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發內流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能源回收利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蒸發內流器。
【背景技術】
[0002]由于當前煤炭行業不景氣,煤炭價格低、成本高,企業效益迅速下滑,煤礦企業虧損,因此本行業尋求降低成本、節約耗能的途徑。減速箱廣泛應用在工程領域,減速箱工作時,其功率大、運行時間長,內部處于高溫高壓的環境,減速箱內的潤滑油中的部分成分汽化成油氣,該油氣由排氣孔排到減速箱外,造成潤滑油的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因此,需要一種將油氣中的氣體排出的同時又可以將油氣中的油回收利用的蒸發內流器。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蒸發內流器,從減速箱的出氣口排出的油氣經進氣管后進入內流器殼體,后接觸到安裝在內流器殼體的過濾緩沖體,油氣中的細微油粒子附著在過濾緩沖體,隨著附著的細微油粒子體積的增多最終匯集成油滴并且滴落到內流器殼體的底部,然后經儲油罐回流到減速箱內,從而完成對油氣中的潤滑油分離出來并且重新加入到減速箱內;油氣中的氣體從過濾緩沖體之間的空隙通過后經排氣孔排出,從而不影響減速箱內的氣體的排出,以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0005]蒸發內流器,包括進氣管、出油管、密閉的內流器殼體和設置在所述內流器殼體內部的過濾緩沖體,所述過濾緩沖體具有多孔結構,所述內流器殼體上設有進氣孔、出油孔和排氣孔,所述出油孔設置在所述內流器殼體的底部;
[0006]所述進氣管的一端通過所述進氣孔與所述內流器殼體密封連接,所述進氣管的另一端與減速箱的出氣口連接;
[0007]所述出油孔設置在所述內流器殼體的底部,所述出油管的一端通過所述出油孔與所述內流器殼體密封連接,并且該端與所述內流器殼體的內壁平齊,所述出油管的另一端與減速箱的注油口連接。
[0008]優選的,所述內流器殼體的形狀為圓柱形。
[0009]優選的,所述過濾緩沖體為鋼絲球。
[0010]優選的,所述進氣孔設置在所述內流器殼體的底部,所述排氣孔設置在所述內流器殼體的頂部。
[0011]進一步的,本實用新型還包括泄壓管,所述內流器殼體的底部設有泄壓孔,所述泄壓管通過所述泄壓孔與所述內流器殼體密封連接,所述泄壓管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內流器殼體內靠近所述內流器殼體頂部的內壁的位置,并且與所述內流器殼體的頂部留有間隙。
[0012]進一步的,所述泄壓管位于所述內流器殼體內的端部距所述內流器殼體的頂部的內壁之間的距離為2-6mm。
[0013]進一步的,所述出油管上安裝有單向閥,單向閥的出口靠近所述內流器殼體設置。
[001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0015]從減速箱的出氣口排出的油氣經進氣管后進入內流器殼體,后接觸到安裝在內流器殼體的過濾緩沖體,油氣中的細微油粒子附著在過濾緩沖體,隨著附著的細微油粒子體積的增多最終匯集成油滴并且滴落到內流器殼體的底部,然后經儲油罐回流到減速箱內,從而完成對油氣中的潤滑油分離出來并且重新加入到減速箱內;油氣中的氣體從過濾緩沖體之間的空隙通過后經排氣孔排出,從而不影響減速箱內的氣體的排出。
[0016]通過泄壓管的設置,使得內流器殼體內的壓力不至過高,防止油氣的壓力過高時未與過濾緩沖體充分接觸便從排氣孔排出,因此該設置利于油氣與過濾緩沖體充分接觸,以利于將潤滑油從油氣中充分回收,同時減少了由于潤滑油未充分回收排放到空氣中而引起的對環境的污染。
[0017]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減速箱散熱好、不噴油、不損壞油封,節油增效,尤其適用采煤作業時使用的減速箱,其功率大、工作時間長,采用本實用新型可達到上述優點。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9]圖2是本實用新型切除頂部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0]圖3是圖2的俯視圖;
[0021]圖4是圖2的仰視圖。
[0022]圖中,21、內流器殼體;211、進氣孔;212、出油孔;213、排氣孔;214、泄壓孔;31、進氣管;32、出油管;33、泄壓管;4、過濾緩沖體。
【具體實施方式】
[0023]優選實施例
[0024]如圖1-圖4所示,蒸發內流器,包括進氣管31、出油管32、密閉的內流器殼體21和設置在內流器殼體21內部的過濾緩沖體4,過濾緩沖體4具有多孔結構,內流器殼體21上設有進氣孔211、出油孔212和排氣孔213,出油孔212設置在內流器殼體21的底部;進氣管31的一端通過進氣孔211與內流器殼體21密封連接,進氣管31的另一端與減速箱的出氣口連接;出油孔212設置在內流器殼體21的底部,出油管32的一端通過出油孔212與內流器殼體21密封連接,并且該端與內流器殼體21的內壁平齊,出油管32的另一端與減速箱的注油口連接。
[0025]從減速箱的出氣口排出的油氣經進氣管31后進入內流器殼體21,后接觸到安裝在內流器殼體21的過濾緩沖體4,油氣中的細微油粒子附著在過濾緩沖體4,隨著附著的細微油粒子體積的增多最終匯集成油滴并且滴落到內流器殼體21的底部,然后經儲油罐回流到減速箱內,從而完成對油氣中的潤滑油分離出來并且重新加入到減速箱內;油氣中的氣體從過濾緩沖體4之間的空隙通過后經排氣孔213排出,從而不影響減速箱內的氣體的排出。
[0026]處于加工的方便,將內流器殼體21的形狀設置成圓柱形。
[0027]過濾緩沖體4 一方面要求與油氣中的油微粒充分接觸又要能夠將油微粒附著在其上,同時其還需要具有多孔的結構,以便能使油氣中的氣體順暢排出,因此,鋼絲球作為機加工的廢料充當該過濾緩沖體4最為適當,生產成本低、材料易得,容易清洗。
