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用動力傳遞裝置的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車輛用動力傳遞裝置的結構具有:動力傳遞切換機構(S),其配置于輸出軸和驅動輪之間,對輸出軸的旋轉進行切換;第1殼體(2),其能夠收納車輛用動力傳遞裝置;以及第2殼體(7),其能夠收納從第1殼體延伸到外部的輸出軸和動力傳遞切換機構(S)。第2殼體(7)配置于在輸出軸(12)的方向上與發動機(E)重疊的位置,發動機(E)具有向第2殼體(7)側延伸的第1緊固部(72),第2殼體(7)具有向發動機(E)側延伸、且能夠與第1緊固部(72)接觸的第2緊固部(71)。將把第1緊固部(72)和第2緊固部(71)緊固的緊固部件(73)與輸出軸(12)平行地配置,第2殼體(7)被固定于發動機(E)。
【專利說明】
車輛用動力傳遞裝置的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車輛用動力傳遞裝置的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專利文獻I公開了發動機與變速箱殼體緊固在一起的結構。
[0003]此外,專利文獻2記載了一種無級變速器,其將連接于發動機的輸入軸的旋轉變換為連結桿的往復運動,并將連結桿的往復運動通過單向離合器而變換為輸出軸的旋轉運動。
[0004]現有技術文獻
[0005]專利文獻
[0006]專利文獻1:日本登記實用新型第2530847號公報
[0007]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2-1048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8]發明欲解決的課題
[0009]專利文獻2所示的單向離合器的輸出軸僅向一個方向旋轉,需要有根據前進、后退、停車、空擋的動作來切換輸出軸的旋轉的動力傳遞切換機構。
[0010]無級變速器的動力傳遞單元的連結桿以高速進行往復運動,因此單向離合器以較短的周期反復進行接合和接合解除。在多個動力傳遞單元的單向離合器以彼此不同的相位反復進行接合解除的情況下,容易發生輸出軸上的轉矩變動。
[0011]在構成為將收納動力傳遞切換機構的收納殼體(組合殼體)以與發動機分體的結構配置于副車架上的情況下,可能因與基于發動機的旋轉變動的振動特性不同的振動特性而發生組合殼體振動的情況。由于振動特性的差異,例如由于發動機的旋轉軸與動力傳遞切換機構的旋轉軸之間的軸間距離的變化或旋轉軸的撓曲等的影響,可能產生發動機與動力傳遞切換機構的相對位置關系偏移的情況。
[0012]為了降低上述的振動特性不同而帶來的影響,設置了高剛性的支承部件以將組合殼體緊固于副車架上,而即使緊固于副車架上,也難以降低與發動機不同的振動特性帶來的影響。
[0013]本發明提供一種車輛用動力傳遞裝置的結構,具有無需使用高剛性的支承部件或進行框架結構的延長等就能夠緊固組合殼體而能夠維持組合殼體與發動機的相對位置關系的結構。
[0014]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0015]本發明的第I方面的車輛用動力傳遞裝置的結構具有:輸入軸(11),其連接于發動機(E)的旋轉軸;輸出軸(12 ),其連接于驅動輪(W);輸入側支點(I 8 ),其與所述輸入軸(I I)一起旋轉且相對于所述輸入軸(11)的軸線的偏心量可變;單向離合器(21),其連接于所述輸出軸(12);輸出側支點(19c),其設置于所述單向離合器(21)的輸入部件(22);連結桿(19),其連接于所述輸入側支點(18)和所述輸出側支點(19c)這兩端,對應于所述偏心量進行往復運動;以及變速致動器(14),其變更所述偏心量,該車輛用動力傳遞裝置的結構的特征在于,
[0016]其具有:動力傳遞切換機構(S),其配置于所述輸出軸(12)和所述驅動輪(W)之間,對所述輸出軸(12)的旋轉進行切換;第I殼體(2),其能夠收納所述輸入軸(11)、所述輸出軸
(12)、所述輸入側支點(18)、所述單向離合器(21)、所述輸出側支點(19c)和所述連結桿(19);以及第2殼體(7),其能夠收納從所述第I殼體(2)延伸到外部的所述輸出軸(12)和所述動力傳遞切換機構(S),
[0017]所述第2殼體(7)配置于在所述輸出軸(12)的方向上與所述發動機(E)重疊的位置,所述發動機(E)具有向所述第2殼體(7)側延伸的第I緊固部(72),所述第2殼體(7)具有向所述發動機(E)側延伸、并且能夠與所述第I緊固部(72)接觸的第2緊固部(71),
[0018]將所述第I緊固部(72)和所述第2緊固部(71)緊固的緊固部件(73)與所述輸出軸
