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帶輪軸承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旋轉驅動機構,尤其涉及皮帶輪軸承部件。
【背景技術】
[0002]如圖6所示,申請號為CN201210224468.X、公開號為102853058A的中國發明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樹脂皮帶輪軸承的結構,在軸承外圈7g的外圓面形成滾花花紋1%,樹脂皮帶輪形成與之嵌合的突條20a,使得軸承外圈7g與皮帶輪之間無相對轉動地配合。
[0003]上述的皮帶輪軸承具有結構簡單的優點,但所用軸承是非標準零件,而且須將樹脂皮帶輪與軸承外圈澆鑄為一體。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皮帶輪軸承部件,其能采用標準軸承。
[0005]為實現所述目的的皮帶輪軸承部件,包括由樹脂制成的皮帶輪和設在所述皮帶輪的中孔內的軸承,其特點是,所述皮帶輪的所述中孔具有環形的、帶有凹凸結構的底部;所述軸承的外圈的第一端面對應設有凹凸結構,所述外圈和所述底部通過所述凹凸結構嵌合,所述外圈的第二端面對應的所述中孔內設有環槽,所述環槽內裝有卡簧,所述卡簧止擋所述外圈的所述第二端面以限制所述外圈的移動。
[0006]所述的皮帶輪軸承部件,其進一步的特點是,所述底部具有環形的平面以及自所述環形平面軸向凸出的凸臺,所述平面和所述凸臺構成所述底部的所述凹凸結構。
[0007]所述的皮帶輪軸承部件,其進一步的特點是,所述軸承是由標準軸承的外圈的端部形成凹槽而構成,所述凹槽和所述標準軸承的所述端部的端面構成所述軸承的所述凹凸結構。
[0008]為實現所述目的的皮帶輪軸承部件,包括由樹脂制成的皮帶輪和設在所述皮帶輪的中孔內的軸承,其特點是,所述皮帶輪的所述中孔具有環形的、帶有凹凸結構的底部,還具有徑向凸出的凸環;所述軸承的外圈的第一端面對應設有凹凸結構,所述外圈和所述底部通過所述凹凸結構嵌合,所述外圈的第二端面對應所述凸環,由所述凸環止擋以限制所述外圈的移動;所述皮帶輪是注塑成型于所述軸承上。
[0009]所述的皮帶輪軸承部件,其進一步的特點是,所述底部具有環形的平面以及自所述環形平面軸向凸出的凸臺,所述平面和所述凸臺構成所述底部的所述凹凸結構。
[0010]所述的皮帶輪軸承部件,其進一步的特點是,所述軸承是由標準軸承的外圈的端部形成凹槽而構成,所述凹槽和所述標準軸承的所述端部的端面構成所述軸承的所述凹凸結構。
[0011]皮帶輪通過軸承安裝在靜止件上,采用樹脂為皮帶輪材料可減輕皮帶輪的重量。樹脂材料不能產生類似金屬材料的彈性變形,因此軸承與皮帶輪不能采用壓裝的方式固定,壓裝會導致皮帶輪塑性破壞。本實用新型采用使樹脂皮帶輪和軸承之間嵌合的方式來限制雙方的相對轉動,可以在標準軸承的一個端部加工缺口就能形成所述凹凸結構,因此本實用新型的樹脂皮帶輪和軸承配合結構,替代現有技術,能采用軸承標準件的尺寸,且既能選用成形工藝將樹脂皮帶輪與軸承外圈結合為一體,也能選用將兩者裝配固定的工藝,因此工藝較為靈活。
【附圖說明】
[0012]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質和優勢將通過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的描述而變得更加明顯,其中: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軸承安裝于皮帶輪的示意圖。
[0014]圖2為圖1中軸承的左視圖。
[0015]圖3為圖1中皮帶輪和軸承的放大的左視圖。
[0016]圖4為圖1的軸承與皮帶輪配合部位的局部放大視圖。
[0017]圖5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軸承與皮帶輪配合部位的局部放大視圖。
[0018]圖6為已有技術的軸承與皮帶輪配合部位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闡述了更多的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是本實用新型顯然能夠以多種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內涵的情況下根據實際應用情況作類似推廣、演繹,因此不應以此具體實施例的內容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20]圖1至圖4顯示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以及后續其他的附圖均僅作為示例,其并非是按照等比例的條件繪制的,并且不應該以此作為對本實用新型實際要求的保護范圍構成限制。
[0021]實施例1
[0022]如圖1到圖4所示,樹脂皮帶輪I包括用于安裝皮帶的外周部2,用于安裝軸承的內周部3,外周部2和內周部3之間由連接部4連接。皮帶輪I具有中孔5、從中孔5 —端徑向伸出的環形底部6,環形底部6帶有凸臺8。中孔5的另一端的孔壁上形成環槽9。皮帶輪I是采用熔融的樹脂經澆鑄或注射等工藝形成,環形底部6、凸臺8以及環槽9均在皮帶輪2成形過程中同時形成。
[0023]軸承10安裝在中孔5內,包括外圈11、內環12、滾子13,內環12用于和靜止件配合。在圖3中,凸臺8原本不應該顯示出來,不過為了方便觀察其位置,將其顯示在圖中。如圖2、3所示,外圈11的一端(圖1中左端)開設有凹槽14,凹槽14用于嵌合凸臺8,限制軸承外圈11的旋轉。凹槽14可以采用切削加工的方法形成。外圈11的另一端(圖1中右端)為平面。外圈11的外徑小于或等于中孔5內徑,軸承10裝入中孔5后,在環槽9裝入卡簧15,卡簧15抵擋外圈11的軸向端面,環形底部6止擋外圈11的軸向左端面,這樣將外圈11限制在中孔5內,防止其產生軸向移動。
