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具有控溫功能的迷宮調節閥閥芯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具有控溫功能的迷宮調節閥閥芯,屬于調節閥技術領域。該閥芯包括頂蓋,控溫介質盤片,高壓介質盤片和底座;其中:頂蓋位于最頂端;底座位于最底端;控溫介質盤片和高壓介質盤片相互交替疊置于頂蓋與底座之間;頂蓋、控溫介質盤片、高壓介質盤片和底座均為呈圓環形的盤片結構,且尺寸相互匹配,共同組成空心圓柱結構;頂蓋、控溫介質盤片、高壓介質盤片和底座的中心空孔均為高壓介質輸送口。本實用新型提高了換熱閥芯在運行過程中的配合精度,并通過控制控溫介質的流量可以控制減壓閥內減壓過程中的能量變化,從而使減壓閥的出口壓力在小范圍內進行精細調整。
【專利說明】
一種具有控溫功能的迷宮調節閥閥芯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具有控溫功能的迷宮調節閥閥芯,屬于調節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調節閥是一種常用閥門,主要作用是調節接枝的壓力、流量、溫度等參數。調節閥的主要結構是由閥體、閥座、閥芯及閥蓋組成。由于介質流經閥座時的流速較快,產生的噪音較大,同時閥芯和閥座的表面受介質沖擊,閥芯和閥座易被沖蝕、氣蝕或閃蒸,加之多數調節介質溫度較高,閥芯和閥座的使用壽命短,同時也可能受到震動和噪音的影響。針對上述問題科技工作者雖然提出了一些新的調節閥結構即迷宮閥以解決上述問題,但是目前的迷宮減壓閥在流量不變的情況下,只能通過改變用于減壓的流道數量進行壓力的控制,出口壓力存在一定的階躍性,無法達到小范圍的精細控制。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具有控溫功能的迷宮調節閥閥芯。
[0004]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5]—種具有控溫功能的迷宮調節閥閥芯,包括頂蓋I,控溫介質盤片2,高壓介質盤片3和底座4;其中:所述頂蓋I位于最頂端;所述底座4位于最底端;所述控溫介質盤片2和高壓介質盤片3相互交替疊置于頂蓋I與底座4之間;所述頂蓋1、控溫介質盤片2、高壓介質盤片3和底座4均為呈圓環形的盤片結構,且尺寸相互匹配,共同組成空心圓柱結構;所述頂蓋1、控溫介質盤片2、高壓介質盤片3和底座4的中心空孔均為高壓介質輸送口 5;
[0006]所述頂蓋I盤片上設有控溫介質入口6和控溫介質出口 7;
[0007]所述控溫介質盤片2上設有多條同心的環形凹槽流道21及控溫介質入口 6和控溫介質出口 7,其中:環形凹槽流道21與控溫介質入口 6和控溫介質出口 7均相互連通;
[0008]所述高壓介質盤片3上設有多條迷宮形凹槽流道31及控溫介質入口6和控溫介質出口7,其中:迷宮形凹槽流道31與高壓介質盤片3上的控溫介質入口6和控溫介質出口7相互獨立設置;迷宮形的凹槽流道31—端與高壓介質輸送口 5相連通,另一端延伸至高壓介質盤片3的邊界處與外部相連通;
[0009]所述控溫介質盤片2,高壓介質盤片3和底座4上的所有控溫介質入口6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所述控溫介質盤片2,高壓介質盤片3和底座4上的所有控溫介質出口(7)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
[0010]多層所述控溫介質盤片2和高壓介質盤片3上的所述控溫介質入口6各自連通成通孔;多層所述控溫介質盤片2和高壓介質盤片3上的所述控溫介質出口 7各自連通成通孔。
[0011]優選地,所述高壓介質輸送口11上方設有圓環形凸起;所述圓環形凸起的內徑與頂蓋I圓環內徑相同。
[0012]優選地,所述控溫介質入口 6和控溫介質出口 7為長條孔。
[0013]優選地,所述控溫介質盤片2上的控溫介質入口 6和高壓介質盤片3上的控溫介質Λ口6完全重合;所述控溫介質盤片2上的控溫介質出口 7和高壓介質盤片3上的控溫介質出口 7完全重合。
[0014]優選地,所述環形凹槽流道21呈圓周陣列均勻排布。
[0015]優選地,所述迷宮形凹槽流道31呈圓周陣列均勻排布。
[0016]優選地,所述控溫介質入口6和控溫介質出口 7對稱設置。
[0017]優選地,所述頂蓋I的盤片上的控溫介質入口 6和控溫介質出口 7為圓孔,所述控溫介質盤片2,高壓介質盤片3和底座4上的控溫介質入口 6和控溫介質出口 7為長條孔。
[0018]優選地,所述控溫介質,為水。
[0019]優選地,所述高壓介質,為高壓氣體。
[0020]本實用新型裝置的結構特征:
[0021 ] I)控溫介質盤片2,高壓介質盤片3組成一個功能單元;