(12)平行地配置,所述第2殼體(7)被固定于所述發動機(E)。
[0019]此外,根據本發明的車輛用動力傳遞裝置的結構的第2方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傳遞切換機構(S)具有:行星齒輪機構(35),其具有太陽輪(36)、齒圈(38)以及行星架
(37),來自所述輸出軸的旋轉被輸入至所述太陽輪(36),所述齒圈(38)將所述旋轉輸出到差速器(D)側,所述行星架(37)連接所述太陽輪(36)和所述齒圈(38);第I嚙合切換機構
(33),其將所述太陽輪(36)和所述齒圈(38)結合成能夠一體旋轉或解除所述結合;以及第2嚙合切換機構(40),其將所述行星齒輪機構(35)的行星架(37)固定于所述第2殼體(7)以限制所述行星架(37)的旋轉,或者解除所述限制使得所述行星架(37)能夠旋轉,
[0020]所述第2殼體(7)具有:第I支承部(42),其支承所述第2嚙合切換機構(40);以及第2支承部(77),其利用軸承將旋轉軸支承為能夠旋轉,該旋轉軸將所述齒圈(38)的輸出傳遞到所述驅動輪(W)側,
[0021]在所述第I支承部(42)和所述第2支承部(77)的軸向之間配置所述行星齒輪機構
(35),所述第2緊固部(71)被配置于所述第I支承部(42)和所述第2支承部(77)的軸向之間。
[0022]此外,根據本發明的車輛用動力傳遞裝置的結構的第3方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殼體(7)至少由配置于所述第I殼體(2)側的第I部分殼體(7a)和配置于所述差速器(D)側的第2部分殼體(7b)構成,所述第I支承部(42)設置于所述第I部分殼體(7a),所述第2支承部
(77)設置于所述第2部分殼體(7b),
[0023]所述第I部分殼體(7a)具有向所述發動機(E)側延伸、并且能夠與所述第I緊固部
(72)接觸的第2緊固部(71a),所述第2部分殼體(7b)具有向所述發動機(E)側延伸、并且能夠與所述第2緊固部(71a)接觸的第3緊固部(71b),
[0024]將所述第I緊固部(72)、所述第2緊固部(71a)和所述第3緊固部(71b)緊固的緊固部件(73)與所述輸出軸(12)平行地配置,由所述第I部分殼體(71a)和所述第2部分殼體(71b)構成的所述第2殼體(7)借助于所述緊固部件(73)的緊固而被固定于所述發動機(E)。
[0025]發明的效果
[0026]根據第I方面的結構,不必使用高剛性的支承部件或進行框架結構的延長等,就能夠在維持與發動機的相對位置關系的情況下將收納動力傳遞切換機構的殼體緊固。
[0027]此外,根據第2方面的結構,除了第I方面的效果之外,既能夠提高收納動力傳遞切換機構的殼體的剛性,又能夠實現殼體的輕量化。
[0028]此外,根據第3方面的結構,除了第2方面的效果之外,利用緊固部件將2個部分殼體的緊固部連接固定起來,從而能夠將2個部分殼體在對準軸心的情況下緊固于發動機。
[0029]本發明的其他的特征和優點通過參照附圖的以下說明而得以明確。另外,對于附圖中相同或同樣的結構標注相同的參照編號。
【附圖說明】
[0030]附圖包含于說明書并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其用于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與實施方式的描述一起對本發明的原理進行說明。
[0031 ]圖1是車輛用動力傳遞裝置的骨架圖。
[0032]圖2是圖1中的2部的細節圖。
[0033]圖3是沿著圖2中的3-3線的剖視圖(TOP狀態)。
[0034]圖4是沿著圖2中的3-3線的剖視圖(LOW狀態)。
[0035]圖5是TOP狀態下的作用說明圖。
[0036]圖6是LOW狀態下的作用說明圖。
[0037]圖7是圖1中的7部的細節圖。
[0038]圖8是第1、第2嚙合切換機構的接合表。
[0039]圖9是停車擋的轉矩流程圖。
[0040]圖10是后退擋的轉矩流程圖。
[0041]圖11是空擋位的轉矩流程圖。
[0042]圖12是前進擋的轉矩流程圖。
[0043]圖13是對第I實施方式的組合殼體的緊固進行說明的圖。
[0044]圖14是對第2實施方式的組合殼體的緊固進行說明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5]以下,根據圖1?圖14例示性具體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其中,本實施方式所述的結構要素僅為示例,本發明的技術范圍應基于專利權利要求書進行確定,不應限定于以下的個別實施方式。
