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包括齒輪本體、中心孔、輪齒、齒槽、齒輪潤滑件和散熱件,中心孔處于齒輪本體的中心,齒輪本體上設有輪齒和齒槽,齒輪潤滑件和散熱件分別設置在齒輪本體的兩側;其中齒輪潤滑件包括至少一個注油孔、一油槽、多個潤滑通道和多個導油通道,潤滑通道和導油通道分別處于油槽的兩側且與油槽連通;散熱件包括至少一個注水孔、一水槽和多個散熱通道,注水孔設置在齒輪本體的另一端面上,水槽和散熱通道連通且處于齒輪本體內部,通過注水孔注水進入水槽。該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可利用自身攜帶的潤滑油潤滑,自潤滑齒輪外部、內部以及相嚙合的齒輪,避免磨損,同時又保持良好散熱,使齒輪齒面的溫度降低。
【專利說明】一種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齒輪,具體說,是涉及一種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
【背景技術】
[0002]齒輪是依靠齒的嚙合傳遞扭矩的輪狀機械零件。齒輪通過與其他齒狀機械零件(如另一齒輪、齒條、蝸桿)可實現改變轉速與扭矩、改變運動方向和改變運動形式等功能。由于傳動效率高、傳動比準確、功率范圍大等優點,齒輪機構在工業產品中廣泛應用,其設計與制造水平可直接影響到工業產品的質量。
[0003]齒輪在汽車行業中是主要的基礎傳動元件,齒輪的質量直接影響汽車的噪聲、平穩性及使用壽命。汽車變速器作為汽車傳動系統中的主要部件,用于改變發動機的轉矩和轉速,以適應汽車在起步、加速、行駛、以及克服各種道路障礙等不同條件下對驅動車輪牽引力及車速的不同要求。汽車變速器主要依靠齒輪的傳動比來改變速度,齒輪工作面之間運動和動力的傳動時在齒輪機構中每對嚙合齒面的相互作用和相對運動中完成的,其間必然產生摩擦。為避免機械部件的直接摩擦,需要在齒輪工作面之間形成油膜將工作面隔開,以保持齒輪機構的工效和延長使用壽命。汽車變速器中對齒輪的潤滑分為兩種類型:浸潰潤滑和飛濺潤滑,汽車變速器中的中間軸總成、倒檔惰輪總成及中間軸兩端支承浸潰在潤滑油中,為浸潰潤滑;二軸總成、二軸兩端支承軸承、一軸總成、一軸前端軸承、里程表從齒及換擋機構均為飛濺潤滑。
[0004]然而在上述兩種潤滑方式中,特別是處于飛濺潤滑的齒輪中,齒輪的外輪齒還是有可能不能得到充分潤滑,嚙合齒面間的油膜便會消失,使得兩齒輪的金屬表面直接接觸,從而發生相互粘結,當兩齒面繼續相對運動時,較硬的齒面將較軟的齒面上的部分材料沿滑動方向撕下形成溝紋,長時間下去,會造成齒輪的齒根斷裂,造成重大影響。另外,在上述兩種方式中,齒輪內部與一軸通過鍵連接的部位由于處于齒輪內,一般得不到潤滑,鍵的側面與齒輪的內側面直接接觸,日積月累,會造成鍵的表面與齒輪內側面磨損。且,即使涂有潤滑油,嚙合齒面間的溫度依然很高,長此以往很容易使汽車內的潤滑油變質。因此,因此亟需一種汽車齒輪,在外部潤滑調節不良時,可利用自身攜帶的潤滑油潤滑,保持齒面間的油膜,潤滑齒輪自身和相嚙合的齒輪以及齒輪內部,避免齒輪磨損,延長汽車齒輪的使用壽命,同時又可以保持良好散熱,使嚙合齒輪的齒面的溫度降低,消除齒輪內部的熱應力,延長汽車內潤滑油的使用時間。
實用新型內容
[0005]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可利用自身攜帶的潤滑油潤滑,保持齒面間的油膜,自潤滑齒輪外部、內部以及相嚙合的齒輪,避免齒輪磨損,延長汽車齒輪的使用壽命,同時又可以保持良好散熱,使嚙合齒輪的齒面的溫度降低,消除齒輪內部的熱應力,延長汽車內潤滑油的使用時間。
[0006]為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7]—種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包括:齒輪本體、中心孔、輪齒、齒槽、齒輪潤滑件和散熱件,中心孔處于齒輪本體的中心,齒輪本體上設有輪齒和齒槽,齒輪潤滑件和散熱件分別設置在齒輪本體的兩側;其中齒輪潤滑件包括至少一個注油孔、一油槽、多個潤滑通道和多個導油通道,潤滑通道和導油通道分別處于油槽的兩側且與油槽連通;散熱件包括至少一個注水孔、一水槽和多個散熱通道,注水孔設置在齒輪本體的另一端面上,水槽和散熱通道連通且處于齒輪本體內部,通過注水孔注水進入水槽。
