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制冷系統供給管接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把制冷劑從一制冷劑供應源經一輸入口引導到一制冷系統的供給管接頭,該輸入口通常裝在該制冷系統上并與該制冷系統連通。該供給管接頭也可用于從制冷系統中排出制冷劑。
背景技術:
傳統的制冷劑如含氯氟烴(CFCs)和含氫氯氟烴(HCFCs)由于會導致大氣中臭氧的消耗而受到嚴格控制。尋求有利于環境的新制冷劑以替代已有的CFCs和HCFCs致使引入了含氫氟烴(HFCs)如R134a。但是,與天然制冷劑如二氧化碳和氨水比較,HFCs的全球變暖潛值(GWP)和使用成本還是較高。這些問題促使人們研究使用HFCs以外的制冷劑的制冷系統。汽車空調工業已通過開發把二氧化碳用作制冷劑的制冷系統來處理取代HFCs的問題。
用于把制冷劑從一制冷劑供應源經一制冷系統中的一進口或“裝料”口引導到一制冷系統的供給管接頭或管接頭在現有技術中是已知的。一種公知的供給管接頭使用一個或多個允許“快速連接”到制冷系統的輸入口上的部件。一旦連接,供給管接頭中的一供給閥接合輸入口中的一孔閥并將其致動,從而打開輸入口和供給管接頭之間的制冷劑流路。一般通過一可與該供給管接頭螺紋連接的可轉動旋鈕移動供給閥使之與孔閥接合。
現有供給管接頭,如用于供給汽車R134a空調系統的供給管接頭通常設計成在上至約100psi(6.9bar)的壓力下工作。但是,使用二氧化碳作為制冷劑的制冷系統通常在遠高于一般的R134a制冷系統即高于100psi(6.9bar)的壓力下工作。
由于所述較高的壓力,現有供給管接頭具有一些使其一般無法用于使用二氧化碳的制冷系統中的局限性。一個局限性是,較高制冷劑壓力在供給閥上施加很大的負載,從而需要很大轉矩才能轉動旋鈕。
另一個局限是,由于在斷開連接前截留在供給管接頭與輸入口之間壓力制冷劑使得供給管接頭的“快速連接”部件實際上無法操作。這一截留的壓力還造成供給管接頭與輸入口的不希望有的猛烈斷開。
另一個局限是,在排空制冷系統時通過現有供給管接頭的制冷劑流率較高。在使用二氧化碳作為制冷劑的制冷系統中,較高的排空流率會造成密封裝置的爆炸性減壓,即截留在密封裝置中的氣態制冷劑的不希望有的急速膨脹。較高的排空流率還會在輸入口或供給管接頭中形成“干冰”,從而供給閥和輸入口閥無法重新密封并造成制冷劑泄漏。
因此需要有一種改進的供給管接頭對例如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劑的壓力較高制冷系統進行制冷劑的供應和排空。
發明內容提供一種連接一制冷劑供應源與一制冷系統的供給管接頭,該制冷系統有一輸入口,該輸入口包括一可軸向位移的孔閥。該供給管接頭包括一具有一沿一軸線從一調節端伸展到一出口端的中央通道的主體部和一位于這兩端之間、連通該中央通道和該制冷劑源的側部口。該中央通道中設有一可軸向移動的閥殼。該閥殼從位于該側部口與出口端之間的第一端延伸到位于調節端附近的第二端。該閥殼包括至少一個穿過所述閥殼從第一端到第二端的壓力平衡通道和一密封地接合在閥殼中的供給閥。設置一致動器把閥殼從一朝向調節端的向后位置移動到一朝向出口端的向前位置。閥殼到向前位置的軸向移動造成供給閥抵靠輸入口閥并使得輸入口閥脫離在輸入口中的密封接合和使供給閥脫離在閥殼中的密封接合,從而打開制冷劑流路。閥殼到向前位置的軸向移動還在閥殼第二端與主體部之間形成一空間。該空間由至少一個穿過閥殼延伸的通道與制冷劑流路連通,從而基本上平衡了閥殼兩端的壓力。閥殼兩邊壓力的平衡使得在中央通道中移動閥殼只須極小的力。
在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該供給管接頭有至少一個用于排出在斷開連接前截留在供給管接頭與輸入口之間的壓力制冷劑的排放通道。閥殼到向前位置的移動密封該排放通道,而閥殼到向后位置的移動關閉流路并允許截留在輸入口與供給管接頭之間的剩余制冷劑經未密封的排放通道排出。
在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側部口設有一用于將供給管接頭連接到一制冷劑供應/排空系統的連接件。該連接件包括一設計成限制制冷劑在側部口中在第一方向上流動和允許制冷劑不受限制地在側部口中在與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流動的止回閥或限流器。
