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動力傳動齒帶、帶輪及其傳動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動力傳動裝置,特別涉及用于這種傳動裝置的齒帶和帶輪。
在普通的齒帶傳動系統(tǒng)里,撓性齒帶與圓周帶有徑向向外開啟凹槽的帶輪嚙合。這樣一種帶式傳動的問題在于,傳動裝置運轉時,帶齒與帶輪嚙合和脫離時產生噪音。
一種慣用形式的齒傳動系統(tǒng)是采用具有梯形橫截面的輪齒和與之配合的梯形橫截面輪槽。
在努力減少令人煩惱的噪音問題過程中,也曾采用許多其它形狀的齒和帶輪槽,但還沒有一種是完全成功的。
本發(fā)明改進的齒帶和與之配合的帶輪傳動系統(tǒng),有效地降低了噪音。同時,在高負荷傳動中,也具有壽命長,傳動可靠的特點。
本發(fā)明的齒帶傳動系統(tǒng)使帶齒與帶輪槽側壁平滑的嚙入和脫離,既使在它們之間傳動高載荷時,仍然能有效地避免噪音。
在本發(fā)明例舉的實施例中,帶齒與輪槽的一個側壁表面的一部分產生傳力嚙合,而帶齒的另一側面基本沿它的整個長度都存在間隙。
也可以在帶輪和帶齒之間于帶齒的齒根部分和其內頂端處提供間隙。
一種形式的帶齒的高度大于帶輪槽的深度,所以,當帶齒完全進入輪槽時,帶齒受壓,然而,在帶齒和帶輪槽側壁的非傳力表面之間仍維持間隙。
齒和帶輪槽的結構要設計成這樣的形狀,即,在傳動裝置工作中,當帶齒從輪槽里移出時,要避免帶齒的根部與帶輪槽的另一端摩擦。
通過消除帶齒的摩擦和過分撓曲,本發(fā)明的齒帶在高載荷下,壽命長,無故障,噪音低。
在例舉的實施例中,傳動齒帶包括一帶體,其確定一縱向節(jié)距線,許多縱向彼此隔開的齒從帶體向內凸出,每一個齒都對稱于對節(jié)距線垂直的軸線,每一齒的一半包括由圓弧限定的凹形齒根表面,限定齒帶底線的齒根表面底部;從齒根表面向內過渡的齒形傳動表面,確定其位置的圓弧半徑中心在節(jié)距線上;從傳動表面向內過渡的凸形頂部表面,確定其位置的圓弧半徑中心在齒上,并且該半徑比傳動表面的圓弧半徑小。
傳動表面與齒根表面的連接點,從帶齒齒底線向內離開的距離約為從帶齒齒底線向內齒高的四分之一。
傳動表面與頂部表面的連接點,從帶齒齒底線向內離開的距離約在從帶齒齒底線向內齒高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范圍內。
實際上,在傳動表面與頂部表面的連接點處,兩者是相切的。
在例舉的一實施例中,帶齒頂部為橫向過渡至齒軸線的平面。
在另一實施例中,帶齒頂部為橫向過渡至齒軸線的弧形表面。
在齒帶傳動裝置中,除齒帶外,還包括一與齒帶配合的帶輪,該帶輪圓周上有許多徑向向外開啟的槽,每一個槽對稱于徑向中心線,每一個槽的一半包括從相鄰輪槽之間的齒頂面限定的齒頂線向內過渡的圓弧凸形外表面;從凸形外表面向內過渡的凹形側壁表面,當帶齒與輪槽完全嚙合時,該凹形側壁的半徑中心在與帶的節(jié)距線重合的線上;從側壁表面向內過渡的凹形內表面,其圓弧半徑中心在輪槽上,并且其半徑小于上述的側壁表面圓弧半徑。帶齒和輪槽這樣構成,當帶齒完全進入輪槽內,帶齒傳動表面與輪槽側壁表面嚙合時,帶齒齒根表面與輪槽凸形外表面之間存有間隙,帶齒傳動表面與輪槽側壁表面面嚙合,帶齒頂部表面與輪槽的從側壁表面向內的內表面之間存有間隙。
帶齒傳動表面的圓弧半徑可基本等于帶輪槽側壁表面的圓弧半徑。
帶齒傳動表面的圓弧半徑可小于帶輪槽側壁表面的圓弧半徑。
輪槽內表面的圓弧半徑可大于帶齒頂部表面的圓弧半徑。
從齒帶齒底線向內的帶齒高度大于從帶輪槽齒頂線向內的輪槽深度。
在例舉的實施例中,帶輪槽還包括一外凸的橫向底面。
本發(fā)明包括的帶齒和帶輪槽結構是這樣設計的,即,當帶齒的一邊傳動表面與相對應的輪槽側壁表面嚙合時,帶齒的另一邊完全與輪槽表面脫離。
本發(fā)明的一種變更型包括這樣的結構,即,帶輪槽的側壁表面包括一從凸形外表面向內延伸的平面,該平面與內側壁表面相切,切點向內離開輪齒頂線的距離,基本為自齒頂線向內的輪槽深度的二分之一。
在例舉的實施例里,凸形外表面的圓弧中心離開帶輪齒頂線的距離大于從輪齒頂線向內的輪槽深度的二分之一。