[0008]優選地,油槽與水槽不連通,且出油通道與散熱通道不連通。
[0009]優選地,每個潤滑通道包括齒槽出油通道和輪齒出油通道,導油通道與中心孔連通,通過齒槽潤滑通道潤滑齒輪本身,輪齒潤滑通道潤滑相嚙合齒輪,導油通道潤滑齒輪內部。
[0010]更優選地,齒槽出油通道設置在齒槽內,輪齒出油通道設置在輪齒內,通過齒槽出油通道和輪齒出油通道潤滑齒輪自身和相嚙合齒輪。
[0011]更優選地,每個導油通道進一步包括導油入油口、導油出油口和隔擋元件,導油入油口與油槽連通,導油出油口設置在中心孔的孔壁上,隔擋元件處于導油入油口和導油出油口之間,且隔擋元件控制潤滑油在導油通道內的流動。
[0012]優選地,隔擋元件包括至少兩片隔擋片,隔擋片圍繞隔擋元件的中心線分布。
[0013]更優選地,隔擋片的面積的總和大于隔擋元件的開口總面積,這樣隔擋元件的隔擋片只能沿導油入油口至導油出油口的方向張開,這樣潤滑油只能從導油入油口流動至導油出油口,從而使齒輪內部得到潤滑,并防止齒輪內部的潤滑油溢出。
[0014]更優選地,隔擋元件中隔擋片采用彈性材料制成。
[0015]優選地,散熱通道設置在輪齒內部,散熱通道將水槽內的水導入輪齒內部,消除輪齒內的熱應力,使嚙合齒輪的齒面的溫度降低。
[0016]優選地,散熱通道的數量不少于輪齒的數量。
[0017]更優選地,散熱通道的數量與輪齒的數量一致,從而每個輪齒都能得到散熱。
[0018]優選地,散熱件進一步包括隔層,隔層設置在水槽和散熱通道內,防止水將齒輪本體腐蝕。
[0019]更優選地,隔層采用散熱硅橡膠制成。
[0020]優選地,每個注水孔上設有活動蓋,防止水槽內的水溢出。
[0021]更有選地,散熱件包括四個注水孔,四個注水孔圍繞齒輪本體的中心呈90度分布在齒輪本體的端面上,通過四個注水孔給水槽同時注水,提高效率。
[002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該汽車齒輪在齒輪本體的兩側分別設置齒輪潤滑件和散熱件,可利用自身攜帶的潤滑油潤滑,自潤滑齒輪外部、內部以及相嚙合的齒輪,保持齒面間的油膜,避免齒輪磨損,延長汽車齒輪的使用壽命,同時又可以保持良好散熱,使嚙合齒輪的齒面的溫度降低,消除齒輪內部的熱應力,延長汽車內潤滑油的使用時間,因此其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的俯視圖;
[0024]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中隔擋元件示意圖;
[0025]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的仰視圖;
[0026]圖4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下面結合實施方式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完整地說明。
[0028]圖1至圖4,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的優選實施方式,該汽車齒輪可利用自身攜帶的潤滑油潤滑,自潤滑齒輪外部、內部以及相嚙合的齒輪,保持齒面間的油膜,避免齒輪磨損,延長汽車齒輪的使用壽命,同時又可以保持良好散熱,使嚙合齒輪的齒面的溫度降低,消除齒輪內部的熱應力,延長汽車內潤滑油的使用時間,因此其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如圖1至圖4所示,該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包括齒輪本體1、中心孔2、輪齒3、齒槽4、齒輪潤滑件5和散熱件6,中心孔2處于齒輪本體I的中心,齒輪本體I上設有輪齒3和齒槽4,每兩個相鄰輪齒3之間形成一齒槽4,齒輪潤滑件5和散熱件6分別設置在齒輪本體I的兩側,通過齒輪潤滑件5潤滑齒輪外部的輪齒和齒輪內部,散熱件6使嚙合齒輪的齒面的溫度降低,消除齒輪內部的熱應力。
