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承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軸承板,尤其涉及一種變速箱軸承板。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汽車技術的迅猛發展,輕量化低油耗成為行業發展的大趨勢。變速箱作為動力傳輸的主要元件,面臨著減重和空間緊湊化的需求,因此,優化變速箱中零件結構和布局,增加變速箱集成程度勢在必行。
[0003]現有技術中,軸承板是變速箱中重要的組件,一般需要三個以上的螺栓安裝在軸承座后端,起到限制軸承外圈軸向竄動的作用。軸承板相近位置需要設置異形油路零件和與之相適配的螺栓、定位銷和由于特定的變速箱架構,載荷從軸承傳遞至殼體需要新增的媒介零件,以及與之相適配的螺栓等零件共同完成變速箱軸承的潤滑和定位承載的作用。
[0004]上述變速箱中,軸承板的功能集成程度低,導致軸承板附近需要設置多個零件對其不具備的功能進行補充,造成變速箱內子零件布局不合理、潤滑效率低的問題,而且重量和總成空間大,不利于變速箱向高效化、輕量化和小型化發展。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具有潤滑和定位承載功能的變速箱軸承板,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減少了子零件的數量和總成的空間尺寸,保證了變速箱內零件的充分潤滑。
[0006]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軸承板,其中,包括本體和用于安裝軸承外圈的安裝孔,所述安裝孔開設在所述本體內,所述軸承板還包括:集油槽,通油孔,通油槽,軸承外圈的軸向擋邊和安裝定位面;
[0007]所述集油槽開設在所述本體中與旋轉齒輪正對的第一端面上;
[0008]所述軸向擋邊設置在所述第一端面的所述安裝孔上;
[0009]所述通油槽開設在所述軸向擋邊上,將所述集油槽中的潤滑油引導至所述第一端面的軸承上;
[0010]所述通油孔開設在所述集油槽內,所述通油孔用于將所述集油槽中的潤滑油引導至所述本體中與離合器殼體貼合的第二端面的軸承上;
[0011]所述本體的安裝定位面設置在所述本體的側面。
[0012]如上述所述的軸承板,其中,優選的是:所述集油槽的深度為3-5_。
[0013]如上述所述的軸承板,其中,優選的是:所述通油孔的數量為2個。
[0014]如上述所述的軸承板,其中,優選的是:所述通油孔的內徑為5-8_。
[0015]如上述所述的軸承板,其中,優選的是:所述通油槽設置在所述軸向擋邊上。
[0016]如上述所述的軸承板,其中,優選的是:所述安裝定位面和離合器殼體的貼合面過盈配合。
[0017]如上述所述的軸承板,其中,優選的是:所述本體上還開設有將所述軸承板緊固在軸承座上的螺栓孔。
[0018]如上述所述的軸承板,其中,優選的是:所述本體的第一端面的另一端開設有減重槽。
[0019]如上述所述的軸承板,其中,優選的是:所述本體的第二端面兩端均開設有所述減重槽。
[0020]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軸承板工作時,集油槽將變速箱中齒輪旋轉時飛濺出的潤滑油聚集后,集油槽內的兩個通油孔給軸承板本體的第二端面軸承供給潤滑油,與集油槽相連的通油槽給本體的第一端面軸承供給潤滑油,保證了軸承工作時的充分潤滑以及高效性,同時,軸承外圈通過安裝面的限位作用直接裝配至軸承板上,軸承板作為軸承座的一部分,直接承受軸承的徑向載荷,本體的安裝定位面與離合器殼體的貼合面過盈配合和四個螺栓的緊固達到安裝定位軸承板的目的。
[0021]本實用新型的軸承板通過上述結構改進,實現了自帶潤滑和定位承載功能,減少了變速箱中子零件的數量和總成的空間尺寸,保證了變速箱內零件的充分潤滑。
【附圖說明】
[0022]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軸承板第一端面示意圖;
[0023]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軸承板第二端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0025]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軸承板第一端面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軸承板第二端面示意圖。
[0026]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軸承板1,包括本體101和用于安裝軸承外圈的安裝孔102,所述安裝孔102開設在所述本體101內,所述軸承板1還包括:集油槽103,通油孔104,通油槽105,軸承外圈(未示出)的軸向擋邊106和安裝定位面107。
[0027]所述集油槽103開設在所述本體101中與旋轉齒輪正對的第一端面上;所述軸向擋邊106設置在所述第一端面的所述安裝孔102上;所述通油槽105開設在所述軸向擋邊106上,將所述集油槽103中的潤滑油引導至所述第一端面的軸承上;所述通油孔104開設在所述集油槽103內,所述通油孔104用于將所述集油槽103中的潤滑油引導至所述本體101中與離合器殼體貼合的第二端面的軸承上;所述本體101的安裝定位面107設置在所述本體101的側面。
[0028]請同時參照圖1至圖2,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軸承板1工作時,集油槽103將變速箱中齒輪旋轉時飛濺出的潤滑油聚集后,集油槽103內的兩個通油孔104給軸承板1的本體101的第二端面上的軸承供給潤滑油,與集油槽103相連的通油槽105給本體101的第一端面上的軸承供給潤滑油,保證了軸承工作時的充分潤滑以及高效性,同時,軸承外圈通過安裝面110的限位作用直接裝配至軸承板1上,軸承板1與軸承座(未示出)相連接,直接承受軸承的徑向載荷,本體101的安裝定位面107與離合器殼體(未示出)過盈配合和螺栓108共同達到安裝定位軸承板1的目的。
