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轂軸承雙端面注脂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輪轂軸承注脂機構,特別涉及一種輪轂軸承雙端面注脂機構。
【背景技術】
[0002]軸承在組裝完成后,需要對軸承內滾珠進行注油脂潤滑,避免出現干磨現象損傷滾珠,目前注油方式注油是從軸承內徑進行注脂,油脂從軸承內圈的徑向間隙內進入軸承內外圈的間隙,實現滾珠潤滑,這種注脂方式存在以下問題:內徑注脂后,后續工位壓蓋可能會將內徑處的油脂擠出來,導致注脂量不足,這種注脂方式一般都需要多注脂來緩解注脂不足的情況,造成多余油脂浪費,且,油脂從內徑進行內、外圈的間隙內,油脂分別要向上、下流動,往往導致上、下兩端的油脂量不均勻,導致上、下滾珠潤滑不足,且這種注脂方式,油脂流動速度慢,注脂完成后還需要轉動軸承將油脂均勻化,注脂速度慢,生產效率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輪轂軸承雙端面注脂機構,該輪轂軸承雙端面注脂機構結構簡單,軸承內、外圈間注脂均勻,注脂速度快,無油脂浪費。
[0004]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輪轂軸承雙端面注脂機構,包括工作臺面、注脂上形筒、注脂下形筒、第一、二驅動裝置和注油泵,所述注脂上形筒和注脂下形筒分別縱向能夠升降同軸定位于工作臺面上、下兩側,注脂上形筒和注脂下形筒上分別設有軸向延伸的上、下油脂入口,注脂上形筒下端面和注脂下形筒上端面上還分別形成有與軸承上、下端面的滾珠位置正對的環形的上、下出油口,所述上、下出油口分別與上、下油脂入口連通,第一、二驅動裝置驅動注脂上形筒和注脂下形筒動作,注油泵分別給上、下油脂入口提供油脂。
[0005]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注油泵為定量泵。
[0006]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注脂上形筒下端形成喇叭狀開口,該喇叭狀開口內固定插設有注脂上型芯,注脂上型芯下端外側壁與該喇叭狀開口內側壁之間形成上環形間隙,注脂上型芯上端設有上T形通孔,該上T形通孔各個開口分別與注脂上形筒的上油脂入口和上環形間隙連通,所述注脂下形筒上端形成漏斗狀開口,該漏斗狀開口內固定插設有注脂下型芯,注脂下型芯上端外側壁與該漏斗狀開口內側壁之間形成下環形間隙,注脂下型芯下端設有下T形通孔,該下T形通孔各個開口分別與注脂下形筒的下油脂入口和下環形間隙連通。
[0007]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注脂上型芯下端面上形成有一圈上內凹定位槽,注脂下型芯上端面上形成有一圈下內凹定位槽,軸承內圈上下兩端分別恰能夠容置于上、下內凹定位槽內。
[000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注脂下型筒上端側壁恰能夠插設于軸承內、外圈下端的間隙內,注脂上型筒下端形成直徑內縮的臺階結構,該臺階結構的水平臺階面恰能夠緊抵軸承外圈上端面,該臺階結構內縮的縱向側壁恰能夠插設于軸承內、外圈上端的間隙內。
[0009]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還設有上座和下座,所述注脂上型筒上端固定安裝于上座下端,注脂下型筒下端固定安裝于下座上端,上座和下座上分別形成有與注油泵和上、下油脂入口連通的油道,第一、二驅動裝置分別與上座和下座固連。
[001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對軸承上下端面的間隙進行注脂,注脂均勻,軸承內、外圈的間隙內油脂量一致,充足,軸承注脂完成后無需再轉動,注脂效率高,用兩個定量泵分別控制注脂量,注脂量上下偏差小,確保軸承轉動時滾珠充分潤滑。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實施例一種輪轂軸承雙端面注脂機構,包括工作臺面1、注脂上形筒3、注脂下形筒2、第一、二驅動裝置和注油泵,所述注脂上形筒3和注脂下形筒2分別縱向能夠升降同軸定位于工作臺面I上、下兩側,注脂上形筒3和注脂下形筒2上分別設有軸向延伸的上、下油脂入口 4、5,注脂上形筒3下端面和注脂下形筒2上端面上還分別形成有與軸承上、下端面的滾珠位置正對的環形的上、下出油口 6、7,所述上、下出油口 6、7分別與上、下油脂入口4、5連通,第一、二驅動裝置驅動注脂上形筒3和注脂下形筒2動作,注油泵分別給上、下油脂入口 4、5提供油脂。
[0013]使用時,將軸承16放置在工作臺面I上指定位置,注脂上形筒3和注脂下形筒2分別相對運動將軸承端面固定壓緊,此時注脂上形筒3的上出油口和注脂下形筒2的下出油口恰與軸承上、下兩端的滾珠位置正對,注油泵將油脂打入上、下油脂入口 4、5即可實現軸承上、下兩端同時注油,油脂直接進入軸承內、外環之間的間隙內與滾珠直接接觸,軸承上、下兩端油脂注入均勾,既保證油充足油脂注入軸承滾珠間隙,又可避免過度油脂浪費,本實用新型通過端面注脂,避免了內徑注脂由于后工位壓蓋將內徑處的油脂擠出來而導致注脂量不足的情況發生,雙端面注脂提高了注脂效率。
[0014]所述注油泵為定量泵,用兩個定量泵分別控制注脂量,注脂量上下偏差小。