[0029]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的俯視圖。如圖1所示,齒輪潤滑件5包括至少一個注油孔51、一油槽52、多個潤滑通道53和多個導油通道54,油槽52與潤滑通道53和導油通道54連通,潤滑通道53和導油通道54分別處于油槽52的兩側,通過注油孔51注潤滑油進入油槽52,潤滑通道53與齒槽4連通,導油通道54與中心孔2連通,通過潤滑通道53將油槽52內潤滑油導出潤滑齒輪自身的輪齒和相嚙合齒輪的輪齒,導油通道54將油槽52內潤滑油導入中心孔2內潤滑齒輪內部。
[0030]潤滑通道53的數量不少于導油通道54的數量。優選潤滑通道53與導油通道54數量一致。當潤滑通道53的數量與導油通道54數量一致時,每個潤滑通道53的位置與每個導油通道54位置可非一一對應或者一一對應。現以潤滑通道53的數量與導油通道54數量一致,且每個潤滑通道53的位置與每個導油通道54位置一一對應為例說明,如圖1所
/Jn ο
[0031]每個潤滑通道53包括齒槽出油通道531和輪齒出油通道532,齒槽出油通道531設置在齒槽4內,輪齒出油通道設置在輪齒3內,通過齒槽出油通道531潤滑齒輪自身的輪齒3,輪齒出油通道532潤滑相嚙合齒輪的輪齒。
[0032]導油通道54與潤滑通道53分處于油槽52的兩側,每個導油通道54與每個潤滑通道53——對應。每個導油通道54進一步包括導油入油口 541、導油出油口 542和隔擋元件543,導油入油口 541與油槽52連通,導油出油口 542設置在中心孔2的孔壁上,隔擋元件543處于導油入油口 541和導油出油口 542之間,且隔擋元件543控制潤滑油在導油通道54內的流動。
[0033]隔擋元件543包括至少兩片隔擋片5431,隔擋片5431圍繞隔擋元件543的中心線分布。隔擋元件543采用彈性材料制成,且隔擋片采用彈性材料制成。隔擋片5431的面積的總和大于隔擋元件543的開口總面積,這樣隔擋元件543的隔擋片5431只能沿導油入油口 541至導油出油口 542的方向張開,這樣潤滑油只能從導油入油口 541流動至導油出油口 542,從而使齒輪內部得到潤滑,并防止齒輪內部的潤滑油溢出。當隔擋片5431張開時,導油入油口 541和導油出油口 542連通,整個導油通道54為暢通狀態,潤滑油穿過隔擋元件543 ;當隔擋片5431復位時,導油入油口 541和導油出油口 542非連通,潤滑油不能穿過隔擋元件543,從而防止齒輪內部的潤滑油從齒輪內部溢出。
[0034]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潤滑汽車齒輪中的隔擋元件的示意圖。如圖2所示,隔擋元件543包括三片隔擋片5431,三片隔擋片5431圍繞隔擋元件543的中心線呈120度分布,三片隔擋片5431的總面積大于隔擋元件543的開口總面積,每片隔擋片5431的面積超過隔擋元件543的開口總面積的1/3,當潤滑油自導油入油口 541流動至導油出油口 542方向流動時,潤滑油推動三片隔擋片5431張開,潤滑油穿過隔擋元件543 ;當潤滑油自導油出油口 542流動至導油入油口 541方向流動時,潤滑油推動三片隔擋片5431閉合。
[0035]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的仰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的剖視圖。如圖3和圖4所示,散熱件6設置在齒輪本體I的另一側,散熱件6包括至少一個注水孔61、一水槽62和多個散熱通道63,注水孔61設置在齒輪本體I的另一端面上,水槽62和散熱通道63連通且處于齒輪本體I內部,通過注水孔61注水進入水槽62。
