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動調整迫緊的管子固定環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動調整迫緊的管子固定環,其主要是在呈對稱并套合于管子間的套環內,設有一固定環,其可隨管內壓力的增加,而自動調整其迫緊于管內的程度,達到安全、可靠的防滲漏效果。
一般習見的管子接合方式,不外均以一大型螺帽與管子兩端所設的外螺紋加以螺合,其在接合時相當不易,除管子另一端須由另一人加以扛住支撐外,旋轉迫緊時,該長而笨重的管子亦須隨著螺帽一圈一圈旋轉,使得操作上費工又費時,再者,此種結構的管子與管子間僅套一扁平環狀膠體,然此種墊片本身當管子遇冷熱或管子內部壓力變大變小時,很容易造成與管子間或螺帽間產生間隙,進而發生極不想見到的滲漏情形,造成不實用、不安全及危險等情形發生,再者,雖有先輩另發展上下套環,利用螺絲、墊片及螺帽將管子作固定,此種結構雖可以免除管子固定時須旋轉的困擾,即固定較快速,其與管子間,仍然由扁平的環狀膠體提供迫緊,當管子間壓力變大時,其內部的液體、氣體等則同樣會如前述結構相同,由三者(管子、膠體、套環)間空隙產生滲漏的危險,迫究其原因,不外為膠體本身無法調整所致,此種種缺點,長久以來一直為生產者及消費者所垢病且苦無對策。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動調整迫緊的管子固定環,其可使固定環與管子間能隨壓力變大而自動迫緊調整,不產生滲漏。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動調整迫緊的管子固定環,其結構簡單,制造裝配快速容易,節省大量成本與工時。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動調整迫緊的管子固定環主要是在固定于管子上的上下套環的內部,設有與管子套合的固定環,該固定環的中央設有供液體、氣體充入的容置室,并在其內部向中央方向延伸有傾斜迫緊片,以提供貼合于管子外壁,使管子不產生滲漏,確具功效增進。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特點、功效能夠更為顯現,現舉一較佳實施例,配合
如下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組合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剖面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于管子未受壓力的剖面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于管子受壓力的剖面圖。
請參閱圖1、2所示,供管子6、7固定的套環1被設計成上下對稱,并在其兩端設有供螺絲2穿套且與墊片3及螺帽4作用的透孔11,套環1呈U形狀,并在兩側外設有嵌環12,該嵌環12內部則設有直徑較大的嵌緣13,以供嵌止于管子6、7的嵌槽61、71的內部及旁緣,而套環1內部另設有一固定環5,該固定環5主要用于防止管子6與管子7及套環1間發生滲漏。
該固定環5的中央設有中空容置室53,而其內側向中央部分,則另外延伸二貼合于管子6、7外壁上的傾斜迫緊片51、52。請參閱圖3、4所示,組裝時,將欲接合的管子6、7相對,然后將固定環5套于二管子6、7間,使得固定環5內側的迫緊片51、52分別貼合于管子6及管子7間,而其間所形成的間隙則與固定環5中央容置室53相通,然后再將上下套環1套于固定環5上,并使其兩側嵌環12及直徑較大的嵌緣13分別嵌止于管子6、7的嵌槽61、71及其旁緣,并利用螺絲2穿套于套環1兩端側的透孔11,并將墊片3套于螺絲2上,并利用螺帽4螺鎖固定之,如此,二管子6、7即會被連接固定,況且由于固定環5內部延伸向中央部份的迫緊片51、52在未套入管子6、7端時,即呈外低內高的傾斜狀,因此,套入管子6、7端時,即會形成貼合迫緊狀(如圖4所示),加以外側套環1由螺絲2墊片3及螺帽4的迫緊,使得其更穩固,因此無論管子6、7內所流通的是液體或氣體均不會發生滲漏,相當安全可靠。
請參閱圖5所示,由于本實用新型被固定于管子6、7間時,其中央的容置室53與二管子6、7的間隙相通,因此當其壓力變大時,其容置室53內的壓力,則會由小而變大,以使其與管子6、7內的壓力相等,故容置室53此時所產生變大的壓力,則會將原本貼合于管子6、7壁上的迫緊片51、52更加緊迫壓合于管子6、7上(如箭頭所示),故管子6、7內壓力愈大,其固定環5所產生的貼合壓力愈大,完全自動調整,故管子6、7發生壓力愈大時,其緊迫力量愈大,完全不會發生滲漏,既安全又可靠,完全提升該項產品使用價值,確具功效的提升。
權利要求1.一種自動調整迫緊的管子固定環,于二接合的具有嵌槽的管子間設有一對U形套環,該套環兩端設有供螺絲穿套的透孔,并在兩側設有嵌止于管子嵌槽的嵌環及直徑較大的嵌緣,并以墊片及螺帽與螺絲穿套固定,該套環的中央設有套于二管子之間的固定環,其特征在于該固定環中央設有容置室,并與管子間的間隙相通,固定環內側向中央則延伸有呈傾斜的并貼合于管子外壁的迫緊片。
專利摘要一種自動調整迫緊的管子固定環,使管子接合處確實不產生漏滲現象,其主要于嵌于管子的嵌槽內的套環內設一固定環,固定環中央設有容置室,并在其內側向中央延伸成二貼合于管子上的斜傾迫緊片,達到使固定環能隨管子內壓力變大,而自動調整其與管子間的迫緊程度,確具進步性及功效的增進。
文檔編號F16L17/00GK2208652SQ94222419
公開日1995年9月27日 申請日期1994年9月24日 優先權日1994年9月24日
發明者吳陽曙 申請人:吳陽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