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耐沖刷放空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閥門,特別是涉及一種耐沖刷放空閥。
目前,石油、天然氣管道集輸系統中所采用的放空閥多為中國專利CN2129848Y所公開的放空閥,它由閥體、閥桿、閥芯、籠形閥座等組成,其特征在于閥門放空時的節流部位是籠形閥座的開槽處,籠形閥座與閥芯密封付有軟密封及硬密封。該種放空閥存在兩個缺點,其一是嵌裝在閥座底部內圓柱面內的軟質O形密封圈,在關閉過程中容易被閥芯端部圓柱頭切壞失效,壓差過大時,還會將密封圈沖出。其二是籠形閥座和閥芯均采用金屬材料,容易被節流放空時的高速流體沖刷壞。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將節流部位與密封部位分開,采用陶瓷閥座,并在陶瓷閥座上嵌裝軟質密封圈的耐沖刷放空閥。
本實用新型耐沖刷放空閥是這樣實現的,它包括閥體,位于閥體內的閥套和閥座,與閥套配合的閥芯,以及與閥芯連接的提升機構,閥座為陶瓷閥座,在閥體與陶瓷閥座間設置有密封墊,陶瓷閥座上端外壁與閥套間嵌有軟質密封圈,軟質密封圈可以是O形密封圈,梯形密封圈及X形密封圈,閥芯由閥芯座、與閥芯座螺紋連接的閥芯頭及閥芯瓷環組成閥芯頭端面的硬質密封副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圓錐面。為提高其耐沖刷性能,閥套下端內襯有閥套耐磨陶瓷環,并在閥芯瓷環與閥芯座接觸面間采用軟質密封墊片密封。對于小閥可采用整體形式的陶瓷閥座,而大閥則可采用嵌裝陶瓷環形式的組合式陶瓷閥座。提升機構由安裝在閥體上的閥蓋,與閥蓋連接的支架,通過閥桿螺母與支架連接的閥桿,以及與閥桿配合的手輪組成,閥桿與閥蓋之間有填料和填料壓蓋。該放空閥具有雙重密封,其一是閥芯瓷環下端面與陶瓷閥座上端面之間緊密接觸后產生的硬質密封副,其二是閥芯瓷環下端面與軟質密封圈之間的軟質密封副。再者,該放空閥的節流部位也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閥芯瓷環與閥套耐磨陶瓷環之間配間隙,第二部分是閥套的開槽處。
本實用新型耐沖刷放空閥的工作原理是,閥門開啟時,閥芯在提升機構帶動下向上移動,閥芯瓷環下端面與陶瓷閥座上端面之間的硬質密封副和閥芯瓷環下端面與軟質密封圈之間的軟質密封副接觸面脫開,微量流體通過閥套耐磨陶瓷環及閥芯瓷環間隙排出,由于該間隙較小,流體在這段由間隙組成的流道內產生高壓節流,此時通過的流體流量小,流速低,故不會對密封面產生沖刷。當閥芯上移至下端面超過閥套開槽位置時,流體在閥套開槽處節流,隨著閥芯上移,閥門開度加大至完全開啟;閥門關閉時,閥芯在提升機構帶動下向下移動,閥門開度隨之減小,當閥芯下端面移過閥套開槽位置后,微量流體從閥套耐磨陶瓷環與閥芯瓷環間隙擠出,流體壓力能消耗在閥套耐磨陶瓷環與閥芯瓷環間隙中,實現高壓節流。當閥芯下端面與閥座上端面接觸后,硬質密封副起作用。閥門關閉,軟質密封副進一步堵住硬質密封副表面因加工或安裝形成的微小縫隙,使閥門達到完全密封無泄漏。
本實用新型耐沖刷放空閥的優點在于耐沖刷,密封可靠,使用壽命長,可用于油、氣、水輸送管道和裝置中,作放空、排污閥門使用。
以下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
圖1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本實用新型全開、節流和關閉工作狀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耐沖刷放空閥包括閥體1,位于閥體1內的閥套5和陶瓷閥座2,與閥套5配合的閥芯,以及與閥芯連接的提升機構,在閥體1與陶瓷閥座2間設置有密封墊3,陶瓷閥座2上端外壁與閥套5間嵌有軟質密封圈4,閥芯由閥芯座7、與閥芯座7螺紋連接的閥芯頭8和閥芯瓷環9組成,閥套5下端內襯有閥套耐磨陶瓷環6,并在閥芯瓷環9與閥芯座7接觸面間采用軟質密封墊片17密封,提升機構由安裝在閥體1上的閥蓋10,與閥蓋10連接的支架11,通過閥桿螺母14與支架11連接的閥桿12,以及與閥桿12配合的手輪13組成,閥桿12與閥蓋10之間有填料16和填料壓蓋15。
本實用新型耐沖刷放空閥(如圖2所示)的全開狀態時閥芯位置為A,節流狀態時為B,關閉狀態時為C。
權利要求1.一種耐沖刷放空閥,包括閥體,設置在閥體內的閥套和閥座,與閥套配合的閥芯,以及與閥芯連接的提升機構,其特征在于閥座為陶瓷閥座,在閥體與陶瓷閥座間設置有密封墊,陶瓷閥座上端外壁與閥套間嵌有軟質密封圈,閥芯由閥芯座、與閥芯座螺紋連接的閥芯頭及閥芯瓷環組成。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耐沖刷放空閥,其特征在于閥套下端內襯有閥套耐磨陶瓷環。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耐沖刷放空閥包括閥體,設置在閥體內的閥套和閥座,與閥套配合的閥芯,以及與閥芯連接的提升機構組成,其特征在于閥座為陶瓷閥座,在閥體與陶瓷閥座間設置有密封墊,陶瓷閥座上端外壁與閥磁間嵌有軟質密封圈,閥芯由閥芯座、與閥芯座螺紋連接的閥芯頭及閥芯瓷環組成。該種放空閥耐沖刷性能及密封可靠性高,使用壽命長,可用于油、氣、水輸送管道和裝置中,作放空、排污閥門使用。
文檔編號F16K1/16GK2298380SQ9720748
公開日1998年11月25日 申請日期1997年1月20日 優先權日1997年1月20日
發明者米力田, 劉承昭, 李道林 申請人:米力田, 劉承昭, 李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