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管式逆流吸收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裝置在水流管路上的雙管式逆流吸收器。
通常,水錘發生在送水管體中,其狀態是在快速開關閥門時所產生的連續或間斷沖擊。例如逆止閥、電磁閥及浮球水位閥瞬間啟動停止泵及不適當配置的水管等因素均可能產生這種不應發生的水擊,如不消除則將導致管體或其它設備或配管組件的使用壽命減短。
現在的高樓建筑中管體管路的配置并沒有太多改進,由于管體管路(如水管)均是由底層向上攀升,管體的路徑長短取決于樓的高度。由于地心的作用,需通過汲抽裝置將水由水管汲抽到高處。一旦汲抽裝置(如泵)停止動作,水錘將帶著重力加速度撞擊汲抽裝置,使汲抽裝置損壞。然而一般的逆止閥、電子閥等僅具有防止水流逆流的功能,而對于水錘所造成的沖擊力及噪音都往往無法解決。因此,水錘所造成的影響,除了使汲抽裝置損失及產生噪音外,還造成水源供應處漏水及發生大樓各樓層無水使用的情況。
現有的水錘吸收器均是采用一端封閉式的水錘吸收器,且是以叉管方式連接在水流管路的末端。這種封閉式的水錘吸收器由于采用叉管式的安裝方式,在原有的水流管路外又再外接分叉管路,會占有不少管線空間,造成大樓管路配置的難度增加。并且由于現有的水錘吸收器的封閉氣室內的氣壓值無法測知和調整,因此,適用范圍較窄,一般均只使用于較小管徑及較小水壓處的管路上。對于設在較高樓層(如15層以上)的大樓的管路或對于具有較長的垂直管路(如20英尺以上)的大口徑揚水管而言,現有的水錘吸收器無法有效避免水錘現象所造成的巨大沖擊力及噪音,位于管路末端(下端)的汲抽裝置甚至水管本身仍有遭到損壞的可能。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雙管式逆流吸收器,使其可直接連接裝置在水流管路上以吸收水錘所造成的沖擊力及噪音,保護設置在管路末端(下端)的裝置及設備。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在一種直接連接裝置在水流管路上的雙管式逆流吸收器上,包括有一外管體、一內管體、一閥蓋機構及一緩沖機構。外管體的兩端各設有承盤,在承盤上設有若干個螺孔,以承接外部的管路。內管體設置在外管體內部,形成一可供水流流通的通管。閥蓋機構裝置在外管體內部,包括有一閥盤、一閥軸、一第一彈簧、一支架及一軸套,閥盤的形狀及大小剛好可罩住通管,且通過設在閥盤中間的閥軸穿套在軸套中,而軸套則通過支架固定在外管體的內壁,使閥盤可沿閥軸的方向上下移動,以開閉通管。并且在軸套及閥盤之間的閥軸上套有第一彈簧,可提供彈力使閥盤在平時狀態下罩閉在通管上。緩沖機構設置在內管體與外管體之間,包括有一第二彈簧、一環狀活塞板及一第三彈簧,通過活塞板將內、外管體間的空間分隔為二區間,在較接近閥蓋機構的一區間為緩壓區,其內設有第二彈簧,且為可供水流進入的開放區間,另一區間則為充灌有空氣的封閉氣室,在氣室內設置有第三彈簧。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內管體設置在外管體內,形成一可供水流動的通管,通過閥蓋結構罩蓋在通管上可控制流路的開閉,當汲抽裝置停止送水時,水流逆流使閥蓋結構關閉水流通路,逆流水流疏導至緩沖區內。緩沖結構設置在內、外管體之間,可用以吸收逆流水錘所造成的沖擊,減少水流晃震所產生的噪音,并避免水錘沖擊力損壞設在管路末端的裝置及設備。