[0029]優選的是,所述集油槽103的深度為3-5mm。所述集油槽103的深度開設在3_5mm的范圍內,不僅能夠保證充分收集潤滑油,還可以實現軸承板1輕量化的目的。
[0030]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所述通油孔104的數量為2個且內徑為5-8mm。所述通油孔104的數量設置成2個且內徑在5-8mm的范圍內可以起到充分給本體101第二端面軸承供給潤滑油的目標。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通油孔104的數量和內徑并不僅限于此,能夠均勻充分給本體101第二端面軸承供給潤滑油即可。
[0031]優選的是,所述通油槽105設置在所述軸向擋邊106上。將通油槽105設置在軸向擋邊106上,可以不間斷地將集油槽103中的潤滑油引導至本體101的第一端面上的軸承,起到有效潤滑第一端面上軸承的作用。
[0032]優選的是,所述安裝定位面107和離合器殼體過盈配合。安裝定位面107和離合器殼體過盈配合對軸承板1的本體101起到定位的作用,節約了定位銷。
[0033]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所述本體101上還開設有將所述軸承板1緊固在軸承座上的螺栓孔108。在本體101上開設有4個螺栓孔108,便于將軸承板1進一步緊固在軸承座上,使軸承板1起到更好的承載和定位作用。本技術領域人員可以理解的是,螺栓孔108的數量并不僅限于4個,能夠達到定位軸承板1的作用即可。
[0034]優選的是,所述本體101的第一端面的另一端和本體101的第二端面的兩端均開設有減重槽109。開設有減重槽109可以有效的減小軸承板1的本體101重量,達到減輕變速箱負荷的目的。
[0035]以上,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了詳細介紹,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思想。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的基礎上做出的推導和變型也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軸承板,包括本體和用于安裝軸承外圈的安裝孔,所述安裝孔開設在所述本體內,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板還包括:集油槽,通油孔,通油槽,軸承外圈的軸向擋邊和安裝定位面; 所述集油槽開設在所述本體中與旋轉齒輪正對的第一端面上; 所述軸向擋邊設置在所述第一端面的所述安裝孔上; 所述通油槽開設在所述軸向擋邊上,將所述集油槽中的潤滑油引導至所述第一端面的軸承上; 所述通油孔開設在所述集油槽內,所述通油孔用于將所述集油槽中的潤滑油引導至所述本體中與離合器殼體貼合的第二端面的軸承上; 所述本體的安裝定位面設置在所述本體的側面。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油槽的深度為3-5mm。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軸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油孔的數量為2個。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軸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油孔的內徑為5-8mm。5.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軸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油槽設置在所述軸向擋邊上。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軸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定位面和離合器殼體的貼合面過盈配合。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軸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上還開設有將所述軸承板緊固在軸承座上的螺栓孔。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軸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的第一端面的另一端開設有減重槽。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軸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的第二端面兩端均開設有所述減重槽。
【專利摘要】一種軸承板,包括本體和用于安裝軸承外圈的安裝孔,安裝孔開設在本體內,軸承板還包括:集油槽,通油孔,通油槽,軸承外圈的軸向擋邊和安裝定位面;集油槽開設在本體中與旋轉齒輪正對的第一端面上;軸向擋邊設置在第一端面的安裝孔上;通油槽開設在軸向擋邊上,將集油槽中的潤滑油引導至第一端面的軸承上;通油孔開設在集油槽內,通油孔用于將集油槽中的潤滑油引導至本體中與離合器殼體貼合的第二端面的軸承上;本體的安裝定位面設置在本體的側面。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軸承板通過上述結構改進,實現了自帶潤滑和定位承載功能,減少了變速箱中子零件的數量和總成的空間尺寸,保證了變速箱內零件的充分潤滑。
【IPC分類】F16H57/021, F16H57/04
【公開號】CN204961775
【申請號】CN201520650209
【發明人】鈕怡飆, 李佳奕, 陳釗瀅, 蔣彥
【申請人】上汽通用汽車有限公司, 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1月13日
【申請日】2015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