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齒輪、齒條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潤滑齒條。
背景技術:
齒條為具有一系列等距離分布齒的平板或直桿,齒條也分直齒齒條和斜齒齒條,分別與直齒圓柱齒輪和斜齒圓柱齒輪配對使用。經齒輪傳動與齒條傳動相結合,尤其涉及直線傳輸時,常采用齒條齒輪的傳動方式,具有運輸平穩、步距較準、兼具載重的優點。為了防止齒條和齒輪的磨損、點蝕、膠合可提高其使用壽命,對于齒條和齒輪的潤滑尤為重要。
現有技術中,為了提高齒輪和齒條的配合傳動性能,常直接注入以潤滑油或涂覆以潤滑脂的方式,效果較好,然而顯而易見的缺點是必須在潤滑油或潤滑脂用完前再次注入或涂覆,以持續潤滑性能。在一些機械結構中潤滑油可直接盛裝于專門的潤滑油容器,每次往油容器中注入潤滑油即可,也比較方便,但這種油容器對于使用潤滑脂的機械和體積齒條這種長而細的結構而言就難以開設了。故而,開發一種自潤滑的齒條對于齒輪齒條傳動機械性能的影響是巨大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潤滑齒條,以使齒條得到自潤滑性能,不用經常添加潤滑油/潤滑脂的情況下提升齒輪齒條機構的綜合性能,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為了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自潤滑齒條,包括齒條本體、齒部、齒隙,齒條本體呈柱狀,所述齒條本體內部具有結構腔,所述結構腔包括油腔、注油管腔、毛細管腔,所述注油管腔在齒條本體沿著齒條長度方向一端具有注油孔,注油孔配合連接以端蓋,所述注油管腔在齒條本體內部連接油腔,注油管腔還向上連接毛細管腔,毛細管腔向上延伸并穿透齒條本體上端。
作為優選,所述毛細管腔延伸并穿透齒隙。齒隙開管腔不影響強度,若是齒部則可能影響結構強度,且齒隙更便于安裝纖維毛氈。
進一步,所述齒隙上具有纖維毛氈,所述纖維毛氈覆蓋并貼合毛細管腔穿透齒隙形成的毛細孔。纖維毛氈且其覆蓋并貼合毛細孔將潤滑油的功用直接導向潤濕,加倍潤滑。
作為優選,所述注油管腔和油腔之間具有上油管。上油管方便導出潤滑油。
作為優選,所述毛細管腔的直徑為50~350μm,毛細管腔在每個齒隙分布3~8個。毛細管腔過細不容易加工,50~350μm既方便加工又能產生令人滿意的毛細效應,分布數目增加均勻性。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結構簡單、潤滑性能佳。結構腔結構精細,油腔、注油管腔、毛細管腔共同起到既能儲存一定量的潤滑油又能及時使用到齒條的作用;毛細管腔能產生毛細現象,自動導出潤滑油至齒隙;纖維毛氈增強潤濕好潤滑油導出,進一步促進潤滑效果。本發明的齒條利用了毛細現象將潤滑油導出,以簡單的結構輕松實現了潤滑油“自給自足”,相對于現有技術潤滑維護周期大大延長,使用方便、潤滑均勻,在實質上提升了齒條的綜合潤滑性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齒條本體,10-結構腔,11-油腔,12-注油管腔,13-毛細管腔,14-注油孔,15-上油管,2-齒部,3-齒隙,4-端蓋。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
本技術:
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作簡單地介紹。
下面結合圖1和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明本發明。
如圖1,一種自潤滑齒條,包括齒條本體1、齒部2、齒隙3,齒條本體1呈柱狀,齒部2為齒頂與齒根之間的所有凸出部分,齒隙3則為相鄰齒部之間的凹部分,所述齒條本體1內部具有結構腔10,所述結構腔10包括油腔11、注油管腔12、毛細管腔13,所述注油管腔12在齒條本體1沿著齒條長度方向一端具有注油孔14,注油孔14配合連接以端蓋4,所述注油管腔12在齒條本體1內部通過上油管15連接油腔,上油管15為接近毛細的管,直徑300~1000μm,油腔11和注油管腔12內表面均為表面粗糙度ra大于3.2的面,注油管腔12向上連接毛細管腔13,毛細管腔13向上延伸并穿透齒條本體1上端的齒隙3,所述毛細管腔13的直徑為50~350μm,毛細管腔13在每個齒隙3分布3~8個,所述齒隙3上還具有纖維毛氈(圖中未示出),所述纖維毛氈覆蓋并貼合毛細管腔13穿透齒隙3所形成的毛細孔。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所做出的若干改進或等同替換,均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仍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