帶輪凸形外表面圓弧中心離開輪槽徑向中心線和齒頂線的距離分別大于帶齒凹形根部表面圓弧中心離開輪槽徑向中心線和齒頂線的距離。
凸形傳動表面圓弧半徑長度小于沿節(jié)距線測量的在帶齒相對傳動表面弧與節(jié)距線交點之間的齒寬。
在一例舉的實施例里,帶輪凸形外表面圓弧半徑大于帶齒凹形齒根表面圓弧半徑。
帶齒進入帶輪槽在它們之間傳動力時,帶齒與帶輪槽側壁表面嚙合,并與帶輪槽側壁無摩擦地平滑移動,因而,減少了摩損和噪音。
更準確地說,本發(fā)明包括的傳動帶輪,其圓周上有許多徑向向外開啟的槽,每一個槽都有一徑向中心線,并相對該中心線對稱,每個槽相對中心線的每一半包括從相鄰輪槽間的齒頂面限定的齒頂線向內過渡的圓弧凸形外表面;從該凸形外表面向內過渡的凹形側壁表面,當帶齒與輪槽完全嚙合時,該凹形側壁的圓弧半徑中心在與帶齒的節(jié)距線重合的線上;從側壁表面向內過渡的凹形內表面,其圓弧半徑中心在槽內,并且該半徑小于上述側壁表面的圓弧半徑。
再具體說來,本發(fā)明還可提供一從凸形外表面向內過渡的平面,該平面與上述的內側壁表面相切,切點向內離開上述齒頂線的距離基本為向內離開齒頂線的輪槽深度的二分之一。
本發(fā)明的齒帶傳動系統(tǒng)結構簡單,制造經濟,然而仍具有上述非常希望有的特點。
通過以下結合附圖的描述,則可清楚地了解本發(fā)明的另一些特點和優(yōu)點。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動力傳動帶的局部側視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帶輪的局部側視圖;
圖3是例示帶齒和帶輪嚙合的局部側視圖;
圖4是本發(fā)明帶輪變更型實施例局部側視圖;
圖5是例示圖1中的齒帶與圖4中的帶輪嚙合的側視圖;
圖6是體現本發(fā)明的齒帶變更型和帶輪嚙合的局部側視圖;
本發(fā)明圖1至圖3例舉的實施例中,10表示動力傳動帶,它由一齒形傳動帶組成,包括帶體11和從帶體向內凸出的齒12。每一個齒12都對稱于中心線13。帶體確定了一縱向延伸的節(jié)距線14。普通的抗拉線15沿著節(jié)距線縱向延伸。如圖所示,齒軸線13垂直于節(jié)距線14。
如圖1所示,在軸線13相對兩側的每一半齒包括由圓弧構成的凹形齒根表面16,其半徑中心為點17。齒根表面的底部或外端是帶的齒底線18,圓弧中心17向內離開齒底線;
從齒根表面16向內過渡的凸形傳動表面19,該表面的圓弧半徑中心20在節(jié)距線上;
每一個齒都具有從傳動表面19向內過渡的凸形頂部表面21,其圓弧半徑中心22在齒12上,并離開齒底線18和齒軸線13,如圖1所示。圓弧21的半徑小于圓弧19的半徑。
齒的寬度W與弧19的半徑相等,如圖所示。
傳動表面19與齒根表面16有一第一連接點23。連接點23離開齒底線18的距離,約為從帶的齒底線18至末端表面24的齒高H的四分之一。
傳動表面19的內端與頂部表面21有一第二連接點25,連接點25離開帶的齒底線18的距離,約為齒高H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范圍。
傳動表面19基本上在連接點25處與頂部表面21相切。
參考圖2和圖3,本發(fā)明齒帶傳動系統(tǒng)26除包含齒帶10外,還包括一帶輪27,該帶輪27與齒帶10配合使用,提供了本發(fā)明改進的傳動系統(tǒng)。
更準確地說,如圖2所示,帶輪圓周上有許多徑向向外開啟的槽28,每一個槽對稱于徑向中心線29。在中心線的相對兩側,每一槽包括由圓弧限定的凸出外表面30,其圓弧中心點為31,凸出外表面30從齒頂線32向內過渡,該齒頂線由相鄰輪槽28之間的齒背33末端表面確定;從凸出外表面30向內過渡的凹形側壁表面34,其圓弧半徑的中心在線35上,當帶齒12完全與帶輪槽28嚙合時,該線35與帶的節(jié)距線14重合,如圖3所示;從側壁表面34向內過渡的凹形內表面36,其圓弧半徑中心在槽28內的37點上。表面36的圓弧半徑小于側壁表面34的圓弧半徑。
