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換向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制冷控制領域,涉及一種換向閥,包括帶有閥腔的閥體(20),在所述閥腔中設置有閥座(30),所述閥座(30)上設置有沿所述閥體(20)的軸向依次布置的第一閥口(31)、第二閥口(32)、設置在閥腔內并與所述閥座(30)配合第一閥芯(40)、驅動所述第一閥芯(40)的驅動件(60),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在所述驅動件(60)與所述第一閥芯(40)之間的彈簧片(50),所述彈簧片(50)包括第一抵接部(51)、第二抵接部(52)、壓縮彈性限位部(53),本實用新型使彈簧片不會壓死而失去回復能力,也避免了薄片材料的彈簧片產生折裂隱患。
【專利說明】
_種換向閥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制冷控制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制冷系統中使用的換向閥。
【背景技術】
[0002]應用于制冷系統中的換向閥主要由導閥和主閥組成。在控制過程中,通過導閥100的作用實現主閥200的換向,使得熱栗型制冷系統在制冷和制熱兩種工作狀態之間切換,實現夏天制冷、冬天制熱的一機兩用的目的。圖1為現有技術中帶有換向閥的制冷系統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換向閥包括帶有閥腔的閥體20以及第一滑動閥芯40’和第二滑動閥芯80’。在閥腔中設置閥座30,閥座30上設置有沿閥體20的軸向依次布置的第一閥口 31、第二閥口32、第三閥口 33、第四閥口 34及第五閥口 35。
[0003]當制冷系統運行時,此時E端口與S端口相通,Dl端口與C端口相通,D2端口被第一閥芯40 ’遮擋進而關閉。系統內部的制冷劑從壓縮機I出來經過輔助熱交換器5后從Dl端口進入閥腔,接著從與Dl端口連接的C端口中輸出,并依次經過第一熱交換器3、節流閥2、第二熱交換器4,進入E端口,接著從與E端口連接的S端口中輸出最終回到壓縮機I中。
[0004]在上述過程中,制冷劑從壓縮機中流出并分別流入Dl端口和D2端口,由于流入Dl端口的制冷劑先經過輔助熱交換器5而產生一定的壓力損失,而流入D2端口的制冷劑則無此壓力損失,因此就可能產生反向壓差。另外由于制冷劑流入Dl端口和D2端口存在時間差,也可能產生反向壓差,即壓差將第一閥芯40’推離閥座。如此就會使得D2端口無法被第一閥芯40 ’關閉,從而使得系統內部的制冷劑有部分未經過輔助熱交換器5,而從D2端口直接進入閥腔,即這部分制冷劑沒有參與輔助熱交換器5中的熱量交換,因此系統的能效將受到影響。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換向閥,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換向閥影響能效的問題。其換向閥包括帶有閥腔的閥體,在所述閥腔中設置有閥座,所述閥座上設置有沿所述閥體的軸向依次布置的第一閥口、第二閥口,設置在閥腔內并與所述閥座配合的第一閥芯、驅動所述第一閥芯的驅動件,還包括設置在所述驅動件與所述第一閥芯之間的彈簧片,所述彈簧片包括與所述第一閥芯配合的第一抵接部、與所述驅動件配合的第二抵接部、壓縮彈性限位部,所述第一閥芯包括與所述第一抵接部配合的彈簧片支承部、與所述壓縮彈性限位部配合的第一配合部。
[0006]在上述技術方案基礎上作為進一步延伸,所述第一閥芯的彈簧片支承部與所述第一配合部構成第一臺階;
[0007]在上述技術方案基礎上作為進一步延伸,所述彈簧片的壓縮彈性限位部與所述第一抵接部構成第二臺階;
[0008]在上述技術方案基礎上作為進一步延伸,所述第一臺階的臺階高度不大于所述第二臺階的臺階高度;
[0009]在上述技術方案基礎上作為進一步延伸,所述彈簧片的第一抵接部、第二抵接部及壓縮彈性限位部相互平行設置;
[0010]在上述技術方案基礎上作為進一步延伸,所述第一閥芯還包括防止所述彈簧片周向轉動的第二配合部;
[0011]在上述技術方案基礎上作為進一步延伸,還包括與所述閥座配合的第二閥芯,所述閥座上還包括沿所述閥體的軸向依次布置的第三閥口、第四閥口、第五閥口、所述第一閥芯與所述第一閥口和第二閥口配合,所述第二閥芯與所述第三閥口、第四閥口及第五閥口配合,所述驅動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當所述驅動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時,所述第一閥芯封堵第一閥口,所述第三閥口和第四閥口連通,所述第二閥口與所述第五閥口連通;當所述驅動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時,所述第一閥芯封堵所述第二閥口,所述第四閥口和第五閥口連通、所述第一閥口與所述第三閥口連通。