[0046]如圖1所示,車輛用動力傳遞裝置將發動機E的驅動力經由左右車軸10、10而傳遞給驅動輪W、W,該車輛用動力傳遞裝置具有無級變速器T、動力傳遞切換機構S和差速器D。動力傳遞切換機構S能夠對停車擋、后退擋、空擋和前進擋進行切換。組合殼體7是能夠收納從無級變速器T延伸出來的輸出軸12和動力傳遞切換機構S的殼體,并且相對于發動機E (發動機體)被固定。關于組合殼體7的緊固,將在后文使用圖13和圖14具體進行說明。
[0047]下面,根據圖2?圖7對車輛用動力傳遞裝置的結構進行說明。如圖2和圖3所示,本實施方式的無級變速器T將具備同一結構的多個(實施方式中為4個)變速單元U在軸向上重疊,這些變速單元U具有平行配置的共同的輸入軸11和共同的第I輸出軸12,輸入軸11的旋轉被減速或增速后傳遞給第I輸出軸12。
[0048]以下,作為代表說明一個變速單元U的結構。連接于發動機E而旋轉的輸入軸11以相對旋轉自如的方式貫通電動馬達等變速致動器14的中空的旋轉軸14a的內部。變速致動器14的轉子14b固定于旋轉軸14a,定子14c固定于殼。變速致動器14的旋轉軸14a能夠與以輸入軸11相同的速度旋轉,并且能夠相對于輸入軸11以不同的速度進行相對旋轉。
[0049]在貫通變速致動器14的旋轉軸14a的輸入軸11上固定有第I小齒輪15,并且以跨越該第I小齒輪15的方式而在變速致動器14的旋轉軸14a上連接有曲柄狀的行星架16。與第I小齒輪15同徑的2個第2小齒輪17、17分別通過小齒輪銷16a、16a被支承于與第I小齒輪15協作而構成正三角形的位置,偏心地形成在圓板形的偏心盤18的內部的齒圈18a與這些第I小齒輪15和第2小齒輪17、17嚙合。在連結桿19的桿部19a的一端設置的環形部19b經由球軸承20而以相對旋轉自如的方式嵌合于偏心盤18的外周面。
[0050]設置于第I輸出軸12的外周上的第I單向離合器21具有:環狀的外部構件22,其經由銷19c而樞軸支承于連結桿19的桿部19a;內部構件23,其配置于外部構件22的內部且固定于第I輸出軸12;以及輥25,其配置于在外部構件22的內周的圓弧面與內部構件23的外周的平面之間形成的楔狀的空間中且被彈簧24施力。
[0051]根據圖2可知,4個變速單元U共用曲柄狀的行星架16,而經由第2小齒輪17、17支承于行星架16上的偏心盤18的相位在各個變速單元U中彼此相差90°。例如,圖2中,左端的變速單元U的偏心盤18相對于輸入軸11向圖中上方移位,從左起第3個變速單元U的偏心盤18相對于輸入軸11向圖中下方移位,從左起第2個和第4個變速單元U、U的偏心盤18、18位于上下方向中間的位置。
[0052]根據圖7可知,動力傳遞切換機構S除了具有以相對旋轉自如的方式嵌合于車軸10的外周上的筒狀的第I輸出軸12之外,還具有以相對旋轉自如的方式嵌合于車軸10的外周上的筒狀的第2輸出軸31、以及以相對旋轉自如的方式嵌合于該第2輸出軸31的外周上的筒狀的第3輸出軸32。在第I輸出軸12的右端形成有第4外周花鍵12a,在第2輸出軸31的左端形成有第5外周花鍵31a,在第3輸出軸32的左端形成有第6外周花鍵32a。
[0053]構成由牙嵌式離合器形成的第I嚙合切換機構33的第4外周花鍵12a、第5外周花鍵31a和第6外周花鍵32a在軸向排成列,第5外周花鍵31a和第6外周花鍵32a的外徑彼此相等,并且小于第4外周花鍵12a的外徑。此外,第I嚙合切換機構33的套筒34具有外徑較大的第2內周花鍵34a和外徑較小的第3內周花鍵34b,第2內周花鍵34a始終與第4外周花鍵12a嚙合,第3內周花鍵34b始終與第6外周花鍵32a嚙合,第3內周花鍵34b僅在圖7所示的向左移動時與第5外周花鍵31a嚙合。即,在套筒34通過撥叉34c而從圖7所示的左移狀態起向右移動時,第3內周花鍵34b與第5外周花鍵31a的嚙合被解除。
[0054]行星齒輪機構35具有作為第I要素的太陽輪36、作為第3要素的行星架37、作為第2要素的齒圈38、以及以相對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于行星架37上的多個小齒輪39,小齒輪39與太陽輪36和齒圈38嚙合。太陽輪36連接于第3輸出軸32的右端,齒圈38連接于第2輸出軸31的右端。
[0055]第I內周花鍵41a形成在由牙嵌式離合器構成的第2嚙合切換機構40的套筒41上,該第I內周花鍵41a與形成于行星架37的外周部上的外周花鍵37a和以及在設置于組合殼體7內的殼部件42上形成的外周花鍵42a嚙合。因此,當套筒41通過撥叉41b向圖7所示的位置向左移動時,行星架37被從設置于組合殼體7內的殼部件42分離,當套筒41通過撥叉41b從圖7所示的位置向右移動時,行星架37與殼42結合。
[0056]構成差速器D的外輪廓的差速器殼體47連接于第2輸出軸31的右端。差速器D具有:以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小齒輪軸48上的一對小齒輪49、49,所述小齒輪軸48固定在差速器殼體47上;以及固定設置于車軸10、10的端部且與小齒輪49、49嚙合的側齒輪50、50。