除了上述優點外,本發明的供給管接頭的新穎設計允許以極小的力打開一壓力較高的系統的輸入口與該供給管接頭之間的制冷劑流路。另一個優點是,在供給閥和孔閥關閉后自動排放截留在輸入口與供給管接頭之間的制冷劑,從而允許方便和相對平穩地斷開供給管接頭與輸入口的連接。另一個優點是,通過止回閥可方便地控制從該制冷系統排空的制冷劑的流率以使發生爆炸性減壓或形成干冰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根據參考附圖對優選實施例的進行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清楚看出本發明的其它方面和優點。
圖1為一裝在一制冷系統的一輸入口上的本發明的供給管接頭一優選實施例的剖面圖。
圖2是與圖1類似的示出隨著對一供給閥和一孔閥的致動各部件在一打開位置上的相對位置的剖視圖。
圖3是與圖1類似的示出從輸入口上斷開供給管接頭的連接時各部件在一關閉位置上的相對位置的剖視圖。
圖4為一連接件在圖3中4-4線上的剖面圖。
圖5為圖1-3中的輸入口的局部放大圖。
圖6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剖面圖,示出安裝在其中供給閥和孔閥處于打開位置的輸入口上的供給管接頭。
圖7為圖6的供給管接頭的剖面圖,示出處于關閉位置的供給閥和輸入口閥。
圖8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剖面圖,示出安裝在其中供給閥和輸入口閥處于打開位置的輸入口上的供給管接頭。
圖9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的放大剖面圖,示出斷開供給管接頭與輸入口的連接時一鎖定套筒、銷和閥殼之間的相對位置。
具體實施方式現在參考圖1,設置一安裝到一輸入口22上的供給管接頭20,該輸入口用作被引入一該輸入口22連接其上的制冷系統的制冷劑的一進口。連接在一起時,供給管接頭20和輸入口22具有一共同的縱向軸線A-A。
輸入口22可為常用的類型,其本身不構成本發明的一部分。但是,對輸入口22進行補充說明有助于說明供給管接頭20的工作情況。
輸入口22包括一主體24,主體具有一通過該主體從一進口端28延伸到一出口端30的中央通道26。如圖5所示,中央通道26包括分別與一閥芯40的一聚合物密封件36和外螺紋38接合的一直徑縮小的圓柱形閥座32和內螺紋36。
還是參考圖5,閥芯40包括一芯體42,芯體中可滑動地設置一孔閥(port valve)44。孔閥44的第一端46向外伸出到芯體42以外,而孔閥44的第二端48與一密封件50連接。一在孔閥44的一環形唇口54與芯體42上一徑向肩部56之間延伸的壓縮彈簧52可回縮地(yieldingly)將孔閥44推向進口端28并使得密封件50密封地與芯體42接合。孔閥44朝出口端30(向圖5中左邊)的移動使密封件50與芯體42脫離接合,從而打開閥芯40(如圖2所示),以允許制冷劑流過輸入口22。
如圖1所示,供給管接頭20包括一從一調節端60延伸到一出口端62的主體部58。一中央通道64從調節端60延伸到出口端62并與主體部58中的一個在調節端60與出口端62之間形成的側部口66連通。在靠近調節端60的主體部58上形成有外設螺紋68。調節端60上有一可轉動旋鈕70,該旋鈕包括與螺紋68嚙合的內螺紋72和一個沿軸向延伸到調節端60之外的擴大的抓手部74。
主體部58的中央通道64在調節端60附近具有一第一內徑76、在出口端62附近具有一第二內徑78并具有一與側部口66對齊的擴大的環形槽道80。在中央通道64中設有一閥殼82,該閥殼的尺寸確定為可被第一內徑76緊貼并可滑動地向內接納。閥殼82包括一具有與軸線A-A重合的中軸線的總體上呈圓柱形的體部84和一從體部84沿軸線A-A向外伸出的調節桿86。體部84包括一內腔88,內腔中有一向內延伸的肩部90和內螺紋92。多個流孔94穿過體部84設置并基本上與軸線A-A成直角地與內腔相交。體部84還包括至少一個從體部84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的壓力平衡通道96(圖1-3中虛線所示)。通道96設置在流孔94之間而使通道96不與流孔94相交。