[0022]2)控溫介質盤片2為設有同心的環形凹槽流道21,控溫介質通過控溫介質入口 6流入環形凹槽流道21,流動過程中與相鄰的高壓介質進行換熱,最后通過控溫介質出口7匯總流出;
[0023]3)高壓介質盤片3設有迷宮形凹槽流道31,高壓介質通過高壓介質輸送口 5流入高壓介質盤片3上的迷宮形凹槽流道31,高壓介質經過曲折流動、并與控溫介質換熱后進行減壓,當流體經迷宮形凹槽流道31流出高壓介質盤片3的邊界后,高壓介質流入外部;
[0024]4)控溫介質吸收高壓介質在減壓過程中放出的熱量,或為高壓介質提供在減壓過程中所需的熱量,降低了減壓閥本身因熱脹冷縮效應,提高了換熱閥芯在運行過程中的配合精度;
[0025]5)通過控制控溫介質的流量可以控制減壓閥內減壓過程中的能量變化,從而使減壓閥的出口壓力在小范圍內進行精細調整。
[0026]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具有控溫功能的迷宮調節閥閥芯,解決了目前的迷宮減壓閥只能通過改變用于減壓的流道數量進行壓力的控制,出口壓力存在一定的階躍性,無法達到小范圍的精細控制的問題。本調節閥用控溫介質吸收高壓介質在減壓過程中放出的熱量,或為高壓介質提供在減壓過程中所需的熱量,降低了減壓閥本身因熱脹冷縮效應,提高了換熱閥芯在運行過程中的配合精度。另外,通過控制控溫介質的流量可以控制減壓閥內減壓過程中的能量變化,從而使減壓閥的出口壓力在小范圍內進行精細調整。
【附圖說明】
[002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不意圖;
[0028](I,頂蓋;2,控溫介質盤片;3,高壓介質盤片;4,底座)。
[0029]圖2為本實用新型剖面結構示意圖;
[0030](I,頂蓋;2,控溫介質盤片;3,高壓介質盤片;4,底座;5,高壓介質輸送口; 6,控溫介質入口;7,控溫介質出口)。
[0031 ]圖3為本實用新型高壓介質盤片3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32](31,迷宮形凹槽流道;5,高壓介質輸送口;6,控溫介質入口 ;7,控溫介質出口)。
[0033]圖4為本實用新型高壓介質盤片3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34](31,迷宮形凹槽流道;5,高壓介質輸送口;6,控溫介質入口 ;7,控溫介質出口)。
[0035]圖5為本實用新型高壓介質盤片3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0036](5,高壓介質輸送口 ;6,控溫介質入口 ;7,控溫介質出口)。
[0037]圖6為本實用新型控溫介質盤片2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38](21,環形凹槽流道;5,高壓介質輸送口;6,控溫介質入口;7,控溫介質出口)。
[0039]圖7為本實用新型控溫介質盤片2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40](21,環形凹槽流道;5,高壓介質輸送口;6,控溫介質入口;7,控溫介質出口)。
[0041 ]圖8為本實用新型控溫介質盤片2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0042](5,高壓介質輸送口 ;6,控溫介質入口 ;7,控溫介質出口)。
[0043]圖9為本實用新型底座4的結構不意圖。
[0044]圖10為本實用新型頂蓋I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45](5,高壓介質輸送口 ;6,控溫介質入口 ;7,控溫介質出口)。
[0046]圖11為本實用新型頂蓋I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47](5,高壓介質輸送口 ;6,控溫介質入口 ;7,控溫介質出口 )。
[0048]圖12為本實用新型頂蓋I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0049](5,高壓介質輸送口 ;6,控溫介質入口 ;7,控溫介質出口)。
[0050]圖13為本實用新型頂蓋I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51]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受實施例的限制。