[0028]為了促進油氣與過濾緩沖體4的充分接觸,將進氣孔211設置在內流器殼體21的底部,排氣孔213設置在內流器殼體21的頂部,油氣上行過程中相對密度較大的油微粒更容易附著在過濾緩沖體4上,而相對密度較小的氣體更容易從過濾緩沖體4之間的空隙中通過,從而提高將潤滑油從油氣中的離的效果,進一步地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
[0029]本實用新型還包括泄壓管33,內流器殼體21的底部設有泄壓孔214,泄壓管33通過泄壓孔214與內流器殼體21密封連接,泄壓管33的一端延伸至內流器殼體21內靠近內流器殼體21頂部的內壁的位置,并且與內流器殼體21的頂部留有間隙。通過泄壓管33的設置,使得內流器殼體21內的壓力不至過高,防止油氣的壓力過高時未與過濾緩沖體4充分接觸便從排氣孔213排出,因此該設置利于油氣與過濾緩沖體4充分接觸,以利于將潤滑油從油氣中充分回收,同時減少了由于潤滑油未充分回收排放到空氣中而引起的對環境的污染。泄壓管33位于內流器殼體21內的一端靠近所述內流器殼體21頂部的內壁設置,并且該端與內流器殼體21的頂部留有間隙,防止油氣未與過濾緩沖體4充分接觸便從泄壓管33排出,更進一步地提高了將潤滑油從油氣中分離的效果,從而更加的有利于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
[0030]泄壓管33位于內流器殼體21內的端部距內流器殼體21的頂部的內壁之間的距離為2-6mm。進一步的將該距離設置成4mm,保證該距離不會過大也不會過小,過大會引起油氣未與過濾緩沖體4充分接觸便從泄壓管33排出,過小會引起該泄壓管33作用有限。
[0031]由于出油管32將內流器殼體21與減速箱的注油口連接,從而使得回收的液壓油可以流入減速箱內得以再利用,由于減速箱內壓力有時會過高,在出油管32上安裝單向閥,單向閥的出口靠近內流器殼體21設置,防止減速箱內的油氣壓力過高時經出油管32逆行到內流器殼體21,從而造成浪費。
【主權項】
1.蒸發內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進氣管、出油管、密閉的內流器殼體和設置在所述內流器殼體內部的過濾緩沖體,所述過濾緩沖體具有多孔結構,所述內流器殼體上設有進氣孔、出油孔和排氣孔,所述出油孔設置在所述內流器殼體的底部; 所述進氣管的一端通過所述進氣孔與所述內流器殼體密封連接,所述進氣管的另一端與減速箱的出氣口連接; 所述出油孔設置在所述內流器殼體的底部,所述出油管的一端通過所述出油孔與所述內流器殼體密封連接,并且該端與所述內流器殼體的內壁平齊,所述出油管的另一端與減速箱的注油口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蒸發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流器殼體的形狀為圓柱形。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蒸發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濾緩沖體為鋼絲球。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蒸發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孔設置在所述內流器殼體的底部,所述排氣孔設置在所述內流器殼體的頂部。5.根據權利要求2-4中任一項所述的蒸發內流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泄壓管,所述內流器殼體的底部設有泄壓孔,所述泄壓管通過所述泄壓孔與所述內流器殼體密封連接,所述泄壓管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內流器殼體內靠近所述內流器殼體頂部的內壁的位置,并且與所述內流器殼體的頂部留有間隙。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蒸發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壓管位于所述內流器殼體內的端部距所述內流器殼體的頂部的內壁之間的距離為2-6mm。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蒸發內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管上安裝有單向閥,單向閥的出口靠近所述內流器殼體設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蒸發內流器,包括進氣管、出油管、密閉的內流器殼體和設置在內流器殼體內部的過濾緩沖體,過濾緩沖體具有多孔結構,內流器殼體上設有進氣孔、出油孔和排氣孔,出油孔設置在內流器殼體的底部;進氣管的一端通過進氣孔與內流器殼體密封連接,進氣管的另一端與減速箱的出氣口連接;出油孔設置在內流器殼體的底部,出油管的一端通過出油孔與內流器殼體密封連接,并且該端與內流器殼體的內壁平齊,出油管的另一端與減速箱的注油口連接。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將從減速箱的出氣孔排出的油氣中的潤滑油和氣體分離,使得氣體從排氣孔排出,潤滑油得以回收,節約能源的同時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IPC分類】F16N39/06, F16H57/04, F16N31/02
【公開號】CN204647257
【申請號】CN201520356370
【發明人】張啟洋
【申請人】張啟洋
【公開日】2015年9月16日
【申請日】2015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