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尾板用恒負載壓力補償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尾板液壓系統,具體地指一種汽車尾板用恒負載壓力補償閥。
【背景技術】
[0002]現有技術中,汽車尾板的下降和上升采用兩個舉升油缸,而汽車尾板的開閉則采用兩個支撐油缸實現,舉升油缸和支撐油缸對應布置在汽車尾板的左右兩側,當左右油缸所需壓力不同時,容易導致尾板運行時出現不平穩或下降不同步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上述【背景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使汽車尾板運行平穩、下降同步的汽車尾板用恒負載壓力補償閥。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汽車尾板用恒負載壓力補償閥,包括閥體及安裝在閥體內的閥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閥體內設置有閥腔,所述閥腔的軸向前端開口,所述閥腔的軸向前端通過可拆卸的擋圈密封,所述擋圈沿軸向設置有第一油孔,所述第一油孔與外置的第一液壓腔相連通,所述閥腔側壁設有若干個呈圓形布置的出油孔,所述出油孔設置在所述閥芯后方,所述閥腔的軸向后端設有第二油孔,所述第二油孔與出油孔均與外置的第二液壓腔相通;所述閥芯沿軸向設置有貫通的油道,所述閥芯軸向前端頂靠著所述擋圈,所述油道前端與所述第一油孔相通,所述油道后部側壁設置有若干個與所述出油孔對應的補償孔,所述閥芯軸向后端與所述閥腔的軸向后端通過彈簧連接,所述油道后端與所述第二油孔相通。
[0005]上述方案中:
[0006]所述閥腔從前至后分為與所述閥芯外徑相匹配的第一腔室和小于所述閥芯外徑的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的軸向長度大于所述閥芯軸向長度,所述出油孔設置在所述第一腔室側壁。
[0007]所述油道從前至后依次包括直徑變大的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三油道及第四油道,所述彈簧一端連接在第四油道軸向前端,所述彈簧另一端連接在閥腔的軸向后端。
[0008]所述閥腔的前部側壁設置有環狀凹槽,所述擋圈設置在凹槽中。
[0009]所述閥芯的側壁設置有若干個環狀密封槽,所述環狀密封槽內設置有密封圈。
[0010]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汽車尾板用恒負載壓力補償閥,其油液從第一液壓腔流向第二液壓腔時,油液從第一油孔流入閥芯,再流向閥芯內的油道,最后通過第二油孔及出油孔流入到第二液壓腔,當油液的流量增大時,第一液壓腔會和第二液壓腔產生壓差,迫使閥芯向后方移動,彈簧被壓縮,其壓縮力與壓差對應,閥芯會將閥體上的出油孔部分遮蔽,減少流入第二液壓腔的液流;當閥芯向后方移動至補償孔與出油孔對接時,第二液壓腔中的液壓會通過補償孔補充并反饋至閥芯,使閥芯復位前移,如此循環,以將油液將流量控制在恒定范圍內,以達到使汽車尾板運行平穩、下降同步的目的。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2為本實用新型安裝在汽車尾板用支撐油缸示意圖;
[0013]圖3為圖2中A處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0015]參考圖1,本實施例的一種汽車尾板用恒負載壓力補償閥,包括閥體2及安裝在閥體2內并可以進行軸向移動的閥芯3,閥體2內設置有閥腔5,閥腔5的軸向前端開口,閥腔5的軸向前端通過可拆卸的擋圈I密封,擋圈I沿軸向設置有第一油孔11,第一油孔11與外置的第一液壓腔相連通;閥腔5側壁設有若干個呈圓形布置的出油孔51,出油孔51設置在閥芯3后方,閥腔5的軸向后端設有第二油孔52,第二油孔52與出油孔51均與外置的第二液壓腔相通;閥芯3沿軸向設置有貫通的油道31,閥芯3軸向前端頂靠著擋圈1,油道31前端與第一油孔11相通,油道31后部側壁設置有若干個與出油孔51對應的補償孔32,閥芯3軸向后端與閥腔5的軸向后端通過彈簧4連接,油道31后端與第二油孔52相通。
[0016]本實施例的一種汽車尾板用恒負載壓力補償閥,其油液從第一液壓腔流向第二液壓腔時,油液從第一油孔11流入閥芯3,再流向閥芯3內的油道31,最后通過第二油孔52及出油孔51流入到第二液壓腔,當油液的流量增大時,第一液壓腔會和第二液壓腔產生壓差,迫使閥芯3向后方移動,彈簧4被壓縮,其壓縮力與壓差對應,閥芯3會將閥體2上的出油孔51部分遮蔽,減少流入第二液壓腔的液流;當閥芯3向后方移動至補償孔32與出油孔51對接時,第二液壓腔中的液壓會通過補償孔32補充并反饋至閥芯3,使閥芯3復位前移,如此循環,以將油液將流量控制在恒定范圍內,以達到使汽車尾板運行平穩、下降同步的目的。
[0017]當油液流量超出控制范圍時,閥芯3將閥體2的出油孔51完全遮蔽,通過第二油孔52可控制油液快速流出,起到控制液流的作用。
[0018]油液從第二液壓腔流向第一液壓腔時,第二液壓腔內的油液從第二油孔52及出油孔51流入到閥芯3,再經過閥芯3內的油道31和第一油孔流入第一液壓腔,此過程為固定節流孔通流。
