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振器轉向接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減振器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減振器轉向接頭。
【背景技術】
[0002]根據路狀、行駛速度等不同,車輛主動調節車身高度來達到一個最佳的車身姿態,以滿足多種路面的使用要求。具備車身高度控制系統的懸掛形式一般不采用麥弗遜形式,因為在車輛行駛過程中活塞桿會帶動進油管一起旋轉。因此,保證車輛總布置采用麥弗遜結構形式的前提下,既要做到車輛轉向對固定車身相對位置的油管不受影響,還要保證高壓工作條件下,高度自調節減振器內部的油氣不得有泄露。
[0003]而現有車輛上的高度自調節減振器,在車輛轉向時,減振器活塞桿會隨之發生轉動,而通過油管與減振器連接且固定于車身上的油栗會受到影響,油管會出現折彎等現象,嚴重時會導致油氣泄露。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減振器轉向接頭,目的是避免與減振器連接的油管在活塞桿轉動時不會受到影響。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為:減振器轉向接頭,包括:
[0006]接頭體,其套設于減振器的活塞桿的端部,且內部設有油道;以及
[0007]外殼體,其為可旋轉的套設于接頭體上,且設有用于與油管連接且與接頭體內的油道連通的接口。
[0008]所述接頭體包括套設于活塞桿上的大徑段和外直徑小于大徑段外直徑的小徑段,所述外殼體內設有讓小徑段插入的軸孔。
[0009]所述外殼體與所述小徑段之前設置有密封圈,且密封圈設置于所述接口兩側。
[0010]所述密封圈為斯特封密封圈。
[0011]所述外殼體與所述接頭體之間設有軸承。
[0012]所述軸承為單列深溝槽軸承。
[0013]本實用新型的減振器轉向接頭,通過設置與活塞桿連接的接頭體和套設于接頭體上的外殼體,外殼體并可以與油管的一端連接,油管另一端連接油栗,由于外殼體相對于接頭體可旋轉,因此在車輛轉向使活塞桿帶動接頭體轉動時,外殼體可保持不動,相應的也就可以避免油管和油栗受到影響,油管形態可以保持不變,而且減振器與油栗之間傳遞高壓狀態的油氣不易泄露。
【附圖說明】
[0014]本說明書包括以下附圖,所示內容分別是: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轉向接頭的剖視圖;
[0016]圖2是接頭體的剖視圖;
[0017]圖3是外殼體的剖視圖;
[0018]圖4是具有本實用新型轉向接頭的減振器的局部剖視圖;
[0019]圖中標記為:
[0020]1、螺母;2、軸承;3、接頭體;31、大徑段;32、小徑段;33、油道;34、進油口 ;35、螺紋段;36、第一軸頸;37、第二軸頸;38、油槽;4、外殼體;41、接口 ;42、溝槽;43、軸孔;5、密封圈;6、活塞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目的是幫助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技術方案有更完整、準確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實施。
[0022]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減振器轉向接頭,包括接頭體3和外殼體4 ;接頭體3是套設于減振器的活塞桿的端部,且內部設有油道33 ;外殼體4為可旋轉的套設于接頭體3上,且設有用于與油管連接且與接頭體3內的油道33連通的接口 41。本實用新型的減振器轉向接頭通過設置與活塞桿連接的接頭體3和套設于接頭體3上的外殼體4,外殼體4并可以與油管的一端連接,油管另一端連接油栗,由于外殼體4相對于接頭體3可旋轉,因此在車輛轉向使活塞桿帶動接頭體3轉動時,外殼體4可保持不動,相應的也就可以避免油管和油栗受到影響,油管形態可以保持不變,而且減振器與油栗之間傳遞高壓狀態的油氣不易泄露。
[0023]具體地說,如圖1至圖3所示,接頭體3為回轉體,其包括套設于活塞桿上的大徑段31和外直徑小于大徑段31外直徑的小徑段32,外殼體4的內部設有讓小徑段32插入的軸孔43。大徑段31和小徑段32為同軸設置,接頭體3內的油道33為從大徑段31的遠離小徑段32的端面中心開始沿軸向朝向大徑段31和小徑段32內部延伸形成的圓形腔體,而且在小徑段32的側壁設有沿徑向貫穿設置的進油口 34,進油口 34與內側的油道33連通。由于外殼體4相對于接頭體3為可旋轉的,作為優選的,在小徑段32的外圓面上設置一個沿整個周向延伸的環槽,作為容納油液的油槽38。小徑段32上的進油口 34設置一個,進油口 34與油槽38處于同一軸向位置處,且兩者連通,確保經接口 41進入的油液能夠經油槽38和進油口 34流入油道33內。
