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減震裝置中的雙向液壓阻尼器的制作方法
本實用新型涉及到一種大型設備及管路的減震裝置中的雙向液壓阻尼器,它特別適用于承受雙方向震動力的情況,達到最佳減震效果。
本實用新型問世以前,在電站、礦山及銅鐵、化工等行業中普遍存在著大型管路和設備運行中的震動問題,一般均采取加強設備結構強度的辦法加以解決,有的采用機械式減震器,由于沒有液壓緩沖作用,取得的減震效果不大;而加強結構強度過程中,要使用大量的優質鋼材,多用上百噸鋼材,對于一個設備并不少見;投資大,設備更加龐大笨重,收效也不理想。國外所加的機械減震器的阻尼器,只是一次阻尼,也并不是雙向阻尼的形式,工作不平穩,尤其對較大的沖擊性震動過荷,更沒有安全保障。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減震裝置中雙向液壓阻尼器,利用液體不可壓縮性,通過溝槽及小孔的阻尼作用,把雙向震動的機械能轉換成熱能耗散掉,達到液壓阻尼減震的目的。
阻尼器用鋼材少,對于沖擊性震動緩沖作用好,而且兩個方向的機械震動都適用,阻尼作用是通過小孔及溝槽分兩次實現的。
雙向液壓阻尼器的閥體呈筒狀結構,筒內有兩個對頂放置的閥蕊,每個閥蕊底部為圓柱形,前部也為圓柱形、直徑比底部小,而頂部為圓錐臺形狀,錐面沿母線方向有一條小形溝槽(斷面為矩形),閥蕊底部圓柱體表面與閥體內表面呈滑配合,閥蕊在閥體內可以沿同一軸線自由滑動。
閥蕊從底部至前部沿軸向有一盲孔,孔前端部又與橫向貫穿閥蕊的阻尼孔相聯通,這樣,油液從減震裝置通過兩個閥蕊底部進入阻尼孔,繼而進入由閥體與閥蕊前部所形成的油腔中。這兩個油腔又都與閥體正中間的油腔相通,此油腔與閥體外的油杯通聯。
當閥蕊頂部錐臺與閥體內壁——形成中間油腔的內壁,呈圓形——完全接觸時,就只有錐臺面上的小溝槽做為油液的通路,此時通路的截面積最小,反之,兩者不接觸時,油液通路逐漸加大。即在閥蕊受震動壓力而往復沿軸向運動,壓力最大時,閥蕊至極限位置,只有小溝槽為油液道路,縫隙最小;壓力消除后均由彈簧使閥蕊頂部離開內孔壁,縫隙增大。因此,油液通路截面積的大小是受閥蕊沿軸向移動的距離來控制的。阻尼器底部兩端直接與液壓減震器活塞的油腔連通。油液在阻尼孔進行一次阻尼,到小溝槽處進行二次阻尼。
現在通過附圖具體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情況。附圖1為應用于電站大型鍋爐減震裝置上的雙向液壓阻尼器的縱向剖面圖。
當靜止狀態時,閥體(1)內的兩個閥蕊(2)、(7)因受彈簧(3)、(6)的作用向閥體(1)的兩端移動,油腔(4)、(10)與(5)全部連通。
當有正向震動時,與減震器連接的油腔、(17)來的油液經阻尼孔(15)時,形成壓力,壓縮彈簧(3),迫使閥蕊(2)前移至極限位置,油腔(4)與(5)只經過小溝槽(14)相通,油液流入油腔(5)時受到第二次阻尼。油液在兩次阻尼情況下,流量受到控制,達到了減震。此時,閥蕊(7)在油缸與彈簧(6)作用下,向后移動、油液從油腔(5),過小溝槽(13)、油腔(10)、阻尼孔(12)、孔(8)、油腔(9)、回到油缸。
出現反向震動時,油缸因活塞的反向運動在油缸中間形成了負壓,閥蕊(2)在彈簧(3)的彈簧力與負壓合并作用下,開始后移,油腔(5)與(16)溝通,油液由油杯(11)、腔(5)經腔(4)、阻尼孔(15)回到孔(16)中,并迅速回流到油缸,使油液得以補充。
此時閥蕊(7)正處于正壓情況下,油液通過油腔(9)、孔(8)、(12)、油腔(10)、小溝槽(13)、油腔(5)而進行兩次阻尼,而達到減震。
權利要求
1.用于大型設備及管路減震器中的雙向液壓阻尼器,其特征在于阻尼器的筒狀閥體(1)內,同軸對頂放置圓柱形閥芯(2)、(7),閥芯底部直徑較前部柱體直徑大,頂部為圓錐臺狀,兩閥芯(2)、(7)前部與閥體(1)形成兩個油腔(4)、(10),柱體上套有彈簧(3)、(6)閥芯(2)、(7)頂部錐臺與閥體(1)內壁又形成中間油腔(5),油腔(5)與閥體(1)外的油杯(11)通連。
2.按權利要求
1所述的雙向液壓阻尼器,其特征在于閥芯(2)、(7)圓柱體底部表面與閥體(1)內表面成滑配合;閥芯(2)、(7)從底部到前部沿軸向均有一盲孔(16)、(8),孔前端又與橫向貫穿閥芯的阻尼孔(12)、(15)聯通。
3.按權利要求
1所述的雙向液壓阻尼器,其特征在于閥芯(2)、(7)頂部圓錐臺上,沿錐面母線方向開有一條小形溝槽(13)、(14),斷面為矩形。
專利摘要
用于減震器中的雙向液壓阻尼器,它是由圓柱形閥體(1)、對頂同軸放置的兩個閥芯(2)、(7)所組成。芯體與閥體內表面滑配合,閥芯頂部為圓錐臺狀,沿母線方向開有小溝槽(13)、(14),與閥體中間的油腔(5)相通。圓柱體中部直徑較小,套有彈簧(3)、(6),閥芯中間有盲孔(16)、(8)與垂直軸線、貫穿閥芯的阻尼孔(12)、(15)相通。油液經阻尼孔(12)、(15)與小溝槽(13)、(14)的兩次阻尼,達到緩沖減震的目的。
文檔編號F16F9/14GK86203474SQ86203474
公開日1987年12月16日 申請日期1986年5月21日
發明者高瑛, 孫永利, 宋慶國, 張洪濤, 鄭永利 申請人:國營風華機器廠, 哈爾濱市電站成套設備公司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