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變焦與超長焦距鏡頭防震云臺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為一種變焦與超長焦距鏡頭防震云臺,用于變焦與超長焦距鏡頭在使用過程中的防震,屬于照相器材。
傳統三角架上的云臺多用于機身的固定,亦有超長焦距鏡頭將與云臺連接的固定螺孔設計于鏡筒之下的方式。此兩種方式前者對短焦鏡頭適用,后者對長焦鏡頭適用。但前者即傳統云臺對中長焦距的鏡頭減震效果不理想;后者雖適用于超長焦距鏡頭的減震,但因相機懸空(無處固定),震動源又在機身內部,故快門起落時,機身震動在所難免,畫面也很難獲得較高的清晰度。為了解決上述難題,較明智的專業攝影師往往攜帶兩個三角架,以得到供大比率放大的專業底片。這樣一來,機身的震動問題是解決了,但重量又增加了。在現代各種長短焦距鏡頭,各種附加鏡片及專業膠卷本身就很重的情況下,攜帶兩個三角架遠距離旅行更是無法想像的,但不然又無法得到完全合于要求的高清晰度的底片。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正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而提出了一種變焦與超長焦距鏡頭防震云臺。此云臺可與原三角架配套,并將中心(重心)點直接擰在原三角架的云臺上即可。此云臺十分穩固易調。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變焦與超長焦距鏡頭防震云臺,由主托架、相機托架、相機升降控制鈕、相機升降齒條和相機固定螺絲等組成。在主托架的前面固定連接外套管,與外套管滑動連接的是內套管,在外套管上固定一個固定托,固定托上有前套管松緊控制鈕,在內套管的另一端固定一前托架座,在前托架上安裝鏡頭筒托架,在內外套管上安裝一個可移動的重心托,重心托上有重心控制鈕。
本實用新型共有三幅附圖,其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亦可做說明書摘要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后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平面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側剖面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鎖定裝置圖。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的優點是1、可使相機與云臺隨時保持平衡,不受各種不同焦距鏡頭的限制;2、可直接擰在原三角架的云臺上,使用方便;3、結構簡單。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做進一步描述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如
圖1、2、3、4所示,變焦與超長焦距鏡頭防震云臺,由主托架3、相機托架7、相機升降控制鈕9、相機升降齒條13和相機固定螺絲8等組成。在主托架3的前面固定連接外套管1,與外套管1滑動連接的是內套管2,在外套管1上固定一個固定托5,固定托5上有前套管松緊控制鈕11,在內套管2的另一端固定一前托架座6,在前托架6上安裝鏡頭筒托架12,在內外套管上安裝一個可移動的重心托4,重心托4上有重心控制鈕10。升降控制鈕9與軸18相接,軸18上固定連接齒牙輪16、凸塊17,與之相對應的鑼絲14由旋鈕15控制。
在使用時,將可移動的重心托4,通過下面的螺孔擰到三角架的云臺上,依照鏡頭的長短來調整與外套管1滑動連接的、可伸縮的內套管2的長度。調整合適后,擰緊固定在外套管1上的固定托5上的前套管松緊控制鈕11,使內套管2與外套管1緊固。將相機固定在相機托架7上的相機固定螺絲8上,長焦鏡頭由前托架6上的鏡頭筒托架12托起,相機的高低可通過相機托座升降控制鈕9調節升降齒條13來實現。調節升降控制鈕9,使相機升至需要高度,隨即調節15,由14鑼絲旋進以后頂住齒牙輪16的軸18,因此,由14和17形成了一個相反的力矩,于是齒條13得以鎖(固)定。相機的中心(重心)通過外套管1與重心托4的調節來完成,重心找準后,擰緊重心控制鈕10固定重心。
本實用新型使用效果好,結構簡單,易于操作,適合于推廣使用。
權利要求1.一種變焦與超長焦距鏡頭防震云臺,由主托架(3)、相機托架(7)、相機升降控制鈕(9)、相機升降齒條(13)和相機固定螺絲(8)等組成,其特征在于在主托架(3)的前面固定連接外套管(1),與外套管(1)滑動連接的是內套管(2),在外套管(1)上固定一個固定托(5),固定托(5)上有前套管松緊控制鈕(11),在內套管(2)的另一端固定一前托架座(6),在前托架(6)上安裝鏡頭筒托架(12),在內外套管上安裝一個可移動的重心托(4),重心托(4)上有重心控制鈕(10),升降控制鈕(9)與軸(18)相接,軸(18)上固定連接齒牙輪(16)和凸塊(17),與之相對應的鑼絲(14)由旋鈕(15)控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為一種變焦與超長焦距鏡頭防震云臺,由主托架、相機托架等組成。在主托架的前面固定連接外套管,與外套管滑動連接的是內套管,在外套管上固定一個固定托,固定托上有前套管松緊控制鈕,在內套管的另一端固定一前托架座,在前托架上安裝鏡頭筒托架,在內外套管上安裝一個可移動的重心托,重心托上有重心控制鈕。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可使相機與云臺隨時保持平衡,不受各種不同焦距鏡頭的限制,使用方便。
文檔編號F16M11/02GK2265470SQ9624491
公開日1997年10月22日 申請日期1996年11月22日 優先權日1996年11月22日
發明者李墨林 申請人:李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