[0012]本實用新型給出的技術方案,設置在第一閥芯部和驅動件之間的彈簧片可以給第一閥芯施加向閥座方向的作用力。當第一閥芯受到正常范圍的反向沖擊壓力時,能保持第一閥芯與閥座表面的密閉;而當制冷系統出現瞬間異常反向壓力時,彈簧片在受壓變形過程中,其設置的抵接部可以與第一滑動閥芯抵接配合,彈簧片不會過分壓死而失去回復能力,同時也避免了薄片材料的彈簧片產生折裂隱患。本實用新型給出的技術方案,尤其適合在工作環境惡劣和流體壓力高的制冷系統中,如大型商用制冷系統中。
【附圖說明】
[0013]圖1:現有技術中帶有換向閥的制冷系統的示意圖;
[0014]圖2:本實用新型給出的一種帶有換向閥的制冷系統的示意圖;
[0015]圖3:圖2中換向閥的局部結構的放大示意圖;
[0016]圖4:本實用新型給出的一種換向閥的彈簧片結構的示意圖;
[0017]圖5:本實用新型給出的一種換向閥的第一閥芯結構的示意圖。
[0018]附圖2-圖5中標記說明
[0019]1-壓縮機、2-節流閥、3-第一熱交換器;
[0020]4-第二熱交換器、5-輔助熱交換器;
[0021]20-閥體、30-閥座;
[0022]31-第一閥口、32-第二閥口、33-第三閥口 ;
[0023]34-第四閥口、35-第五閥口;
[0024]40-第一閥芯;
[0025]41-彈簧片支承部、42-第一配合部;
[0026]43-第二配合部、44-第一臺階;
[0027]45-圓形柱;
[0028]50-彈簧片;
[0029]51-第一抵接部、52-第二抵接部;
[0030]53-壓縮彈性限位部、54-第二臺階;
[0031]54-圓形孔;
[0032]60-驅動件;
[0033]61-連桿、62-活塞;
[0034]70-C端口 /S端口 /E端口 /Dl端口 /D2端口 ;
[0035]80-第二閥芯。
【具體實施方式】
[0036]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0037]圖2為本實用新型給出的一種帶有換向閥的制冷系統的示意圖,圖3為圖2中換向閥的局部結構的放大示意圖。
[0038]如圖2和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換向閥包括帶有閥腔的閥體20、設置在閥腔內的第一閥芯40和第二閥芯80,由連桿61和兩個活塞62組成的驅動件60設置在閥腔中,驅動件60可以驅動第一閥芯40和第二閥芯8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切換。在閥腔中設置有閥座30,閥座30上設置有軸向依次布置的第一閥口 31、第二閥口 32、第三閥口 33、第四閥口 34及第五閥口 35。第一閥芯40與第一閥口 31和第二閥口 32配合,第二閥芯80與第三閥口 33、第四閥口 34及第五閥口 35配合。
[0039]當驅動件60位于第一位置時,第一閥芯40封堵第一閥口 31,此時,第三閥口 33和第四閥口 34連通,第二閥口 32與第五閥口 35連通;當驅動件60位于第二位置時,第一閥芯40封堵第二閥口 32,此時,第四閥口 34和第五閥口 35連通、第一閥口 31與第三閥口 33連通。
[0040]彈簧片50設置在驅動件60與第一閥芯40之間的。彈簧片50具有第一抵接部51和第二抵接部52,第一抵接部51抵接第一閥芯,第二抵接部52抵接驅動件60。在彈簧片50上還設置有壓縮彈性限位部53,在第一閥芯40上還設置有彈簧片支承部41。支承部41與限位部53配合,當制冷系統出現瞬間反向壓力異常時,彈簧片50在受壓變形過程中,第一閥芯40帶動彈簧片50的壓縮彈性限位部53向上移動,抵接驅動件60的連桿61,彈簧片50不再變形,所以不會壓死而失去回復能力,同時也避免了薄片材料的彈簧片產生折裂隱患。
[0041]作為進一步優化的技術方案,第一閥芯40的彈簧片支承部41與所述第一配合部42構成第一臺階44,壓縮彈性限位部53與第一抵接部51構成第二臺階54,第一臺階44的臺階高度Hl不大于所述第二臺階54的臺階高度H2。所以只有在異常壓力發生情況下,第一閥芯40才驅動壓縮彈性限位部53向上移動,在正常工作壓力范圍內,彈簧片50靠第一抵接部51和第二抵接部52抵接工作,壓縮彈性限位部53不會受壓而影響彈簧片的壓縮區間。
[0042]圖4為本實用新型給出的一種換向閥的彈簧片結構的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給出的一種換向閥的第一閥芯結構的不意圖。
