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在本發明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中,在各滾珠(11)的滾動面與內側凹槽(12a)及外側凹槽(14a)的內表面之間分布夾持有內側引導板(17)和外側引導板(18)。使各滾珠(11)的滾動面和內側引導板(17)的徑向外側面、以及各滾珠(11)的滾動面和外側引導板(18)的徑向內側面,分別僅在圓周方向隔離的2個部位的接觸部(28a、28b、36a、36b)接觸。進一步,分別利用內側凹槽(12a)和外側凹槽(14a)的內表面來支承內側引導板(17)和外側引導板(18)的徑向內側面中的、與各接觸部(28a、28b、36a、36b)對齊的部分。進一步,使組裝后的外側凹槽(14a)和/或者內側凹槽(12a)的內表面與組裝前的位置相比向徑向外側彈性變形,從而對各滾珠(11)付與預壓。
【專利說明】
伸縮式旋轉傳遞軸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用作能傳遞旋轉力(力矩)、且能在軸向伸縮的軸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的改良。本發明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例如適用于構成汽車的轉向裝置的轉向軸、中間軸(intermediate shaft)等。
【背景技術】
[0002]汽車的轉向裝置例如構成為如圖15所示,將方向盤I的運動傳遞至轉向齒輪單元
2。方向盤I的運動經由轉向軸3、萬向接頭4a、中間軸5、以及萬向接頭4b傳遞至轉向齒輪單元2的輸入軸6。這樣,轉向齒輪單元2將左右I對橫拉桿7、7推拉,給轉向輪付與期望的轉向角。在圖15所示的例子中,裝入有電動式助力轉向裝置,該電動式助力轉向裝置利用電動馬達8對轉向軸3付與與駕駛者施加在方向盤I上的力相應的輔助力。
[0003]另外,作為構成上述這樣的轉向裝置的轉向軸3、中間軸5,以往已知例如專利文獻
1、2所記載的軸。在專利文獻1、2所記載的構造的情況下,通過在內軸與外軸之間配置多個滾珠,從而能經由各滾珠在兩軸彼此之間傳遞旋轉力,并且兩軸彼此能在軸向進行相對變位。圖16?17示出能傳遞這樣的旋轉力的、且能在軸向相對變位(伸縮)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的I個例子。圖16?17所示的伸縮式旋轉軸包括內軸9、外軸1、以及多個滾珠11、11。在內軸9的外周面的圓周方向2個部位,分別以向徑向內側凹下的狀態在軸向形成有內側凹槽
12、12。另外,在圓周方向的相位相對于各內側凹槽12、12偏離90度的位置,設有與各內側凹槽12、12相同形狀,但在組裝狀態下未配置各滾珠11、11的內側預備凹槽13、13。
[0004]另外,外軸10為能插入內軸9的中空筒狀。在外軸10的內周面的圓周方向2個部位且與各內側凹槽12、12對齊的位置,以向徑向外側凹下的狀態分別在軸向形成有外側凹槽
14、14。另外,在圓周方向的相位相對于各外側凹槽14、14偏離90度的位置設有與各外側凹槽14、14相同形狀、但在組裝狀態下未配置各滾珠11、11的外側預備凹槽15、15。另外,各滾珠11、11分別配置在內側、外側各凹槽12、14彼此之間。各滾珠11、11如圖16所示,在內側、夕卜側各凹槽12、14彼此之間,以在軸向直列并列的狀態分別各配置多個。而且,在兩軸9、10彼此之間,能經由各滾珠11、11傳遞旋轉,且兩軸9、1彼此互相能在軸向滑動。
[0005]順便提及,為了抑制上述這樣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產生的晃動,防止異常噪聲的產生,并且確保穩定的伸縮動作,例如考慮專利文獻3所記載的,裝入如具有預壓付與功能的板簧那樣的引導板的構造。在專利文獻3的以往構造的情況下,在內側凹槽的內表面與各滾珠的滾動面之間的部分設置引導板,將各滾珠向外側凹槽的內表面按壓,對各滾珠付與預壓,從而抑制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的晃動。但是,在如該以往構造那樣采用在內側凹槽的內表面與各滾珠的滾動面之間的部分設置引導板的構造的情況下,根據各部的構造情況,有可能產生下面的問題。
[0006]第一,在組裝了伸縮式旋轉傳遞軸之后的狀態下,在各引導板大幅撓曲變形的構造的情況下,各引導板有可能由于長期使用所導致的疲勞而損傷。
[0007]第二,在傳遞旋轉力時,即使在各引導板大幅撓曲變形的構造的情況下,各引導板也有可能由于長期使用所導致的疲勞而損傷。
[0008]第三,構成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的內軸與外軸在軸向進行相對變位,從而各滾珠在各引導板的表面(滾動面)上滾動時,會從各滾珠的滾動面對各引導板的表面反復施加壓縮負荷。因此,在各引導板的背面(滾動面的相反側的面)不被內側凹槽的內表面支承的情況下,有可能反復施加拉伸變形,成為各引導板損傷的原因。
[0009]另外,上述的第二問題和第三問題在將伸縮式旋轉傳遞軸作為轉向軸、中間軸裝入車輛而使用的情況下,容易同時且頻繁產生。
[0010]第四,在由于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原因而各引導板大幅撓曲變形的情況下,各引導板與內軸的外周面(或者外軸的內周面)有可能接觸,有可能在該接觸部產生過大的磨損。
[0011]現有技術文獻
[0012]專利文獻
[0013]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6903號公報
[0014]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7-16951號公報
[0015]專利文獻3:日本特表2011-500421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16]本發明欲解決的問題
[0017]本發明鑒于上述這樣的情況,是為了實現如下伸縮式旋轉傳遞軸而做出的發明,能夠在防止引導板的損傷和各部的磨損的同時,實現抑制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的晃動的構造。
[0018]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0019]本發明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包括內軸、外軸、多個滾珠、內側引導板、以及外側引導板,將所述內軸與所述外軸能在相互之間進行旋轉力的傳遞和軸向的相對變位地組合而成。
[0020]所述內軸在外周面的圓周方向的至少I個部位設有向徑向內側凹下并且在軸向伸長的內側凹槽。
