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快速密封檢修直行程屏蔽閥的制作方法
本實用新型屬于一種閥門,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核放化廠輸送強腐蝕性和強放射性介質的直行程屏蔽閥。
核放化廠房設計管線往往多采用分段布置方式,即把設備按功能分組放在一個或幾個設備室內,再將幾個或幾十個設備室連成一條生產線。每個設備室四周有足夠厚(500~1400mm)的水泥墻屏蔽。在這樣一個封閉的設備室內,各設備之間由管線和閥門連接起來。流經閥門的介質具有強烈的腐蝕性和放射性。通常所采用標準型閥門,它包括一個閥體和設在閥體內的閥芯部件,閥桿與傳動桿之間由萬向節連接,由設在屏蔽墻外面的驅動裝置驅動使閥門啟閉。其缺點是閥芯部件拆卸困難。一旦閥門損壞,要更換或檢修都非常困難。勢必首先要停止生產線中的某一段,使設備處于停車狀態,然后由人工對設備室及其設備和閥門進行清洗去污,以降低放射性水平,有的甚至要進行多次處理才能去拆卸損壞的閥門,再對其進行檢修或更換。這不僅費時,使操作人員的健康受到傷害,而且費用十分昂貴。在一個核放化廠中,通常使用上千臺閥門,如此大的檢修工作量和生產費用,要想維持其正常生產是難以實現的。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屏蔽效果好,密封可靠,更換、檢修閥芯部件安全方便的快速密封檢修直行程屏蔽閥。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快速密封檢修直行程屏蔽閥,它包括一個閥體、設在閥體內由閥蓋、閥瓣、閥桿和波紋管組裝成的閥芯部件,閥桿與傳動桿連接,傳動桿與設在屏蔽墻外面的驅動裝置連接,同時,它還包括一個用于預埋在屏蔽墻內的閥門套管,閥體與閥門套管下端由法蘭密封連接,在閥門套管內由下至上依次設有前壓緊套,后壓緊套和基座,在基座內設有密封蓋和密封端蓋,并由壓蓋和壓套將它們密封安裝在閥門套管內,所說的傳動桿位于上述的前壓緊套、后壓緊套、基座、密封蓋的中央孔內,它是由前傳動桿和后傳動桿銷接而成,后傳動桿的上端與設在壓蓋上的驅動裝置連接,前傳動桿的下端與閥桿由鋼球連接機構連接,前傳動桿的上部設有檢修用銷,前壓緊套的上端部設有檢修用環行槽。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不僅屏蔽效果好,密封可靠,而且拆掉壓蓋之后,所有閥門組件,包括閥體內的閥芯部件和閥門套管內的所有部件,都可由傳動桿抽出,進行更換和檢修,在檢修時利用鋼球連接機構可使閥芯部件迅速與前傳動桿脫落,這樣,可借助于密封檢修容器,實現閥門的安全快速密封檢修。
現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具體描述
圖1為快速密封檢修直行程屏蔽閥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Ⅰ局部放大圖;圖3為圖2中Ⅱ局部放大圖;圖4為鋼球脫落快速檢修機構示意圖。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快速密封檢修直行程屏蔽閥,它包括一個閥體16,設在閥體16內由閥蓋20、閥瓣17、閥桿21和波紋管18組裝成的閥芯部件14,閥桿21與傳動桿12連接,傳動桿12與設在屏蔽墻23外面的驅動裝置1連接。同時,它還包括一個用于預埋在屏蔽墻23內的閥門套管10。閥體16與閥門套管10由法蘭19密封連接。