[0015]所述注脂上形筒3下端形成喇叭狀開口,該喇叭狀開口內固定插設有注脂上型芯8,注脂上型芯8下端外側壁與該喇叭狀開口內側壁之間形成上環形間隙,注脂上型芯8上端設有上T形通孔9,該上T形通孔9各個開口分別與注脂上形筒3的上油脂入口和上環形間隙連通,所述注脂下形筒2上端形成漏斗狀開口,該漏斗狀開口內固定插設有注脂下型芯10,注脂下型芯10上端外側壁與該漏斗狀開口內側壁之間形成下環形間隙,注脂下型芯10下端設有下T形通孔11,該下T形通孔11各個開口分別與注脂下形筒2的下油脂入口和下環形間隙連通,該種分體結構方便環形的上、下出油口 6、7加工成型,結構簡單,便于組裝和制造,制造成本低。
[0016]所述注脂上型芯8下端面上形成有一圈上內凹定位槽12,注脂下型芯10上端面上形成有一圈下內凹定位槽13,軸承內圈上下兩端分別恰能夠容置于上、下內凹定位槽13內,通過注脂上型芯8和注脂下型芯10上的上、下內凹定位槽13實現軸承內圈的固定定位,確保上、下出油口 6、7與軸承內、外圈之間的間隙正對。
[0017]所述注脂下型筒上端側壁恰能夠插設于軸承內、外圈下端的間隙內,注脂上型筒下端形成直徑內縮的臺階結構,該臺階結構的水平臺階面恰能夠緊抵軸承外圈上端面,該臺階結構內縮的縱向側壁恰能夠插設于軸承內、外圈上端的間隙內,通過注脂下型筒下端對軸承外圈的抵壓,實現軸承的牢固定位,同時該結構將上、下出油口 6、7伸入到軸承內、外圈的間隙內,直接對滾珠進行注油脂,避免油脂浪費,同時保證滾珠充分接觸油脂,油脂在每個滾珠上分布均勻。
[0018]還設有上座14和下座15,所述注脂上型筒上端固定安裝于上座14下端,注脂下型筒下端固定安裝于下座15上端,上座14和下座15上分別形成有與注油泵和上、下油脂入口 4、5連通的油道,第一、二驅動裝置分別與上座14和下座15固連。
【主權項】
1.一種輪轂軸承雙端面注脂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臺面(1)、注脂上形筒(3)、注脂下形筒(2)、第一、二驅動裝置和注油泵,所述注脂上形筒和注脂下形筒分別縱向能夠升降同軸定位于工作臺面上、下兩側,注脂上形筒和注脂下形筒上分別設有軸向延伸的上、下油脂入口(4、5),注脂上形筒下端面和注脂下形筒上端面上還分別形成有與軸承上、下端面的滾珠位置正對的環形的上、下出油口(6、7),所述上、下出油口分別與上、下油脂入口連通,第一、二驅動裝置驅動注脂上形筒和注脂下形筒動作,注油泵分別給上、下油脂入口提供油脂。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轂軸承雙端面注脂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油泵為定量栗O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輪轂軸承雙端面注脂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脂上形筒下端形成喇叭狀開口,該喇叭狀開口內固定插設有注脂上型芯(8),注脂上型芯下端外側壁與該喇叭狀開口內側壁之間形成上環形間隙,注脂上型芯上端設有上T形通孔(9),該上T形通孔各個開口分別與注脂上形筒的上油脂入口和上環形間隙連通,所述注脂下形筒上端形成漏斗狀開口,該漏斗狀開口內固定插設有注脂下型芯(10),注脂下型芯上端外側壁與該漏斗狀開口內側壁之間形成下環形間隙,注脂下型芯下端設有下T形通孔(11),該下T形通孔各個開口分別與注脂下形筒的下油脂入口和下環形間隙連通。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輪轂軸承雙端面注脂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脂上型芯下端面上形成有一圈上內凹定位槽(12),注脂下型芯上端面上形成有一圈下內凹定位槽(13),軸承內圈上下兩端分別恰能夠容置于上、下內凹定位槽內。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輪轂軸承雙端面注脂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注脂下型筒上端側壁恰能夠插設于軸承內、外圈下端的間隙內,注脂上型筒下端形成直徑內縮的臺階結構,該臺階結構的水平臺階面恰能夠緊抵軸承外圈上端面,該臺階結構內縮的縱向側壁恰能夠插設于軸承內、外圈上端的間隙內。
6.根據權利要求1或5所述的輪轂軸承雙端面注脂機構,其特征在于:還設有上座(14)和下座(15),所述注脂上型筒上端固定安裝于上座下端,注脂下型筒下端固定安裝于下座上端,上座和下座上分別形成有與注油泵和上、下油脂入口連通的油道,第一、二驅動裝置分別與上座和下座固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輪轂軸承雙端面注脂機構,包括工作臺面、注脂上形筒、注脂下形筒、第一、二驅動裝置和注油泵,所述注脂上形筒和注脂下形筒分別縱向能夠升降同軸定位于工作臺面上、下兩側,注脂上形筒和注脂下形筒上分別設有軸向延伸的上、下油脂入口,注脂上形筒下端面和注脂下形筒上端面上還分別形成有與軸承上、下端面的滾珠位置正對的環形的上、下出油口,所述上、下出油口分別與上、下油脂入口連通,第一、二驅動裝置驅動注脂上形筒和注脂下形筒動作,注油泵分別給上、下油脂入口提供油脂,本實用新型注脂均勻,軸承內、外圈的間隙內油脂量一致,充足,軸承注脂完成后無需再轉動,注脂效率高,注脂量上下偏差小。
【IPC分類】F16C43-04
【公開號】CN204572810
【申請號】CN201520204787
【發明人】仇亞洲
【申請人】昆山康斯特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8月19日
【申請日】2015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