[0057]下面,對具備上述結構的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作用進行說明。首先,對無級變速器T的一個變速單元U的作用進行說明。當使變速致動器14的旋轉軸14a相對于輸入軸11進行相對旋轉時,行星架16繞輸入軸11的軸線LI旋轉。此時,行星架16的中心0、即由第I小齒輪15和2個第2小齒輪17、17構成的正三角形的中心繞輸入軸11的軸線LI旋轉。
[0058]圖3和圖5示出行星架16的中心O相對于第I小齒輪15(即輸入軸11)位于第I輸出軸12的相反側的狀態,此時偏心盤18相對于輸入軸11的偏心量為最大而無級變速器T的傳動比成為TOP(高)狀態。圖4和圖6示出行星架16的中心O相對于第I小齒輪15(即輸入軸11)位于與第I輸出軸12相同一側的狀態,此時偏心盤18相對于輸入軸11的偏心量為最小而無級變速器T的傳動比成為LOW(低)狀態。
[0059]在從圖5的5a到圖5的5d所示的TOP狀態下,當通過發動機E使輸入軸11旋轉,并且以與輸入軸11相同的速度使變速致動器14的旋轉軸14a旋轉時,輸入軸11、旋轉軸14a、行星架16、第I小齒輪15、2個第2小齒輪17、17和偏心盤18在成為一體的狀態下,以輸入軸11為中心向逆時針方向(參照箭頭A)偏心旋轉。在從圖5的5a起經過圖5的5b而向圖5的5c的狀態旋轉的期間內,關于通過球軸承20將環形部19b相對旋轉自如地支承在偏心盤18的外周上的連結桿19,其使被銷19c樞軸支承在其桿部19a的末端的外部構件22向逆時針方向(參照箭頭B)旋轉。圖5的5a和圖5的5c示出了外部構件22在所述箭頭B方向的旋轉的兩端。
[0060]這樣,在外部構件22沿箭頭B方向旋轉時,輥25嚙入第I單向離合器21的外部構件22和內部構件23之間的楔狀的空間內,外部構件22的旋轉經由內部構件23而被傳遞給第I輸出軸12,因此第I輸出軸12向逆時針方向(參照箭頭C)旋轉。
[0061 ]當輸入軸11和第I小齒輪15進一步旋轉時,使齒圈18a與第I小齒輪15和第2小齒輪
17、17嚙合的偏心盤18向逆時針方向(參照箭頭A)偏心旋轉。在從圖5的5c起經過圖5的5d向圖5的5a的狀態旋轉的期間內,關于通過球軸承20將環形部19b相對旋轉自如地支承在偏心盤18的外周上的連結桿19,其使被銷19c樞軸支承在其桿部19a的末端的外部構件22向順時針方向(參照箭頭旋轉。圖5的5c和圖5的5a示出了外部構件22在所述箭頭B'方向的旋轉的兩端。
[0062]這樣,在外部構件22沿箭頭V方向旋轉時,輥25在壓縮彈簧24的同時被從外部構件22與內部構件23之間的楔狀的空間推出,從而外部構件22相對于內部構件23打滑,第I輸出軸12不進行旋轉。
[0063]如上所述,外部構件22進行往復旋轉時,僅在外部構件22的旋轉方向為逆時針方向(參照箭頭B)時第I輸出軸12向逆時針方向(參照箭頭C)旋轉,因而第I輸出軸12進行間歇性旋轉。
[0064]圖6的6a至圖6的6d表示LOW狀態下運轉無級變速器T時的作用。此時,輸入軸11的位置與偏心盤18的中心一致,因此偏心盤18相對于輸入軸11的偏心量為零。當在該狀態下利用發動機E使輸入軸11旋轉,并且以與輸入軸11相同的速度使變速致動器14的旋轉軸14a旋轉時,輸入軸11、旋轉軸14a、行星架16、第I小齒輪15、2個第2小齒輪17、17和偏心盤18在成為一體的狀態下,以輸入軸11為中心向逆時針方向(參照箭頭A)偏心旋轉。然而,由于偏心盤18的偏心量為零,因此連結桿19的往復運動的行程也為零,第I輸出軸12不旋轉。
[0065]因此,如果驅動變速致動器14而將行星架16的位置設定于圖3的TOP狀態與圖4的LOW狀態之間,則能夠基于零傳動比和規定傳動比間的任意的傳動比進行運轉。
[0066]無級變速器T的并排設置的4個變速單元U的偏心盤18的相位彼此各錯開90°,因此4個變速單元U交替傳遞驅動力、S卩4個第I單向離合器21中的任意一個必定處于接合狀態,從而能夠使第I輸出軸12連續旋轉。
[0067]下面,對切換停車擋、后退擋、空擋和前進擋的動力傳遞切換機構S的作用進行說明。
[0068]如圖8和圖9所示,當使第I嚙合切換機構33的套筒34向左移動,將第I輸出軸12、第2輸出軸31和第3輸出軸32結合為一體,并且使第2嚙合切換機構40的套筒41向右移動,將行星齒輪機構35的行星架37結合于在組合殼體7內設置的殼部件42時,建立了停車擋。
[0069]在停車擋時,與差速器殼體47—體的第2輸出軸31結合于行星齒輪機構35的齒圈38,并且第2輸出軸31經由第I嚙合切換機構33和第3輸出軸32而與行星齒輪機構35的太陽輪36連接,進而,行星齒輪機構35的行星架37經由第2嚙合切換機構40而結合于在組合殼體7內設置的殼部件42。其結果是,行星齒輪機構35成為鎖定狀態,通過差速器D而連接于該行星齒輪機構35的驅動輪W、W被限制為不能旋轉。
