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避震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汽車制造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汽車避震裝置。
【背景技術】
[0002]汽車行駛在路況不好道路時,會發生顛簸的情況,此時車內乘員會被拋起下落極度不適,為解決此問題,目前汽車避震一般都是采用鋼板彈簧(卡車)和氣壓避震裝置;鋼板彈簧避震裝置雖能起到一定的減震作用,但由于其結構缺陷,避震效果有限;氣壓避震裝置目前常在小汽車上采用,其結構是采用雙氣缸與連桿組合進行避震,氣缸密封有一定壓力的氣體,其結構和制造工藝較為復雜,連桿上下活動時,路面揚塵容易從活塞桿密封處進入氣缸導致氣體泄漏,從而影響避震效果;以上二種汽車避震裝置都存在使用壽命短、避震效果不佳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汽車避震裝置,它可以解決目前汽車避裝置存在的避震效果差、使用壽命短問題。
[0004]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這種汽車避震裝置,包括有缸體和與缸體匹配的缸蓋、活塞、活塞桿,所述活塞上設置有若干個偶數的通孔,所述通孔設置有第一單向閥和第二單向閥;所述活塞的下部設置有下隔板,所述下隔板與缸體的底端設置有下彈簧,所述活塞的上部設有上隔板,所述上隔板與所述缸蓋之間設置有上彈簧。
[0005]以上技術方案中,更進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第一單向閥設置為由下往上,所述第二單向閥設置為由上往下;所述第一單向閥和所述第二單向閥為帶阻尼孔的單向閥
進一步的:所述活塞桿的上端設置有連接板。。
[0006]進一步的:所述缸體的側部設有注油口,所述注油口設有注油堵頭。
[0007]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維修方便;
2、本發明性能穩定、避震效果好、使用壽命長。
【附圖說明】
[0008]圖1是本發明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9]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述:如圖1所示,
這種汽車避震裝置,包括有缸體6和與缸體6匹配的缸蓋1、活塞7、活塞桿4,活塞桿4的上端設置有連接板5,活塞7上設置有若干個偶數的通孔13,通孔13的一半安裝有第一單向閥8,其另一半安裝有第二單向閥9,第一單向閥8的方向設置為由下往上,第二單向閥9的方向設置為由上往下,第一單向閥8和第二單向閥9為帶阻尼孔的單向閥;活塞7的下部設置有下隔板11,下隔板11與活塞7的外徑尺寸相同,下隔板11與缸體6的底端安裝有下彈簧12,活塞7的上部設有上隔板3,上隔板3與活塞7的外徑尺寸相同,上隔板3的中間設有通孔供活塞桿上下移動,上隔板3與缸蓋I之間安裝有上彈簧2 ;缸體6的側部設有注油口,注油口設有注油堵頭10。
[0010]使用時,在汽車避震裝置的注油口注入適量的液壓油并擰上堵頭10,本汽車避震裝置的連接板與汽車車架連接,下部與汽車車橋連接,當汽車行駛到凹凸不平路面時,活塞7向下移動,下腔的液壓油通過第一單向閥8進入上腔,碰到下隔板11時,下彈簧12對其有一個緩沖作用;當活塞7向上移動時,上腔的液壓油通過第二單向閥9進入下腔,活塞7繼續向上碰到上隔板3后,上彈簧2對活塞7有一個緩沖作用,往復情況類似;由于第一單向閥8和第二單向閥9均帶有阻尼孔,液壓油通過閥芯時,也有一個阻尼緩沖;這樣通過二個緩沖、阻尼使本發明有較好的避震緩沖效果。
【主權項】
1.一種汽車避震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缸體(6)和與缸體(6)匹配的缸蓋(1)、活塞(7)、活塞桿(4),所述活塞(7)上設置有若干個偶數的通孔(13),所述通孔(13)設置有第一單向閥(8)和第二單向閥(9);所述活塞(7)的下部設置有下隔板(11),所述下隔板(11)與缸體(6)的底端設置有下彈簧(12),所述活塞(7)的上部設有上隔板(3),所述上隔板(3)與所述缸蓋(I)之間設置有上彈簧(2 )。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避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單向閥(8)設置為由下往上,所述第二單向閥(9)設置為由上往下;所述第一單向閥(8)和所述第二單向閥(9)為帶阻尼孔的單向閥。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車避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桿(4)的上端設置有連接板(5)。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汽車避震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缸體(6)的側部設有注油口,所述注油口設有注油堵頭(10)。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汽車避震裝置,涉及汽車制造技術領域;包括有缸體和與缸體匹配的缸蓋、活塞、活塞桿,所述活塞上設置有若干個偶數的通孔,所述通孔設置有第一單向閥和第二單向閥;所述活塞的下部設置有下隔板,所述下隔板與缸體的底端設置有下彈簧,所述活塞的上部設有上隔板,所述上隔板與所述缸蓋之間設置有上彈簧。本發明可以解決目前汽車避裝置存在的避震效果差、使用壽命短的問題。
【IPC分類】F16F9-16, F16F9-34, F16F9-344
【公開號】CN104595408
【申請號】CN201510049100
【發明人】馬深同
【申請人】柳州市同進汽車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5月6日
【申請日】2015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