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油冷卻器與水泵的管路連接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管路連接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機油冷卻器與水泵的管路連接裝置,機油冷卻器與所述水泵之間設有一管接頭,管接頭的兩端分別通過密封結構與對應的所述機油冷卻器和所述水泵密封連接,位于兩所述密封結構之間的所述管接頭的外表面上開設有順次排列的環形槽,且所述水泵的連接端設有的第一連接腔內容納所述管接頭的長度至少為所述機油冷卻器的連接端設有的第二連接腔內容納所述管接頭長度的兩倍;還包括一用于固定所述管接頭位置的卡環結構,所述卡環結構設置在靠近所述水泵連接端的環形槽內且所述卡環結構位于所述水泵連接端的外側。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適用范圍廣,拆裝省時省力,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專利說明】機油冷卻器與水泵的管路連接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管路連接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機油冷卻器與水泵的管路連接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如圖4中所示為現有使用的機油冷卻器與水泵之間的管路連接結構,具體結構為機油冷卻器I’與水泵2’之間通過管接頭4’連接,管接頭4’兩端安裝密封圈3’,并通過密封圈3’實現對內部流體的密封。
[0003]上述管路連接結構在發動機裝配時,需要先把管接頭4’和密封圈3’裝入水泵2’中,然后一起移動水泵2’壓入到機油冷卻器I’的連接接口中。此結構在使用時存在如下的缺點:
[0004]1、如果需要水泵2’安裝定位銷定位時,由于機油冷卻器I’安裝在機體內也無法移動,所以對于此種操作方式的需求上述管路連接結構無法實現。
[0005]2、現有方案裝配時,需要一起移動水泵2’ (類似于此類結構的較大連接件),裝配時需移動比較費力,裝配效率低。
[0006]3、現有方案拆卸時,無法單獨拆卸機油冷卻器I’,需要拆卸下水泵2’后才能實現。
實用新型內容
[0007]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機油冷卻器與水泵的管路連接裝置,以解決現有的管路連接裝置由于結構設計限制,導致無法單獨安裝及拆卸兩端連接裝置、操作費時費力的技術問題。
[0008]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機油冷卻器與水泵的管路連接裝置,所述機油冷卻器與所述水泵之間設有一管接頭,所述管接頭的兩端分別通過密封結構與對應的所述機油冷卻器和所述水泵密封連接,位于兩所述密封結構之間的所述管接頭的外表面上開設有順次排列的環形槽,所述水泵的連接端設有容納所述管接頭的第一連接腔,所述機油冷卻器的連接端設有容納所述管接頭的第二連接腔,且所述第一連接腔容納所述管接頭的長度至少為所述第二連接腔容納所述管接頭長度的兩倍;還包括一用于固定所述管接頭位置的卡環結構,所述卡環結構設置在靠近所述水泵連接端的環形槽內且所述卡環結構位于所述水泵連接端的外側。
[0009]作為進一步地改進,所述卡環結構包括與所述環形槽適配且一端開口的卡環體,所述卡環體開口端的兩端部上分別設有用于引導所述卡環體進入所述環形槽內的導向頭,兩所述導向頭均從所述卡環體的開口端部向所述卡環體的外側延伸。
[0010]作為進一步地改進,與所述卡環體的開口端位置相對的所述卡環體上設有一便于拆裝所述卡環體的凸起。
[0011]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2]由于管接頭的外表面上開設有順次排列的環形槽,且水泵的連接端設有的第一連接腔內容納所述管接頭的長度至少為所述機油冷卻器的連接端設有的第二連接腔內容納所述管接頭長度的兩倍;還包括一用于固定所述管接頭位置的卡環結構,這樣可以實現機油冷卻器與水泵先固定安裝的裝配要求,使用時先將管接頭滑入第一連接腔內,然后對準第二連接腔的位置移動管接頭及密封結構,調整合適后再用卡環結構固定管接頭,從而適用于被連接件都不允許移動的情形,擴大使用范圍,同時第一連接腔的容納長度為第二連接腔的容納長度的兩倍,這樣在要求單獨拆卸機油冷卻器或水泵時,現將卡環結構拆下,再將管接頭在第二連接腔內的長度移動進入第一連接腔內,使得管接頭與機油冷卻器分離,從而實現單獨拆卸兩端機油冷卻器和水泵的要求,安裝操作簡單,省時省力。
[0013]由于管接頭的外表面上開設有順次排列的環形槽,安裝操作時使用工裝與環形槽配合使用,便于快速有效的移動管接頭的位置,方便裝配,并實現管接頭位置定位固定。
[0014]由于卡環結構包括與環形槽適配且一端開口的卡環體,卡環體開口端的兩端部上分別設有用于引導所述卡環體進入所述環形槽內的導向頭,兩所述導向頭均從所述卡環體的開口端部向所述卡環體的外側延伸。導向頭引導卡環體快速進入,后端設計凸起,可以便于快速裝配拆卸,同時結構簡單成本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2是圖1中A-A的剖視圖;