圖3表示得很清楚,帶齒12和輪槽28具有這樣的結構,當帶齒完全進入帶輪槽內,帶齒的一邊傳動表面19與帶輪槽側壁面34嚙合時,帶齒根部表面16與帶輪槽凸出表面30之間存有間隙;帶齒傳動表面19與帶輪側壁表面34嚙合;帶齒頂部表面21與帶輪槽從側表面34向內的內表面36之間存有間隙。由圖3還可看出,當處于上述嚙合時,帶齒的另一側表面與帶輪槽表面38的整個側面之間都存有間隙。
從圖3中還可進一步看到,帶齒的高度H大于從齒頂線32向內的帶輪槽的深度D,以便當帶齒完全進入帶輪槽內時,帶齒處于徑向受壓狀態(tài)。壓縮量在圖3中用由虛線表示的未變形帶齒齒頂24部分和帶輪槽的內表面底部39之間的距離來表示。如圖2所示,帶輪槽底部表面39是向外凸出的,以便帶齒在中心線29上發(fā)生最大壓縮。
帶輪弧形表面34的半徑中心在線35上的點40處。點40實際上是與齒帶上的點20重合的,如圖3所示,帶齒傳動表面的圓弧半徑實際上等于帶輪槽側壁表面34的圓弧半徑。帶齒傳動表面圓弧半徑大于帶輪槽側壁表面的圓弧半徑的情況也屬本發(fā)明的范圍。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帶輪槽內表面36的圓弧半徑大于帶齒頂部表面21的圓弧半徑。
參考圖3,圓弧30的中心點31離開齒頂線32和離開輪槽中心線29的距離分別大于點17離開帶齒底線18和帶齒中心線13的距離。
因此,如圖3所示,當齒12與帶輪嚙合時,導致在帶輪槽凸出外表面30與帶齒齒根表面16之間存在間隙,帶齒傳動表面19與帶輪槽側壁表面34嚙合,以及帶齒頂部表面21和帶輪槽內表面36之間存在間隙。這種結構的傳動系統(tǒng)26,當其工作時,在帶齒和帶輪槽表面之間,提供了平滑的嚙合和脫離,同時,有效地減小了工作中的噪音,即使在高載荷傳動時,也是如此。
圖5表示齒帶傳動變更型126,該傳動采用了齒帶10和變更型帶輪127。帶輪127如圖4所示,大體上類似于帶輪27,但它包括一從凸出外表面130向內延伸的平面141。該平面由切面142與凹形側壁內表面136在切點143處相切,切點離開齒頂線132向內的距離基本為帶輪槽深度的二分之一。如圖4所示,凸出外表面130的圓弧中心131離開齒頂線132的距離大于帶輪槽深度D的二分之一。
如圖5所示,帶輪凸出外表面圓弧中心131離開帶輪槽徑向中心線129和齒頂線132的距離分別大于帶齒凹形齒根表面16的圓弧中心17離開帶輪槽徑向中心線129和齒頂線132的距離。
當弧形表面130的半徑相對小時,則帶輪側表面所包括的平面141比帶輪表面130的半徑大時為大,并且?guī)X的傳動表面19部分可能與帶輪槽表面130的內端部分嚙合。
在傳動系統(tǒng)126里,帶齒的傳動表面19可能因與平面141和/或弧形外表面130的內端嚙合而產生少量的變形。可以看到,這種在帶齒和帶輪槽之間的嚙合方式,在傳動作業(yè)中,提供了帶齒和帶輪良好的平滑接觸和脫離,并減小了噪音。
帶齒的高度大于帶輪槽的深度這種結構,使帶齒與帶輪槽的底部先產生壓縮式嚙合,然后才有帶齒底表面18與連續(xù)帶輪槽之間的齒背外表面的嚙合,因此,有效地減少了如在普通結構傳動中這些表面之間突然嚙合時所產生的那種噪音。
而且發(fā)現,帶齒與輪槽部分側表面的可控制面嚙合可提供較高的傳動效率。
在帶齒和帶輪槽相對嚙合側的側表面之間提供間隙,則當帶齒從帶輪里移出時,易于帶齒的撓曲,因此,進一步提供了低噪音,長壽命的可靠傳動系統(tǒng)。此外,當帶齒與帶輪嚙合和脫離時,由于降低了實際的嚙合應力,因而有效地減少了帶齒齒根出現裂紋的機會。
參考圖6所示的實施例,傳動系統(tǒng)的另一變更型226,它大體上與傳動系統(tǒng)26相似,但在該變更型里,通過將帶齒傳動表面219和頂部表面221之間的連接點225與齒頂線232離開約在帶齒高度三分之二處,而使齒帶傳動表面219的范圍增加。如圖6所示,帶齒的寬度W稍小于帶輪槽的寬度WP。而且,在節(jié)距線214上,帶齒相對兩側的傳動表面219的圓弧中心點220之間的寬度W′,小于帶齒的寬度W。
在傳動系統(tǒng)226里,帶齒的高度實際上等于帶輪槽的深度。
因此,如圖6所示,圓弧中心220和240隔置在節(jié)距線214上,而圓弧中心222和237相對中心線229隔開,而且,圓弧中心217和231相對齒頂線232和中心線229都隔開。
