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內圈軸承及滑輪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軸承領域,尤其是一種塑膠內圈軸承及滑輪。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現有的軸承由外圈、內圈及內部的鋼珠,其中內圈外圈均為環狀結構,且在內圈的外表面設置有環形凹槽,在外圈的內表面同樣設置有環形凹槽,上述的軸承其加工成本高,而且組裝難度大,效率低下。而另一類軸承結構為外圈由兩片,其合攏后在中間形成一個中空腔體及一個貫通的通孔,在通孔內設置內圈,在中空腔體內呈環形布滿一圈鋼珠,但其內圈上還是需要加工一條環形凹槽,其成本同樣較高。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組裝方便,使用過程中鋼珠之間不會發生干涉的塑膠內圈軸承及滑輪。
[0004]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所設計的塑膠內圈軸承,它包括兩個外圈、保持架、內圈和鋼珠,夕卜圈的中心向內凹陷形成圓形的內凹結構,該內凹結構的底面為平面且與外圈的表面平行,在外圈的內凹結構的中心設置有通孔;兩個外圈合攏配合后形成一個中空的腔體,所述的保持架和內圈設置在腔體內,保持架為環形結構,在保持架的外側間隔均勻的設置有若干個用于容納鋼珠的凹腔,所述的凹腔在軸向貫通整個保持架,所述的鋼珠設置在凹腔內;所述的內圈設置在保持架的中心孔及外圈的通孔內,保持架的中心孔直徑與外圈上的通孔直徑一致,所述的內圈的外徑與通孔的直徑一致,內圈的長度大于或者等于在通孔處兩個外圈的外表面之間的距離。
[0005]上述技術方案中,兩個外圈之間形成一個中空的腔體,且所述的通孔設置在腔體中心,內圈則穿過通孔;同時腔體內設置保持架,保持架套設在內圈上,兩者之間固定,在保持架的凹腔內設置有鋼珠;由于保持架的每個凹腔內只能容納一個鋼珠,而且鋼珠之間不會發生干涉,從而組裝過程更加簡單方便。而且在軸承正常工作過程中,鋼珠之間不會發生摩擦、干涉、擠壓等情況,鋼珠只與保持架之間具有一定的摩擦,且由于保持架的凹腔與鋼珠之間為弧面配合,所述兩者之間的摩擦較小,故工作過程中鋼珠的運轉正常,可靠,穩定性高。同時保持架可通過注塑形式生產,生產效率高,成本低。
[0006]作為優化,所述的內圈與保持架為一體結構。兩者為一體結構,實現了內圈與保持架可通過注塑的形式一起加工,進一步降低了加工成本,提高加工效率。
[0007]在保持架的軸向的兩個側面上均設置有環形凹槽,所述的環形凹槽與凹腔連通。凹槽的設置可在保持架上存儲一定的潤滑油,在使用過程中對鋼珠與保持架之間進行潤滑,提高使用性能和使用壽命。
[0008]所述的保持架上的凹腔數量大于6個;在實際使用時,根據軸承的尺寸大小及鋼珠的大小選擇合適的鋼珠數量,能提高使用性能。
[0009]所述的內凹結構的底面與外圈的表面之間通過弧面或斜面過渡。該結構能使得腔體內的保持架及鋼珠配合更加緊密,穩定性更好。
[0010]—種滑輪,它包括兩個外圈、保持架、內圈和鋼珠,外圈的中心向內凹陷形成圓形的內凹結構,該內凹結構的底面為平面且與外圈的表面平行,在外圈的內凹結構的中心設置有通孔;兩個外圈合攏配合后形成一個中空的腔體,所述的保持架和內圈設置在腔體內,保持架為環形結構,在保持架的外側間隔均勻的設置有若干個用于容納鋼珠的凹腔,所述的凹腔在軸向貫通整個保持架,所述的鋼珠設置在凹腔內;所述的內圈設置在保持架的中心孔及外圈的通孔內,保持架的中心孔直徑與外圈上的通孔直徑一致,所述的內圈的外徑與通孔的直徑一致,內圈的長度大于或者等于在通孔處兩個外圈的外表面之間的距離;在外圈的外側設置有環形的滑輪體。在上述軸承的的外側注塑形成滑輪,其同樣具有使用性能優越,使用壽命長等性能。
[0011]上述滑輪可用于提花機電磁閥組件中,也可以用于家居、衛浴等其他使用中小型滑輪的領域。
[0012]上述的軸承的生產加工方法為:首先利用模壓進行外圈的生產,利用注塑的工藝進行保持架的生產加工,再進行組裝:將一個外圈放置在裝配夾具上,將保持架放置在外圈上,放入鋼珠、加入潤滑油后蓋上另一塊外圈,然后利用激光焊接技術通過點焊的方式將兩個外圈焊接在一起,最后通過檢驗即完成了對軸承的生產加工。而滑輪的加工則在軸承加工的基礎上,再在軸承的外表注塑上滑輪體。
[0013]本發明所得到的塑膠內圈軸承及滑輪,利用外圈之間的腔體的形成及內部保持架的設置,更加方便鋼珠的安裝,保持架和內圈為一體結構,生產加工極為方便,能有效的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而且使用的穩定性更佳。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發明的軸承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滑輪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通過實施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描述。