[0052]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頂”、“底”、“內”、“外”和“豎著”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53]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直接連接,亦可以是通過中間媒介間接連接,可以是兩個部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0054]此外,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多組”、“多根”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0055]以下實施方式中所用材料、儀器和方法,未經特殊說明,均為本領域常規材料、儀器和方法,均可通過商業渠道獲得。
[0056]如圖1-13所示,一種具有控溫功能的迷宮調節閥閥芯,包括頂蓋I,控溫介質盤片2,高壓介質盤片3和底座4;其中:頂蓋I位于最頂端;底座4位于最底端;控溫介質盤片2和高壓介質盤片3相互交替疊置于頂蓋I與底座4之間;頂蓋1、控溫介質盤片2、高壓介質盤片3和底座4均為呈圓環形的盤片結構,且尺寸相互匹配,共同組成空心圓柱結構;頂蓋1、控溫介質盤片2、高壓介質盤片3和底座4的中心空孔均為高壓介質輸送口 5;
[0057]頂蓋I盤片上設有控溫介質入口6和控溫介質出口 7;
[0058]控溫介質盤片2上設有多條同心的環形凹槽流道21及控溫介質入口6和控溫介質出口7,其中:環形凹槽流道21與控溫介質入口 6和控溫介質出口7均相互連通;
[0059]高壓介質盤片3上設有多條迷宮形凹槽流道31及控溫介質入口6和控溫介質出口7,其中:迷宮形凹槽流道31與高壓介質盤片3上的控溫介質入口 6和控溫介質出口 7相互獨立設置;迷宮形的凹槽流道31 —端與高壓介質輸送口 5相連通,另一端延伸至高壓介質盤片3的邊界處與外部相連通;
[0060]控溫介質盤片2,高壓介質盤片3和底座4上的所有控溫介質入口6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控溫介質盤片2,高壓介質盤片3和底座4上的所有控溫介質出口(7)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
[0061 ]多層控溫介質盤片2和高壓介質盤片3上的控溫介質入口 6各自連通成通孔;多層控溫介質盤片2和高壓介質盤片3上的所述控溫介質出口 7各自連通成通孔。控溫介質入口 6和控溫介質出口 7對稱設置。
[0062]本實施例中控溫介質可以為水,高壓介質可以為待減壓的高壓氣體。
[0063]高壓介質輸送口 11上方設有圓環形凸起,圓環形凸起的內徑與頂蓋I圓環內徑相同,用于連接外接管道。
[0064]頂蓋I的盤片上的控溫介質入口 6和控溫介質出口 7為圓孔,控溫介質盤片2,高壓介質盤片3和底座4上的控溫介質入口 6和控溫介質出口 7為長條孔。
[0065]控溫介質盤片2上的控溫介質入口6和高壓介質盤片3上的控溫介質入口 6完全重合;
[0066]控溫介質盤片2上的控溫介質出口 7和高壓介質盤片3上的控溫介質出口 7完全重入口 ο
[0067]環形凹槽流道21呈圓周陣列均勻排布。
[0068]迷宮形凹槽流道31呈圓周陣列均勻排布。
[0069 ]環形凹槽流道21和迷宮形的凹槽流道31均非鏤空結構。
[0070]本實用新型裝置的結構特征:
[0071 ] I)控溫介質盤片2,高壓介質盤片3組成一個功能單元;
[0072]2)控溫介質盤片2為設有同心的環形凹槽流道21,控溫介質通過控溫介質入口 6流入環形凹槽流道21,流動過程中與相鄰的高壓介質進行換熱,最后通過控溫介質出口7匯總流出;
[0073]3)高壓介質盤片3設有迷宮形凹槽流道31,高壓介質通過高壓介質輸送口 5流入高壓介質盤片3上的迷宮形凹槽流道31,高壓介質經過曲折流動、并與控溫介質換熱后進行減壓,當流體經迷宮形凹槽流道31流出高壓介質盤片3的邊界后,高壓介質流入外部;
[0074]4)高壓介質通過迷宮形凹槽流道31進行曲折流動,每經過一個拐彎高壓介質的壓力均會降低;
[0075]5)控溫介質吸收高壓介質在減壓過程中放出的熱量,或為高壓介質提供在減壓過程中所需的熱量,降低了減壓閥本身因熱脹冷縮效應,可以提高換熱閥芯在運行過程中的配合精度;
[0076]6)通過控制控溫介質的流量可以控制減壓閥內減壓過程中的能量變化,從而使減壓閥的出口壓力在小范圍內進行精細調整。