[0021]所述外軸是能插入所述內軸的中空筒狀,在內周面的圓周方向的至少I個部位在與所述內側凹槽對齊的位置設有向徑向外側凹下并且在軸向伸長的外側凹槽。
[0022]所述各滾珠在軸向直列配置在所述內側凹槽與所述外側凹槽之間的部分。
[0023]所述內側引導板被夾持在所述各滾珠的滾動面與所述內側凹槽的內表面之間。
[0024]所述外側引導板被夾持在所述各滾珠的滾動面與所述外側凹槽的內表面之間。
[0025]特別是在本發明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的情況下,在將伸縮式旋轉傳遞軸(將所述內軸與所述外軸組合)組裝后,在所述內軸與所述外軸之間未傳遞旋轉力的狀態下,使所述各滾珠的滾動面與所述內側引導板的徑向外側面僅在圓周方向隔離的2個部位的內側接觸部接觸,并且利用所述內側凹槽的內表面來支承所述內側引導板的徑向內側面中的與所述各內側接觸部對齊的部分(是位于所述內側接觸部的背面側的部分,從所述內側接觸部起的距離最近的部分)。
[0026]在組裝了所述伸縮式旋轉傳遞軸后,在所述內軸與所述外軸之間未傳遞旋轉力的狀態下,使所述各滾珠的滾動面與所述外側引導板的徑向內側面在圓周方向隔離的2個部位的外側接觸部進行接觸,并且利用所述外側凹槽的內表面來支承所述外側引導板的徑向外側面中的與所述各外側接觸部對齊的部分(是位于所述外側接觸部的背面側的部分,從所述外側接觸部起的距離最近的部分)。
[0027]進一步,在組裝了所述伸縮式旋轉傳遞軸之后的狀態下,至少使所述外側凹槽的內表面與組裝以前的狀態相比向徑向外側彈性變形(根據需要使內側凹槽的內表面向徑向內側彈性變形),從而對所述各滾珠付與預壓。
[0028]在實施本發明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的情況下,與所述內側引導板和所述外側引導板的彈力無關地,對所述各滾珠付與預壓。
[0029]在實施本發明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的情況下,在所述內側引導板中,在所述2個部位的內側接觸部彼此之間的部分設有內側第一非接觸部,其徑向外側面不與所述各滾珠的滾動面接觸,且其徑向內側面不與所述內側凹槽的內表面接觸。
[0030]在實施本發明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的情況下,在所述內側引導板中,在所述2個部位的內側接觸部的圓周方向兩側部分設有I對內側第二非接觸部,其徑向外側面不與所述各滾珠的滾動面接觸,且其徑向內側面不與所述內側凹槽的內表面接觸。
[0031]在實施本發明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的情況下,所述內側引導板為圓筒狀或者部分圓筒狀,在具有過盈量的狀態下外嵌于所述內軸的外周面。
[0032]另外,所述部分圓筒狀包含設置在圓周方向I個部位的不連續部的圓周方向長度較短的缺口圓筒狀、乃至不連續部的圓周方向長度較長的例如半圓筒狀、1/4圓筒狀等。
[0033]在實施本發明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的情況下,在所述外側引導板中,在所述2個部位的外側接觸部彼此之間的部分設有外側第一非接觸部,其徑向內側面不與所述各滾珠的滾動面接觸,且其徑向外側面不與所述外側凹槽的內表面接觸。
[0034]在實施本發明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的情況下,在所述外側引導板中,在所述2個部位的外側接觸部的圓周方向兩側部分設有I對外側第二非接觸部,其徑向內側面不與所述各滾珠的滾動面接觸,且其徑向外側面不與所述外側凹槽的內表面接觸。
[0035]在實施本發明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的情況下,所述外側引導板為圓筒狀或者部分圓筒狀,在具有過盈量的狀態下內嵌于所述外軸的內周面。
[0036]在實施本發明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的情況下,所述內側引導板和所述外側引導板中的至少任意一個引導板設有多個(例如2個或者3個),各引導板為部分圓筒狀。
[0037]在實施本發明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的情況下,所述內側凹槽在所述內軸的外周面中在圓周方向的相位互相偏離180度的位置設有2個,所述外側凹槽在所述外軸的內周面中在與所述2個內側凹槽對齊的位置設有2個,所述多個滾珠在所述2個內側凹槽與所述2個外側凹槽之間的部分配置有兩列,在所述內軸的外周面,在相對于所述2個內側凹槽圓周方向的相位偏離90度的位置,設有2個向徑向內側凹下并且在軸向伸長的內側預備凹槽。
[0038]在實施本發明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的情況下,所述內側凹槽在所述內軸的外周面中在圓周方向的相位互相偏離180度的位置設有2個,所述外側凹槽在所述外軸的內周面中在與所述2個內側凹槽對齊的位置設有2個,所述多個滾珠在所述2個內側凹槽與所述2個外側凹槽之間的部分配置有兩列,所述內軸為中空筒狀。
[0039]在實施本發明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的情況下,所述內側凹槽在所述內軸的外周面中在圓周方向的相位互相偏離180度的位置設有2個,所述外側凹槽在所述外軸的內周面中在與所述2個內側凹槽對齊的位置設有2個,所述多個滾珠在所述2個內側凹槽與所述2個外側凹槽之間的部分配置有兩列,在所述外軸的內周面,在相對于所述2個外側凹槽圓周方向的相位偏離90度的位置,設有2個向徑向外側凹下并且在軸向伸長的外側預備凹槽。
[0040]發明效果
[0041]根據如上所述構成的本發明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能夠在防止引導板的損傷并防止各部的磨損的同時,實現能夠抑制晃動的構造。
[0042]S卩,在本發明的情況下,對于構成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的各滾珠,利用在組裝之后的狀態下向徑向外側彈性變形的外側凹槽的內表面、或者向徑向內側彈性變形的內側凹槽的內表面,對各滾珠付與預壓,抑制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的晃動。因此,在組裝了伸縮式旋轉傳遞軸之后的狀態下,不在內側引導板、外側引導板上產生大的撓曲變形,就能夠實現能夠抑制該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的晃動的構造。