[0019]本實施例的閥腔5從前至后分為與閥芯3外徑相匹配的第一腔室和小于閥芯3外徑的第二腔室,第一腔室的軸向長度大于閥芯3軸向長度,出油孔51設置在第一腔室側壁,這樣,當油液流量控制在恒定范圍內,閥芯3可以在閥腔5中第一腔室進行軸向移動,而當油液流量超出恒定范圍時,第二腔室可以對閥芯3進行軸向限位,防止閥芯3撞擊閥腔5的軸向后端。
[0020]本實施例的油道31從前至后依次包括直徑變大的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三油道及第四油道,彈簧4 一端連接在第四油道軸向前端,彈簧4另一端連接在閥腔5的軸向后端。
[0021]本實施例的閥腔5的前部側壁設置有環狀凹槽,擋圈I設置在凹槽中,擋圈I具有彈性,以方便擋圈I的安裝。
[0022]本實施例在閥芯3的側壁設置有若干個環狀密封槽33,環狀密封槽33內設置有密封圈6。
[0023]參考圖2及圖3,將本實施例說描述的恒負載壓力補償閥應用在汽車尾板用支撐油缸7時,該支撐油缸7豎向布置,其活塞桿71輸出端向上輸出,而恒負載壓力補償閥安裝在支撐油缸7下部的固定座72中,在固定座72中沿水平向設置有安裝腔73及沿豎直向設置有過油通道74,安裝腔73與過油通道74相通,與過油通道74上部相通的腔體即為第一液壓腔,恒負載壓力補償閥即設置在安裝腔73中,安裝腔73中位于恒負載壓力補償閥前方的腔體即為第二液壓腔,利用本實施例的恒負載壓力補償閥即可有效將油液流量控制在恒定范圍內,以達到使汽車尾板運行平穩、下降同步的目的。
[0024]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汽車尾板用恒負載壓力補償閥,包括閥體(2)及安裝在閥體(2)內的閥芯(3),其特征在于:所述閥體⑵內設置有閥腔(5),所述閥腔(5)的軸向前端開口,所述閥腔(5)的軸向前端通過可拆卸的擋圈(I)密封,所述擋圈(I)沿軸向設置有第一油孔(11),所述第一油孔(11)與外置的第一液壓腔相連通,所述閥腔(5)側壁設有若干個呈圓形布置的出油孔(51),所述出油孔(51)設置在所述閥芯(3)后方,所述閥腔(5)的軸向后端設有第二油孔(52),所述第二油孔(52)與出油孔(51)均與外置的第二液壓腔相通;所述閥芯(3)沿軸向設置有貫通的油道(31),所述閥芯(3)軸向前端頂靠著所述擋圈(I),所述油道(31)前端與所述第一油孔(11)相通,所述油道(31)后部側壁設置有若干個與所述出油孔(51)對應的補償孔(32),所述閥芯(3)軸向后端與所述閥腔(5)的軸向后端通過彈簧⑷連接,所述油道(31)后端與所述第二油孔(52)相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尾板用恒負載壓力補償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閥腔(5)從前至后分為與所述閥芯(3)外徑相匹配的第一腔室和小于所述閥芯(3)外徑的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的軸向長度大于所述閥芯(3)軸向長度,所述出油孔(51)設置在所述第一腔室側壁。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尾板用恒負載壓力補償閥,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道(31)從前至后依次包括直徑變大的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三油道及第四油道,所述彈簧(4) 一端連接在第四油道軸向前端,所述彈簧(4)另一端連接在閥腔(5)的軸向后端。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尾板用恒負載壓力補償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閥腔(5)的前部側壁設置有環狀凹槽,所述擋圈(I)設置在凹槽中。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尾板用恒負載壓力補償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閥芯(3)的側壁設置有若干個環狀密封槽(33),所述環狀密封槽(33)內設置有密封圈(6)。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汽車尾板用恒負載壓力補償閥,其油液從第一液壓腔流向第二液壓腔時,油液從第一油孔流入閥芯,再流向閥芯內的油道,最后通過第二油孔及出油孔流入到第二液壓腔,當油液的流量增大時,第一液壓腔會和第二液壓腔產生壓差,迫使閥芯向后方移動,彈簧被壓縮,其壓縮力與壓差對應,閥芯會將閥體上的出油孔部分遮蔽,減少流入第二液壓腔的液流;當閥芯向后方移動至補償孔與出油孔對接時,第二液壓腔中的液壓會通過補償孔補充并反饋至閥芯,使閥芯復位前移,如此循環,以將油液將流量控制在恒定范圍內,以達到使汽車尾板運行平穩、下降同步的目的。
【IPC分類】F16K17/30
【公開號】CN204628680
【申請號】CN201520237763
【發明人】劉凡, 尤海泉, 朱碧霞, 張明明, 唐俊杰, 陳克友, 劉春雷, 胡華宋, 萬峰, 陳華, 王玉松
【申請人】東風汽車公司
【公開日】2015年9月9日
【申請日】2015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