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外觀立體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剖視圖圖3是圖2在水順流時的動作示意圖圖4是圖2在水逆流時的動作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安裝在管路上的第一實施例圖6是本實用新型安裝在管路上的第二實施例圖7是本實用新型安裝在管路上的第三實施例圖中,1.逆流吸收器 10.外管體 11.承盤 12.第二凸緣 15.螺孔20.內管體 22.第一凸緣 30.閥蓋機構 32.閥盤 34.閥軸36.支架 37.軸套 38.第一彈簧 40.緩沖機構 41.活塞板411.O型止漏環 42.第二彈簧 43.第三彈簧 44.氣室45.緩壓區 50.氣壓表 52.充氣嘴 60.水流壓力表 70.通管
圖1和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雙管式(I型)逆流吸收器1,包括有一外管體10、一內管體20、一閥蓋機構30及一緩沖機構40。在外管體10的兩端各設有一承盤11,承盤11上設有若干個螺孔15,可用于承接緊固在外部的管路(圖中未畫出),使逆流吸收器1可直接連接裝置在水流管路上的任一適當位置,而不需采用叉管的設計。
內管體20設置在外管體10的內部而形成一可供水流流通的通管70。在外管體10內部裝置有閥蓋機構30,其包括有一閥盤32、一閥軸34、一第一彈簧38、一支架36及一軸套37。閥盤32的形狀及大小剛好可用于罩住由內管體20所形成的通管70,在閥盤32的中間設有閥軸34。通過閥軸34穿套在軸套37中,而軸套37則通過若干個支架36固定在外管體10的內壁,可使閥盤32沿著閥軸34的方向上下滑動,以開啟或閉合通管70。并且,在軸套37及閥盤32之間的閥軸34上套有第一彈簧38,可提供彈力促使閥盤32在平時的狀態下罩閉在通管70上,一旦位于管路末端(下端)的汲取裝置(圖中未畫出)開始動作,將水流打入通管70內時,閥盤32可被水流所推升,使通管70流路呈暢通的狀態。
在內管體20與外管體10之間設置有緩沖機構40,其包括有一第二彈簧42、一環狀活塞板41及一第三彈簧43。通過活塞板41可將位于內、外管體20、10間的空間分隔成二個區間。較為接近閥蓋機構30的一區間為緩壓區45,它是與外管體10內部流路相連通且可供水流進入的開放區間。在緩壓區45內設置有第二彈簧42,通過在內管體20接近閥盤32的一端設有第一凸緣22,并在外管體10內側相對于第一凸緣22的位置設有第二凸緣12,可將第二彈簧42抵頂容置在由凸緣12、22與活塞板41間所形成的緩壓區45內。相對于緩壓區45的另一區間為氣室44,其為一充灌有氣體的封閉區間,在氣室44內設置有第三彈簧43以撐抵活塞板41,并在活塞板41的內、外兩側均設置O型止漏環411,可防止充飽在氣室44內的氣體逸漏。
在外管體10外部可設置有一水流壓力表60及一氣壓表50。水流壓力表60與外管體10內部的水流流路相連通,可用于監測管路內水流壓力的變化。而氣壓表50則與外管體10內部的氣室44連通,可用于監測氣室44內的氣壓值。此外,在氣壓表50上更可設有一充氣嘴52,可用以充灌氣體至氣室44內,或將氣室44內的氣體適量釋放。
圖3為本實用新型在水順流時的動作示意圖。是將本實用新型的雙管式(I型)逆流吸收器1與外部水流管路的管體A、B組接鎖固,當逆流吸收器1處于靜止狀態,其閥盤32因受第一彈簧38的撐抵而閉罩在通管70上,通過一裝置在管體A末端(下端)的汲抽裝置(如泵)(圖中未畫出)將水流汲抽送入通管70內,此一汲抽推送的力量將促使水流推開閥盤32并流向組接在逆流吸收器1另端的外部管體B流出,形成水流的通路。
