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平穩性彈簧減震機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高平穩性彈簧減震機構,包括一個豎向減震機構和兩個橫向減震機構,所述豎向減震機構由豎向連接座、豎向彈簧、立柱和安裝座組成,所述橫向減震機構由橫向轉軸、活塞桿、橫向彈簧、活塞缸、活塞缸轉軸和橫向連接座組成,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為三組減震機構,豎向減震機構作為主減震機構,兩個橫向的減震機構同步實施,由此來提高減震的效果與減震的平穩性,不僅能夠用于車輛上,還能夠用于各種需要減震的機構上,使用方便,減震效果好,具有推廣應用的價值。
【專利說明】
一種高平穩性彈簧減震機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機械減震機構,尤其涉及一種高平穩性彈簧減震機構。
【背景技術】
[0002]減震器,減震器主要用來抑制彈簧吸震后反彈時的震蕩及來自路面的沖擊。在經過不平路面時,雖然吸震彈簧可以過濾路面的震動,但彈簧自身還會有往復運動,而減震器就是用來抑制這種彈簧跳躍的。減震器太軟,車身就會上下跳躍,減震器太硬就會帶來太大的阻力,妨礙彈簧正常工作。在關于懸掛系統的改裝過程中,硬的減震器要與硬的彈簧相搭配,而彈簧的硬度又與車重息息相關,因此較重的車一般采用較硬的減震器。現有技術中,減震器大多是一組的,然而復位性能相對會收到影響,平穩性也不足,因此,存在改進空間。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高平穩性彈簧減震機構。
[0004]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上述目的:
[0005]本實用新型包括一個豎向減震機構和兩個橫向減震機構,所述豎向減震機構由豎向連接座、豎向彈簧、立柱和安裝座組成,所述橫向減震機構由橫向轉軸、活塞桿、橫向彈簧、活塞缸、活塞缸轉軸和橫向連接座組成,所述立柱的上端穿過所述豎向連接座的中部,所述安裝座設置于所述立柱的下端,所述豎向彈簧套裝于所述立柱外,并位于所述豎向連接座與所述安裝座之間,兩個所述橫向轉軸分別設置于所述安裝座的兩側,所述活塞桿的一端位于所述活塞缸內,所述活塞桿的另一端與所述橫向轉軸之間轉動連接,所述橫向彈簧位于所述活塞缸內,并位于所述活塞缸與所述活塞桿之間,所述活塞缸與所述橫向連接座之間通過活塞缸轉軸轉動連接。
[000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07]本實用新型是一種高平穩性彈簧減震機構,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為三組減震機構,豎向減震機構作為主減震機構,兩個橫向的減震機構同步實施,由此來提高減震的效果與減震的平穩性,不僅能夠用于車輛上,還能夠用于各種需要減震的機構上,使用方便,減震效果好,具有推廣應用的價值。
【附圖說明】
[0008]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09]圖中:1_豎向連接座、2-豎向彈簧、3-立柱、4-安裝座、5-橫向轉軸、6-活塞桿、7-橫向彈簧、8-活塞缸、9-活塞缸轉軸、I O-橫向連接座。
【具體實施方式】
[0010]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1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一個豎向減震機構和兩個橫向減震機構,豎向減震機構由豎向連接座1、豎向彈簧3、立柱2和安裝座4組成,橫向減震機構由橫向轉軸5、活塞桿6、橫向彈簧7、活塞缸8、活塞缸轉軸9和橫向連接座10組成,立柱2的上端穿過豎向連接座I的中部,安裝座4設置于立柱2的下端,豎向彈簧3套裝于立柱2外,并位于豎向連接座I與安裝座4之間,兩個橫向轉軸5分別設置于安裝座4的兩側,活塞桿6的一端位于活塞缸8內,活塞桿6的另一端與橫向轉軸5之間轉動連接,橫向彈簧7位于活塞缸8內,并位于活塞缸8與活塞桿6之間,活塞缸8與橫向連接座1之間通過活塞缸轉軸9轉動連接。
[0012]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
【主權項】
1.一種高平穩性彈簧減震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個豎向減震機構和兩個橫向減震機構,所述豎向減震機構由豎向連接座、豎向彈簧、立柱和安裝座組成,所述橫向減震機構由橫向轉軸、活塞桿、橫向彈簧、活塞缸、活塞缸轉軸和橫向連接座組成,所述立柱的上端穿過所述豎向連接座的中部,所述安裝座設置于所述立柱的下端,所述豎向彈簧套裝于所述立柱外,并位于所述豎向連接座與所述安裝座之間,兩個所述橫向轉軸分別設置于所述安裝座的兩側,所述活塞桿的一端位于所述活塞缸內,所述活塞桿的另一端與所述橫向轉軸之間轉動連接,所述橫向彈簧位于所述活塞缸內,并位于所述活塞缸與所述活塞桿之間,所述活塞缸與所述橫向連接座之間通過活塞缸轉軸轉動連接。
【文檔編號】F16F3/04GK205423655SQ201620277583
【公開日】2016年8月3日
【申請日】2016年4月6日
【發明人】張燕紅
【申請人】張燕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