[0077]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示意性具體實施方案,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變化與修改,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具有控溫功能的迷宮調節閥閥芯,其特征在于,包括頂蓋(I),控溫介質盤片(2),高壓介質盤片(3)和底座(4);其中:所述頂蓋(I)位于最頂端;所述底座(4)位于最底端;所述控溫介質盤片(2)和高壓介質盤片(3)相互交替疊置于頂蓋(I)與底座(4)之間;所述頂蓋(I)、控溫介質盤片(2)、高壓介質盤片(3)和底座(4)均為呈圓環形的盤片結構,且尺寸相互匹配,共同組成空心圓柱結構;所述頂蓋(1)、控溫介質盤片(2)、高壓介質盤片(3)和底座(4)的中心空孔均為高壓介質輸送口(5);所述頂蓋(I)的盤片上設有控溫介質入口(6)和控溫介質出口(7); 所述控溫介質盤片(2)上設有多條同心的環形凹槽流道(21)及控溫介質入口(6)和控溫介質出口(7),其中:環形凹槽流道(21)與控溫介質入口(6)和控溫介質出口(7)均相互連通; 所述高壓介質盤片(3)上設有多條迷宮形凹槽流道(31)及控溫介質入口(6)和控溫介質出口(7),其中:迷宮形凹槽流道(31)與高壓介質盤片(3)上的控溫介質入口(6)和控溫介質出口(7)相互獨立設置;迷宮形的凹槽流道(31) —端與高壓介質輸送口(5)相連通,另一端延伸至高壓介質盤片(3)的邊界處與外部相連通; 所述控溫介質盤片(2),高壓介質盤片(3)和底座(4)上的所有控溫介質入口(6)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所述控溫介質盤片(2),高壓介質盤片(3)和底座(4)上的所有控溫介質出口(7)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 多層所述控溫介質盤片(2)和高壓介質盤片(3)的所述控溫介質入口(6)各自連通成通孔;多層所述控溫介質盤片(2)和高壓介質盤片(3)的所述控溫介質出口(7)各自連通成通孔。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閥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壓介質輸送口(5)上方設有圓環形凸起;所述圓環形凸起的內徑與頂蓋(I)圓環內徑相同。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閥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溫介質入口(6)和控溫介質出口(7)為長條孔。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閥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溫介質盤片(2)上的控溫介質入口(6)和高壓介質盤片(3)上的控溫介質入口(6)完全重合;所述控溫介質盤片(2)上的控溫介質出口(7)和高壓介質盤片(3)上的控溫介質出口(7)完全重合。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閥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形凹槽流道(21)呈圓周陣列均勻排布。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閥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迷宮形凹槽流道(31)呈圓周陣列均勻排布。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閥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溫介質入口(6)和控溫介質出口(7)對稱設置。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閥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頂蓋(I)的盤片上的控溫介質入口(6)和控溫介質出口(7)為圓孔,所述控溫介質盤片(2),高壓介質盤片(3)和底座(4)上的控溫介質入口(6)和控溫介質出口(7)為長條孔。
【文檔編號】F16K49/00GK205715987SQ201620676848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6月30日
【發明人】韓芳明, 宋勇民, 劉俊秀, 劉瑩, 李雪梅, 崔慶龍, 王文博
【申請人】航天海鷹(哈爾濱)鈦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