而能夠一邊提高閥主體11與高壓側導管13的接合強度,一邊抑制翻邊部27的形成性被損壞的情況。
[0067]此外,本實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包括能夠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的其他的結構等,以下所示的變形等也包含于本實用新型。
[0068]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高壓側導管13的內徑D4在其長度方向為大致恒定,但如在圖6作為第一變形例表示的那樣,也可以在高壓側導管13的一端部131的內周面形成有錐面131B。第一變形例的翻邊部27具有與上述實施例相同的形狀以及尺寸。錐面131B形成為高壓側導管13的一端部131的開口尺寸與翻邊部27的小徑部274的內徑D3大致相等。即,錐面131B形成為與翻邊部27的內周面(小徑部274的內周面)連續。
[0069]根據上述的第一變形例,在從高壓側導管13向閥主體11內流入流體時,流體的流動難以在高壓側導管13的內周面與翻邊部27的內周面的邊界部分產生紊亂,能夠增大流量。
[0070]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形成于翻邊部27的內周面的階差部275作為限制部發揮功能,但也可以在翻邊部27的內周面設置其他的限制部。
[0071]例如,如作為第二變形例表示于圖7的那樣,也可以在翻邊部27安裝單獨的環部件28作為限制部。即,在翻邊部27的內周面形成槽部276而供環部件28嵌入,從而高壓側導管13的一端部131的端面131A與環部件28抵接,限制高壓側導管13的過度插入。
[0072]另外,如作為第三變形例表示于圖8的那樣,作為限制部,也可以形成從翻邊部27的內周面突出的突出部277。突出部277例如只要形成為從外周面側按壓翻邊部27中的從前端分離適當的尺寸的部分且遍布周向整體縮徑即可。另外,如作為第四變形例表示于圖9的那樣,在周向的一部分也可以形成從內周面突出的多個點狀的突出部278。高壓側導管13的一端部131的端面131A與突出部277、278抵接從而限制高壓側導管13的過度插入。
[0073]如上述實施方式、第一變形例?第三變形例那樣,在翻邊部27的內周面設置有限制部的結構中,在釬焊時,通過限制部抑制釬料從翻邊部27的內周面與高壓側導管13的一端部131的外周面之間侵入閥主體11內的高壓室R1。另外,抑制高壓側導管13相對于閥主體11的傾斜,從而在翻邊部27的內周面與高壓側導管13的外周面之間難以產生較大的間隙,能夠進一步抑制釬料的侵入。特別地,在限制部在翻邊部27的內周面遍布周向整體設置的結構(上述實施方式以及第一變形例、第二變形例)中,能夠進一步抑制釬料向高壓室Rl的侵入。
[0074]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翻邊部27的內周面設置有限制部,供高壓側導管13的端面131A抵接,但也可以在高壓側導管13的一端部131的外周面設置有限制部,供翻邊部27的前端面27A抵接,限制高壓側導管13的過度插入。
[0075]例如,如作為第五變形例表示于圖10的那樣,在高壓側導管13的一端部131的外周面形成有:具有與翻邊部27的內徑D5相同程度或者比其稍大(能夠容易地插入翻邊部27)的外徑D6的小徑部132;具有比翻邊部27的內徑D5大的外徑D7的大徑部133;以及小徑部132與大徑部133之間的階差部134,階差部134也可以作為限制部發揮功能。即,在規定的范圍內從外周面側實施切削加工等加工而將高壓側導管13的一端部131形成薄壁,從而形成小徑部132,將一端部131中的未被加工的部分做成大徑部133。作為朝向翻邊部27側(下方側)的面的階差部134與翻邊部27的前端面27A抵接,從而限制高壓側導管13的過度插入。
[0076]另外,如作為第六變形例表示于圖11的那樣,作為限制部,也可以形成從高壓側導管13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部135。突出部135例如只要形成為從內周面側按壓高壓側導管13的一端部131中的從前端分離適當的尺寸的部分且遍布周向整體突出即可。另外,如作為第七變形例表示于圖12的那樣,也可以在周向的一部分形成從外周面突出的多個點狀的突出部136。突出部135、136與翻邊部27的前端面27A抵接,從而限制高壓側導管13的過度插入。
[0077]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翻邊部27的突出尺寸L為高壓側導管13的外徑D2的10%?35%,但只要根據必要的接合強度、翻邊部的形成條件,相對于高壓側導管13的外徑D2形成具有適當的突出尺寸的翻邊部即可。
[0078]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設置有翻邊部以及限制部的滑動式切換閥例示了四通切換閥10,但滑動式切換閥不限定于四通切換閥,也可以是三通閥、兩通閥等其他方式的滑動式切換閥。
[0079]此外,在以上的記載中公開了用于實施本實用新型的最佳的結構、方法等,但本實用新型不限定于此。即,本實用新型主要在特定的實施方式中被特別地圖示且說明,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思想以及目的范圍,相對于以上敘述的實施方式,在形狀、材質、數量、其他的詳細的結構中,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施加各種變形。因此,限定上述公開的形狀、材質等的記載是為了容易理解本實用新型而例示性地記載,不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限定,因此避開它們的形狀、材質等的限定的一部分或全部的限定的部件的名稱中的記載包含于本實用新型。