[0036]散熱通道63設置在輪齒3內部,散熱通道63將水槽62內的水導入輪齒3內部,消除輪齒3內的熱應力,使嚙合齒輪的齒面的溫度降低。散熱通道63的數量不少于輪齒3的數量。優選,散熱通道63的數量與輪齒3的數量一致,從而每個輪齒3都能得到散熱。
[0037]散熱件6進一步包括隔層64,隔層64設置在水槽62和散熱通道63內,防止水將齒輪本體I腐蝕。隔層64采用散熱硅橡膠制成。
[0038]每個注水孔61上設有活動蓋,防止水槽內的水溢出。優選,散熱件6包括四個注水孔61,四個注水孔61圍繞齒輪本體I的中心呈90度分布在齒輪本體I的另一端面上,通過四個注水孔61給水槽62同時注水,提高效率。
[0039]最后有必要在此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只用于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內容作出的一些非本質的改進和調整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其特征在于,包括:齒輪本體、中心孔、輪齒、齒槽、齒輪潤滑件和散熱件,中心孔處于齒輪本體的中心,齒輪本體上設有輪齒和齒槽,齒輪潤滑件和散熱件分別設置在齒輪本體的兩側;其中齒輪潤滑件包括至少一個注油孔、一油槽、多個潤滑通道和多個導油通道,潤滑通道和導油通道分別處于油槽的兩側且與油槽連通;散熱件包括至少一個注水孔、一水槽和多個散熱通道,注水孔設置在齒輪本體的另一端面上,水槽和散熱通道連通且處于齒輪本體內部,通過注水孔注水進入水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其特征在于:油槽與水槽不連通,且出油通道與散熱通道不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其特征在于:每個潤滑通道包括齒槽出油通道和輪齒出油通道,齒槽出油通道設置在齒槽內,輪齒出油通道設置在輪齒內,導油通道與中心孔連通,通過齒槽潤滑通道潤滑齒輪本身,輪齒潤滑通道潤滑相嚙合齒輪,導油通道潤滑齒輪內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其特征在于:每個導油通道進一步包括導油入油口、導油出油口和隔擋元件,導油入油口與油槽連通,導油出油口設置在中心孔的孔壁上,隔擋元件處于導油入油口和導油出油口之間,且隔擋元件控制潤滑油在導油通道內的流動。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其特征在于:隔擋元件包括至少兩片隔擋片,隔擋片圍繞隔擋元件的中心線分布,隔擋片的面積的總和大于隔擋元件的開口總面積。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其特征在于:隔擋元件中隔擋片采用彈性材料制成。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其特征在于:散熱通道設置在輪齒內部,散熱通道將水槽內的水導入輪齒內部。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其特征在于:散熱通道的數量與輪齒的數量一致。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其特征在于:散熱件進一步包括隔層,隔層設置在水槽和散熱通道內。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新型散熱潤滑汽車齒輪,其特征在于:隔層采用散熱硅橡膠制成。
【文檔編號】F16H57/04GK204213302SQ201420650745
【公開日】2015年3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4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4日
【發明者】吳光強, 何仁橋 申請人:重慶市綦江區余揚汽配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