[0043]如圖4和圖5所示,所述彈簧片50—般通過薄型金屬彈性片制成,通過折彎形成第一抵接部51和第二抵接部52 ο彈簧片50的中部開設有圓形孔55,第一閥芯40的圓柱45套設于圓形孔55。彈簧片50的兩側有作為壓縮彈性限位部的折彎53,第一閥芯40的圓柱45相應的兩邊開設有平面型的缺口作為第二配合部43。折彎53與第二配合部43配合能夠防止彈簧片50周向轉動。
[0044]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壓縮彈性限位部的折彎53與第一抵接部51及第二抵接部52相互平行設置。能夠在制冷系統反向壓力異常情況下,保持彈簧片50受力均勻,不至于產生局部損壞。
[0045]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換向閥,包括帶有閥腔的閥體(20),在所述閥腔中設置有閥座(30),所述閥座(30)上設置有沿所述閥體(20)的軸向依次布置的第一閥口(31)、第二閥口(32),設置在閥腔內并與所述閥座(30)配合的第一閥芯(40),驅動所述第一閥芯(40)的驅動件(60),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在所述驅動件(60)與所述第一閥芯(40)之間的彈簧片(50),所述彈簧片(50)包括與所述第一閥芯(40)配合的第一抵接部(51)、與所述驅動件(60)配合的第二抵接部(52)、壓縮彈性限位部(53),所述第一閥芯(40)包括與所述第一抵接部(51)配合的彈簧片支承部(41 )、與所述壓縮彈性限位部(53)配合的第一配合部(42)。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向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閥芯(40)的彈簧片支承部(41)與所述第一配合部(42)構成第一臺階(44)。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換向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片(50)的壓縮彈性限位部(53)與所述第一抵接部(51)構成第二臺階(54)。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換向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臺階(44)的臺階高度(Hl)不大于所述第二臺階(54)的臺階高度(H2)。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向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片(50)的第一抵接部(51)、第二抵接部(52)及壓縮彈性限位部(53)相互平行設置。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換向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閥芯(40)還包括防止所述彈簧片(50)周向轉動的第二配合部(43)。7.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換向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與所述閥座(30)配合的第二閥芯(80),所述閥座(30)上還包括沿所述閥體(20)的軸向依次布置的第三閥口(33)、第四閥口( 34)、第五閥口( 35)、所述第一閥芯(40)與所述第一閥口( 31)和第二閥口( 32)配合,所述第二閥芯(80)與所述第三閥口(33)、第四閥口(34)及第五閥口(35)配合,所述驅動件(60)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當所述驅動件(6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時,所述第一閥芯(40)封堵第一閥口(31),所述第三閥口(33)和第四閥口(34)連通,所述第二閥口(32)與所述第五閥口(35)連通;當所述驅動件(60)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時,所述第一閥芯(40)封堵所述第二閥口(32),所述第四閥口(34)和第五閥口(35)連通、所述第一閥口(31)與所述第三閥口(33)連通。
【文檔編號】F16K11/065GK205446805SQ201620232001
【公開日】2016年8月10日
【申請日】2016年3月24日
【發明人】不公告發明人
【申請人】浙江三花制冷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