閥殼82連接在旋鈕70上,從而當旋鈕70在主體部58上旋進和旋出時隨著該旋鈕移動。在一優選實施例中,調節桿86的一部分穿過主體部58中的一孔98和旋鈕70中一軸向對齊的孔100延伸。一對墊圈102在旋鈕70的兩側上設置在調節桿86上。在制作供給管接頭20時,對調節桿86的遠端104進行鍛造或其它形式的成形,以防止墊圈102和旋鈕70轉動時從調節桿86上滑落。墊圈102可在旋鈕70上滑動,以允許旋鈕70相對于調節桿86自由轉動。
由螺紋68與72的接合作用促成的旋鈕70的轉動和軸向移動使得閥殼82(1)在第一方向上轉動旋鈕70時沿軸向一朝向調節端60的向后位置移動以及(2)在相反方向上轉動旋鈕70時向一朝向出口端62的向前位置移動。由于閥殼82抵靠在主體部58中在第一直徑76與孔98之間形成的一肩部106上,可防止閥殼82向調節端60的過分退后。
根據輸入口22和閥殼82的外徑不同,也可以可選地把主體部58分成兩個或多個部分以便于供給管接頭20的裝配。如圖1-3所示,主體部58最好分成包括第一內徑76的第一部分108和包括第二內徑78的第二部分110。第二部分110包括裝配時螺紋接合在第一部分108的外螺紋部114上的內螺紋部112。在圖1-3所示實施例中,由于閥殼82的外徑比第二內徑78大,因此在第二部分110固定在第一部分108前將閥殼82裝入第一部分108中。但是,在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未示出),閥殼82的外徑比第二內徑78小,從而可主體部58制成一單件。
閥殼82的內腔88中接納有一密封件116和一由一可彈性壓縮件120如一壓縮彈簧偏壓抵靠在密封件116上的供給閥118。最好用一種聚合材料如EPDM橡膠或PTFE制成的密封件116抵靠向內的肩部90。密封件116最好如圖1-3所示為一環形墊片,或也可為一O形圈。供給閥118包括一從其上伸出、密封地與密封件116接合以基本上防止制冷劑流過供給管接頭20的總體上呈圓錐形的閥座122。可彈性壓縮件120的一端抵靠在閥座122的一肩部124上,另一端抵靠在內腔88的內壁126上。
內腔88中還接納有一把密封件116、供給閥118和可彈性壓縮件120固定在閥殼82的內腔88中的閥保持件128。閥保持件128最好包括一供給閥118穿過其延伸的導向部130和一具有與內腔88的內螺紋92接合的外螺紋134的圓柱形基底部132。如圖2所示,導向部132為一總體上呈長方體的元件,其寬度大到足以支承供給閥118,但又窄到足以允許制冷劑流過。閥保持件128的基底部132抵靠密封件116,以保持密封件116抵靠在肩部90上。
參考圖6和7,其中詳細示出了閥殼82另一實施例。在該實施例中,供給閥118、密封件116和閥保持件128構成一閥芯組件138。閥芯組件138可與輸入口22中的上述閥芯40相類似,但不必受此限制。因此,其它的閥芯組件設計方案如通常使用在輪胎桿(tire stem)中的閥芯組件也可適用于本發明。用閥芯組件138取代單個的部件116、118和128可有利地取消一個或多個制造步驟并允許方便地更換磨損或損壞的密封件。
再次參考圖1,位于孔98內壁中的第一向外凹槽142中設有一環形密封件140,以在閥殼82向出口端62移動到向前位置時基本上防止制冷劑泄漏。同樣,在主體部58中在側部口66的調節端一側和出口端一側上設有一對環形密封件144。密封件144抵靠閥殼82并基本上防止制冷劑在主體部58與閥殼82之間通過。如在現有技術中已知的那樣,密封件140和144可為普通橡膠O形圈或PTFE彈簧加強“U杯”。
主體部58、確切說是第二部分110最好包括一個一環形密封件150如一O形圈抵靠在其上而被保持的向內的肩部148。密封件150當其被接納在供給管接頭20中時密封地與輸入口22接合,從而密封以防止輸入口22與供給管接頭20之間的制冷劑泄漏。在肩部148和一接納在第一內徑76中一向外的凹槽154中的卡圈152限制了密封件150在通道64中大的軸向移動。
下面參見圖3,側部口66最好設有一將供給管接頭20連接至一制冷劑源(未示出)的連接件156。在一優選實施例中,連接件156的外端158設計成與一安裝在一用于傳送一普通制冷劑供應/排空系統中的制冷劑的一供給軟管或其它導管的管接頭161上的雌接頭160配合。圖2和3所示連接件156設計方案不是意在限制本發明的范圍,也可包括其它構型,如普通的內螺紋管接頭。