[0043]另外,在對各滾珠付與預壓時,如果不利用內側引導板、外側引導板的彈力來付與預壓,那么能夠進一步抑制內側引導板、外側引導板的撓曲變形。
[0044]另外,也可以利用內側凹槽的內表面來支承內側引導板中的位于與各滾珠的滾動面接觸的內側接觸部的背面側的部分,也可以利用外側凹槽的內表面來支承外側引導板中的位于與各滾珠的滾動面接觸的外側接觸部的背面側的部分。在該情況下,在內軸與外軸之間傳遞旋轉力時,能夠防止在內側、外側兩引導板上產生大的撓曲變形。另外,在內軸與外軸在軸向相對變位時,能夠防止因各滾珠在內側、外側兩個引導板上滾動而在內側、外側兩個引導板上產生大的拉伸變形。
[0045]進一步,在本發明的情況下,如上所述,在組裝完成后的狀態和旋轉力的傳遞時,由于能夠防止在內側、外側兩引導板上產生大的撓曲變形,因此即使在內側、外側兩引導板與內軸的外周面或者外軸的內周面接觸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在該接觸部產生過大的磨損。
[0046]其結果是,根據本發明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能夠在防止內側引導板和外側引導板的損傷并防止各部的磨損的同時,實現能夠抑制晃動的構造。
[0047]另外,根據技術方案4、5所記載的發明,由于能夠減小內側引導板的徑向內側面與內側凹槽的內表面接觸的部分的面積,因此能夠更有效防止各部的磨損。
【附圖說明】
[0048]圖1是示出實施方式的第I例子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的剖視圖。
[0049]圖2是圖1的A部放大圖。
[0050]圖3(A)是示出在內軸上安裝有內側引導板的狀態的剖視圖。(B)是示出在外軸上安裝有外側引導板的狀態的剖視圖。
[0051]圖4是示出在內軸上安裝有內側引導板的狀態的其他例子的剖視圖。
[0052]圖5是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的分解立體圖。
[0053]圖6是示出實施方式的第2例的相當于圖1的剖視圖。
[0054]圖7是示出實施方式的第3例的相當于圖1的剖視圖。
[0055]圖8是示出實施方式的第4例的相當于圖1的剖視圖。
[0056]圖9是示出實施方式的第5例的相當于圖1的剖視圖。
[0057]圖10是示出實施方式的第6例的相當于圖1的剖視圖。
[0058]圖11是示出實施方式的第7例的相當于圖1的剖視圖。
[0059]圖12是示出實施方式的第8例的相當于圖1的剖視圖。
[0060]圖13是示出實施方式的第9例的相當于圖1的剖視圖。
[0061 ]圖14是示出實施方式的第10例的相當于圖2的剖視圖。
[0062]圖15是示出汽車用轉向裝置的I例的局部縱剖側視圖。
[0063]圖16是示出以往構造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的I例的剖視圖。
[0064]圖17是圖16的B-B剖視圖。
[0065]附圖標記的說明
[0066]1:方向盤
[0067]2:轉向齒輪單元
[0068]3:轉向軸
[0069]4、4a:萬向接頭
[0070]5:中間軸
[0071]6:輸入軸
[0072]7:橫拉桿
[0073]8:電動馬達
[0074]9、9a、9b、9c:內軸
[0075]10、10a、10b、1c:外軸
[0076]11:滾珠
[0077]12、12a:內側凹槽
[0078]13、13a:內側預備凹槽
[0079]14、14a:外側凹槽
[0080]15、15a:外側預備凹槽[0081 ]16:伸縮式旋轉傳遞軸
[0082]17、17a、17b、17c、17d:內側引導板
[0083 ]18、18a、18b、18c、18d:外側引導板
[0084]19、19a:大直徑圓弧部
[0085]20、20a:小直徑圓弧部
[0086]21:小凹槽
[0087]22:內側引導主體部
[0088]23、23a、23b:內側連結部
[0089]24、24a:大直徑圓筒部
[0090]25、25a:小直徑圓筒部
[0091]26:外側引導主體部
[0092]27、27a、27b:外側連結部
[0093]28a、28b:內側接觸部
[0094]29a、29b:內側支承部
[0095]30:內側第一非接觸部
[0096]31:內側第一間隙
[0097]32:內側第二間隙
[0098]33a、33b:內側第二非接觸部
[0099]34a、34b:內側第三間隙
[0100]35a、35b:內側第四間隙
[0101]36a、36b:外側接觸部
[0102]37a、37b:外側支承部
[0103]38:外側第一非接觸部
[0104]39:外側第一間隙
[0105]40:外側第二間隙
[0106]41a、41b:外側第二非接觸部
[0107]42a、42b:外側第三間隙
[0108]43a、43b:外側第四間隙
[0109]45、45a:不連續部
【具體實施方式】
[0110][實施方式的第I例]
[0111]參照圖1?5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第I例。本例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16用作需要力矩(旋轉力)傳遞和軸向伸縮這兩個功能的各種軸。本例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16例如適用于圖15所示的中間軸5、轉向軸3。所以,本例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16例如與圖16?17所示的構造同樣,包括內軸9a、外軸10a、以及多個滾珠11、11,并且包括內側引導板17、以及外側引導板18。
[0112]內軸9a整體為近似十字筒狀(中空狀)。在內軸9a的外周面的圓周方向等間隔2個部位(徑向相反側位置),以向徑向內側凹下并且在軸向伸長的狀態下,分別設有內側凹槽12a、12a。即,2個部位的內側凹槽12a、12a在圓周方向的相位互相偏離180度。另外,在內軸9a的外周面,在圓周方向的相位相對于各內側凹槽12a、12a偏離90度的位置設有內側預備凹槽13a、13a。各內側預備凹槽13a、13a與各內側凹槽12a、12a是相同形狀,但在伸縮式旋轉傳遞軸16的組裝狀態下未配置各滾珠11、11。在本例的情況下,通過使圓筒狀的原材料的外周面向徑向內側塑性變形,來形成內側凹槽12a、12a和內側預備凹槽13a、13a。因此,內軸9a的內周面中與各內側凹槽12a、12a和各內側預備凹槽13a、13a對齊的部分向徑向內側突出。
[0113]另外,在本例的情況下,各內側凹槽12a(和各內側預備凹槽13a)的截面形狀為使曲率半徑不同的多個圓弧平滑地連續形成的復合圓弧。更具體而言,為如下近似哥特式拱門形:使在各內側凹槽12a的寬度方向(圓周方向)兩側部分設置的I對大直徑圓弧部19、19,在寬度方向中央部,利用曲率半徑比兩個大直徑圓弧部19、19小的小直徑圓弧部20平滑地連續。另外,使大直徑圓弧部19的曲率半徑R12大于各滾珠11的滾動面的曲率半徑Rll (R12>R11)0
