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支撐自動張緊鏈輪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無支撐自動張緊鏈輪,屬于一種鏈輪。連接銷和連接板組成連接節,相鄰兩鏈齒部分以連接節相互連接,相鄰鏈齒部分之間有間隙,彈簧片安裝在相鄰兩個鏈齒部分與本體部分所形成的安裝槽中,彈簧片均勻分布在本體部分外圓周表面,本體部分支撐鏈齒部分和彈簧片。優點是結構新穎,同樣的鏈傳動工況下,相較于現有的鏈傳動系統張緊裝置,簡化了張緊裝置結構,從而簡化了鏈傳動系統的結構,使鏈傳動系統所占空間減小;同時在結構、空間有限、相較于現有張緊裝置使用受限的工況下,本發明裝置也能使用。
【專利說明】
無支撐自動張緊鏈輪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鏈輪,并且更具體地,涉及一種無需支撐裝置且通過張緊鏈輪改變自身形狀來實現自動張緊的張緊鏈輪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現有張緊鏈輪安裝在支撐軸上,并且通過與鏈條接觸來張緊磨損鏈條。現有張緊鏈輪對磨損鏈條的張緊方式,通常是通過改變張緊鏈輪的物理位置來實現對鏈條的張緊。但是現有張緊鏈輪需要安裝在支撐軸上,需要有一套自己的附屬支撐裝置,使得整個鏈傳動系統的結構變大,所占空間變大,同時在結構、空間有限的鏈傳動系統中,現有的鏈傳動張緊裝置使用受限。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提供一種無支撐自動張緊鏈輪,其具有簡化張緊裝置結構,且有適用于結構、空間有限的鏈傳動系統的優勢。
[0004]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是,連接銷和連接板組成連接節,相鄰兩鏈齒部分以連接節相互連接,相鄰鏈齒部分之間有間隙,彈簧片安裝在相鄰兩個鏈齒部分與本體部分所形成的安裝槽中,彈簧片均勻分布在本體部分外圓周表面,本體部分支撐鏈齒部分和彈簧片。
[0005]本發明所述彈簧片由彈簧鋼制成。
[0006]本發明安裝槽形狀對應于彈簧片的形狀。
[0007]本發明本體部分為中空。
[0008]本發明的優點是結構新穎,同樣的鏈傳動工況下,相較于現有的鏈傳動系統張緊裝置,簡化了張緊裝置結構,從而簡化了鏈傳動系統的結構,使鏈傳動系統所占空間減小;同時在結構、空間有限、相較于現有張緊裝置使用受限的工況下,本發明裝置也能使用。
【附圖說明】
[0009]圖1是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圖;
圖2是本發明的三維立體圖;
圖3是本發明中彈簧片的安裝狀態圖;
圖4是發明中的鏈齒部分和三維圖;
圖5是本發明中的本體部分三維圖;
圖6是本發明中的彈簧片三維圖;
圖7是本發明中的連接節三維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0]下面將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各個實施方案,在附圖中和以下的描述中示出了這些實施方案的實例。盡管本發明將與示例性實施方案相結合進行描述,但是應當意識到,本說明書并非旨在將本發明限制為那些示例性實施方案。相反,本發明旨在不但覆蓋這些示例性實施方案,而且覆蓋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之內的各種替換、修改、等效形式以及其他實施方案。
[0011]下文將參考所附附圖對本發明進行更為全面的描述,在這些附圖中顯示了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
[0012]示例性實施方案是本發明的實例并且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以各種方式進行修改,所以本發明的范圍不限于以下描述的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
[0013]貫穿本說明書,除非明確地另有所指,“包括”任何組件將被理解成意指包括其他組件而不是排出任何其他組件。此外,組件的名字不限制其功能。
[0014]圖2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的無支撐自動張緊鏈輪的立體圖。
[0015]參考圖2,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的無支撐自動張緊鏈輪具有鏈齒部分1、彈簧片2、本體部分3、連接銷4、連接板5;
連接銷4和連接板5組成連接節,相鄰兩個鏈齒部分I以連接節相互連接,相鄰鏈齒部分之間有間隙6,彈簧片2安裝在相鄰兩個鏈齒部分I與本體部分3所形成的安裝槽內,彈簧片均勾分布在本體部分3的外圓周表面,本體部分3支撐鏈齒部分I和彈簧片2;
彈簧片2由彈簧鋼制成;
彈簧片安裝槽形狀對應于彈簧片的形狀;
本體部分3為中空。
[0016]工作原理,參考圖1
無支撐自動張緊鏈輪放置在兩鏈條之間,鏈齒與鏈條相嚙合,下端鏈條支撐該張緊鏈輪,安裝時張緊鏈輪受壓,張緊鏈輪由圓形變為橢圓形,鏈條磨損后,鏈條長度伸長,張緊鏈輪所受壓力減小,鏈輪形狀逐漸恢復為圓形,達到自動張緊的效果。
【主權項】
1.一種無支撐自動張緊鏈輪,其特征在于:連接銷和連接板組成連接節,相鄰兩鏈齒部分以連接節相互連接,相鄰鏈齒部分之間有間隙,彈簧片安裝在相鄰兩個鏈齒部分與本體部分所形成的安裝槽中,彈簧片均勻分布在本體部分外圓周表面,本體部分支撐鏈齒部分和彈簧片。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無支撐自動張緊鏈輪,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片由彈簧鋼制成。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無支撐自動張緊鏈輪,其特征在于:安裝槽形狀對應于彈簧片的形狀。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無支撐自動張緊鏈輪,其特征在于:本體部分為中空。
【文檔編號】F16H55/36GK105840786SQ201610393663
【公開日】2016年8月10日
【申請日】2016年6月6日
【發明人】劉家郡, 高秋蘋, 劉曉論
【申請人】吉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