[0016]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描述的塑膠內圈軸承,它包括兩個外圈1、保持架5、內圈6和鋼珠9,外圈I的中心向內凹陷形成圓形的內凹結構,該內凹結構的底面4為平面且與外圈I的表面平行,在外圈I的內凹結構的中心設置有通孔3;兩個外圈I合攏配合后形成一個中空的腔體2,所述的保持架5和內圈6設置在腔體2內,保持架5為環形結構,在保持架5的外側間隔均勻的設置有六個用于容納鋼珠9的凹腔7,所述的凹腔7在軸向貫通整個保持架5,所述的鋼珠9設置在凹腔7內;所述的內圈6設置在保持架5的中心孔及外圈I的通孔3內,保持架5的中心孔直徑與外圈I上的通孔3直徑一致,所述的內圈6的外徑與通孔3的直徑一致,內圈6的長度大于或者等于在通孔3處兩個外圈I的外表面之間的距離。所述的內圈6與保持架5為一體結構。在保持架5的軸向的兩個側面上均設置有環形凹槽8,所述的環形凹槽8與凹腔7連通。所述的內凹結構的底面4與外圈I的表面之間通過弧面過渡。
[0017]軸承的生產加工方法為:首先利用模壓進行外圈I的生產,利用注塑的工藝進行保持架5的生產加工,再進行組裝:將一個外圈I放置在裝配夾具上,將保持架5放置在外圈I上,放入鋼珠9、加入潤滑油后蓋上另一塊外圈1,然后利用激光焊接技術通過點焊的方式將兩個外圈I焊接在一起,最后通過檢驗即完成了對軸承的生產加工。
[0018]實施例2:
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描述的塑膠內圈軸承,它包括兩個外圈1、保持架5、內圈6和鋼珠9,外圈I的中心向內凹陷形成圓形的內凹結構,該內凹結構的底面4為平面且與外圈I的表面平行,在外圈I的內凹結構的中心設置有通孔3;兩個外圈I合攏配合后形成一個中空的腔體2,所述的保持架5和內圈6設置在腔體2內,保持架5為環形結構,在保持架5的外側間隔均勻的設置有六個用于容納鋼珠9的凹腔7,所述的凹腔7在軸向貫通整個保持架5,所述的鋼珠9設置在凹腔7內;所述的內圈6設置在保持架5的中心孔及外圈I的通孔3內,保持架5的中心孔直徑與外圈I上的通孔3直徑一致,所述的內圈6的外徑與通孔3的直徑一致,內圈6的長度大于在通孔3處兩個外圈I的外表面之間的距離;在外圈I的外側設置有環形的滑輪體10。
[0019]滑輪的生產加工方法為:首先利用模壓進行外圈I的生產,利用注塑的工藝進行保持架5的生產加工,再進行組裝:將一個外圈I放置在裝配夾具上,將保持架5放置在外圈I上,放入鋼珠9、加入潤滑油后蓋上另一塊外圈1,然后利用激光焊接技術通過點焊的方式將兩個外圈I焊接在一起,最后通過檢驗;再在軸承的外表注塑上滑輪體10。
【主權項】
1.一種塑膠內圈軸承,其特征是:它包括兩個外圈、保持架、內圈和鋼珠,外圈的中心向內凹陷形成圓形的內凹結構,該內凹結構的底面為平面且與外圈的表面平行,在外圈的內凹結構的中心設置有通孔;兩個外圈合攏配合后形成一個中空的腔體,所述的保持架和內圈設置在腔體內,保持架為環形結構,在保持架的外側間隔均勻的設置有若干個用于容納鋼珠的凹腔,所述的凹腔在軸向貫通整個保持架,所述的鋼珠設置在凹腔內;所述的內圈設置在保持架的中心孔及外圈的通孔內,保持架的中心孔直徑與外圈上的通孔直徑一致,所述的內圈的外徑與通孔的直徑一致,內圈的長度大于或者等于在通孔處兩個外圈的外表面之間的距離。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塑膠內圈軸承,其特征是:所述的內圈與保持架為一體結構。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塑膠內圈軸承,其特征是:在保持架的軸向的兩個側面上均設置有環形凹槽,所述的環形凹槽與凹腔連通。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塑膠內圈軸承,其特征是:所述的保持架上的凹腔數量大于6個。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塑膠內圈軸承,其特征是:所述的內凹結構的底面與外圈的表面之間通過弧面或斜面過渡。6.—種滑輪,其特征是:它包括兩個外圈、保持架、內圈和鋼珠,外圈的中心向內凹陷形成圓形的內凹結構,該內凹結構的底面為平面且與外圈的表面平行,在外圈的內凹結構的中心設置有通孔;兩個外圈合攏配合后形成一個中空的腔體,所述的保持架和內圈設置在腔體內,保持架為環形結構,在保持架的外側間隔均勻的設置有若干個用于容納鋼珠的凹腔,所述的凹腔在軸向貫通整個保持架,所述的鋼珠設置在凹腔內;所述的內圈設置在保持架的中心孔及外圈的通孔內,保持架的中心孔直徑與外圈上的通孔直徑一致,所述的內圈的外徑與通孔的直徑一致,內圈的長度大于或者等于在通孔處兩個外圈的外表面之間的距離;在外圈的外側設置有環形的滑輪體。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軸承領域,尤其是一種塑膠內圈軸承,它包括兩個外圈、保持架、內圈和鋼珠,外圈的中心向內凹陷形成圓形的內凹結構,在外圈的內凹結構的中心設置有通孔;所述的保持架和內圈設置在腔體內,在保持架的外側間隔均勻的設置有若干個用于容納鋼珠的凹腔。滑輪為在軸承上注塑有滑輪體。本發明所得到的塑膠內圈軸承及滑輪,利用外圈之間的腔體的形成及內部保持架的設置,更加方便鋼珠的安裝,保持架和內圈為一體結構,生產加工極為方便,能有效的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而且使用的穩定性更佳。
【IPC分類】F16C33/62, F16C13/02
【公開號】CN105673707
【申請號】CN201610175116
【發明人】孫善林
【申請人】浙江慧林智能設備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6月15日
【申請日】2016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