在閥門套管10內由下至上依次設有前壓緊套11、后壓緊套7和基座24,在基座24內設有密封蓋5和密封端蓋3,并由壓蓋2和壓套31將它們密封安裝在閥門套管10內。所說的傳動桿12位于上述的前壓緊套12、后壓緊套7、密封蓋5和基座24內的中央孔內,它是由前傳動桿和后傳動桿用連接銷8連接組成。后傳動桿的上端與設在壓蓋2上的驅動裝置1連接。前傳動桿的下端與閥桿21由鋼球連接機構26連接,即在前傳動桿的下端側壁上開有四個圓孔,孔內裝有鋼球26,在閥桿21的上端開有環形槽,閥桿21插入前傳動桿由鋼球26卡住。前傳動桿的上部設有檢修用銷9,前壓緊套11的上端部設有檢修用環槽。壓套31和密封端蓋3之間設有密封圈25。
本實施例中,閥體16是本閥門的核心部件,要求工作壽命為20年。除滿足密封要求外,因其長期在強腐蝕、強輻照的環境中工作,因而對材料的要求和加工工藝的要求都很高。根據不同的介質,閥體16材料有四種OCr18Ni9,OOCr18Ni10,OCr17Ni12Mo2或OOCr17Ni12Mo2。閥體16有上下兩個密封面,上密封面是由閥蓋20與閥體16上端面共同構成密封副,其作用是防止工作介質向上泄漏。下密封面為閥門工作面,它是由閥瓣17密封面與閥體16密封面共同構成的密封副,通常可采用硬密封面或軟密封面。所謂硬密封面為刀口型硬密封,即閥瓣17和閥體16的密封面經研磨加工,使其光潔度達10級以上。這種硬密封具有較高的機械強度,可用于工作溫度較高的場合。所謂軟密封是指閥瓣17是非金屬材料,這種密封可用于工作介質溫度較低的場合。裝在閥體16內的閥芯部件14是閥門的又一關鍵部件。閥桿21與閥瓣17通過開口銷連接在一起,不銹鋼波紋管18的兩端分別滾焊在閥蓋20和閥桿21上,閥桿21上下移動時,利用波紋管18本身的彈性位移,實現閥瓣17的上下移動,使閥門啟閉。波紋管18為精密元件,壁厚一般為0.10~0.20mm。其壽命直接決定閥門的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壽命。所以在加工和裝配過程中都要防止磕碰或損傷其表面。一旦波紋管18破裂,帶有壓力的放射性料液通過裂紋進入波紋管18內腔,通過閥桿21上冒,甚至會繼續流向前壓緊套11直至操作大廳,會造成特大放射性污染事故。為了防止這種事故的發生,在設計中采用泄漏回流的結構措施。如圖3所示,在閥蓋20上開有徑向溢流孔27,它與法蘭19內所開的泄流孔28相通。即使泄漏的放射性料液流到閥桿21,液流將會沿著溢流孔27流經泄流孔28流回設備室,不會造成外部放射性污染事故。
安裝時,首先將閥門套管10預埋在屏蔽墻23內,并與不銹鋼復面22焊接,把閥體16用法蘭19密封安裝在閥門套管10的下端。然后用連接銷8連接好前、后傳動桿將傳動桿12裝入前壓緊套11內,使前傳動桿下端伸出前壓緊套11的下端,并在前傳動桿下端的四個圓孔內裝入鋼球26,插入閥芯部件14,使閥桿21的環形圓槽與鋼球26嚙合,緩慢提起前傳動桿,使鋼球26滑入前壓緊套11內,在前傳動桿上打入檢修用銷9,再裝入后壓緊套7,吊起傳動桿12將它裝入閥門套管10內,使閥芯部件14裝入閥體16,依次裝入基座24和密封蓋5,密封端蓋3,用連接螺栓4將壓蓋2和壓套31緊固在閥門套管10上。最后安裝驅動裝置1。