[0114]外軸1a為能插入內軸9a的中空筒狀。外軸1a的外周面是單一圓筒面狀。在外軸1a的內周面形成有向徑向外側凹下的多個凹槽。即,在外軸1a的內周面中與各內側凹槽12a、12a對齊的圓周方向2個部位,以向徑向外側凹下并且在軸向伸長的狀態,在軸向分別形成有外側凹槽14a、14a。另外,在外軸1a的內周面,在圓周方向的相位相對于各外側凹槽14a、14a偏離45度和90度的位置,設有外側預備凹槽15&、15&。各外側預備凹槽15&、15&與各外側凹槽14a、14a是相同形狀,但在伸縮式旋轉傳遞軸16的組裝狀態下未配置各滾珠11、
11。進一步,在外軸1a的內周面中的、在圓周方向各外側凹槽14a與各外側預備凹槽15a之間的部分;以及在圓周方向相鄰的外側預備凹槽15a、15a彼此之間的部分,設有小凹槽21、21,其徑向的深度尺寸和圓周方向的開口寬度比外側凹槽14a及外側預備凹槽15a小。在本例的情況下,在外軸I Oa的內周面,除了本來需要的外側凹槽14a、14a外,還形成多個各外側預備凹槽15a、15a和各小凹槽21、21,從而使外軸1a的圓周方向的剛性下降,使外軸1a易于彈性變形(擴徑)。
[0115]另外,在本例的情況下,各外側凹槽14a(和外側預備凹槽15a)的截面形狀為使曲率半徑不同的多個圓弧平滑地連續而形成的復合圓弧。更具體而言,為如下近似哥特式拱門形:使在各外側凹槽14a的寬度方向(圓周方向)兩側部分設置的I對大直徑圓弧部19a、19a,在寬度方向中央部利用曲率半徑比兩個大直徑圓弧部19a、19a小的小直徑圓弧部20a平滑地連續。另外,使大直徑圓弧部19a的曲率半徑R14大于各滾珠11的滾動面的曲率半徑R11(R14>R11)。另外,在本例的情況下,各外側凹槽14a的截面形狀與各內側凹槽12a的截面形狀相同。
[0116]各滾珠11、11例如由SUJ2、SUJ3、SCM420H等材料制造。另外,各滾珠11、11在軸向直列配置在各內側凹槽12a、12a與各外側凹槽14a、14a之間的部分。特別是在本例的情況下,分別將各滾珠11、11經由內側引導板17和外側引導板18配置在各內側凹槽12a、12a與各外側凹槽14a、14a之間的部分。
[0117]內側引導板17由不銹鋼板、彈簧鋼板等金屬板制成,整體形成為近似半圓筒狀(截面近似C形)。另外,內側引導板17的整體上板厚t為一定,包括:設在圓周方向兩端部的I對內側引導主體部22、22;以及將兩個內側引導主體部22、22彼此連結的I個內側連結部23。
[0118]內側引導主體部22的截面形狀是向徑向內側凹陷的凹圓弧狀,使曲率半徑不同的多個部分圓筒部平滑地連續而形成。具體而言,使在寬度方向(圓周方向)兩側部分設置的I對大直徑圓筒部24、24,在寬度方向中央部利用曲率半徑比兩個大直徑圓筒部24、24小的小直徑圓筒部25平滑地連續,從而構成各內側引導主體部22。另外,大直徑圓筒部24的徑向外側面的曲率半徑R17大于各滾珠11的滾動面的曲率半徑R11(R11<R17),且大直徑圓筒部24的徑向內側面的曲率半徑R17+t小于各內側凹槽12a的大直徑圓弧部19的曲率半徑R12(R17+t<R12)。另外,各內側引導主體部22(兩大直徑圓筒部24、24和小直徑圓筒部25)的徑向內側面的曲率中心與徑向外側面的曲率中心互相同軸,這些徑向內側面與徑向外側面互相平行。
[0119]內側連結部23是截面圓弧形,自由狀態下的曲率半徑略微小于內軸9a的外周面(在圓周方向從各凹槽12a、13a偏離的部分)的外徑尺寸。
[0120]具有上述這樣的構成的內側引導板17以具有過盈量的狀態將內側連結部23外嵌在內軸9a的外周面,從而安裝在內軸9a上。而且,在該狀態下,各內側引導主體部22如圖3
(A)所示,成為相對于在內軸9a的外周面形成的內側凹槽12a的內表面,僅在圓周方向隔離的2個位置(后述的內側支承部29a、29b)接觸的狀態;或者如圖4所示,成為各內側引導主體部2 2的徑向內側面的整體從內側凹槽12a的內表面向徑向外側略微隔離的狀態。另外,在這樣的安裝狀態下,在構成內側引導板17的內側連結部23的內周面、與內軸9a的外周面之間,基于在內軸9a的外周面形成的各內側預備凹槽13a、13a的存在而形成間隙。
[0121]外側引導板18與內側引導板17同樣,由不銹鋼板、彈簧鋼板等金屬板制成,整體形成為近似半圓筒狀(截面近似C形)。另外,外側引導板18的整體上板厚t為一定,且板厚與內側引導板17相同,包括:設在圓周方向兩端部的I對外側引導主體部26、26;以及將兩個外側引導主體部26、26彼此連結的I個外側連結部27。
[0122]外側引導主體部26、26的截面形狀是向徑向外側凹陷的凹圓弧狀,使曲率半徑不同的多個部分圓筒部平滑地連續而形成。具體而言,使在寬度方向(圓周方向)兩側部分設置的I對大直徑圓筒部24a、24a,在寬度方向中央部利用曲率半徑比兩個大直徑圓筒部24a、24a小的小直徑圓筒部25a平滑地連續,從而構成各外側引導主體部26、26。另外,大直徑圓筒部24a的徑向內側面的曲率半徑R18大于各滾珠11的滾動面的曲率半徑Rll (R11<R18),且大直徑圓筒部24a的徑向外側面的曲率半徑R18+t小于各外側凹槽14a的大直徑圓弧部19a的曲率半徑R14(R18+t<R14)。另外,各外側引導主體部26(兩大直徑圓筒部24a、24a和小直徑圓筒部25a)的徑向內側面的曲率中心與徑向外側面的曲率中心互相同軸,這些徑向內側面與徑向外側面互相平行。
[0123]外側連結部27是截面圓弧形,自由狀態下的曲率半徑略微大于外軸1a的內周面(在圓周方向從各凹槽14a、15a、21偏離的部分)的內徑尺寸。
[0124]具有上述這樣的構成的外側引導板18以具有過盈量的狀態將外側連結部27內嵌在外軸1a的內周面,從而安裝在外軸1a上。而且,在該狀態下,各外側引導主體部26如圖3
(B)所示,成為對于在外軸1a的外周面形成的外側凹槽14a的內表面,僅在圓周方向隔離的2個位置(后述外側支承部37a、37b)接觸的狀態;或者未圖示,成為各外側引導主體部26的徑向外側面的整體從外側凹槽14a的內表面向徑向內側略微隔離的狀態。另外,在這樣的安裝狀態下,在構成外側引導板18的外側連結部27的外周面、與外軸1a的內周面之間,基于在外軸1a的內周面形成的各外側預備凹槽15a、15a和各小凹槽21、21的存在而形成間隙。
[0125]在組裝本例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16的情況下,如上所述,預先將內側引導板17安裝(外嵌)在內軸9a上,并且將外側引導板18安裝(內嵌)在外軸1a上。然后,如圖5所示,以在構成內側引導板17的內側引導主體部22、22、與構成外側引導板18的外側引導主體部26、26之間將多個滾珠11、11在軸向以直列并列狀態夾持的方式,將內軸9a插入到外軸1a的內側。特別是在本例的情況下,隨著該插入作業,利用各滾珠11、11,經由外側引導板18將各外偵_槽14&、14a的內表面向徑向外側按壓。由此,使包含各外側凹槽14a、14a的內表面在內的外軸1a整體與組裝以前的狀態相比向徑向外側彈性變形(使外軸1a彈性地擴徑)。即,在本例的情況下,與內側引導板17及外側引導板18的彈力無關地(彈力所導致的預壓付與大致為零),向各滾珠11、11付與預壓。另外,根據需要,也可以使各外側凹槽14a、14a的內表面彈性變形,并且使各內側凹槽13a的內表面(僅內表面或者包含內表面的內軸9a整體)與組裝以前的狀態相比向徑向內側彈性變形。