[0017]圖3是圖1中管接頭滑入水泵的第一連接腔內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4是現有使用的管路連接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中:1、機油冷卻器,10、第二連接腔,2、水泵,20、第一連接腔,3、密封圈,4、管接頭,5、第一環形槽,6、第二環形槽,7、第三環形槽,8、卡環結構,80、卡環體,81、導向頭,82、弧形凸起。
【具體實施方式】
[0020]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21]如圖1至圖3共同所示,一種機油冷卻器與水泵的管路連接裝置,機油冷卻器I與水泵2之間設有一管接頭4,管接頭4的兩端分別通過密封結構與對應的機油冷卻器I和水泵密封連接,密封結構可采用密封圈3,位于兩密封結構之間的管接頭4的外表面上開設有順次排列的環形槽,且水泵2的連接端設有的第一連接腔20內容納管接頭4的長度至少為機油冷卻器I的連接端設有的第二連接腔10內容納管接頭4長度的兩倍;
[0022]還包括一用于固定管接頭4位置的卡環結構8,卡環結構8設置在靠近水泵2連接端的環形槽內且卡環結構位于水泵連接端的外側。即如圖2中所示的第三環形槽7內。其中卡環結構可采用如下的結構形式:卡環結構8包括與環形槽適配且一端開口的卡環體80,卡環體80開口端的兩端部上分別設有用于引導卡環體80進入環形槽內的導向頭81,兩導向頭81均從卡環體80的開口端部向卡環體80的外側延伸。
[0023]此外與卡環體80的開口端位置相對的卡環體80上設有一便于拆裝卡環體80的凸起。如圖2中所示,凸起可為弧形凸起82,弧形凸起82與卡環體80連接為一體結構,弧形凸起82的設置可以在推動卡環體80進入第三環形槽7內時便于給力,且弧形凸起82與卡環體80之間形成一空腔,空腔內可以放入螺絲刀等物件,便于拽出卡環結構8,卡環結構整體結構簡單,成本低,便于快速拆裝,操作省時省力,起到固定連接作用。
[0024]本實用新型可以滿足機油冷卻器I和水泵2必須先裝配的要求,依管接頭4上設有三個環形槽的結構為例,其具體操作如下:將管接頭4先滑入水泵2的第一連接腔20內,由于此時機油冷卻器I和水泵2已經完成固定安裝,因此需要將預先滑入水泵的第一連接腔20內的管接頭4以及管接頭4兩端的密封圈3從第一連接腔20內移出,此時遠離水泵連接端的第一環形槽5露在水泵2的外側,移動管接頭4時可以使用工裝與第一環形槽5配合便于移動,移動至管接頭4進入機油冷卻器I的第二連接腔10內后,此時可以再選擇第二環形槽6與工裝配合移動管接頭4,然后再將卡環結構8卡在第三環形槽7內,實現對管接頭4位置的固定,保證管接頭4裝配后不會隨發動機振動而移動,使密封更可靠,上述裝配過程中不需要移動水泵2即可完成連接作業。
[0025]拆卸時機油冷卻器I和水泵2可以分開拆卸,拆卸時可以將卡環結構8先拆下,使得管接頭4獲得自由,然后向水泵2的方向移動管接頭4,使得管接頭4在機油冷卻器I的第二連接腔10內的部分移至水泵2的第一連接腔20內,此時即可以單獨拆卸機油冷卻器或水泵,拆卸方便,方便維護。
[0026]當然,上述管路連接結構不局限在機油冷卻器與水泵之間的管路連接,還可以應用到其他類似的管路連接中,具體的操作連接方式如上所示。
[0027]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機油冷卻器與水泵的管路連接裝置,所述機油冷卻器(I)與所述水泵(2)之間設有一管接頭(4),所述管接頭(4)的兩端分別通過密封結構與對應的所述機油冷卻器(I)和所述水泵(2)密封連接,其特征在于,位于兩所述密封結構之間的所述管接頭(4)的外表面上開設有順次排列的環形槽,所述水泵(2)的連接端設有容納所述管接頭(4)的第一連接腔(20),所述機油冷卻器(I)的連接端設有容納所述管接頭(4)的第二連接腔(10),且所述第一連接腔(20)容納所述管接頭(4)的長度至少為所述第二連接腔(10)容納所述管接頭(4)長度的兩倍;還包括一用于固定所述管接頭(4)位置的卡環結構(8),所述卡環結構(8)設置在靠近所述水泵(2)連接端的環形槽內且所述卡環結構(8)位于所述水泵(2)連接端的外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油冷卻器與水泵的管路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環結構(8)包括與所述環形槽適配且一端開口的卡環體(80),所述卡環體(80)開口端的兩端部上分別設有用于引導所述卡環體(80)進入所述環形槽內的導向頭(81),兩所述導向頭(81)均從所述卡環體(80)的開口端部向所述卡環體(80)的外側延伸。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機油冷卻器與水泵的管路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與所述卡環體(80)的開口端位置相對的所述卡環體(80)上設有一便于拆裝所述卡環體(80)的凸起。
【文檔編號】F16L37/086GK204201346SQ201420599314
【公開日】2015年3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16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16日
【發明者】王啟峰, 冀麗琴, 張道程, 楊棟 申請人: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