由于在帶齒齒根部分和面對的帶輪槽凸形外表面之間,以及帶齒頂部表面和帶輪槽內表面之間,提供了間隙,而在這些間隙之間于帶齒和帶輪槽表面之間提供傳力嚙合的大部分區(qū)域,結果使傳動系統(tǒng)226得到改進,具有噪音低,傳動可靠和壽命長的優(yōu)點。
上述公開的具體實施例意欲說明本發(fā)明的寬廣的發(fā)明概念,不應用來限制本發(fā)明。
權利要求
1.一種動力傳動齒帶,其特征在于該齒帶包括一確定縱向節(jié)距線的帶體,從所述帶體向內凸出的沿其縱向間隔的若干帶齒,每一帶齒對稱于垂直所述節(jié)距線的軸線,每一帶齒的一半包括由圓弧限定的凹形齒根表面,齒根表面的底部限定一齒帶齒底線,由上述齒根表面向內延伸的凸形傳動表面,限定該表面位置的圓弧半徑中心在上述的節(jié)距線上,由上述傳動表面向內延伸的凸形頂部表面,限定其位置的圓弧中心在齒上,并且該圓弧半徑小于限定上述傳動表面的圓弧半徑。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傳動齒帶,其特征在于上述傳動表面與上述齒根表面的連接點向內離開上述帶齒底線的距離約為離開上述帶齒底線的齒高的四分之一。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傳動齒帶,其特征在于上述傳動表面與上述頂部表面的連接點,向內離開上述帶齒底線的距離約為離開上述帶齒底線向內的齒高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傳動齒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傳動表面與頂部表面連接點處,上述傳動表面實際上與所述頂部表面相切。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傳動齒帶,其特征在于上述齒還由橫向延伸到齒軸線的末端內表面所限定。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傳動齒帶,其特征在于上述齒還由橫向延伸到齒軸線的內末端平面所限定。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傳動齒帶,其特征在于上述傳動表面與上述齒根表面的連接點向內離開上述帶齒底線的距離約為從上述帶齒底線向內的齒高的四分之一,而所述傳動表面與上述頂部表面的連接點離開上述帶齒底線向內的距離約為離開上述帶齒底線向內齒高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二。
8.一種動力傳動齒帶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齒帶體,其上有許多從帶體向內凸出,縱向間隔的齒,每一齒對稱于垂直所述節(jié)距線的軸線,每一齒的一半由三部分組成,即,由圓弧限定的凹形齒根表面,齒根表面的底部限定帶齒底線;由上述齒根表面向內延伸的凸形傳動表面,其圓弧半徑中心在上述節(jié)距線上;由上述傳動表面向內延伸的凸形頂部表面,其圓弧半徑中心在齒上,且該半徑小于限定上述傳動表面的圓弧半徑;一帶輪,其上圓周部分具有許多徑向向外開啟的槽,每一槽是對稱的,每一槽的一半包括從相鄰帶輪槽之間齒頂面的齒頂線向內過渡的由圓弧限定的凸出外表面;從所述外表面向內延伸的凹形側壁表面,當帶齒完全嚙合在帶輪槽內時,該凹形側壁表面的圓弧半徑中心在與上述帶齒的節(jié)距線重合的線上;從上述側壁表面向內延伸的凹形內表面,限定其位置的圓弧半徑中心在槽內,并且該半徑小于上述側壁表面的圓弧半徑,上述帶齒和帶輪的結構是這樣的,即,當帶齒完全進入上述輪槽內,上述帶齒傳動表面與上述帶輪槽的側壁表面嚙合時,所述帶齒齒根表面與所述帶輪槽凸出外表面之間存有間隙,所述帶齒傳動表面與所述帶輪槽的側壁表面面嚙合,所述帶齒頂部表面與所述帶輪槽由側壁表面向內的內表面之間存有間隙。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動力傳動齒帶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帶齒傳動表面的圓弧半徑實際上等于帶輪槽側壁表面的圓弧半徑。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動力傳動齒帶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帶齒傳動表面的圓弧半徑小于所述帶輪槽側壁表面的圓弧半徑。