[0126]另外,在上述這樣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16的組裝完成后,在內軸9a與外軸1a之間未傳遞旋轉力的狀態下,各滾珠11的滾動面與各內側引導主體部22的徑向外側面僅在圓周方向隔離的2個部位的內側接觸部28a、28b接觸。另外,各內側引導主體部22的徑向內側面中僅存在于與各內側接觸部28a、28b對齊的位置(在背面側部分,從內側接觸部28a、28b起的距離最短的部分)的內側支承部29a、29b成為被各內側凹槽12a的內表面支持的狀態。
[0127]因此,在各內側引導主體部22中在2個部位的內側接觸部28a、28b(內側支承部29a、29b)彼此之間的部分設有內側第一非接觸部30,其徑向外側面不與各滾珠11的滾動面接觸,且其徑向內側面不與各內側凹槽12a的內表面接觸。在內側第一非接觸部30的徑向外側面與各滾珠11的滾動面之間形成有近似月牙形的內側第一間隙31,在內側第一非接觸部30的徑向內側面與各內側凹槽12a的內表面之間形成有近似月牙形的內側第二間隙32。另夕卜,在各內側引導主體部22中在2個部位的內側接觸部28a、28b(內側支承部29a、29b)的圓周方向兩側部分設有I對內側第二非接觸部33a、33b,其徑向外側面不與各滾珠11的滾動面接觸,且其徑向內側面不與內側凹槽12a的內表面接觸。在各內側第二非接觸部33a、33b的徑向外側面與各滾珠11的滾動面之間分別形成有近似楔形的內側第三間隙34a、34b,在各內側第二非接觸部33a、33b的徑向內側面與各內側凹槽12a的內表面之間形成有近似楔形的內側第四間隙35a、35b。
[0128]與之相對,各滾珠11的滾動面與構成外側引導板18的外側引導主體部26的徑向內側面僅在圓周方向隔離的2個部位的外側接觸部36a、36b接觸。另外,在各外側引導主體部26的徑向外側面中僅存在于與各外側接觸部36a、36b對齊的位置(在背面側部分,從外側接觸部36a、36b起的距離最短的部分)的外側支承部37a、37b成為被各外側凹槽14a的內表面支持的狀態。
[0129]因此,在各外側引導主體部26中在2個部位的外側接觸部36a、36b(外側支承部37a、37b)彼此之間的部分設有外側第一非接觸部38,其徑向內側面不與各滾珠11的滾動面接觸,且其徑向外側面不與各外側凹槽14a的內表面接觸。在外側第一非接觸部38的徑向內側面與各滾珠11的滾動面之間形成有近似月牙形的外側第一間隙39,在外側第一非接觸部38的徑向外側面與各外側凹槽14a的內表面之間形成有近似月牙形的外側第二間隙40。另夕卜,在外側引導主體部26中在2個部位的外側接觸部36a、36b(外側支承部37a、37b)的圓周方向兩側部分形成有I對外側第二非接觸部41a、41b,其徑向內側面不與各滾珠11的滾動面接觸,且其徑向外側面不與外側凹槽14a的內表面接觸。在這兩個外側第二非接觸部41 a、41b的徑向內側面與各滾珠11的滾動面之間分別形成有近似楔形的外側第三間隙42a、42b,在各外側第二非接觸部41a、41b的徑向外側面與各外側凹槽14a的內表面之間形成有近似楔形的外側第四間隙43a、43b。
[0130]另外,如上所述,在裝入有內側引導板17和外側引導板18的狀態下,內側接觸部28a和內側支承部29a、以及外側接觸部36a和外側支承部37a位于通過各滾珠11中心的同一直線上。同樣,內側接觸部28b和內側支承部29b、以及外側接觸部36b和外側支承部37b位于通過各滾珠11中心的同一直線上。而且,在本例的情況下,這兩個直線的交角(接觸角)約為60?80度。
[0131]如上所述,本例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16是通過將內軸9a與外軸1a經由各滾珠11、11和內側引導板17及外側引導板18,相互之間能進行旋轉力的傳遞和軸向的相對變位地組合而構成的。而且,根據具有這樣的構成的本例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16,能夠在防止內側引導板17和外側引導板18的損傷并防止各部的磨損的同時,實現能夠抑制晃動的構造。
[0132]S卩,在本例的情況下,不利用內側引導板17和外側引導板18的彈力對于各滾珠11、11付與預壓,利用在組裝之后的狀態下向徑向外側彈性變形的各外側凹槽14a、14a的內表面(彈性地擴徑的外軸1a)對各滾珠11、11付與預壓,抑制伸縮式旋轉傳遞軸16的晃動。因此,在組裝了伸縮式旋轉傳遞軸16之后的狀態下,能夠不會在內側引導板17和外側引導板18上產生大的撓曲變形,就實現能夠抑制伸縮式旋轉傳遞軸16的晃動的構造。特別是,如圖3所示的構造那樣,在將內側引導板17和外側引導板18分別安裝在內軸9a和外軸1a上的狀態下,構成內側引導板17的內側引導主體部22、22和構成外側引導板18的外側引導主體部
26、26的姿勢(安裝位置)與組裝完成后的姿勢相同的情況下,能夠使組裝完成狀態下的撓曲變形大致為零。
[0133]另外,在本例的情況下,利用內側凹槽12a的內表面來支承內側引導板17中的、位于與各滾珠11的滾動面接觸的內側接觸部28a、28b背面側的內側支承部29a、29b。而且,利用外側凹槽14a的內表面來支承外側引導板18中的、位于與各滾珠11的滾動面接觸的外側接觸部36a、36b背面側的外側支承部37a、37b。因此,在內軸9a與外軸1a之間傳遞旋轉力時,與各滾珠11的滾動面接觸的部分為內側接觸部28a、28b和外側接觸部36a、36b這些合計4個部位,或者為其中的3個部位或者2個部位(內側接觸部I個部位和外側接觸部I個部位這些合計2個部位),但無論在哪種情況下,都能夠防止在內側、外側兩引導板17、18上產生大的撓曲變形。另外,在內軸9a與外軸1a在軸向相對變位時,能夠防止因各滾珠11、11在內偵叭外側兩引導板17、18上滾動而引起的在這些內側、外側兩引導板17、18上產生大的拉伸變形。
[0134]進一步,在本例的情況下,如上所述,在組裝完成后的狀態和旋轉力的傳遞時,由于能夠防止在內側、外?兩引導板17、18上產生大的撓曲變形,因此即使在內側、外?兩引導板17、18與內軸9a的外周面或者外軸1a的內周面接觸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在該接觸部產生過大的磨損。
[0135]其結果是,根據本例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16,能夠在防止內側引導板17和外側引導板18的損傷并防止各部的磨損的同時,實現能夠抑制晃動的構造。