[0070]如圖8和圖10所示,當使第I嚙合切換機構33的套筒34向右移動,將第I輸出軸12和第3輸出軸32結合而分離第2輸出軸31,并且使第2嚙合切換機構40的套筒41向右移動,使行星齒輪機構35的行星架37結合于在組合殼體7內設置的殼部件42時,建立了后退擋。
[0071]在后退擋時,從無級變速器T輸出到第I輸出軸12的驅動力按照第I嚙合切換機構33—第3輸出軸32—太陽輪36—行星架37—齒圈38的路徑被傳遞給差速器殼體47,同時在行星齒輪機構35中減速而成為反向旋轉,從而能夠使車輛后退行駛。
[0072]如圖8和圖11所示,當使第I嚙合切換機構33的套筒34向右移動,結合第I輸出軸12和第3輸出軸32而分離第2輸出軸31,并且使第2嚙合切換機構40的套筒41向左移動,使行星齒輪機構35的行星架37從設置于組合殼體7內的殼部件42分離時,建立了空擋。
[0073]在空擋時,行星齒輪機構35的行星架37從設置于組合殼體7內的殼部件42分離,因此齒圈38能夠自由旋轉,并且第2輸出軸31能夠自由旋轉,因此差速器殼體47變得能夠自由旋轉而驅動輪W、W成為不被限制的狀態。在該狀態下,發動機E的驅動力從無級變速器T起以第I輸出軸12—第I嚙合切換機構33—第3輸出軸32的路徑被傳遞給太陽輪36,而由于行星架37未被限制,因而行星齒輪機構35空轉,驅動力不會被傳遞給差速器D。
[0074]如圖8和圖12所示,當使第I嚙合切換機構33的套筒34向左移動,將第I輸出軸12、第2輸出軸31和第3輸出軸32結合為一體,并且使第2嚙合切換機構40的套筒41向左移動,使行星齒輪機構35的行星架37從設置于組合殼體7內的殼部件42分離時,建立了前進擋。
[0075]在前進擋時,行星齒輪機構35的齒圈38和太陽輪36通過第I嚙合切換機構33而結合,因此行星齒輪機構35成為能夠一體旋轉的狀態。其結果是,從無級變速器T輸出給第I輸出軸12的驅動力以第I嚙合切換機構33—第2輸出軸31的路徑或以第I嚙合切換機構33—第3輸出軸32—太陽輪36—行星架37—齒圈38的路徑而被傳遞給差速器殼體47,能夠使車輛進行前進行駛。
[0076]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無級變速器T的第I輸出軸12經由第I單向離合器21而被傳遞驅動力,因此僅能夠向前進行駛方向旋轉,然而通過將具備前進后退切換功能的動力傳遞切換機構S配置于第I輸出軸12的下游側,就能夠在不設置后退行駛用的電動馬達而混合動力化的情況下,使車輛進行后退行駛。
[0077]并且,動力傳遞切換機構S除了能夠建立前進擋和后退擋以外,還能夠建立停車擋和空擋,因此能夠使得動力傳遞裝置本身更加小型輕量化。
[0078](第丨實施方式)
[0079]圖1、圖13是對用于將車輛用動力傳遞裝置的收納動力傳遞切換機構S的組合殼體7(以下,稱作第2殼體)固定于發動機E上的結構進行說明的圖。車輛用動力傳遞裝置具有收納上述的無級變速器T的結構的第I殼體2、以及能夠收納從第I殼體2延伸至外部的輸出軸12和動力傳遞切換機構S的第2殼體7 (組合殼體),第2殼體7 (組合殼體)發動機E (發動機體)被固定。動力傳遞切換機構S配置于輸出軸12和驅動輪(W)之間,是如上所述對輸出軸12的旋轉(前進擋、后退擋、停車擋、空擋)進行切換的機構。
[0080]第2殼體7(組合殼體)配置于在沿著輸出軸12的方向上與發動機E重疊的位置。在發動機E上設置有向第2殼體7側延伸的第I緊固部72,以固定第2殼體7(組合殼體)。
[0081 ]此外,在第2殼體7 (組合殼體)設置有第2緊固部71,該第2緊固部71向發動機E側延伸,并且能夠與第I緊固部72接觸,以與發動機E進行固定。在發動機E上在沿著第2殼體7(組合殼體)的外周面的方向上的多個部位設置有第I緊固部72。此外,第2殼體7(組合殼體)也沿著其外周方向在多個部位設置有能夠與第I緊固部72接觸的第2緊固部71。
[0082]在各個第I緊固部72上形成有螺釘部,在第2緊固部71的對應位置處形成有孔部。使緊固螺栓等緊固部件73從第2緊固部71的孔部的右側方向在平行于輸出軸12的方向上穿過,并使緊固部件73與第I緊固部72的螺釘部螺合,將第I緊固部72和第2緊固部71緊固在一起。將緊固第I緊固部72和第2緊固部71的緊固部件73與輸出軸12平行地配置并緊固,從而第2殼體7被固定于發動機E。通過將緊固部件73與輸出軸12平行地配置,能夠從同一方向進行軸心的調整和緊固作業,能夠實現作業效率的提升。
[0083]第2殼體7(組合殼體)構成為,配置于在沿著輸出軸12的方向上與發動機E重疊的位置,并且將緊固部件73與輸出軸12平行地配置,從而能夠在將無級變速器T側的輸出軸與第2殼體7 (組合殼體)側的軸的軸心對準的基礎上,將第2殼體7 (組合殼體)緊固于發動機E。通過將緊固部件73配置于第2殼體7(組合殼體)的外周部,能夠容易地進行軸心的調整作業,能夠實現維護性的提升。