11.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動力傳動齒帶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帶輪槽內表面圓弧半徑大于所述帶齒頂部表面的圓弧半徑。
12.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動力傳動齒帶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從上述齒帶齒底線向內的帶齒的高度大于從所述輪齒齒頂線向內的帶輪槽的深度。
13.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動力傳動齒帶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帶輪槽還確定出外凸的齒底表面。
14.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動力傳動齒帶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帶齒和帶輪槽的結構是這樣的,即,當上述帶齒一邊傳動表面與面對的帶輪槽側壁表面嚙合時,帶齒的相對邊完全與帶輪槽表面脫開。
15.一種動力傳動齒帶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齒帶體,其上有許多從帶體向內凸出,縱向間隔的齒,每一齒對稱于垂直所述節(jié)距線的軸線,每一齒的一半包括由圓弧限定的凹形齒根表面,齒根表面的底部限定帶齒底線;由上述齒根表面向內延伸的凸形傳動表面,限定其位置的圓弧半徑的中心在上述節(jié)距線上;由上述傳動表面向內延伸的凸形頂部表面,限定其位置的圓弧半徑中心在齒上,并且其半徑小于限定上述傳動表面的圓弧半徑;一帶輪,其上圓周部分具有許多徑向向外開啟的槽,每一槽是對稱的,每一槽的一半包括從相鄰帶輪槽間的齒頂面限定的齒頂線向內過渡的由圓弧限定的凸形外表面;從所述凸形外表面向內延伸的平面;從上述平面向內延伸的凹形側壁表面,當帶齒完全嚙合在帶輪槽內時,該凹型側壁的圓弧半徑中心,在與上述帶齒的節(jié)距線重合的線上,上述的平面與上述內側表面相切,切點向內離開上述齒頂線的距離實際上是從上述齒頂線向內輪槽深度的二分之一;從上述側壁表面向內延伸的凹形內表面,其圓弧半徑中心在槽內,并且半徑小于上述側壁表面的圓弧半徑,上述帶齒和帶輪的結構是這樣的,即,當帶齒完全進入上述輪槽內,上述帶齒傳動表面與上述帶輪槽的側壁表面嚙合時,所述帶齒齒根表面與所述帶輪槽凸出表面之間存有間隙,所述帶齒傳動表面與所述帶輪槽的側壁表面面嚙合,而所述帶齒頂部表面與所述帶輪槽由側壁表面向內的內表面之間存有間隙。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動力齒帶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凸形外表面的圓弧中心離開上述齒頂線的距離大于離開齒頂線的帶輪槽深度的二分之一。
17.一種動力傳動齒帶,其特征在于該齒帶包括一確定縱向節(jié)距線的帶體,其上有許多從所述帶體向內凸出,縱向間隔的齒,每一齒對稱于垂直所述節(jié)距線的軸線,每一齒的一半包括由圓弧限定的凹形齒根表面,齒根表面的底部限定帶齒齒底線;由上述齒根表面向內延伸的凸形傳動表面,其圓弧半徑中心在上述節(jié)距線上,并且其半徑小于在齒的相對傳動表面弧與其交點之間沿節(jié)距線測量的齒寬;由上述傳動表面向內過渡的凸形頂部表面,限定其位置的圓弧半徑中心在齒上,并且該半徑小于上述傳動表面的圓弧半徑。