連接件156中設有一調節通過供給管接頭20流出輸入口22的制冷劑的流率的止回閥或限流器162。參考圖4,限流器162包括一軸向毛細管166,軸向毛細管有一與所需制冷劑流率對應的預定直徑。限流器162中有多個徑向翅片168與連接件156的內表面170配合而形成多個供制冷劑自由流動的流道172(從圖4可看得最清楚)。一在連接件156的一斜面176與雌接頭160的一肩部178之間限定的空間174(從圖3可看得最清楚)允許限流器162作有限的軸向移動。如圖2所示,當制冷劑流從制冷劑供應/排空系統進入供給管接頭20中時,限流器162壓靠斜面176,從而允許制冷劑不受限制地流過流道172。或者,當制冷劑流從輸入口22進入供給管接頭20中時,限流器162壓靠肩部178,從而限制通過毛細管166的制冷劑流。
再次參考圖1,供給管接頭20最好通過多個位于在與出口端62相鄰的主體部58的壁中形成的徑向孔182中的制動球180與輸入口22連接。一環形鎖定套筒184包圍與出口端62相鄰的主體部58且可在其上軸向滑動。鎖定套筒184設有一朝向內的凸緣186,該凸緣具有一在朝出口端62方向上從該凸緣向外張開的圓錐形凸輪面188。一彈性件190如一壓縮彈簧等向出口端62偏壓鎖定套筒184。一與主體部58上一向外的凸緣194配合限定一室196的肩部192從凸緣186徑向向外延伸,在所述室中彈性件190被定位成可回縮地向出口端62推壓鎖定套筒184。
主體部58與凸緣194相鄰的區域最好設有一朝內的環形凹槽198,一保持圈200在該凹槽中定位。如圖1所示,保持圈200同時抵靠在凸緣194和鎖定套筒184上的一肩部202上,以防止鎖定套筒184從主體部58上脫落。可選地或與保持圈200組合地在出口端62附近的一凹槽206中設置一個第二保持圈204以防止鎖定套筒184從主體部58上脫落。
供給管接頭20最好設有一互鎖套筒208以防止在制冷劑流路打開時無意中將供給管接頭20從輸入口22上脫開。參考圖1-3,互鎖套筒208為一具有稍大于主體部58外徑212的內徑210的總體呈圓柱形的部件。互鎖套筒208設有具有一稍大于連接件156直徑的寬度的通道214。互鎖套筒208的第一端216與鎖定套筒184接合,而互鎖套筒208的第二端218與旋鈕70接合。參考圖2,當將旋鈕70旋轉到使供給閥118和孔閥44打開的位置時,互鎖套筒208抵靠鎖定套筒184以防止鎖定套筒184退后到會釋放輸入口22的位置。另一方面,如圖3所示,當旋鈕70旋轉到關閉供給閥118和孔閥44位置時,互鎖套筒208可在主體部58上滑動到允許鎖定套筒184釋放輸入口22的位置。
工作中,當供給管接頭20與輸入口22脫開接合時,鎖定套筒184如圖2所示位于其非退后或向前位置并由彈性件190的偏壓力保持在該位置上。如圖3所示,退后鎖定套筒184可使供給管接頭20與輸入口22接合,這在供給管接頭20與輸入口22接合時允許制動球180向外移動。
供給管接頭20與輸入口22接合時,輸入口22的進口端28進入供給管接頭20的出口端62并密封地與密封件150接合。輸入口22向調節端60的進一步軸向移動造成制動球180越過輸入口22上一肩部220,直到制動球180在徑向上與輸入口22上一凹槽222對齊。由于鎖定套筒184響應彈性件190的推力被推向出口端62和圓錐形凸輪面188徑向向里推動制動球180的作用,制動球180被徑向向內推動。制動球180與肩部220與距輸入口進口端28最遠的一側接合而將供給管接頭20固定在輸入口22上。
供給管接頭20與輸入口22如圖1所示那樣接合時,應該注意到,沒有制冷劑流過接合的部件。因此,在輸入口22中,密封件50密封地與芯體42接合,而在供給管接頭20中,供給閥118密封地與密封件116接合。
在供給閥118和孔閥44打開前,通過安裝在制冷劑供應/排空系統上的供給軟管或其它導管對供給管接頭20加壓。側部口66兩側上的密封件144防止制冷劑在主體部58與閥殼82之間流過。因此,沒有壓力軸向作用在禁止旋鈕70旋轉而打開供給管接頭20的閥組件82上。
為了對經過側部口66的制冷劑流打開供給管接頭20和輸入口22,在第一預定方向上旋轉旋鈕70使得旋鈕70軸向移動到圖2所示位置。旋鈕70這種旋轉不會由于閥殼82與密封件140和144的接觸造成的對該旋轉的摩擦阻力使閥殼82作大的轉動。閥殼82從圖1位置到圖2位置的軸向移動使供給閥118直接與孔閥44接合。