[0084]通過將第2殼體7(組合殼體)緊固于發動機E,從而第2殼體7 (組合殼體)以與發動機E相同的振動特性進行振動。因此,不必使用高剛性的支承部件或進行框架結構的延長等,就能夠將第2殼體7(組合殼體)固定于發動機E,以能夠維持第2殼體7(組合殼體)與發動機E的相對位置關系。
[0085]圖13是舉例示出在第2殼體7(組合殼體)內收納的動力傳遞切換機構S的圖,發動機E經由安裝部件78而被固定于車體的框架F。
[0086]動力傳遞切換機構S使用行星齒輪機構35、第I嚙合切換機構33和第2嚙合切換機構40對輸出軸12的旋轉進行切換。行星齒輪機構35如上所述具有:太陽輪36,來自輸出軸12的旋轉被輸入太陽輪36;將旋轉輸出到差速器D側的齒圈38;以及連接太陽輪36和齒圈38的行星架37。
[0087]此外,第I嚙合切換機構33將太陽輪36和齒圈38結合為能夠一體旋轉,或者解除結合。并且,第2嚙合切換機構40將行星齒輪機構35的行星架37固定于第2殼體7以限制行星架37的旋轉,或者解除限制以使得行星架37能夠旋轉。
[0088]作為切換輸出軸12的旋轉的結構,在后退擋的情況下,從無級變速器T被輸出給第I輸出軸12的驅動力以第I嚙合切換機構33、第3輸出軸32、太陽輪36、行星架37、齒圈38的路徑被傳遞到差速器殼體47。在行星齒輪機構35中減速而成為反向旋轉,從而車輛能夠進行后退行駛。
[0089]在停車擋的情況下,與差速器殼體47—體的第2輸出軸31結合于行星齒輪機構35的齒圈38。第2輸出軸31經由第I嚙合切換機構33和第3輸出軸32而連接于行星齒輪機構35的太陽輪36。行星齒輪機構35的行星架37經由第2嚙合切換機構40而結合于在組合殼體7內設置的殼部件42。行星齒輪機構35成為鎖定狀態,驅動輪W、W被限制為不能旋轉。
[0090]在空擋的情況下,行星齒輪機構35的行星架37從殼部件42分離,因此齒圈38能夠自由旋轉,并且第2輸出軸31能夠自由旋轉,因此差速器殼體47變得能夠自由旋轉而驅動輪W、W成為不被限制的狀態。在該狀態下,發動機E的驅動力從無級變速器T起以第I輸出軸12、第I嚙合切換機構33和第3輸出軸32的路徑而被傳遞給太陽輪36,然而由于行星架37未被限制,因此行星齒輪機構35空轉。驅動力不會被傳遞給差速器D。
[0091]在前進擋的情況下,行星齒輪機構35的齒圈38與太陽輪36通過第I嚙合切換機構33而結合,行星齒輪機構35成為能夠一體旋轉的狀態。其結果是,從無級變速器T輸出到第I輸出軸12的驅動力以第I嚙合切換機構33、第2輸出軸31的路徑或者以第I嚙合切換機構33、第3輸出軸32、太陽輪36、行星架37和齒圈38的路徑被傳遞給差速器殼體47,車輛能夠進行前進行駛。
[0092]這里,第2殼體7(組合殼體)具有支承第2嚙合切換機構40的第I支承部(殼部件42)、以及利用軸承75將旋轉軸支承為能夠旋轉的第2支承部(支承部件77),該旋轉軸把齒圈38的輸出傳遞至驅動輪W側。在第I支承部(殼部件42)和第2支承部(支承部件77)的軸向之間配置有行星齒輪機構35。此外,第2殼體7(組合殼體)的第2緊固部71配置于第I支承部(殼部件42)和第2支承部(支承部件77)的軸向之間。利用第2緊固部71將第2殼體(組合殼體)固定于發動機(E)的位置與配置行星齒輪機構35的位置在軸向間是重疊的。
[0093]行星齒輪機構35是傳遞旋轉轉矩的機構,而如上所述切換旋轉軸12的旋轉時,當行星架37經由第2嚙合切換機構40結合于殼部件42時,旋轉轉矩的反作用力轉矩會作用于第2殼體7 (組合殼體)ο如果第2殼體7 (組合殼體)的扭轉方向的剛性較低,則第2殼體7 (組合殼體)會由于反作用力轉矩的作用而變形,從而容易產生旋轉軸的撓曲等的影響。
[0094]然而,通過如本實施方式所述將第2緊固部71設置于第2殼體7(組合殼體),從而能夠提高第2緊固部71附近的第2殼體7的剛性。例如,通過在第I支承部(殼部件42)和第2支承部(支承部件77)的軸向之間,在配置有行星齒輪機構35的位置的附近設置第2緊固部71,從而能夠利用第2緊固部71提高第2殼體7的剛性,因此能夠降低反作用力旋轉轉矩的影響。
[0095]如果使第2殼體7的壁厚整體形成得厚以提高剛性,則第2殼體7的重量會增加。通過以上述的位置關系配置第2緊固部71和行星齒輪機構35的結構要素,能夠使得在第2殼體7(組合殼體)側承受來自行星齒輪機構35的反作用力轉矩的部件形成為最小限度,既能夠提高所需的第2殼體7的剛性,又能夠實現第2殼體7的輕量化。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能夠以維持與發動機的相對位置關系的方式緊固組合殼體。