18.一種動力傳動齒帶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動力傳動裝置包括一帶體,其上有許多從所述帶體向內凸出,縱向間隔的齒,每一齒對稱于垂直所述節(jié)距線的軸線,每一齒的一半包括由圓弧限定的凹形齒根表面,齒根表面的底部限定帶齒底線;由上述齒根表面向內延伸的凸形傳動表面,限定其位置的圓弧半徑中心在上述節(jié)距線上,并且該半徑小于在齒的相對傳動表面弧與之交點之間沿節(jié)距線測量的齒寬;從上述傳動表面向內過渡的凸出頂部表面,限定其位置的圓弧半徑中心在齒上,并且其半徑小于上述傳動表面的圓弧半徑,一帶輪,其上圓周表面有許多徑向向外開啟的槽,每一槽都是對稱的,每一槽的一半包括從相鄰輪槽之間齒頂面限制的齒頂線向內延伸的圓弧狀凸出外表面;從上述外表面向內延伸的凹形側壁表面,當帶齒完全嚙合在帶輪槽里時,該凹形側壁的圓弧半徑中心在與上述帶齒的節(jié)距線重合的線上;從上述側壁表面向內延伸的凹形內表面,限定其位置的圓弧半徑中心在輪槽內,并且其半徑小于上述側壁表面的圓弧半徑,所述的帶齒和帶輪這樣構成,即,當帶齒完全進入帶輪槽內,上述帶齒傳動表面與上述帶輪槽側壁表面嚙合時,所述帶齒齒根表面與所述帶輪槽凸出表面之間存在間隙,所述帶齒的傳動表面與所述帶輪槽的側壁面之間面嚙合,所述帶齒頂部表面與所述帶輪槽從上述側壁表面向內的內表面之間存在間隙。
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動力傳動齒帶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帶輪凸出外表面的圓弧半徑大于帶齒凹形齒根表面圓弧半徑。
20.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動力傳動齒帶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帶輪凸出外表面圓弧半徑大于所述帶齒凹形齒根表面圓弧半徑,所述帶輪凸出外表面圓弧的中心離開帶輪槽徑向中心線和所述輪齒頂線的距離分別大于所述帶齒凹形齒根表面圓弧中心離開所述輪槽徑向中心線和所述輪齒頂線的距離。
21.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動力傳動齒帶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帶齒從所述帶齒底線向內的齒高實際上等于離開所述齒頂線向內帶輪槽的深度。
22.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動力傳動齒帶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帶輪凸出外表面圓弧的半徑大于所述帶齒凹形齒根表面圓弧半徑,并且,從所述帶齒底線向內的齒高實際上等于從所述輪齒頂線向內輪槽的深度。
23.一種帶輪,其特征在于該帶輪圓周上有許多徑向向外開啟的槽,每一個槽都有一徑向中心線,并對稱于該中心線,每一槽相對中心線對稱的每一半由三部分組成從相鄰帶輪槽之間的齒頂面限定的齒頂線向內過渡的凸形外表面,從上述凸形外表面向內過渡的凹形側壁,當帶齒完全嚙合在帶輪槽內時,該凹形側壁的圓弧半徑中心在與上述帶齒的節(jié)距線重合的線上,從上述側壁表面向內過渡的凹形內表面,其圓弧半徑中心在槽內,并且其半徑小于上述側壁表面圓弧半徑。
24.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帶輪,其特征在于該帶輪槽內表面的圓弧半徑大于帶齒齒頂部表面的圓弧半徑。
25.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帶輪,其特征在于從齒帶底線向內的帶齒高度大于從輪齒末端齒頂線向內的輪槽的深度。