[0024]如圖1至圖3所示,外殼體4內的軸孔43為外殼體4的長度方向貫穿設置的圓孔,軸孔43的直徑與接頭體3的小徑段32的外直徑相等,接口 41設置于軸孔43的一側,接口41的軸線并與軸孔43的軸線相垂直,接口 41并與軸孔43連通。作為優選的,外殼體4與接頭體3之間設有軸承2,接頭體3還包括位于末端的螺紋段35、位于小徑段32與大徑段31之間的第一軸頸36以及位于螺紋段35與小徑段32之間的第二軸頸37,第一軸頸36和第二軸頸37處用于安裝軸承2。螺紋段35位于外殼體4外側,螺紋段35的外表面設置外螺紋,用于安裝螺母1,螺母1與大徑段31相配合,對外殼體4在接頭體3上的軸向位置進行限位;而且通過設置軸承2,軸承2優選為單列深溝槽軸承,外殼體4在接頭體3上能夠自如轉動。
[0025]如圖1和圖3所示,作為優選的,在外殼體4與小徑段32之前還設置有密封圈5,且密封圈5設置于接口 41的兩側,密封圈5內圓面與小徑段32的外圓面貼合。在軸孔43處的內圓面上設置有用于安裝密封圈5的溝槽42,溝槽42在接口 41兩側分別設置一個,各溝槽42中分別安裝一個密封圈5,兩個密封圈5位于兩個軸承2之間,而且小徑端上的油槽38和進油口 34位于兩個密封圈5之間,提高了密封性,避免油液泄露。
[0026]如圖1所示,密封圈5優選為斯特封密封圈,斯特封密封圈是由一個0型外圈和設置于外圈內側的內圈組合而成,外圈為施力元件,提供足夠的密封力,并對內圈起補償作用。斯特封密封圈密封可靠,可以提高轉向接頭的密封性能。
[0027]以上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本實用新型具體實現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實用新型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非實質性的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減振器轉向接頭,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頭體,其套設于減振器的活塞桿的端部,且內部設有油道;以及外殼體,其為可旋轉的套設于接頭體上,且設有用于與油管連接且與接頭體內的油道連通的接口。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振器轉向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頭體包括套設于活塞桿上的大徑段和外直徑小于大徑段外直徑的小徑段,所述外殼體內設有讓小徑段插入的軸孔。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減振器轉向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體與所述小徑段之前設置有密封圈,且密封圈設置于所述接口兩側。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減振器轉向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為斯特封密封圈。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減振器轉向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體與所述接頭體之間設有軸承。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減振器轉向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為單列深溝槽軸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減振器轉向接頭,包括接頭體和外殼體;接頭體是套設于減振器的活塞桿的端部,且內部設有油道;外殼體為可旋轉的套設于接頭體上,且設有用于與油管連接且與接頭體內的油道連通的接口。本實用新型的減振器轉向接頭通過設置與活塞桿連接的接頭體和套設于接頭體上的外殼體,外殼體并可以與油管的一端連接,油管另一端連接油泵,由于外殼體相對于接頭體可旋轉,因此在車輛轉向使活塞桿帶動接頭體轉動時,外殼體可保持不動,相應的也就可以避免油管和油泵受到影響,油管形態可以保持不變,而且減振器與油泵之間傳遞高壓狀態的油氣不易泄露。
【IPC分類】F16L27/087
【公開號】CN205037002
【申請號】CN201520739446
【發明人】舒曉雪, 陳希中, 李川, 彭飛, 趙以偉, 章愛紅
【申請人】蕪湖天佑汽車技術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2月17日
【申請日】2015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