[0096]此外,在圖13所示的結構中,舉例示出了在第2殼體7(組合殼體)與收納無級變速器T的第I殼體2之間,輸出軸12露出到第2殼體7之外的結構,然而在使第2殼體7(組合殼體)接觸第I殼體2的情況下,也可獲得同樣的效果。
[0097](第2實施方式)
[0098]本實施方式中,對將第2殼體7分割為多個部分的結構進行說明。圖14是說明用于將車輛用動力傳遞裝置的收納動力傳遞切換機構S的第2殼體7(組合殼體)固定于發動機E的結構進行說明的圖。在將其緊固至發動機E之前,利用組裝用的螺栓將分開的殼體組裝為一體,然后將組裝好的第2殼體7利用緊固部件73固定于發動機E。
[0099]在動力傳遞切換機構S中,在將行星架37固定于第2殼體7以限制旋轉,或解除該限制的情況下,需要使套筒41精度良好地移動,順暢地進行套筒41的花鍵41a與行星架37的外周花鍵37a的接合和接合解除。為此,形成有支承套筒41的外周花鍵42a的殼部件42和固定殼部件42(第I支承部)的固定部76就需要較高的剛性。
[0100]此外,在對差速器D和第2輸出軸31的旋轉進行支承的軸承75的支承部件77(第2支承部)上,為了抑制軸承75的傾斜或殼體的扭轉,在正確的位置保持軸承75,支承部件77(第2支承部)需要較高的剛性。
[0101]本實施方式的第2殼體7(組合殼體)構成為,在要求較高剛性的2個部件(殼部件
42、支承部件77)之間或這些部件的附近配置與發動機E的緊固部。
[0102]如圖14所示,第2殼體7(組合殼體)至少由以下部分構成:配置于收納無級變速器T的第I殼體2側的第I部分殼體7a、以及配置于差速器D側的第2部分殼體7b。
[0103]支承第2嚙合切換機構40的第I支承部(殼部件42)設置于第I部分殼體7a,而將軸承75支承為能夠旋轉的第2支承部(支承部件77)設置于第2部分殼體7b。
[0104]第I部分殼體7a具有向發動機E側延伸、并且能夠與發動機E的第I緊固部72接觸的第2緊固部71a。此外,第2部分殼體7b具有向發動機E側延伸、并且能夠與第I部分殼體7a的第2緊固部71a接觸的第3緊固部71b。
[0105]在發動機E上在沿著第2殼體7(組合殼體)的外周面的方向上的多個部位設置有第I緊固部72。此外,在第I部分殼體7a和第2部分殼體7b上也在多個部位設置有第2緊固部71a、第3緊固部71b。
[0106]在設置于發動機E的各個第I緊固部72上形成有螺釘部,在第2緊固部71a和第3緊固部71b上在與第I緊固部72的螺釘部對應的位置上形成有孔部。使緊固螺栓等緊固部件73從第3緊固部71b的孔部的右側方向起在平行于輸出軸12的方向上穿過,并使緊固部件73與第I緊固部72的螺釘部接合,將第I緊固部72、第2緊固部71a和第3緊固部71b通過共同緊固而緊固在一起。
[0107]將緊固第I緊固部72、第2緊固部71a和第3緊固部71b的緊固部件73與輸出軸12平行地配置并緊固,從而第2殼體7被固定于發動機E。通過將緊固部件73與輸出軸12平行地配置,從而能夠從同一方向進行軸心的調整和緊固作業,能夠實現作業效率的提升。
[0108]如本實施方式所述,將第2緊固部71a設置于第I部分殼體7a,并將第3緊固部71b設置于第2部分殼體7b,從而能夠提高第2緊固部71a和第3緊固部71b附近的第2殼體7的剛性。通過在要求較高剛性的第I支承部(殼部件42)和第2支承部(支承部件77)之間或這些部件的附近設置第2緊固部71a和第3緊固部71b,從而能夠提高緊固部的附近的第2殼體7的剛性。
[0109]通過構成為將要求較高剛性的2個部件(殼部件42、支承部件77)配置于緊固部的附近,既能夠提高所需的第2殼體7的剛性,又能夠實現第2殼體7的輕量化,能夠使動力傳遞切換機構S精度良好地進行動作。
[0110]根據本實施方式的結構,將發動機E的第I緊固部72與組合殼體側的2個緊固部(第2緊固部71a、第3緊固部71b)利用緊固部件73緊固為一體,從而能夠在將2個部分殼體的軸心對準的情況下緊固于發動機。
[0111]以上,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然而本發明可以在不脫離其主旨的范圍內進行各種設計變更。例如,變速單元U的數量不限于實施方式的4個。
[0112]本發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各種變更和變形。因此,為了公開本發明的范圍,附上以下的權利要求書。
[0113]本申請以2014年4月28日提出的日本國專利申請特愿2014-093153為基礎要求優先權,在此沿用其中描述的全部內容。
【主權項】