26.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帶輪,其特征在于帶輪槽的底部由一向外凸出的橫向表面組成。
27.一種帶輪,其特征在于該帶輪圓周上有許多徑向向外開啟的槽,每一個槽都有一徑向中心線,并對稱于該中心線,每一槽相對中心線對稱的每一半由下面幾部分組成
從相鄰帶輪槽之間的齒頂面限定的齒頂線向內過渡的圓弧凸形外表面,從上述凸形外表面向內過渡的平面,從上述平面向內過渡的凹形側壁表面,當帶齒完全嚙合于帶輪槽內時,該凹形側壁的圓弧半徑中心在與上述帶齒的節(jié)距線重合的線上,上述的平面與上述側壁表面相切,切點離開上述齒頂線向內的距離實際是從帶輪齒頂線向內的輪槽深度的二分之一,從上述側壁表面向內過渡的凹形內表面,其圓弧半徑中心在槽內,并且該半徑小于上述側壁表面的圓弧半徑。
28.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帶輪,其特征在于凸形外表面的圓弧半徑中心離開齒頂線的距離大于帶輪槽從輪齒頂線深度的二分之一。
29.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帶輪,其特征在于該帶輪凸形外表面中心離開帶輪槽徑向中心線和帶頂線的距離分別大于帶齒凹形齒根表面圓弧中心離開帶輪槽徑向中心線和齒頂線的距離。
30.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帶輪,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形傳動表面的圓弧半徑小于在齒的相對傳動表面圓弧與節(jié)距線相交點之間沿節(jié)距線測量的齒寬。
31.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帶輪,其特征在于帶輪凸形外表面的圓弧半徑大于帶齒凹形齒根表面圓弧半徑。
32.一種動力傳動齒帶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帶體,帶體上有許多沿縱向間隔從所述帶體向內凸出的齒,每一個齒都對稱于垂直上述節(jié)距線的軸線,每一齒的一半包括由圓弧限定的凹形齒根表面,確定齒帶底線的齒根表面底部;從上述齒根表面向內過渡的凸形傳動表面,其圓弧半徑中心在上述節(jié)距線上;從上述傳動表面向內過渡的凸形頂部表面,其圓弧半徑中心在齒上,并且該半徑小于上述傳動表面的圓弧半徑,一帶輪,其圓周上有許多徑向向外開啟的槽,每一槽都是對稱的,每一槽的一半由三部分組成從相鄰輪槽之間的齒頂面限定的齒頂線向內過渡的凸形外表面;從上述凸形外表面向內過渡的平面;從上述平面向內過渡的凹形側壁表面,當帶齒完全嚙合在帶輪槽內時,該凹形側壁表面的圓弧中心在與上述齒帶的節(jié)距線重合的線上,上述平面與上述側壁表面相切,切點向內離開上述齒頂線的實際距離是離開帶輪槽齒頂線向內的槽深的二分之一,上述的帶齒和帶輪槽這樣構成,即,當帶齒完全進入帶輪槽內,所述帶齒傳動表面與所述帶輪槽側壁表面嚙合時,上述帶齒根部表面與所述帶輪槽凸出表面之間存有間隙,上述帶齒傳動表面與所述帶輪槽側壁表面之間面嚙合,所述帶齒頂部表面與所述帶輪槽從上述側壁表面向內的內表面之間存有間隙。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是一種帶齒與帶輪的傳動系統(tǒng),帶齒和帶輪具有的特殊形狀,使帶齒齒根和帶輪槽凸出外表面之間以及帶齒頂部表面和帶輪槽內表面之間有間隙。帶齒中部的傳動表面與帶輪槽側壁表面中部的相對的側壁表面面嚙合。帶齒和帶輪槽的各不同弧面中心位置,提供了壽命長,噪音低的傳動。本發(fā)明的許多不同結構的實施例在說明書中作了介紹。
文檔編號F16H7/02GK1047910SQ8910387
公開日1990年12月19日 申請日期1989年6月3日 優(yōu)先權日1988年1月13日
發(fā)明者田中宏幸, 永井孝治, 水野高秀, 橋本康弘, 河井一美, 平井英雄 申請人:三星皮帶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