[0136]進一步,在本例的情況下,內側凹槽12a、12a在內軸9a的外周面中在互相的圓周方向的相位偏離180度的位置設有2個,外側凹槽14a、14a在外軸I Oa的內周面中在與2個內側凹槽12a、12a對齊的位置設有2個,多個滾珠11、11在2個內側凹槽12a、12a與2個外側凹槽14a、14a之間的部分配置兩列。
[0137]這樣,在多個滾珠11直列配置兩列的情況下,如本例所示,可以在相對于2個內側凹槽12a、12a (兩列滾珠11、11)圓周方向的相位偏離90度的位置設有2個內側預備凹槽13a、13a。即,與僅設有2個內側凹槽12a、12a的情況相比,進一步設有內側預備凹槽13a、13a,在內軸9a的外周面等間隔地設有4個凹槽12a、12a、13a、13a時,槽加工容易且穩定。另外,除了內側凹槽12a、12a外,還形成內側預備凹槽13a、13a,從而內軸9a的圓周方向的剛性下降,因此內軸9a容易彈性變形(縮徑)。
[0138]另外,由于內軸9a是中空筒狀,因此,內軸9a的圓周方向的剛性下降,內軸9a容易彈性變形(縮徑)。
[0139]另外,在外軸1a的內周面,在相對于2個外側凹槽14a、14a圓周方向的相位偏離90度的位置設有2個外側預備凹槽15a、15a,這樣,與僅設有2個外側凹槽14a、14a的情況相比,進一步設有外側預備凹槽15a、15a,在外軸1a的內周面等間隔地設有4個凹槽14a、14a、15a、15a時,槽加工容易且穩定。另外,除了外側凹槽14a、14a外,還形成外側預備凹槽15a、15a,從而外軸1a的圓周方向的剛性下降,因此外軸1a容易彈性變形(縮徑)。
[0140][實施方式的第2例]
[0141]參照圖6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第2例。本例的特征在于:外側引導板18a為圓筒形,是通過使I對外側引導主體部26、26、與I對外側連結部27、27在圓周方向交替地連續而構成的。在具有這樣的構成的本例的情況下,能夠利用由2個外側連結部27、27發揮的彈力,將外側引導板18a安裝在外軸1a的內周面,因此,能夠提高對外軸1a的內周面的支持剛性。
[0142]其他構成和作用效果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的第I例的情況相同。
[0143][實施方式的第3例]
[0144]參照圖7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第3例。本例的特征在于:內側引導板17a為圓筒形,是通過使I對內側引導主體部22、22、與I對內側連結部23、23在圓周方向交替地連續而構成的。在具有這樣的構成的本例的情況下,能夠利用由2個內側連結部23、23發揮的彈力,將內側引導板17a安裝在內軸9a的外周面,因此,能夠提高對內軸9a的外周面的支持剛性。
[0145]其他構成和作用效果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的第I例的情況相同。
[0146][實施方式的第4例]
[0147]參照圖8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第4例。本例的特征在于:將上述的實施方式的第2例子和第3例子的特征部分這兩者組合。即,作為外側引導板18a,使用整體形狀是圓筒形,并使I對外側引導主體部26、26、與I對外側連結部27、27在圓周方向交替地連續而成的外側引導板,并且,作為內側引導板17a,使用整體形狀是圓筒形,并使I對內側引導主體部22、22、與I對內側連結部23、23在圓周方向交替地連續而成的內側引導板。在具有這樣的構成的本例的情況下,能夠提高外側引導板18a和內側引導板17a的各自的支持剛性。
[0148]其他構成和作用效果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的第I例、第2例、和第3例的情況相同。
[0149][實施方式的第5例]
[0150]參照圖9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第5例。本例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的實施方式的第I例的構造中,在未配置滾珠11、11的內側預備凹槽13a、13a與外側預備凹槽15a、15a之間的部分也配置有各滾珠11、11。因此,在本例的情況下,作為內側引導板17b,使用如下內側引導板:整體形狀是圓筒形,包括:設在圓周方向等間隔4個部位的內側引導主體部22、22;以及將圓周方向相鄰的內側引導主體部22、22彼此連結的內側連結部23a、23a。另外,作為外側引導板18b,使用如下外側導板:整體形狀是圓筒形,包括:設在圓周方向等間隔4個部位的外側引導主體部26、26;以及將在圓周方向相鄰的外側引導主體部26、26彼此連結的外側連結部27a、27a。而且,將合計4個內側引導主體部22、22分別配置在I對內側凹槽12a、12a和I對內側預備凹槽13a、13a內,并且將合計4個外側引導主體部26、26分別配置在I對外側凹槽14a、14a和I對外側預備凹槽15a、15a內。而且,將各滾珠11、11經由各內側引導主體部22、22和各外側引導主體部26、26,在軸向直列配置在各內側凹槽12a、12a與各外側凹槽14a、14a之間的部分;以及各內側預備凹槽13a、13a與各外側預備凹槽15a、15a之間的部分。在具有這樣的構成的本例的情況下,由于將在軸向直列配置的滾珠列在圓周方向設在4個部位,因此能夠更有效防止內軸9a與外軸I Oa之間的晃動。
[0151]其他構成和作用效果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的第I例的情況相同。
[0152][實施方式的第6例]
[0153]參照圖10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第6例。本例的特征部分在于:關于上述的實施方式的第5例的構造,對外側引導板18c的形狀進行了設計。即,在本例的情況下,使用如下外側引導板18c:使外側引導板18c為在圓周方向I個部位具有不連續部45的缺口圓筒狀,包括:設在圓周方向等間隔4個部位的外側引導主體部26、26;以及3個外側連結部27a、27a。換言之,在本例的外側引導板18c的情況下采用的構造是:從上述的實施方式的第5例的外側引導板18b省略I個外側連結部27a。在具有這樣的構成的本例的情況下,由于外側引導板18c容易在徑向擴大縮小,因此能夠提高組裝作業性,并且能夠提高對外軸1a的內周面的支持剛性。
[0154]其他構成和作用效果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的第I例和第5例的情況相同。
[0155][實施方式的第7例]