圖4為本實用新型在水逆流時的動作示意圖。當汲抽裝置突然停止抽送水流的動作時,已抽送至管路中途的水流將因重力的影響而在管體B中驟然逆流下降,產生一強大的沖擊力量,此時,其水流逆流的力量將推動閥盤32,使其完全罩閉在通管70上而封閉水流通路,可實際且有效地避免位于管體A末端(下端)的汲抽裝置受到此一強大逆流沖擊力(即水錘)的破壞。而同時,此一逆流的力量將被疏導至位于閥盤32兩側的緩壓區45內,而由活塞板41來承受此一強大的逆流沖擊力,并由位于氣室44內的封閉氣體與第三彈簧43來吸收逆流的力量,達到緩沖、減震、減噪音及保護設置在管路末端設備的目的。此外,通過設置在外管體10的水流壓力表60及氣壓表50,可用于監測水流壓力及氣壓值的變化,并據以調整氣室44內的氣壓大小,使本實用新型無論設置在任何管路長度或任何不同樓高的管路中,均可具有最佳的緩沖、減震、減噪音的效果。
由于大樓管路的水壓,幾乎每增加10公尺的高度即在每平方公分會增加1公斤重的水壓。若以一具有20層樓,每層樓高約3公尺的大樓而言,其位于大樓底部的汲取裝置(如泵)則必需提供每平方公分6公斤重以上的水壓,方可有效地執行揚水的功能,反之,當汲取裝置突然停止動作時,同時將在瞬間產生一等量的巨大沖擊力(即水錘)。而本實用新型逆流吸收器1上所設置的水流壓力表60,可有效測得管路內的揚程水壓值,因此,可依據此水壓值來決定裝設適當功率的汲取裝置,避免在不了解管路揚程水壓值的情況下裝置一過大或過小功率的汲取裝置。并且,當水錘現象發生時,本實用新型的氣壓表50所顯示的最大壓力值可表現出水錘的最大壓力,則可依此預知水錘現象發生時其可能產生的沖擊力量的大小,便可據以選擇設置具有適當強度的管路、逆止閥、及電磁閥等其他設備,避免因裝設了不合規格的設備而造成不良影響。再者,由水錘現象發生時,其氣壓表50所顯示的壓力差的變化可顯示逆流吸收器1在吸收水錘沖擊力時的緩沖、避震及減噪音的效果,當氣室44內所充灌的氣壓過高(例如,在水錘發生時的氣壓值變化量在20%以下),則其緩沖、避震及減噪音的效果均差,因此便可通過充氣嘴52釋放適量的氣體,以提高吸震的效果。而當氣室44內所充灌氣體壓力過低時(例如,水錘造成的氣壓值變化量在80%以上),則可由充氣嘴52充灌適量氣體至氣室44內,達到微調壓力的目的,不僅使本實用新型的逆流吸收器1的緩沖、避震、減噪音的效果最佳化,也使本實用新型可完善地使用在各種不同管長,水壓的大樓管路上。
圖5為本實用新型安裝在泵上的實施例。如圖所示在泵C的管路中設有保養閥D及彈簧逆止閥E,將本實用新型逆流吸收器1裝置在保養閥D及彈簧逆止閥E間,因此水源F自泵C汲抽至上,經彈簧逆止閥E、逆流吸收器1及保養閥D為順流方向,而逆流方向則經保養閥D而止于逆流吸收器1,因此對于泵C具有保護的作用,有效避免水錘的擊毀。
圖6為本實用新型安裝在浮球水位閥H的實施例。如圖所示在浮球水位閥H的安裝管路上設有保養閥D、水流表G、浮球水位閥H為順流的方向,下方的水源F供應可循此路徑汲抽至蓄水槽I,而本實用新型的逆流吸收器1可安裝在水流表G及浮球水位閥H間;當水逆流而下止于逆流吸收器1,可避免水流表及汲抽裝置受水錘的作用而損壞。
圖7為安裝在電磁閥J的實施例。如圖所示電磁閥J安裝在管路上僅為唯一的裝置,因此無論水流為順向或逆向均僅經過電磁閥J,相對電磁閥J為水源F的汲抽裝置,若水源F的汲抽裝置停止汲抽動作,使蓄水槽I的水將逆流而下形成水錘,極易使下方的汲抽裝置損毀。因而將本實用新型的逆流吸收器1安裝在汲抽裝置及接近電磁閥J間,可有效避免汲抽裝置受水錘的作用而損壞。