一旦供給閥118接觸孔閥44,由于制冷劑系統中作用在孔閥44上的壓力對于閥118、44的進一步軸向移動存在一定的阻力。但是,由于孔閥44的直徑較小該阻力一般不大。參考圖2,當閥118和44開始打開時,在輸入口22與閥殼82之間形成的第一空腔224中迅速填充壓力制冷劑。實際上與此同時,通道96允許在閥殼82與肩部106之間形成的第二空腔或空間226達到相同的壓力。閥殼82兩側上大致平衡的壓力只造成極小的作用在旋鈕70上的軸向力(通常與壓縮閥彈簧的偏壓力相合成)。因此旋轉旋鈕70所需的只是一個大小可接受的轉矩。在第一預定方向上完成旋鈕70的旋轉使得供給閥118和孔閥44受驅動移動到而完全退后或“打開”位置,從而允許完全的制冷劑流通。
根據作用在供給閥118和孔閥44上的偏壓力不同,供給閥118也可能不被致動到完全“打開”位置。為確保對供給閥118完全致動,可用供給閥118一向外伸出到閥殼82之外的部分形成一個接合銷(dowel pin)228。在將輸入口22插入供給管接頭20中時,輸入口22的進口端28與接合銷228接合,并將供給閥118驅動到圖2所示的完全“打開”位置。
為了從輸入口22上斷開供給管接頭20,只須旋轉旋鈕70關閉閥118、44并手動將鎖定套筒184后退到圖3所示的位置。這一后退把鎖定套筒184的肩部188移出與制動球180接合位置,并從而使制動球180與擴大的圓柱形壁182對齊,以允許制動球180徑向向外移動而脫離與輸入口22的肩部220的接合。但是,由于截留在第一空腔224中的制冷劑壓力手動后退鎖定套筒184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話也是很難的。所截留制冷劑在輸入口22上作用一軸向力,該力經過制動球180作用在鎖定套筒184上。因此,在斷開供給管接頭20前必須排出截留在第一空腔224中的壓力。
為減小第一空腔224中的壓力,在第一空腔224與供給管接頭20外部之間設置一泄壓通道230。在本發明一優選實施例中,如圖2和3所示,泄壓通道230在通道96與調節桿96外表面之間延伸。當閥殼82向出口端62移動到向前位置時,如圖1所示,泄壓通道230幫助縱向通道96連通第一空腔224與第二空腔226。當閥殼82向調節端60移動到向后位置時,如圖3所示,泄壓通道230延伸超過密封件142,以允許第一空腔224中的壓力泄放到環境中。與常用供給管接頭的特征一樣,釋放到環境中的制冷劑很少。在圖8所示另一實施例中,可設置通過調節桿86的泄壓通道230’或230”,這樣在閥殼82移動到向后位置時把第二空腔226中的壓力泄放到環境中。
如圖6和7所示,可選地或與圖1和8所示泄放通道組合地設置至少一個直接穿過主體部58的泄壓通道232以將第一空腔224中的壓力泄放到環境中。在該實施例中,需要在主體部58中在泄壓通道232下游設置一附加的密封件234,以在閥殼82移動到向前位置時對閥殼82進行密封。當閥殼82如圖7所示向調節端60后退到向后位置時,密封件234脫離閥殼82的接合,以允許截留在第一空腔224中的壓力經泄壓通道232泄出。
圖8詳細示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在該實施例中,供給管接頭20設有一可轉動螺母236代替可后退鎖定套筒184以將供給管接頭20固定到輸入口22上。螺母236設有一與輸入口22的外螺紋面240接合的內螺紋面238。螺母236還包括一與主體部58中一向內的凹槽242接合的錨固部241。錨固部241允許螺母236相對主體部58轉動,但防止螺母在主體部上的軸向移動。為防止輸入口22無意中脫落,可設有一個帶有內花鍵面的互鎖套筒208,所述內花鍵面在互鎖套筒208由于旋鈕70的旋轉而向前移動時與螺母236上的外花鍵面(未示出)接合。
圖9詳細示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在該實施例中,供給管接頭20不包括用于防止輸入口22無意中脫落的互鎖套筒208。而是在主體部58中設置一可徑向移動的銷244,該銷在向出口端62驅動閥殼82時徑向向外延伸,從而防止鎖定套筒184滑動到使輸入口22脫離的位置。如圖9所示,銷244的內端246設有一加工有倒角的頭部248。通過銷240與主體部82之間使用至少一個密封件250如O形圈基本上防止制冷劑泄漏。閥殼82設置有一倒角端252,該倒角端在閥殼82向出口端62移動到向前位置時與所述頭部248接合。這種接合作用單獨地或與閥殼82與主體部58之間由于供給閥118和孔閥44的打開而出現的制冷劑壓力組合地使得銷244向外移動,直到銷244的一部分從主體部58伸出。在閥118和44打開時,銷244的該伸出部與鎖定套筒184接合并防止其無意中后退。一旦閥殼82向調節端60移動到向后位置且閥118和44關閉,鎖定套筒184可后退,從而使銷244被推入主體部58中。