[0024]軸承10在本實施例中采用了滾動軸承,外圈11與中孔5之間的摩擦系數小,引起軸承外圈11發生旋轉的力或力矩較小,凸臺8的軸向高度設置在0.1mm?3mm之間即可對外圈11起到防旋。
[0025]軸承10在本實施例中可以選用軸承標準件,在其一端加工出凹槽14。
[0026]本實施例采用將軸承外圈11和中孔5裝配固定的方法,外圈11的一端與底部6嵌合,另一端用卡簧15限制,使軸承10固定在中孔5內。
[0027]實施例2
[0028]本實施例沿用前述實施例的元件標號與部分內容,其中采用相同的標號來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并且選擇性地省略了相同技術內容的說明。關于省略部分的說明可參照前述實施例,本實施例不再重復贅述。
[0029]如圖5所示,軸承10安裝在中孔5內,包括外圈11、內環12、滾子13,內環12用于和靜止件配合。軸承10的外圈11的結構與圖2和圖3所示的實質上相同,相應地,皮帶輪I的內周部3的結構也差不多相同,外圈11的一端(圖5中左端)開設有凹槽14,凹槽14用于嵌合凸臺8,限制軸承外圈11的旋轉。凹槽14可以采用切削加工的方法形成。外圈11的另一端(圖4中右端)為平面。與實施例1的不同的是,用直接在外圈11上注射熔融樹脂的方式,結合皮帶輪I和外圈11。皮帶輪I的中孔5包括位于左端的環形底部6和位于右端的孔壁上徑向凸出的端部凸環16,軸承外圈11卡合在底部6和凸環16之間,防止軸向移動。皮帶輪I直接注射熔于軸承外環11,在注塑過程中環形底部6和凸環16形成并與軸承10的外圈11結合,從而皮帶輪I和軸承10的外圈相結合。
[0030]同樣地,軸承10在本實施例中采用了滾動軸承,外圈11與中孔5之間的摩擦系數小,引起軸承外圈11發生旋轉的力或力矩較小,凸臺8的軸向高度設置在0.1mm?3_之間即可對外圈11起到防旋。
[0031]軸承10在本實施例中可以選用軸承標準件,在其一端加工出凹槽14。
[0032]本實用新型雖然以較佳實施例公開如上,但其并不是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都可以做出可能的變動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變化及修飾,均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界定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皮帶輪軸承部件,包括由樹脂制成的皮帶輪和設在所述皮帶輪的中孔內的軸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帶輪的所述中孔具有環形的、帶有凹凸結構的底部;所述軸承的外圈的第一端面對應設有凹凸結構,所述外圈和所述底部通過所述凹凸結構嵌合,所述外圈的第二端面對應的所述中孔內設有環槽,所述環槽內裝有卡簧,所述卡簧止擋所述外圈的所述第二端面以限制所述外圈的移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皮帶輪軸承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具有環形的平面以及自所述環形平面軸向凸出的凸臺,所述平面和所述凸臺構成所述底部的所述凹凸結構。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皮帶輪軸承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是由標準軸承的外圈的端部形成凹槽而構成,所述凹槽和所述標準軸承的所述端部的端面構成所述軸承的所述凹凸結構。
4.皮帶輪軸承部件,包括由樹脂制成的皮帶輪和設在所述皮帶輪的中孔內的軸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帶輪的所述中孔具有環形的、帶有凹凸結構的底部,還具有徑向凸出的凸環;所述軸承的外圈的第一端面對應設有凹凸結構,所述外圈和所述底部通過所述凹凸結構嵌合,所述外圈的第二端面對應所述凸環,由所述凸環止擋以限制所述外圈的移動;所述皮帶輪是注塑成型于所述軸承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皮帶輪軸承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具有環形的平面以及自所述環形平面軸向凸出的凸臺,所述平面和所述凸臺構成所述底部的所述凹凸結構。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皮帶輪軸承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是由標準軸承的外圈的端部形成凹槽而構成,所述凹槽和所述標準軸承的所述端部的端面構成所述軸承的所述凹凸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皮帶輪軸承部件,其能采用標準軸承。為實現所述目的的皮帶輪軸承部件,包括由樹脂制成的皮帶輪和設在所述皮帶輪的中孔內的軸承,其特點是,所述皮帶輪的所述中孔具有環形的、帶有凹凸結構的底部;所述軸承的外圈的第一端面對應設有凹凸結構,所述外圈和所述底部通過所述凹凸結構嵌合,所述外圈的第二端面對應的所述中孔內設有環槽,所述環槽內裝有卡簧,所述卡簧止擋所述外圈的所述第二端面以限制所述外圈的移動。
【IPC分類】F16H55-48
【公開號】CN204437231
【申請號】CN201420857990
【發明人】樊靈
【申請人】上海三電貝洱汽車空調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7月1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