1.一種車輛用動力傳遞裝置的結構,其具有: 輸入軸(11),其連接于發動機(E)的旋轉軸; 輸出軸(12),其連接于驅動輪(W);輸入側支點(18),其與所述輸入軸(11)一起旋轉且相對于所述輸入軸(11)的軸線的偏心量可變; 單向離合器(21),其連接于所述輸出軸(12); 輸出側支點(19c),其設置于所述單向離合器(21)的輸入部件(22); 連結桿(19),其連接于所述輸入側支點(18)和所述輸出側支點(19c)這兩端,對應于所述偏心量進行往復運動;以及 變速致動器(14),其變更所述偏心量, 該車輛用動力傳遞裝置的結構的特征在于,其具有: 動力傳遞切換機構(S),其配置于所述輸出軸(12)和所述驅動輪(W)之間,對所述輸出軸(12)的旋轉進行切換; 第I殼體(2),其能夠收納所述輸入軸(11)、所述輸出軸(12)、所述輸入側支點(18)、所述單向離合器(21)、所述輸出側支點(19c)和所述連結桿(19);以及第2殼體(7),其能夠收納從所述第I殼體(2)延伸到外部的所述輸出軸(12)和所述動力傳遞切換機構(S), 所述第2殼體(7)配置于在所述輸出軸(12)的方向上與所述發動機(E)重疊的位置, 所述發動機(E)具有向所述第2殼體(7)側延伸的第I緊固部(72), 所述第2殼體(7)具有向所述發動機(E)側延伸、并且能夠與所述第I緊固部(72)接觸的第2緊固部(71), 將所述第I緊固部(72)和所述第2緊固部(71)緊固的緊固部件(73)與所述輸出軸(12)平行地配置,所述第2殼體(7)被固定于所述發動機(E)。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用動力傳遞裝置的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動力傳遞切換機構(S)具有: 行星齒輪機構(35),其具有太陽輪(36)、齒圈(38)以及行星架(37),來自所述輸出軸的旋轉被輸入至所述太陽輪(36),所述齒圈(38)將所述旋轉輸出到差速器(D)側,所述行星架(37)連接所述太陽輪(36)和所述齒圈(38); 第I嚙合切換機構(33),其將所述太陽輪(36)和所述齒圈(38)結合成能夠一體旋轉或解除所述結合;以及第2嚙合切換機構(40),其將所述行星齒輪機構(35)的行星架(37)固定于所述第2殼體(7)以限制所述行星架(37)的旋轉,或者解除所述限制使得所述行星架(37)能夠旋轉, 所述第2殼體(7)具有: 第I支承部(42),其支承所述第2嚙合切換機構(40);以及 第2支承部(77),其利用軸承將旋轉軸支承為能夠旋轉,該旋轉軸將所述齒圈(38)的輸出傳遞到所述驅動輪(W)側, 在所述第I支承部(42)和所述第2支承部(77)的軸向之間配置所述行星齒輪機構(35), 所述第2緊固部(71)被配置于所述第I支承部(42)和所述第2支承部(77)的軸向之間。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用動力傳遞裝置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殼體(7)至少由配置于所述第I殼體(2)側的第I部分殼體(7a)和配置于所述差速器(D)側的第2部分殼體(7b)構成, 所述第I支承部(42)設置于所述第I部分殼體(7a), 所述第2支承部(77)設置于所述第2部分殼體(7b), 所述第I部分殼體(7a)具有向所述發動機(E)側延伸、并且能夠與所述第I緊固部(72)接觸的第2緊固部(71a), 所述第2部分殼體(7b)具有向所述發動機(E)側延伸、并且能夠與所述第2緊固部(71a)接觸的第3緊固部(71b), 將所述第I緊固部(72)、所述第2緊固部(71a)和所述第3緊固部(71b)緊固的緊固部件(73)與所述輸出軸(12)平行地配置, 由所述第I部分殼體(71a)和所述第2部分殼體(71b)構成的所述第2殼體(7)借助于所述緊固部件(73)的緊固而被固定于所述發動機(E)。
【文檔編號】F16H29/04GK106068406SQ201580010798
【公開日】2016年11月2日
【申請日】2015年1月23日 公開號201580010798.0, CN 106068406 A, CN 106068406A, CN 201580010798, CN-A-106068406, CN106068406 A, CN106068406A, CN201580010798, CN201580010798.0, PCT/2015/296, PCT/JP/15/000296, PCT/JP/15/00296, PCT/JP/2015/000296, PCT/JP/2015/00296, PCT/JP15/000296, PCT/JP15/00296, PCT/JP15000296, PCT/JP1500296, PCT/JP2015/000296, PCT/JP2015/00296, PCT/JP2015000296, PCT/JP201500296
【發明人】市川和樹, 西村優史, 下平伸一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