盡管以上說明了本發明一些優選的實施例,但本發明不受所述、所示只是例示出本發明最佳實施方式的上述說明的限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會認識到,在本發明教導內可作出某些改變和變型,這些改變和變型都在由權利要求
限定的精神和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連接制冷劑供應源與制冷系統的供給管接頭(20),所述制冷系統具有包括可軸向移動的孔閥(44)的輸入口(22),所述供給管接頭(20)包括(a)沿一軸線從調節端(60)延伸到出口端(62)的主體部(58),所述主體部(58)包括中央通道(64)和位于所述調節端(60)與所述出口端(62)之間以在所述中央通道(64)和所述制冷劑源之間形成連通的側部口(66);(b)容納在所述中央通道(64)中的可軸向移動的閥殼(82),所述閥殼(82)包括與所述側部口(66)連通以形成一流路的內腔(88)以及至少一個在所述調節端(60)與所述出口端(62)之間穿過所述閥殼延伸的壓力平衡通道(96);和(c)允許閥殼(82)從朝向調節端(60)的向后位置移動至朝向出口端(62)的向前位置的致動器(70),其中致動器(70)的軸向移動導致孔閥(44)從在輸入口(22)中的密封接合中斷開,從而打開所述流路,其中隨著所述流路被打開,所述至少一個壓力平衡通道(96)使得在閥殼(82)兩側的壓力大致平衡。
2.根據權利要求
1所述的供給管接頭(2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閥殼(82)與所述孔閥(44)相鄰的一側設有第一空腔(224),與所述閥殼(82)的另一側相鄰地設有第二空腔(226),所述壓力平衡通道(96)設置在所述第一空腔(224)和所述第二空腔(226)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
1所述的供給管接頭(20),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至少一個用于在斷開連接之前排放在所述供給管接頭(20)和所述輸入口(22)之間殘留的制冷劑的排放通道(230)。
4.根據權利要求
1所述的供給管接頭(20),其特征在于,所述側部口(66)包括一連接件,該連接件具有一限流器(162),該限流器(162)限制流體沿第一方向流過供給管接頭(20),并允許流體基本不受限制地沿與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流動。
專利摘要
提供一種供給管接頭(20),包括一主體部(58)和設置在該主體部(58)的一中央通道(64)中的一可軸向移動的閥殼(82)。該閥殼(82)包括至少一個穿過該閥殼延伸的壓力平衡通道(96)和密封接合在該閥殼(82)的一內腔(88)中的供給閥(118)。一致動器(70)把該閥殼(82)移動到一向前位置,使得供給閥(118)抵靠一制冷系統輸入口(22)的一輸入口閥(44)并使供給閥脫離在內腔(88)內的密封接合,從而打開一流路。閥殼(82)到向前位置的軸向移動還在閥殼(82)與主體部(58)之間形成一空間(226)。該空間(226)通過所述至少一個壓力平衡通道(96)形成與流路的連通,從而基本上平衡閥殼(82)兩側的制冷劑壓力。
文檔編號F25B41/00GK1991230SQ200710007029
公開日2007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03年1月28日
發明者G·A·豪恩霍斯特 申請人:伊頓艾羅奎普公司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