在本實用新型中,同一規格型號的閥門零部件具有互換性,以保證所有的零部件在檢修后能重復使用,或啟用新的零部件時能一次裝配成功。閥門零部件的更換或檢修是借助于密封檢修容器(不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完成的。該容器具有足夠的γ射線輻照屏蔽厚度和防α泄漏的端蓋密封,并具有快速拆裝直行程屏蔽閥的設備裝置,因此它與屏蔽閥配套使用,能在屏蔽條件下完成閥門的快速更換和檢修。更換和檢修閥門操作步驟如下(1)依次拆去電氣連接件、驅動裝置1、壓蓋2和壓套31;(2)將密封檢修容器6吊裝并就位于待檢修閥門位置上,使密封檢修容器6的底部與閥門套管10的上法蘭相配合,并保證密封檢修容器6與屏蔽閥同心;(3)利用密封檢修容器6內所設的吊爪取出密封端蓋3、密封蓋5,并利用另設的專用裝置卡緊傳動桿12的上端,將閥門組件,包括閥芯部件14、前壓緊套11、后壓緊套7和傳動桿12等從閥體16和閥門套管10內抽出,吊入密封檢修容器6內;(4)將預先準備在密封檢修容器6內的干凈的閥門組件裝入閥門套管10和閥體16內;(5)依次裝入密封蓋5和密封端蓋3,再安上壓套31、壓蓋2和驅動裝置1,接好電氣連接件,即完成屏蔽閥的更換。
已吊出來的閥門組件的檢修是在熱室內進行的,即將密封檢修容器6與熱室30通過特殊的連接把閥門組件吊入熱室30內,進行清洗并卸下閥芯部件14進行檢修。如圖4所示,在拆卸閥芯部件14時,先用前壓緊套夾緊裝置29卡住前壓緊套11的環形槽,打出檢修使用定位銷9,吊住前傳動桿緩慢放下,當前傳動桿的下端滑出前壓緊套11的下端時,鋼球26自動脫落,閥芯部件14與傳動桿12脫離,落入清洗池中,清洗后的閥芯部件14經檢修,可修復的重復使用,不可修復的則棄之。
本實用新型不僅使用壽命長,密封可靠,屏蔽效果好,具有良好的耐腐蝕、耐溫、耐磨和耐輻照性能,而且更換和檢修安全快速。本實用新型又稱穿地閥,可用于核放化廠的料液輸送。
權利要求
1.一種快速密封檢修直行程屏蔽閥,它包括一個閥體(16)、設在閥體(16)內由閥蓋(20)、閥瓣(17)、閥桿(21)和波紋管(18)組裝成的閥芯部件(14),閥桿(21)與傳動桿(12)連接,傳動桿(12)與設在屏蔽墻外面的驅動裝置(1)連接,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一個用于預埋在屏蔽墻內的閥門套管(10),閥體(16)與閥門套管(10)下端由法蘭(19)密封連接,在閥門套管(10)內由下至上依次設有前壓緊套(11),后壓緊套(7)和基座(24),在基座(24)內設有密封蓋(5)和密封端蓋(3),并由壓蓋(2)和壓套(31)將它們密封安裝在閥門套管(10)內,所說的傳動桿(12)位于上述的前壓緊套(11)、后壓緊套(7)、基座(24)和密封蓋(5)的中央孔內,它是由前傳動桿和后傳動桿銷接而成,后傳動桿的上端與設在壓蓋(2)上的驅動裝置(1)連接,前傳動桿的下端與閥桿(21)由鋼球連接機構(26)連接,前傳動桿的上部設有檢修用銷(9),前壓緊套(11)的上端部設有檢修用環行槽。
2.根據權利要求
1所說的一種快速密封檢修直行程屏蔽閥,其特征在于在閥蓋(20)內開有徑向溢流孔(27),它與法蘭(19)內所開的泄流孔(28)相通。
專利摘要
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快速密封檢修直行程屏蔽閥。它包括閥體和閥芯部件,閥桿通過傳動桿與驅動裝置連接,同時它還包括與閥體密封連接的閥門套管和設在其中的前壓緊套、后壓緊套、密封蓋、壓蓋等組件,傳動桿與閥桿為鋼球連接。可借助于密封檢修容器拆開壓蓋,由傳動桿提出閥芯部件等進行更換檢修。其優點是屏蔽效果好,密封可靠,檢修安全快速,可用于核放化廠的料液輸送。
文檔編號G21F7/005GKCN2331062SQ98206610
公開日1999年7月28日 申請日期1998年7月1日
發明者曾德先, 譚再躍, 盛青 申請人:核工業第二研究設計院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