[0156]參照圖11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第7例。本例的特征部分在于:關于上述的實施方式的第6例的構造,對內側引導板17c的形狀進行了設計。即,在本例的情況下,使用如下內側引導板17c:使內側引導板17c為缺口圓筒狀(約1/4圓筒狀),在內軸9a的外周面安裝2個。各內側引導板17c包括:設在圓周方向兩端部的I對內側引導主體部22、22;以及將兩個內側引導主體部22、22彼此連結的I個內側連結部23b。而且,在本例的情況下,將2個內側引導板17c、17c在內軸9a的徑向安裝在相反位置。在具有這樣的構成的本例的情況下,與第6例的構造相比,由于能夠省略I個內側連結部23a,因此降低了材料成本。
[0157]其他構成和作用效果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的第I例和第6例的情況相同。
[0158][實施方式的第8例]
[0159]參照圖12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第8例。在本例的情況下,內軸9b為中空筒狀。另外,在內軸9b的外周面的圓周方向等間隔3個部位(圓周方向的相位各偏離120度的位置),分別以向徑向內側凹下并且在軸向伸長的狀態設有內側凹槽12a、12a。另外,將內軸9b插入在內側的外軸1b為中空筒狀。另外,在外軸1b的內周面中的、與各內側凹槽12a、12a對齊的圓周方向3個部位,以向徑向外側凹下并且在軸向伸長的狀態下,分別在軸向形成有外側凹槽14a、14a。在本例的情況下,未設有上述的實施方式的第I例的構造中設有的內側預備凹槽13a、外側預備凹槽15a、小凹槽21。
[0160]另外,在本例的情況下,內側引導板17d為在圓周方向I個部位具有不連續部45a的缺口圓筒狀。另外,內側引導板17d包括:設在圓周方向等間隔3個部位的內側引導主體部22、22;以及2個內側連結部2313、2313。外側引導板18(1的整體形狀是圓筒形。另外,外側引導板18d包括:設在圓周方向等間隔3個部位的外側引導主體部26、26;以及將在圓周方向相鄰的外側引導主體部26、26彼此連結的3個外側連結部2713、2713。而且,將各滾珠11、11經由各內側引導主體部22、22和各外側引導主體部26、26,在軸向直列配置在各內側凹槽12a、12a與各外側凹槽14a、14a之間的部分。在具有這樣的構成的本例的情況下,由于將在軸向直列配置的滾珠列在圓周方向設在3個部位,因此與在圓周方向僅設在2個部位的構造相比,能夠更有效防止內軸9b與外軸I Ob之間的晃動。
[0161]其他構成和作用效果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的第I例的情況相同。
[0162][實施方式的第9例]
[0163]參照圖13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第9例。在本例的情況下,在內軸9c的外周面的圓周方向等間隔2個部位,以向徑向內側凹下并且在軸向伸長的狀態,分別設有內側凹槽12a、12a。內軸9c的外周面的其他部分為圓筒面狀。另外,將內軸9c插入在其內側的外軸1c為中空筒狀。在外軸1c的內周面中的、與各內側凹槽12a、12a對齊的圓周方向2個部位,以向徑向外側凹下并且在軸向伸長的狀態,分別在軸向形成有外側凹槽14a、14a,使其他部分為圓筒面狀。在本例的情況下,未設有實施方式的第I例的構造中設有的內側預備凹槽13a、外側預備凹槽15a、以及小凹槽21。在具有這樣的構成的本例的情況下,由于不需要這些各凹槽13a、15a、21的形成作業,因此降低了加工成本。
[0164]其他構成和作用效果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的第I例和第6例的情況相同。
[0165][實施方式的第10例]
[0166]參照圖14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第10例。本例的特征在于:對構成內側引導板17d的內側引導主體部22a的徑向內側面與內側凹槽12a的內表面的接觸狀態進行了設計,并且對構成外側引導板18d的外側引導主體部26a的徑向外側面與外側凹槽14a的內表面的接觸狀態進行了設計。
[0167]S卩,在本例的情況下,使內側引導主體部22a的徑向內側面不只在圓周方向隔離的2個部位的內側支承部29a、29b,還在兩內側支承部29a、29b彼此之間的部分和兩側部分,與內側凹槽12a的內表面抵接。另外,使外側引導主體部26a的徑向外側面不只在圓周方向隔離的2個部位的外側支承部37a、37b,還在兩個外側支承部37a、37b彼此之間的部分和兩側部分,與外側凹槽14a的內表面抵接。在具有這樣的構成的本例的情況下,能夠更有效防止內側、外偵倆引導板17d、18d的撓曲變形和拉伸變形。
[0168]其他構成和作用效果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的第I例的情況相同。
[0169]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0170]在實施本發明的情況下,上述的實施方式的各例的構造可以適當組合來實施。另夕卜,構成各部的形狀、構造、材質能夠進行各種變更來實施。另外,本發明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能夠優選適用于包括電動式助力轉向裝置的汽車用轉向裝置的構成部件中的中間軸、轉向軸。并且,不限于構成汽車用轉向裝置的軸,也能夠作為構成機床、游戲用具等各種旋轉機械裝置的旋轉傳遞用軸來實施。
[0171]本申請基于2014年7月3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2014-137845,其內容作為參照并入本文。
【主權項】