【主權項】
1.一種滑動式切換閥,在筒狀的閥主體的側面部連接有接頭部件,在所述側面部的所述接頭部件的相反側形成有一個或者多個開口部,并且在所述閥主體收納有以覆蓋所述開口部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方式滑動的閥部件,所述滑動式切換閥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閥主體形成有從所述側面部朝向外側突出且開口的翻邊部, 所述接頭部件的一端部插入于所述翻邊部的內側, 在所述翻邊部以及所述接頭部件的一端部中的至少一方設置有限制所述接頭部件過度插入于所述翻邊部的限制部。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滑動式切換閥,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設置于所述翻邊部的內周面且與所述接頭部件的一端部的端面抵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滑動式切換閥,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在所述翻邊部的內周面遍布周向整體而進行設置。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滑動式切換閥,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翻邊部的內周面形成有:具有比所述接頭部件的一端部的外徑小的內徑的小徑部;具有所述接頭部件的一端部的外徑以上的內徑的大徑部;以及所述小徑部與所述大徑部之間的階差部, 所述階差部作為所述限制部發揮功能。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滑動式切換閥,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翻邊部的基端部的內周面形成有與所述側面部的內周面連續的曲面部, 所述限制部設置于比所述曲面部更靠前端側。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滑動式切換閥,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頭部件的一端部的內周面形成有與所述翻邊部的內周面連續的錐面。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滑動式切換閥,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由固定于所述翻邊部的內周面的單獨的環部件構成。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滑動式切換閥,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由從所述翻邊部的內周面突出的突出部構成。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滑動式切換閥,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設置于所述接頭部件的一端部的外周面且與所述翻邊部的前端面抵接。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滑動式切換閥,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頭部件的一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具有所述翻邊部的內徑以下的外徑的小徑部;具有比所述翻邊部的內徑大的外徑的大徑部;以及所述小徑部與所述大徑部之間的階差部, 所述階差部作為所述限制部發揮功能。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滑動式切換閥,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由從所述接頭部件的一端部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部構成。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滑動式切換閥,其特征在于, 所述翻邊部從所述側面部突出的突出尺寸為所述接頭部件的外徑的10%?35%。13.一種制冷循環系統,其特征在于,具備: 對流體的制冷劑進行壓縮的壓縮機; 在冷卻模式時作為冷凝器發揮功能的第一熱交換器; 在冷卻模式時作為蒸發器發揮功能的第二熱交換器; 在所述第一熱交換器與所述第二熱交換器之間使制冷劑膨脹而進行減壓的膨脹機構;以及 權利要求1所述的滑動式切換閥。
【文檔編號】F25B41/04GK205479490SQ201620257223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3月30日
【發明人】熊田和彥, 足立稔, 上野知之, 木村宏光, 小泉憐, 岡田聰
【申請人】株式會社鷺宮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