此外,當水流管路過長時,可在同一條管路上適量分段設置一個以上的本實用新型的逆流吸收器1,可對管路末端的汲抽裝置及管路本身有更有效且實際的保護,并且,由于本實用新型采用可調壓式設計,因此可適用于任何不同管長、管徑的管路上。由于本實用新型可直接連接裝置在水流管路上,不僅緩沖、減震、減噪音的效果確實,且可不象現有技術那樣采用占空間的叉管設計。因此,在大樓管路的設計及配置上將更具簡便性及靈活性。
權利要求1.一種雙管式逆流吸收器,直接連接裝置在水流管路上,其特征在于所說的雙管式逆流吸收器,包括有一外管體(10)、一內管體(20)、一閥蓋機構(30)及一緩沖機構(40);外管體(10)的兩端各設有承盤(11),在承盤(11)上設有若干個螺孔(15),以承接外部的管路;內管體(20)設置在外管體(10)內部,形成一可供水流流通的通管(70);閥蓋機構(30)裝置在外管體(10)內部,包括有一閥盤(32)、一閥軸(34)、一第一彈簧(38)、一支架(36)及一軸套(37),閥盤(32)的形狀及大小剛好可罩住通管(70),且通過設在閥盤(32)中間的閥軸(34)穿套在軸套(37)中,而軸套(37)則通過支架(36)固定在外管體(10)的內壁,使閥盤(32)可沿閥軸(34)的方向上下移動以開閉通管(70),并且在軸套(37)及閥盤(32)之間的閥軸(34)上套有第一彈簧(38),可提供彈力使閥盤(32)在平時狀態下罩閉在通管(70)上;緩沖機構(40)設置在內管體(20)與外管體(10)之間,包括有一第二彈簧(42)、一環狀活塞板(41)及一第三彈簧(43),通過活塞板(41)將內、外管體間的空間分隔為二區間,在較接近閥蓋機構(30)的一區間為緩壓區(45),其內設有第二彈簧(42),且為可供水流進入的開放區間,另一區間則為充灌有空氣的封閉氣室(44),在氣室(44)內設置有第三彈簧(4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管式逆流吸收器,其特征在于在內管體(20)接近閥盤(32)的一端設有第一凸緣(22),且在外管體(10)內側相對于第一凸緣(22)的位置設有一第二凸緣(12),可將第二彈簧(42)容置于由第一、第二凸緣與活塞板(41)之間所形成的緩壓區內(45)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管式逆流吸收器,其特征在于在外管體(10)的外部設置有一水流壓力表(60)及一氣壓表(50),水流壓力表(60)與外管體(10)內部的水流流路相連通,氣壓表(50)則連通氣室(44);氣壓表(50)設有一充氣嘴(52)。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管式逆流吸收器,其特征在于在活塞板(41)的內、外兩側均設有O型止漏環(411)。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直接裝置在水流管路上,可吸收水錘造成的沖擊力及噪音的雙管式逆流吸收器。包括有一外管體、一內管體、一閥蓋機構及一緩沖機構。內管體設置在外管體內形成一可供水流動的通管。通過閥蓋機構罩蓋在通管上可控制流路的開閉,而緩沖機構設置在內、外管體之間,可用以吸收逆流水錘所造成的沖擊,減少水流晃震所產生的噪音,并避免水錘沖擊力損壞管路末端及汲油裝置(如汲水馬達)。
文檔編號F16L55/045GK2304799SQ97226028
公開日1999年1月20日 申請日期1997年9月11日 優先權日1997年9月11日
發明者方瑞華 申請人:方瑞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