1.一種伸縮式旋轉傳遞軸,包括: 內軸,其在外周面的圓周方向的至少I個部位,設有向徑向內側凹下并且在軸向伸長的內側凹槽; 外軸,其為能插入所述內軸的中空筒狀,在內周面的圓周方向的至少I個部位在與所述內側凹槽對齊的位置,設有向徑向外側凹下并且在軸向伸長的外側凹槽; 多個滾珠,其在軸向直列配置在所述內側凹槽與所述外側凹槽之間的部分; 內側引導板,其被夾持在所述各滾珠的滾動面與所述內側凹槽的內表面之間;以及 外側引導板,其被夾持在所述各滾珠的滾動面與所述外側凹槽的內表面之間, 將所述內軸與所述外軸能在相互之間進行旋轉力的傳遞和軸向的相對變位地組合,所述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的特征在于, 所述各滾珠的滾動面和所述內側引導板的徑向外側面僅在圓周方向隔離的2個部位的內側接觸部接觸,所述內側引導板的徑向內側面中的與所述各內側接觸部對齊的部分被所述內側凹槽的內表面支承, 所述各滾珠的滾動面和所述外側引導板的徑向內側面僅在圓周方向隔離的2個部位的外側接觸部接觸,所述外側引導板的徑向外側面中的與所述各外側接觸部對齊的部分被所述外側凹槽的內表面支承, 在組裝了所述伸縮式旋轉傳遞軸之后的狀態下,至少使所述外側凹槽的內表面與組裝以前的狀態相比向徑向外側彈性變形,從而對所述各滾珠付與預壓。2.一種伸縮式旋轉傳遞軸,包括: 內軸,其在外周面的圓周方向的至少I個部位,設有向徑向內側凹下并且在軸向伸長的內側凹槽; 外軸,其為能插入所述內軸的中空筒狀,在內周面的圓周方向的至少I個部位在與所述內側凹槽對齊的位置,設有向徑向外側凹下并且在軸向伸長的外側凹槽; 多個滾珠,其在軸向直列配置在所述內側凹槽與所述外側凹槽之間的部分; 內側引導板,其被夾持在所述各滾珠的滾動面與所述內側凹槽的內表面之間;以及 外側引導板,其被夾持在所述各滾珠的滾動面與所述外側凹槽的內表面之間, 將所述內軸與所述外軸能在相互之間進行旋轉力的傳遞和軸向的相對變位地組合,所述伸縮式旋轉傳遞軸的特征在于, 所述各滾珠的滾動面和所述內側引導板的徑向外側面僅在圓周方向隔離的2個部位的內側接觸部接觸,所述內側引導板的徑向內側面中的與所述各內側接觸部對齊的部分被所述內側凹槽的內表面支承, 所述各滾珠的滾動面和所述外側引導板的徑向內側面僅在圓周方向隔離的2個部位的外側接觸部接觸,所述外側引導板的徑向外側面中的與所述各外側接觸部對齊的部分被所述外側凹槽的內表面支承, 在組裝了所述伸縮式旋轉傳遞軸之后的狀態下,至少使所述內側凹槽的內表面與組裝以前的狀態相比向徑向內側彈性變形,從而對所述各滾珠付與預壓。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 與所述內側引導板及所述外側引導板的彈力無關地,對所述各滾珠付與預壓。4.如權利要求1?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 在所述內側引導板中,在所述2個部位的內側接觸部彼此之間的部分設有內側第一非接觸部,其徑向外側面不與所述各滾珠的滾動面接觸,且其徑向內側面不與所述內側凹槽的內表面接觸。5.如權利要求1?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 在所述內側引導板中,在所述2個部位的內側接觸部的圓周方向兩側的部分設有I對內側第二非接觸部,其徑向外側面不與所述各滾珠的滾動面接觸,且其徑向內側面不與所述內側凹槽的內表面接觸。6.如權利要求1?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 所述內側引導板是圓筒狀或者部分圓筒狀,在在具有過盈量的狀態下外嵌于所述內軸的外周面。7.如權利要求1?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 在所述外側引導板中,在所述2個部位的外側接觸部彼此之間的部分設有外側第一非接觸部,其徑向內側面不與所述各滾珠的滾動面接觸,且其徑向外側面不與所述外側凹槽的內表面接觸。8.如權利要求1?7中的任一項所述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 在所述外側引導板中,在所述2個部位的外側接觸部的圓周方向兩側的部分設有I對外側第二非接觸部,其徑向內側面不與所述各滾珠的滾動面接觸,且其徑向外側面不與所述外側凹槽的內表面接觸。9.如權利要求1?8中的任一項所述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 所述外側引導板是圓筒狀或者部分圓筒狀,在具有過盈量的狀態下內嵌于所述外軸的內周面。10.如權利要求1?9中的任一項所述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 所述內側引導板和所述外側引導板中的至少任意一個引導板設有多個,分別為部分圓筒狀。11.如權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項所述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 所述內側凹槽在所述內軸的外周面中在圓周方向的相位互相偏離180度的位置設有2個, 所述外側凹槽在所述外軸的內周面中在與所述2個內側凹槽對齊的位置設有2個, 所述多個滾珠在所述2個內側凹槽與所述2個外側凹槽之間的部分配置有兩列, 在所述內軸的外周面,在相對于所述2個內側凹槽圓周方向的相位偏離90度的位置,設有2個向徑向內側凹下并且在軸向伸長的內側預備凹槽。12.如權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項所述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 所述內側凹槽在所述內軸的外周面中在圓周方向的相位互相偏離180度的位置設有2個, 所述外側凹槽在所述外軸的內周面中在與所述2個內側凹槽對齊的位置設有2個, 所述多個滾珠在所述2個內側凹槽與所述2個外側凹槽之間的部分配置有兩列, 所述內軸為中空筒狀。13.如權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項所述的伸縮式旋轉傳遞軸, 所述內側凹槽在所述內軸的外周面中在圓周方向的相位互相偏離180度的位置設有2個, 所述外側凹槽在所述外軸的內周面中在與所述2個內側凹槽對齊的位置設有2個, 所述多個滾珠在所述2個內側凹槽與所述2個外側凹槽之間的部分配置有兩列, 在所述外軸的內周面,在相對于所述2個外側凹槽圓周方向的相位偏離90度的位置,設有2個向徑向外側凹下并且在軸向伸長的外側預備凹槽。
【文檔編號】B62D1/185GK106062397SQ201580011501
【公開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請日】2015年7月2日 公開號201580011501.2, CN 106062397 A, CN 106062397A, CN 201580011501, CN-A-106062397, CN106062397 A, CN106062397A, CN201580011501, CN201580011501.2, PCT/2015/69212, PCT/JP/15/069212, PCT/JP/15/69212, PCT/JP/2015/069212, PCT/JP/2015/69212, PCT/JP15/069212, PCT/JP15/69212, PCT/JP15069212, PCT/JP1569212, PCT/JP2015/069212, PCT/JP2015/69212, PCT/JP2015069212, PCT/JP201569212
【發明人】黑川祥史
【申請人】日本精工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